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848
注册时间2006-2-18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玉鋼:
自公元六年開始,日本人自中國江南和朝鮮半島傳入了鍊鋼的技術,經歷了千年以上的發展,成為日本獨有的「他他那」(Tatara) 鍊鋼法。
「他他那」又分為「古那」(Kura) 和「朱古」(Zuku) 兩種鍊鋼法。
「古那」鍊鋼法以「真砂」(Masa) 砂鐵為材,砂鐵比西方鍊鋼法所用的鐵礦石含較少的磷、錳等雜質,所以製成的鋼材純度較高。先將砂鐵加到鍊爐中,再添加特定的木炭炒鍊。有別於西方鍊鋼法所用的焦炭,木炭中的含硫量較少,所以對鋼材純度的影響也較低。由於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鍊爐技術,爐火溫度不會超過攝氏 1000 度,砂鐵不會完全熔解,所以製鍊所需的時間甚長 (需要三日三夜的連續作業時間) (註:這亦是日本鍊鋼法必需使用總表面積遠高於鐵礦石的砂鐵的原因)。一般而言,每 13 噸砂鐵加上 13 噸木炭,最多只能鍊出 2.8 噸有用的鋼鐵,其中只有少於 1 噸的優質品能夠被選定為「玉鋼」(Tahamagane),作為日本刀「皮鐵」(Kawatetsu) 的材料。
「朱古」鍊鋼法常見於古時大規模的冶鍊場,以「赤目」(Akome) 砂鐵為材,需要四日四夜的連續作業時間。有別於古那炒鋼法,木炭先被加到鍊爐中,然後再添加砂鐵炒鍊。「赤目」砂鐵的雜質較多,每 13 噸砂鐵和 13 噸木炭只能鍊出 0.8 噸有用的鋼鐵,例如「左下鐵」、「庖丁鐵」等,作為日本刀「芯鐵」(Shintetsu) 的材料。
「他他那」的鍊爐經過特別的設計,具有恆溫與防濕的功效。
炒鍊以後,得到一整塊素質不均的鐵塊。冶金師會用大鎚將鐵塊打碎,再將碎鐵分門別類。「古那」的完成品有「玉鋼」、「破面」、「鐵滓」等;朱古的完成品有「左下鐵」、「庖丁鐵」等。「玉鋼」的碳含量約為 1.0 到 1.5%,「左下鐵」約為 0.7%,「庖丁鐵」約為 0.1 到 0.3%。
「他他那」鍊製的鋼鐵含極少雜質,材料容易焊合,最適用於刀劍的製作,更是製作日本刀「折返鍛鍊」工序的必要材料。以現代的鋼材作比較,鋼材中含有大量鐵質以外的添加物,難以焊合,根本不適用於日本刀的「折返鍛鍊」。而且,現代鋼材以高溫爐火熔解鍊製 (經過攝氏 1500 度以上的高溫),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沒有經過適當的回火工序的話,就不能令粗大的晶體重組,製成品的強度和韌性就會受到影響。不過,回火工序本身又會消耗鋼材中的碳份,令完成品的表面硬度 (和鋒利程度) 大受影響。
日本的傳統鍊鋼法名為「他他那」,這一個奇怪的名字又從何而來呢?有一個講法,就是日本遠古時代的「神武天皇」,其皇后名為「媛蹈 "備" 五十鈴姬命」,日語發音為 "Hime-TATARA-Isuzu-no-hime-no-mikoto",而他他那一名則由「蹈 "備" 」二字而來。(註:"備" 字應加上 "革" 部。)
另外一個說法,「他他那」一名其實借自外來語,有「猛火」、「加熱」等意思,如百濟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新羅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韃靼語 (發音為 "tatatoru")、古印度語 (發音為 "ta-tara") 等。而日本語中的「刀」字 (發音為 "katana") 或許也是由此而來。
19 世紀西方鍊鋼術的傳入,令「他他那」鍊鋼法日漸式微。二次大戰的影響,更令「他他那」的技術一度失傳。經過由盛轉衰的歷史,到 1977 年,「日本文化廳」與「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攜手合作,在「靖國他他那」冶鍊場的遺址重建「日刀保他他那」冶鍊場,為日本刀匠提供優質的「玉鋼」,令製鍊日本刀的藝術得以留存。
(註:據現時「美濃傳」技術保存者之一關兼常先生表示,「武生鋼材」出品的特殊鋼材「V 金 2 號」也是合格的「玉鋼」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