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929
注册时间2008-2-9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6-12-17 23:35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本帖最后由 弹簧 于 2016-12-17 22:38 编辑
1918年十一月,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驻扎在德国基尔港内的德国公海舰队被协约国收缴,总数超过七十艘的大小船只被押解到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驻地——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锚地。1919年6月21日上午10点20分,彩虹行动爆发,除巴登号战列舰抢滩搁浅以外,其他所有停泊在斯卡帕湾内的德国大型舰艇全部自沉,协约国一无所获。暴怒的协约国将德国仅剩的四艘拿骚级和四艘赫尔戈兰级战舰瓜分以赔偿损失,德国海军失去了所有的现代化战列舰。直到1919年,德国变成了共和国,德国海军才开始了漫长的重建过程。
希特勒上台后,其战略部署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光学工业。德国以制造光学仪器出名,德国的照相机占据世界市场。1937年,蔡司的优先发展项目进行了很明显的调整。在德累斯顿,民用照相机的生产受到了影响,民用品的生产和研究开发逐渐就让位于生产满足当局急切需求的诸如轰炸瞄准镜之类的军用产品。位于威兹勒镇的恩斯特·徕茨公司是与蔡司齐名的另一个光学巨头,以著名的135相机著称于世,徕卡(Leica)这个名字,就是是从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两组英文词的字头组合而成(Lei-Ca)。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9月爆发时,德国国内洋溢着一派对战争的乐观情绪,蔡司和徕茨等公司的产品仍和过去一样,骄傲地刻着它的商标和原产地。然而事态发展很快就清楚地表明盟军完全有能力识别和轰炸德国本土目标。因此,在1942年的2月,德国军工部门为那些从事军事装备生产的厂家编制了一种由3个字母组成的代码,用以掩饰其生产厂家和产地。如卡尔·蔡司·耶拿使用的产品代码“blc”和徕茨使用的产品代码“beh”,其他生产商也被分配到了相应代码以掩饰其名称及地址。
战争期间,由于德国成熟的军用望远镜制造技术,几乎所有的军用望远镜上的金属部件都开始用铝材来制造,以节约宝贵的铜和减轻重量。而战前的Leitz军用望远镜依旧在上下棱镜盖、物镜圈、中轴以及目镜组等位置使用昂贵的黄铜,并将“徕茨·威兹勒”刻写在左镜肩上。
为确保望远镜等精密设备的使用顺畅,通常需要加入润滑脂。二战时期德军的润滑剂种类较多,以适应不同地域的作战需求,常见的牌号代码为:“〇 ”代表“真空油脂”,最低-40度可用;“+ ”代表“细化了的仪器油脂”,最低-40度可用;“KF ”代表“冷油脂”,最低-20度可用;“△ ”代表 -40度至-50度可用。标准的镜肩标识通常是这样的:第一行为Dienstglas标识(军用玻璃)。第二行为望远镜规格,如6×30、7×50、10×50等。第三行为生产编号。海军使用的望远镜上会刻有帝国海军的标记,一个大写的“M”。部分望远镜上还会刻有第三帝国著名的鹰徽。战后为了消除纳粹的恶劣影响,大量鹰徽和Dienstglas军用标记被人为刮除。那些留存下来并且标识保存完好的望远镜在收藏市场上价格不菲。
这台战前生产的徕兹7×50军镜,约产于1935年至1937年左右,使用大量铜材,分量沉重,磨损痕迹并不严重,更重要的是并无拆开维修保养痕迹,棱镜无破损、崩边,镜片完好,调焦顺畅,对焦准确,完全可以正常使用。厂标、生产序列号及海军M标识完好,甚至连○型润滑脂标识上的蓝色填料亦保存完好。遗憾的是镜肩上的Dienstglas标被刮除,一侧棱镜室饰皮经过保养更换,原胶木目镜圈已遗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