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1|回复: 5

[娱乐放松] 走进科学--一道中学物理神题,你能够解吗?一名美国中学 “老师”培养了3名诺奖得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牌灌水王 于 2013-1-21 20:15 编辑

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是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
A: 白色,北极熊;
B: 棕色,棕熊;
C:黑棕色,马来熊;
D: 黑色,黑熊;
E:灰色,灰熊;

解答:
     易算g=9.8085,不是极地地区,北极是9.832远远大于该值,赤道附近是9.780,所以不一定是北极地区。

     通过查表可知纬度为44度,南半球没有熊,所以分布在北纬44度。

     根据题目,熊是掉到陷阱,又只是熊掉到陷阱,陆地上又少有比熊更大的珍惜动物,可知陷阱是转为熊所设计。
     既然陷阱是专为熊所设计,那熊应该是陆栖熊,且大部分陆栖熊视力不好,难以分辨陷阱,才会掉入陷阱。
     至此可选答案有棕熊和美洲黑熊/亚洲黑熊。

     既然陷阱深19.617米,土质很可能是易于挖掘的冲击母质;棕熊分布地区在高海拔地区,而且凶悍,价值系数没有黑熊高,捕杀危险大。我们常说的熊掌、熊胆多取自黑熊。
    同时黑熊的地理分布与棕熊不重合。可以判定答案为黑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多年来一直对诺贝尔科学奖垂涎3尺。

但尽管10多亿人的超级大国推行举国体制奋斗多年,迄今仍未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而且目前似乎还看不出要等多久才是出头之日。

欧美有的国家一所大学得诺奖的人数就数以十计,相比之下让中国的许多大学感到无地自容,特别是那些从国库中分享最大笔资金的大学。

如果说美国一名中学老师就能培养出3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那就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冰冻3尺,非一日之寒。诺贝尔科学奖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体现,也与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下面介绍一名美国中学 “老师”培养3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故事,希望国人都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亚伯拉罕-林肯中学(Abraham Lincoln High School,Brooklyn, New York)始建于1929年,目前学生人数为2000多人。就是这样一所普通的公立高中,其毕业生中却出了以下3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得奖项目都与生物和化学相关:


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 )获1959年医学或生理学奖。

伯格(Paul Berg)获1980年化学奖。

卡利(Jerome Karle)获1985年化学奖。

这3位诺奖得主在该校上学时都曾参加过该校职员沃尔芙(Sophie Wolfe)女士指导的科学俱乐部,他们日后都对沃尔芙女士的教育方法推崇备至,对这位启蒙“恩师”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感恩戴德。在获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都称沃尔芙女士是在他们漫长的获奖道路上发挥了最关键作用 (key role) 的人。

纽约时报的教育记者曾发表关于沃尔芙女士培养了3名诺奖得主的长篇报道。一位高中“老师”能被3位诺奖得主称为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这实在是太不寻常了。通常能发挥如此关键作用的人物应当是大学教授啊。

由于纽约时报的报导,沃尔芙女士由多年默默无闻而一下子变得声名大振。纽约市教育局为了表彰沃尔芙女士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杰出贡献,将该校的一栋科学大楼命名为沃尔芙楼,而将其3个楼层分别用上述3位诺奖得主的名字命名。这确实是对沃尔芙女士最高的褒奖:沃尔芙女士的地位或价值相当于3位诺奖得主之和。

事实上沃尔芙女士还不是该校正式的任课“老师”,她的工作本来只是管理该校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教学实验用品库房,相当于国内某些中学设置的专职实验员。出于对年轻人的爱和对科学的兴趣,沃尔芙女士组织了一个课外科学俱乐部,并卓有成效地运行多年。她吸引或直接邀请那些对科学表现出兴趣的学生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她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做研究,通过做研究来学习科学知识。当学生向她提问时,她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做实验、查资料、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然后相互分享新想法。沃尔芙女士激发了年轻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走上探索未知世界的康庄大道。

该校3位诺奖得主中相对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于1926年的伯格,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

“沃尔芙女士是一位鼓舞人心的高中“老师”,她激励我树立了远大的科学抱负。她通常不直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鼓励我们自己寻求解决方案,这经常演变成小型研究项目。有时,她会引导学生在她布置的小实验室参与实验,但有时这意味着要到图书馆去寻找答案。通过实验解决了问题后,可以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整个过程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经验,让几乎所有参与的学生都非常着迷甚至上瘾。回顾过去,我认识到,培育好奇心和强化渴求答案的本能也许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到的很多具体知识都被遗忘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通过努力发现答案有多么激动人心。”

据截至2007年的资料,全世界培养了3名或3名以上诺奖得主的中学一共有3所。但一所学校毕业的3名诺奖得主都将对中学阶段的“恩师”的赞美和感谢集中在一位准“老师”的身上,这却是举世无双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圆中国的诺贝尔奖梦,需要中国整个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有根本的转变;应当更加强调对创新意识的倡导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都有必要从中小学、甚至从小娃娃抓起。

希望将来某一天,中国的一个幼儿园也能培养出多名诺奖得主……。




孙女已赢在起跑线上?(美国英才教育一瞥)
目前国内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竞争的压力就很大,流行的口号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在我原来朦胧的印象中,美国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子过得是很轻松愉快的。特别是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每天自由活动时间很多;考试、竞赛则很少,也不分快慢班等,没有多少竞争的压力。
小孙女今年8岁,与父母和弟弟一起生活在美国加州,正在上小学2年级。
我很为孙女能摆脱国内的教育环境感到庆幸。
但事实可能并非完全如此。
小孙女上1年级的时候,一看3年级的数学教材,几乎没有不会的。2年级的其他教材,对于她似乎也没有问题,于是要求直接上2年级。但学校当局说,学校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不过到临近上3年级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能参加一个由州政府额外出资支持的名为英才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GATE)的计划,可以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儿子最近来信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小孙女WW第一次在学校参加英才班选拔考试,就以优异的成绩一次通过,有资格从下学期开始到学区内专门设置的英才班教室上课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同龄人中只有不到1%才可能通过此项考试。
看来,小孙女已赢在起跑线上了。
要知道,当今美国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也是直到上小学六年级时才通过此项选拔考试的啊。
儿子在来信中说:WW从上学前班以来,一直是班上得奖最多的,都记不清她得过多少奖了。但以前得过的所有奖项与这次通过英才班选拔考试比起来,都不足挂齿。在正式的考试成绩报告中,WW的总体能力指数(Total Ability Index)是143,这个指数的范围是50~150,平均值是100。 在全美国同龄的小朋友当中,每100个小朋友中有99个小朋友得分比WW低 (National Age Percentile)。
成绩报告中还说明,因受州政府财政紧缩的影响,加州的学校系统取消了许多特殊的服务,但英才教育计划仍然保留。


为了解美国的英才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原来英才教育在美国和其他欧美国家中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美国,从联邦到州的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文件对英才教育进行肯定和规范。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里,英才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设有相应的专业。围绕着英才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在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并不断培养专门从事英才教育的人才,从本科到硕士级别的都有。   
对英才的定义:美国教育部在1993年发表的英才教育方案中的定义是迄今公认的标准,但各州与各校的相关描述会略有不同。
对英才的鉴别:众多学校为找出英才学生,会对其能力及潜能以各种方法进行判定,包括学生过去的作品集、课堂上的观察、智商测验等等,还特别强调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一般而论,英才的智商值应在130以上,但几乎所有的智商测验均不能准确地计算出高端英才。只使用一种测试方法无法准确地确定英才学生,必需进行多方面综合的评判。
欧美与中国在英才教育方面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英才教育基本上只涉及不到1%的经严格挑选的极少数真正的“英才”,而不是象我们国家这样,几乎每个家长都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是英才,而学校则盲目地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按培养英才的模式来培养。
其实英才哪里有那么多呢?本来不是英才,却当英才来培养,结果必然降低教育的效率,制造紧张局势,同时可能引发许多新的社会矛盾。
在美国,英才教育已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相应的教育活动由专家和专业老师来组织和开展;上述英才教育计划只适用于中小学。而在中国,英才教育尚未上升为一门学科,目前的状态类似于盲人骑瞎马,或者说还处在蛮荒年代。国内比较贴近英才教育的只有个别大学坚持了多年的少年班,目前似也只是惨淡经营,要死不活,仅成为喜好猎奇的媒体偶尔关注的话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15 17:51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3-1-2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题目不错
    受了这么多年应试教育,思维基本没有创造性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27 06:47
  • 签到天数: 18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3-1-21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N44正是中国东北地区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2-24 07:56
  • 签到天数: 136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1-2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4_127:}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4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篇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读,是足以激发人们思考的。

    先说第2篇“赢在起跑线”。
    我扯开一下,随着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很多海外在华企业甚至部分本土企业,都一直在做相应的尝试,本来嘛,资本逐利,收入最高化、人力成本最低化都在考量范围之中。
    但事实上,这种效果并不理想,以东南亚等国家为例,外迁的企业发现产业配套跟不上、员工素质低下、工作要求理解不了、难以找到称职的中低阶技术人员和管理主管,这在很多财经类网络都有报道,甚至安倍近日迅猛加强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外交”,声称工业投资和产品市场推广向这些国家转移,就被一些外媒援引企业界人士态度,笑为很傻很天真。
    这某种角度上说,中国的教育不是完全没有成果。

    再说第1篇“诺奖导师的自主思考诱导”
    沃尔芙老师是令人惊佩的,很惊讶的是,中外教育文化界的角落地带(比如实验室管理员、图书馆员)往往有高人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伯格对沃尔芙的回忆:“通常不直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鼓励我们自己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实验解决了问题后,可以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整个过程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经验。。。培育好奇心和强化渴求答案的本能也许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我永远不会忘记通过努力发现答案有多么激动人心。”
    这段话令人对沃尔芙女士充满敬意,同时我提炼了几个关键词:自主思考、努力后的满足。
    我也曾遇到一个非常令人敬佩的老师,令我2个学期内实现了21分到100+20分到参加国家奥数赛的过渡,更重要的是让我体会了通过自身努力后的满足感这种胜似毒品的刺激,这是长久的动力。

    多少年后,我们会发现在教育上或者说从学习心态上,中式基于怕输、保生存努力与西式求满足努力(当然用词不准确,所谓中式西式肯定不是一以概全的),在根子上的巨大区别及未来体现在国民心态和经济发展、社会福祉上的差距。
    或许现在已经在有所改变,期盼着国内教育从机制上能有所突破。

    评分

    参与人数 1参与分 +1 收起 理由
    金牌灌水王 + 1 好深刻的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