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前,一位作家用幽默的语调描述了这一场景:“大家小户,形形色色的马子。横七竖八,散兵线般陈列里巷中,如开‘马桶展览会’,猗欤盛哉!”欧尼斯特·海普那( Ernest Heppner ),一位战争时期居住在上海的 犹太人,回忆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上海的生活:“虹口(卢注:虹口有很大的犹太人居住区,里面也住着很多普通的中国人)的房子很少带有厕所。大多数房子的入口处往往放着一只马桶。每天清晨,一个苦力推着一部车子,一边嚷嚷,一边挨家挨户地来倒马桶,以用作肥料”。实际上,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几乎有一百万户石库门房子的居民还在演绎着与民国时期差不多的收粪故事,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家庭厕所仍然是“亲爱的马桶”。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六十或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看见的是与其祖父母半个世纪前所见几乎相同的里弄场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上海的一个居民开玩笑似地用“壮观”两字描述那个时代的景象:上百只马桶摆龙阵似的曲曲折折地从弄底一直摆到弄口。住在沿街面房子的住户,甚至就将马桶放在昏暗的路灯下的街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