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14
注册时间2004-2-24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最近這些天一直忙著寫《保元之亂》,頭疼不已,今天就讓我們談些輕松的話題吧——“飲食”,從別樣的角度來看待整個源平合戰!
對人類這樣的生物來說,食物是永恆的話題(笑)。
源平時代的人們究竟吃些什麼?就從這個疑問著手調查吧!
似乎,平家被擊敗的原因並不僅僅限於公卿化的腐敗墮落,食物的差異也是其另一要因。對於此方面的深究,想必大家也是很有興趣!
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平家撤至水鳥的羽音,於此進行源平時代決定性的戰役——“富士川合戰”,恰恰是這一年,以京都、滋賀為中心的關西地區發生史無前例的大干旱,飢謹頓起,連平日間農民們最珍惜的種子都被當作糧食吃掉,如此一來,第二年開始,連續三年顆粒無收,關西一帶餓殍遍地,哀聲四起(又是三年自然災害啊!)。連續三年的大災害,不僅奪去了無數下層農民的生命,也威脅到武家公方的統治。
那麼,平家和源氏的人們在此期間,究竟吃了些什麼呢?
首先介紹在飢謹發生前,有關於他們日常飲食的內容。
平家作為武士階層的同時,也慢慢地蛻變為高居廟堂的優雅公卿。貴族華麗般的生活已經浸淫他們的身心,原先樸素良好的生活習慣早已拋諸腦後,日常生活習慣等皆陷入病態的惡性循環。
當然,他們的飲食在步入優越的貴族社會水准時,理所當然的產生不少貴族病。平家的人們常常喜歡所謂遠方各國進貢的食品,而這些食品為了保質,鹽份多且堅硬難以消化,比如,撒有大量鹽份的鹹魚干,蒸干的玄米之類。平家人吃飯時,幾乎不碰蔬菜,像征性的用筷子略夾一些而已。營養的失調可見一般。
由於佛教和迷信的束縛,往往導致營養不均衡,並且飲食在佛教思想中卑微的地位,常常控制住人們的欲望,不令攝取更多有益身心的營養。由此所引起的惡果大概就是政權滅亡的伏筆吧。
《源氏物語》和《枕草子》對於飲食一事幾乎不怎麼提起(這可以與我國的《紅樓夢》相對比)。平安末期的飲食生活中,肉食這一塊漸漸談出,常常連吃魚都要禁止。在藤原家定的《明月記》中有著“得病就是因為吃了魚,我恥於此事啊”這樣的懺悔。文學中關於食物調理,味覺享受等事情,除了在日記以外,幾乎沒有更多的描述,這與今天媒體中鋪天蓋地的飲食文化介紹天壤之別。
另外,平家的人們經常過著足不出戶、運動不足的生活,並且不喜歡沐浴,豪不講究個人衛生。特別是女性,由於住在內府深宅,不與外界接觸,常常死於結核病,並且腳氣和皮膚病也往往困擾著她們,而我們平時所看到如浮士繪上幽雅公卿的腐敗生活,其實與現實相差很遠。
那麼,與此對比的東國武士們的飲食生活又如何呢?
講究飲食質量可以說是東國武士們的特征,他們擺脫了佛教、迷信的束縛,既吃鳥獸類等肉食,攝取大量動物性蛋白質,也常常喝味噌湯、吃梅干等一些酸鹹類以助消化。
並且,通過在東國大山中不懈的武藝鍛煉和長途跋涉的修行,有著健康良好的生活。僅此一面,就可以比較出兩家武士在體力上的差別。如女性般體格的平家武士,恐怕很難戰勝強壯如牛般的東國武士。
再加上,從公元1180年開始的三年飢謹,僅發生在關西地區,東國卻是一片豐收良景,形勢更有利於源氏。不過,對於要備戰籌集軍糧的賴朝源氏來說,完全靠在東國收集糧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准備數萬軍馬的糧草變得非常困難。
當時,士兵每人每天所需糧食為八合至一升,原則上自備,但進入長陣後則可由主君供給。大體上是干飯加水、湯之類浸泡著吃,其他的如味噌丸子是最適宜補充鹽份的食物,這在戰國時代可謂是至寶,信長、秀吉、家康奪取天下無不是靠此。
給於士兵每人一日一升米,一萬兵每日需要二百五十俵,十萬兵每日就必須兩千五百俵,再加上軍馬所需的大豆,一頭每日約需三升(馬比人吃得多)。如此考慮下來也是相當龐大的一個數字。
接著,我們通過一些數據來旁證飲食的重要性。
以下介紹的是各時代天皇、武將、一般人(公家、普通武士、僧侶等)平均壽命的差異。(事故及戰死者剔除)
天皇 武將 一般人
平安前期: 54歲 62歲 61歲
平安中期: 41歲 70歲 57歲
平安後期: 38歲 66歲 64歲
鐮倉時代: 44歲 56歲 64歲
可見平安中後期開始,自然死亡的年齡推前,這與當時恥於肉食的風尚脫不了干系。
接著介紹各時代男性的身高
繩文時代:159.1cm
古墳時代:163cm
鐮倉時代:159cm
室町時代:156.8cm
江戸時代:157.1cm
明治初期:155.3cm
也不難看出身高從古墳時代起,以後逐漸降低,這與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有著莫大關聯,
如此,源平兩家在食物攝取方面的不同所最終導致其命運的不同。所以,在政治、軍事等問題的背景時,聯系當時的社會生活實際也不無必要。
譯於2005年7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