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121
注册时间2005-1-23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故乡最美丽的山-五莲山
黄海之滨,五莲山自古为齐鲁名山。奇峰,怪石,飞瀑,幽潭,神工鬼斧,气势不凡。昔人将此地与岱岳、崂山并提,苏轼盛赞为“奇秀不减雁荡”,真是天开图画,果然名不虚传。
五莲山的人文景观,可谓源远流长。与太湖流域、钱塘江两岸的吴越之地,更是血脉相连,关系非同寻常。众所周知,钱塘江曾为吴越分界,吴山之名,由是而是。而很少人知道,其后越王伐吴北上称霸,曾定都琅琊。当时齐越分界处,即在五莲山。至今齐长城与古战场百将口等遗址尚存。城南为越,城北为齐。
读太史公书,有关孙膑生平记述只到马陵道射杀庞涓为止,其后去向,不为人知。而五莲山却留存着孙膑的有关遗址与众多传说,是这位旷世奇才的终老之地。
始皇帝当年巡狩四方,立碑颂德纪功,著名的琅琊台刻石就在附近。 五莲山原属诸城,古称密州,1947年始由诸城划归五莲县。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太守,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带应是东坡聊发少年狂之处,故誉此山“奇秀不减雁荡”。至今山中尚存苏轼“白鹤楼”留题。
《搜神记》曾记述当时人称之为“怪山”,其地风光一如兰亭。由此联想到王羲之祖籍琅琊,流寓江南,之所以对兰亭情有独钟,在此修禊,触景感怀,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也就可以理解,不是偶然的了。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笑笑生之上所冠的“兰陵”两字,究属何处,是数百年来难以破解的疑团。近年来,不少金学研究者根据上述线索,认为就是五莲山中风光一如兰亭的九仙山,作者即为隐居此山至今尚存丁公石祠与仰止坊的丁惟宁。故2000年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五莲召开,原因就在这里。
丹土遗址自1934年发现后,几经调查、论证、发掘,已经查明此地以龙山文化为主,延续时间最长,可能经历了龙山文化的全过程。对研究龙山文化的来源、去向,以及国家的起源等等,提供了宝贵的实证。因此,1996年丹土遗址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写到这里,不由得使人想到了如今正在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被誉为“文明曙光”的余杭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自1938年施昕更先生发现之时起,就认为是南方黑陶文化遗址。受时代局限,考古学界长期以来将良渚文化视为龙山文化向南延伸的一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考古手段如碳14的年代测定法,树木年轮断代法等等的出现,特别是80年代后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如反山、瑶山等等一系列遗址突破性的发现,现在已可确定无疑的说,良渚文化早于龙山文化,是源不是流。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龙山文化的源头时,把目光转向东海之滨的良渚 文化。此论若能成立,一系列至今难解之谜,如良渚文化消失以后的去向等,当可迎刃而解。正如一条大河,如站在源头向上流看,不免有消失之感。如回头向下流看,其流向即可历历在目,无不了然于心,在此不难找到夏商与吴越之地的渊源。同样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舜的故乡在余姚以及有关他的种种传说。而禹在治水功成以后,何以要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由中原地区不远千里地经余杭,横渡二千余年后尚为始皇帝视为畏途的钱塘江,会诸侯于尚为偏僻之地的会稽山?死后葬于斯?其后人受封于斯?无他,常人寻根之心而已。与刘、项功成衣锦归故乡,唱大风歌,并无二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