- 积分
- 5072
注册时间2003-7-3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05-3-8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爐需要大量的木炭當燃料,隨著鐵的產量之增加,不久木炭便發生匱乏的現象。人們為了解決燃料問題,便試著用煤代替木炭。到18世紀中葉英國便成功地將煤煉成焦炭,代替木炭供高爐使用。此後因為使用焦炭使得爐溫增高,高爐的產量愈來愈高。尤其當蒸氣機出現後,蒸氣機帶動的鼓風機,其鼓風量愈來愈大,爐溫與爐高更是增加,於是產量更往前高漲。在過去160年間,無數的高爐操作上的改進(如提高鼓風之溫度,增加鼓風中的含氧量,等等),其目的無非都是在如何使機械化的程度達到最大的可能,同時使銑鐵的品質符合要求(規格),並且使產量增加。160年前高爐日產量只有1噸,而近代的高爐日產量已達2000,5000噸。目前最大的高爐,日產量在萬噸左右。新式的高爐,高達100公尺左右。(見封面圖)
18世紀時人們也企圖利用硬煤代替木炭用於精煉爐中;但主要的難題是,煤與鐵密切接觸後,煤中之硫將混入鐵中,而毀了鐵。1784年亨利柯特(Henry Cort)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發明了一種爐子,在這種爐子中,與鐵接觸的是火焰而不是燃料本身。將一根鐵棒由爐門插入爐中,不停地攪拌鐵液與爐渣,以促進氣體與鐵中雜質(Impurities)的氧化作用。這種爐稱為攪拌鍊鐵爐(Puddling furnace)(圖三-14)。
隨著氧化作用(主要是去炭作用)的進行,攪拌煉鐵爐中的熔鐵愈凝愈大,且慢慢地趨近鋼的本性。隨後鐵匠將糊狀的一團鐵切成數塊,一塊一塊的取出爐外,用錘捶打將大部份的爐渣擠出。然後用刻有漕形凹痕的軋輥將鐵塊輥軋成一定形狀與大小的鐵棒,再將這些棒切成20吋長,四根梆在一起,經過精煉軋延而得商品。
柏塞麥轉爐
攪拌煉鐵法與古老的木炭火比較,產量增加很多。隨著工業的成長,鋼鐵的需要量愈來愈大。即使有無數的攪拌煉鐵爐加入生產行列,但這種生產方式終究證明不合適。因此必須發展一種更快,更新的煉鋼法。1850年代,有位叫亨利柏塞麥(HernyBessemer)的英國人,發明了一種革命性的煉鋼法。他將一根管子由坩鍋口插入熔鐵中,由管子吹入空氣以煉鋼。這種方法應用到實際生產前時,遇到無數的困難。但此法在所有的產鋼國家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注意),因為由坩堝發展而來的底吹式柏塞麥轉爐(Converter)(圖三-15,三-16)證實能在20分鐘內生產與攪拌煉鋼爐24小時所產相等的鋼。然而此種煉鋼法仍有其缺點,此法無法除去硫、磷,所鍊得之鋼有熱脆冷裂的危險。柏塞麥當時所用的爐襯(lining)是含含SiO2極高的酸性耐火材料(Refractory)。這種耐火材料,是將石英或砂石磨碎後加上黏土而得。二氧化矽,使氧化磷(P2O5)無法進入爐渣中。要想將燃燒所生的P2O5,由鋼液中除去,爐渣必須具有強鹼性。即使在酸性轉爐中加入石灰也無濟於事,此因二氧化矽將石灰與五氧化二磷的化合鍵打斷,無法成為爐渣浮於鋼液。同時酸性爐襯受到石灰的侵蝕而毀壞。為了這個原因,酸性轉爐只能使用不含磷,或含磷低的礦炭鋼。
雖然早期人們即已體認到,為了除磷必須找出一種鹼性物質代替二氧化矽作為轉爐之爐襯。但一直到1878年托瑪士(Sidney H. Thomas)和它的堂兄弟基爾克利士特(Percy C. Gilchrist)才找到合適的材料。他們將白雲石(delomite)磨碎後與煤(tar)混合,然後將這鹼性物質壓成磚塊,用這些磚作為轉爐的爐襯。在鹼性轉爐中加入石灰,則形成強鹼性之爐渣,於是除磷就不再有困難。
平爐煉鋼法
在上一世紀的前半期,人們嘗試利用反射爐(reverberatory)將廢鋼(Steel scrap)與銑鐵熔化以製鋼。但這些實驗,直到1856年佛利得亞希(Freedrich)和威廉西門子(William Siemens),引進一種新式燃氣爐後才有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他們利用廢熱再生器(Regenerator)回收廢氣之熱量以預熱空氣,因而提高爐溫,使得銑鐵與廢鋼易於熔化成液體。1864年埃墨爾(Emill)和徐雷馬丁(Pierre Martin),也成功地應用了這種燃燒加熱方式。從那時起這種煉鋼法在德國叫做西門子─馬丁法,而在英語國家則稱平爐法(Open-hearthprocess)。像轉爐一樣,平爐之爐襯也有酸鹼之分,這完全決定於所用礦石所含硫磷之高低。平爐有一好處,即平爐中可大量加入廢鋼,廢鋼可佔所有加料的80%,目前平爐與轉爐煉鋼法已逐漸迫使攪拌煉鋼法從世上消失。
吹氧煉鋼法──LD法
若將平爐法與轉爐法做一比較,轉爐煉鋼所需時間短,但平爐鋼品質較優。為了這個緣故,最近轉爐的發展,主要是著意於如何改進鋼之品質,和如何維持各爐成份之均一。1952-1953年間經由奧地利聯合鋼廠(Vöest steelwork),在Linz(林茨)和多那維茨(Donarwitz)兩地工廠聯合研究的結果,推出一種革命性的LD煉鋼法(取Linz和Donarwitz字首而名之)。此法是將純氧經由水冷式的吹氧管(Oxygen lance),從爐口以高速吹進爐中之熔鐵中。用純氧吹煉的鋼,品質極為優越,且含氮甚低,其品質與平爐鋼相當。接著,為了精煉含磷高的鐵又發展出口種氧氣煉鋼法,如Rotor法,Kaldo法等。
此後,吹氧煉鋼法慢慢地在世界上流行起來。因為LD法的生產率高,並且所得的鋼能符合每一項要求,所以此法已取代了鹼性轉爐和平爐而成為大規模煉鋼之主要方法。由於平爐的生產速率也有了改進,無疑的,平爐在使用廢鋼煉鋼方面仍保有其重要性。
現在來談一下目前已不使用的一種煉鋼法──坩堝煉鋼法(Crucible steelmaking process)。為了得到物理結構均勻的鋼,班哲明杭次曼(Benjamin Huntsman)於1740年發明一種煉鋼法,他將品質不均勻的鐵放入坩堝中熔煉。此法後來經過進一步的發展,成為製造高級鋼的完美方法。
電爐煉鋼法
約70年前,坩堝煉鋼法為電爐煉鋼法所取代,電爐法煉鋼,速度快,費用低,且品質容易控制精確。此法使用電流作為熱源以熔化加料(Charge)。此法的化學反應與平爐中之化學反應相同,用廢鋼當原料,有時加入銑鐵以調整其成份。
電爐所煉後的鋼純度極高,目前大部份的特殊合金鋼即用電爐煉製。因電爐的廣泛應用而發展出無數高級鋼,近年電爐已日漸應用於生產商用鋼。尤其在電力低廉的地方,此法更為風行。
軋鋼技術
由鍛鐵爐或攪拌煉鐵爐所得的可鍛鐵,一直是用人力或水力操作的鍛錘鍛造成形。中世紀即已有了軋延金屬用的軋延機,但當時只用於軋壓供鉛等較軟的金屬。後來因為絞盤的出現,可以產生較大的動力、軋延機才用於軋壓較硬的鐵。世界上第一架軋鋼機大約機15世紀在德國出現,隨後也在法國,及比利時的列日地區應用。
第一臺蒸氣帶動的軋鋼機於1786年在英國推出,英國是當時歐洲產鐵國家的首領。起先使用軋壓機,分割機(Slitting mill)(圖三-17,三-18)和軋板機後來分割機為型鋼機(Section mill)所取代。1820年用軋鋼機軋製鐵軌的方法在英國取得專利。隨著時代的進步,所需鋼品種類與尺寸日漸繁多,於是便發展出各種的軋鋼機,如萬用軋機(Universal rolling mill),車輪軋機,軋管機等等。
本世紀開始不久因為電力帶動觀念的出現,給軋鋼工程帶來不少的衝激,起先是機械化,然後是自動化,目前軋鋼廠內幾乎已達到完全自動化的地步。
參考資料
1. From Ore to Steel, Toussiant
2. The Making, Shaping and treating of Steel, Mc Gannon
3. Steel Making in Ancient Japan, Kurao Kubota
4. 金屬史話,岳慎禮(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