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38|回复: 17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搜神记_新浪网

中国古代兵器

刀剑

本章节将介绍冷兵器中,以斩和刺为攻击方式的武器,即有着利刃的刀和剑。刀剑的杀伤力很强(如果说打兵器和长兵器的致伤是一个点,那么刀剑则是一条线),指伤后是很难愈合。尤其是对没有铠甲防御的敌人,刀剑的攻击里是最有效的。

平时,刀剑常常是作为一个单词来说的,然后“刀”和“剑”是有根本区别的。单刃的称之为“刀”,而两侧都带刃的则为“剑”。当然,有双刃的二郎刀不在此例。

对刀剑还可以进行细分类。在本书所列的范围,又将把剑、直刀、吴钩、倭刀、朴刀称为短兵器;而把大刀、二郎刀划为长兵器一类。

刀剑在兵器中的地位

在武术界,刀剑是变化和门类最多的兵器,流派很多,仅次于拳法,而且还有专一的刀剑流派。在武术界,所设想的对手或敌人都是不穿铠甲的普通人。对于这样无丝毫防御装备的敌人,锋利轻快的刀剑可发挥最大的威力,“刀如猛虎,剑似疾风”,正是刀剑对无铠甲敌人具有最大威力的真实写照。

在小说中,被颂扬的英雄好汉,也大多是使用刀剑,在人们心目中,刀剑已成为英雄和勇士的象征。例如《三国演义》中关于的偃月刀,《北游记》真武玄天上帝的七星剑,还有《封神演义》杨戬的三尖两刃刀,都是典型的代表。不仅在中国,就是世界各国,刀剑在所有兵器之中,也是最有威望,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兵器。

遗憾的是,军队中的将士官兵虽然都配备有用于近站的刀剑,但是在军事领域中刀剑的地位并不显赫。众所周知,在战场上,最得心应手和最先使用的,不是刀剑,而是弓箭和长枪这类长兵器。何况士兵都身穿铠甲,这就大大减弱了刀剑平时所特有的威力。因此,在战场上,刀剑只是作为一种非攻击性的防御兵器来装备军队的。当然,在树林、市区或战船上就不同了。长兵器往往因一些障碍无受到场地条件限制,因此,锋利灵活的刀剑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而成为在这些战场的主力兵器。

刀剑的历史

对刀剑的个别介绍,放在各章节中。这里主要从总的方面来介绍刀剑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具有很大威力的刀剑,当然是在有了金属制的兵器以后才出现的。虽然在此之前就有石刀,但是在石器时代刀剑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因为石头终究不是知道刀刃的合适材料。后来,有了青铜,并开始用它来制造各工具。由于刀剑的制造需要很多贵重的金属,而且在当时,又不具备用以生产又薄又硬的刀刃的制作技术。春秋时代以后,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刀剑这种兵器才在南方的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以及楚(今湖南就、湖北一带)这些有利于使用刀剑的诸侯国逐渐发展起来,并采用锻造工艺大量生产。

  武器往往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刀剑的形状、尺寸就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从春秋时代到汉,剑的使用非常普遍,发展很快。而在汉代,由于骑兵的发展,劈斩技法得到重视,所以直刀盛行起来,而且一直持续到唐朝,久用不衰。后来,又出现了在刀身加上长柄的新型刀剑兵器,例如唐代时期的陌刀,宋代用来对抗装甲骑兵而加厚刀刃的大刀,都盛行一时。宋朝以后,由于火器的发展,铠甲的价值下降,于是刀剑再显威力,又流行起来。但是再往后,直刀便日趋少见,取而代之的是曲刀,这在现今的中国还能看到。从明朝的嘉靖年间到十七世纪,日本刀以其精良的材质和性能,传入中国,并盛极一时。

国古代兵器介绍(第二页)
大刀

  外观和用法

    大刀是在长柄前端固定有宽大刀刃的刀身的一种兵器,属长兵器类。刀身重,切弯翘,主要用于劈砍。很重的刀身劈杀,除了利用锋利的刀刃,重量本身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用“劈杀”来表现大的威力更为确切。即使敌人披戴厚厚的铠甲,也能给予致命的伤害。

  大刀的刀身用钢制而成,刀柄为硬木,其后端安有铁制的鐏,大刀的长度(刀身和刀柄的总和)为2-3m,重18-24kg,最重的大刀可达54kg。刀身与大刀全长的比例约2:1。

  偃月刀(图1)在诸种大刀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大刀的典型和象征。由于偃月刀外观雄大,且装饰华丽,所以多用于演戏和习武训练方面,而不多用于实战。眉尖刀(图2)则和偃月刀相反,给人以一种质朴使用之感,是适用于实战的一种大刀。图中所示的两把大刀都是出自宋代。

  历史与发展

  长柄上安有大刀的武器,它的出现可以追溺到西汉。当时,为了抵御骑兵,出现了一种在双刃大型剑上安上长柄,称做“斩马剑”的新式兵器。其实,这种兵器和单刀、大刀以及双刃二郎刀是同出一宗的。

  这种双刃斩马剑,其外观随着时间有很大变化。到了唐代,就已经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刀一模一样了。而斩马剑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在北宋的《武经总要》书中,把大刀分为屈刀、掩月刀(类似“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和 笔刀这五个种类。

  宋代,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主要装备。例如,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宋军和金兵的郾城之战,宋将岳飞就把装备有大刀、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装甲骑兵的进攻。当时,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按照这一战术,岳飞命令士兵“不要管马上面的上的人,只瞄准马腿!”而大获全胜。

  大刀的使用,在宋代可谓达到了顶点。后来,由于火器(热兵器)武器的不断发展,装甲骑兵的作用日渐减少,加之大刀因过重而不灵活,所以和笨重的大斧遭受了同样的命运,逐渐地从战场上消失了,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兵器,还部分地保留着。

  到了明代,大刀之中只剩下偃月刀和鉤镰刀两个种类。由于偃月刀太重,已不在实战中使用,只是在演武场上,还能显出昔日的风采。而在战场上,只是使用鉤镰刀。到了清朝,在正规军中,只有汉军的绿营使用着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这四中大刀。为了用起来灵活,这些大刀的长度都较以前缩短了许多,一般在170-240cm左右。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最善用大刀的名将。他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实重82斤。按明代的计算换算,约为41kg。据考证,偃月刀在关羽的三国时代尚未出现,因此,关羽实际使用的大刀并不是这种偃月刀。

  《水浒传》中的关胜,是关羽的后代,和他的先辈一样,是梁山泊使用偃月刀首屈一指的一员猛将。可以认为,《水浒传》中的关胜,就是《三国演义》关羽的再现,是一个被典型化了的人物。历史上的关胜,是宋朝济南(在今山东省)的一名守将,因手使大刀,颇有名气,故而得“大刀”绰号。

  朴刀

  外观和用法

朴刀(图1)是大刀的一种,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使用时,两手握者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

  就其长度而论,不是长兵器,而属于短兵器一类。朴刀全长约60-150cm,刀刃长度在45-70cm之间。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带”之称。

  历史与发展

  朴刀出现于宋代,到了清末前后,才被广泛使用。

  因此,在《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朴刀多在民间使用,但是在清朝,却破例地把朴刀纳入军队的指定兵器之中。

  朴刀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太平刀”。这是由于在清末年间,太平天国的士兵都使用朴刀而得名的。然而,当时的太平天国军不只是使用着这些传统而古老的兵器,在火器装备方面,也胜于清朝正规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hpaper.net.cn/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三页)
直刀

·外观和用法

  刀柄带环的刀(图1),被叫做“环首刀”或“环柄刀”。因其刀刃(刀身部分)不弯翘,所以按形状把这种刀分类为直刀。从西汉到南宋,这种刀,作为一种上好的短兵器而被广泛使用着。

  直刀由刀身、刀柄和刀环所构成,而且这三部分是一次成型制成的。刀刃材料,是用当时材料最好的钢锻造而成。用来防止敌人兵器刺伤手部的护手〈称做“格”〉,在唐代并没有,但是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用铁或钢给以特殊加工。唐代以后,所见的直刀就都有护手了。为了手握着舒适并出于防滑的目的,在刀柄上一般都缠有皮条,而最高级的是使用鲨鱼(也叫做“鲛”)皮。在汉代的时候,刀柄后边的刀环,并非千篇一律都是圆形的。到了南北朝时代,除了圆形刀环外,也有许多是采用龙、凤、麒麟、大象这些象征着雄猛、虚幻的动物图形。

图中的直刀出自后汉时代,经过三十次锻造,含碳量0.6-0.7%的钢制而成。刀长111.5cm,但是并没有护手。根据出土资料考证,当时的直刀长为100-128.5cm,其中,刀柄部分(包括刀环)占15-20%。

直刀多是单手握刀,是一种以劈砍为主的兵器。刀尖异常锋锐,带护手的直刀,和剑一样,可以用来刺戳。护手固然能有效防止敌人兵器伤害,而在以刀当剑刺戳对方时,也可以保护自己手臂不受损伤(剑是一种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兵器,所以任何历史时期的剑,都有护手)。

所以唐代以前没有护手的直刀,除个别场合外,几乎没有采用刺戳方法来攻击对手的。

历史与发展

到和剑一样,源远流长,自古有之。石器时代有石刀,到了商、周已开始使用青铜刀了。在这个时期,刀的用途和剑一样,主要用于防御自卫、砍头和割下敌人的左耳。从西周到春秋时代,产生了很多材质很高的剑。所以,剑是当时短兵器的主流。只是到了汉代,刀才取代了剑,成为短兵器中的佼佼者。

为了适应和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汉代大力发展骑兵,刀这种兵器也随之得到发展,并成为主要的战斗武器。在战场上骑兵首先使用的是弓箭和长兵器,只是在没有了长兵器(扎进敌人身体拔不出或发生折断损坏),或进行近战的时候,才使用佩带的短兵器。以近战为主的骑兵,在骑战中,常常相错厮杀,适合劈砍的短兵器就成了主兵器被使用。在这种以劈砍为主的战斗中,刀剑相拼时,刀背很厚的刀类兵器就占了构造上的优势,不容易折断。这样,单刃的刀就取代了双刃的剑,成为骑兵的重要装备兵器。出于同样的理由,步兵也大量装备了这种厚重刀背的单刃刀。

刀之所以能取代剑的另一个理由,是刀的制造成本比剑低,而且生产时间短,因此用它来装备军队更有利。

在汉代,由于刀的使用在军队里相当普及,受此影响,从皇帝到大大小小的官吏,早时佩带的兵器换成了后背的单刃刀,而少见带剑的了。在西汉,官吏们佩剑是一种义务,而到了东汉,剑和刀已处于同等地位,择其一种即可。但是,除了特殊的仪式或场面,佩带刀则是最普遍的。在平时,官吏们随身佩带的剑和刀,完全是一种装饰华美的工艺品,而在战场上,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武器。

从三国时代到隋完成同意的这个时期,这种直刀,在诸多的短兵器中独占鳌头,成为主要兵器。由于冶炼技术的缉捕,又处于战乱时期,就更迫切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兵器,于是就产生了制造了很多时实战性强、材质也好的诸多兵器。

例如,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命其部下啊蒲元在斜谷一次就制造了三千把精巧的钢刀。而且锐利无比,远远地超过了当时的所有钢刀,由此得名“神刀”,在制造这种神刀的过程中,蒲元重视刀刃的刚度这个环节,即刀刃的淬火工艺。考虑到冷却水质不同而极大影响的硬度。为此,在选用冷却水上下了工夫,获得了成功。

夏朝的赫连勃勃于408年制造五把点缀有龙凤的“大夏龙凤刀”。刀柄后端有刀环,刀长约94cm。据说,是使用经过一百次锻造“百炼钢”精制而成的宝刀。可与春秋时代吴、楚的名剑“湛卢”媲美。而这个时期,最有名气的刀,却是北齐綦母怀文所造的宿铁刀。相传,使用优质钢制造的宿戟刀,坚硬锋利无比,能砍透三十张铁质铠甲片。

唐朝军队中,刀这种短兵器的装备率很高,约占20%。唐朝军队士兵装备着弓、弩等远射兵器和枪这类长兵器,同时还配备有刀这种短兵器。今天远距离时,使用长兵器,在近战白刃格斗时,就拔刀而战。在唐朝军队里,虽然直刀和渠刀同时使用,但是官吏佩带的,都是直刀。

中国的直刀,对周遍民族和亚洲许多国家--北至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西至西域诸国,南至越南,以及东邻的朝鲜和日本,都曾产生过很深的影响。从唐朝传到日本的同一形状的“太刀”,不仅是当时日本官吏的佩物,也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兵器。在正仓院和四天王寺仍可看到唐代的太刀。据说,传到日本之后不久,日本就出现了刀身弯翘的日本刀。

把直刀用于实战的最后朝代是南宋。据北宋《武经总要》记载,战场上再也看不到直刀。当然,只凭文献并不能完全确认直刀的有无。因为目前已出土了南宋时代的直刀实物。从刻在刀上的文字可以确认,这把刀是南宋咸淳六年(1270)制造的。刀长83.3cm,刀刃宽大锋利,刀柄带有防止被敌人兵器伤害的护手,是一吧刀柄带环的环首刀。从当时的雕刻可以判断,这把直刀不是只单手刀,也常用双手握着来使用的。

南宋以后,在唐朝复兴起来的曲刀则成为短兵器的主流。

伍子胥的剑

除了《封神演义》中神仙作法时用的宝剑以外,中国至尽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宝剑能施法术和念咒语的神话故事。

相传,春秋时代在吴国做官的伍子胥念咒用的深剑就沉在()台湖。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因卷入王位争霸斗争而死于吴,他为吴国夺取霸王地位作出了很大贡献。只因难以忍受不实之罪,而含恨自杀。

据说,很久以前,()台湖突然浮起一把剑,因为伍子胥给这把剑施了法术,念了咒语,而使夺取这把剑的人大病不起。要想解开这个咒语,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剑再投入()台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rzdsb.cn/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四页)
吴钩

外观和用法

相传的“吴钩”,是刀身呈曲翘状(按其形状可总称为曲刀或弯刀),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曲刀由刀首、刀身、护手(格)和刀柄所构成。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柳叶刀(图1)即是曲刀的标准刀型。全长约1m,刀柄20cm左右。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

刀的制作材料,刀刃部分使用经过硬化处理的优质铜,刀背部分用韧性好的金属制成。

刀的长度和重量,虽然根据使用者而定,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标准。长度是在持刀的手自然下垂,手握手柄,刀尖朝上状态下,以刀尖不过耳(图4)、刀重0.7kg以上为标准。

刀的一般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一只手只使用一把刀的单刀式,另一中是把两把刀作为一组(副)的双刀式。单刀时,有时用另一只手使用盾、钩、拐等防御里较强的兵器。

刀的变化种类(即形态)有很多,这里很难一一介绍。但是变化较大的有图2所示的刀刃为锯齿状的锯齿刀和刀背栓铁环的环刀(图3)等。

·历史与发展

  所谓“吴钩”,意思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下令制造的。因其锋利无比,留下这个美称,并流传至尽。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由于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南方山丘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船水战的江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也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在中国,曲刀的鼎剩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这种吴钩是模仿宝物的吴钩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对名刀的文学表现。唐代之所以盛行使用曲刀,其背景是当时中国的版图的扩大。上面已经介绍了曲刀在中国南方广为使用的缘故。然而,即使在刀、剑最盛时期,中国南方许多民族仍然使用着本民族固有样式的曲刀(就是在现今的中国、泰、苗、西瓦等少数民族还沿用着本民族独自式样的刀)。后来的南朝诸国,把原来一些南方民族使用的曲刀,作为本民族的兵器,装备自己的军队。隋统一了南北朝,以及后来的唐朝,这种曲刀一直久盛不衰,广为流传。

在唐代复兴起来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经看不到直刀的图样,但是仍完整地保留着手刀这一曲刀的流派图形。虽然当时的军队也装备有直刀,但是,从《武经总要》的记述来看,曲刀的装备率仍占明显优势。由于宋朝的法律没有把这种曲刀列为民间禁用的兵器,所以,不仅军队,就是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从明末到清朝,虽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时期,但是,传统的中国曲刀仍然被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民间和武术界,就更为盛行。即使在今天的武术界,说起刀,就是指这种中国传统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变的各种刀。

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由于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南方感山岳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穿水战的讲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也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在中国,曲刀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这种吴钩是模仿实物的吴钩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对名刀的文学表现。唐代之所以盛行使用曲刀  ,其背景是当时中国的版图的广大。上面已经介绍了曲刀在中国南方广为使用的缘由。然而,即使在刀、剑最盛时期,中国南方许多民族仍然使用着本民族固有样式的曲刀(就是在先进的中国,傣、苗、西瓦等少数民族还沿用着本民族独自样式的刀)。后来的南朝诸国,把原来一些南方民族使用的曲刀,作为本民族的兵器,装备自己的军队。隋统一了南北朝,以及后来的唐朝,这种曲刀一直久盛不衰,广为流传。

在唐代复兴起来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经看不到直刀的图形。虽然当时的军队也装备有直刀,但是,从《武经总要》的记述来看,曲刀的装备率仍占明显的优势。由于宋朝的法律没有把这种曲刀列为民间禁用的兵器,所以,不仅军队,就是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从明末到清朝,虽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时期,但是,传统的中国曲刀仍然被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民间和武术界,就更为盛行。即使在今天的武术界,说起刀,就是指这种中国传统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变的各种刀。

倭刀

外观和用法

所谓倭刀,是指明末到清代使用的一种日本刀。

图中这把倭刀,全长约155cm,刀刃部分约118cm。从刀的长度这一点来说,比中国的短兵器优越,和长兵器不相上下。

这种日本刀一劈砍术见长,攻守兼备,多一双手握刀方式使用。

和中国兵器比较,有以下三个优势。即:

(1)具有用于劈砍的理想形状

(2)材质好,用优质钢材制称

(3)重量轻,使用得手、灵活

历史与发展

在宋代前后,日本制造了具有独特形状的日本刀,而且大量出口给中国大陆。但是,那时侯的日本刀,并不是用于实战的兵器,只是一种供欣赏的艺术品。

中国人正式把日本刀作为军队的兵器,是在倭寇把这种日本刀和火枪同时用语实战之后。在近战的白刃格斗中,倭寇使用的日本刀发挥了很大的威力。而明朝士兵所使用的传统长柄兵器,在格斗中常被这种日本刀削断枪头,比火枪更使明军害怕。

以戚继光为首的明代抗倭将军们,很重视日本刀的威力。于是,也象倭寇那样,给火枪手配备了日本刀。后来,又给自己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日本刀。就是这样,从明末到清朝,日本刀一直是军队的重要装备。不仅如此,就连皇帝的护卫兵也都挎起日本刀。由于需求量很大,从日本进口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中国也开始了日本刀的制造。在当时,日本刀的威力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达到和少林棍、峨嵋枪相提并论的程度。当时中国武术家们认真研究着日本的剑法。从中发现,日本剑法不仅大量地吸收了中国的技法,并且予以发展,终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日本剑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五页)
打兵器

本章介绍冷兵器中棍棒、斧这类以打为主要效果的兵器。

为提高命中时的打击效果,以打为主要进攻手段的打兵器,多为重量很大的重兵器。和其它种类兵器相比,打击速度比较慢,这是打兵器的一个缺点。但是,只要命中目标,即使敌人身披铠甲能减轻些伤亡,但是在重击之下,仍能致敌于重伤,这是该种兵器的长处。

打兵器,除了具有重击效果,还靠特有的“杠杆作用”而使威力大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一类就是采用多种材料组合的强化棍棒类。这类棍棒的特点是,打击部分重量远远超过手握部分的重量,并选用硬质材料制造而成。锤、狼牙棒之类就是其典型代表。另一类。是把几个坚硬的棍棒物用坚绳或铁环栓紧在一起,以增强打击力度的软兵器(称做“击兵”)类棍棒。代表性的有多节棍、多节鞭等。

打兵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坚固耐用。也就是说,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远比其它兵器耐用。刀剑类兵器容易折断,刀刃沾血后,又会严重影响锋利度,和敌人兵器相碰时,常常发生卷刃。有不少长兵器,在刺入敌人身体后,因难于或来不及拔出,而不得不放弃。可是,打兵器则不同。它可以连续打倒几十、甚至几百个敌人,兵器虽然会有些弯翘或部分损坏,但大部分表现出极大的耐用性。

从时效性受距离限制这一点看,长棍、大斧这类长兵器占有优势,而打兵器多是很中的重兵器,所以是以打近战为主的短兵器。

打兵器的地位

斧、锤不仅是各朝代军队的重要装备兵器,同时又是一种民间常用的工具。在以披甲戴盔的重步兵和骑兵为军队主力的时代,打兵器虽然是一种不可少的兵器,但是和其他长兵器或远射兵器相比,多是作为辅助性武器来使用。

在武术界,虽然不如刀剑那样显赫,但是耐用性很高的打兵器,作为一种护身器械而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重点研究的器具之一。其中,最有名气的打兵器就是少林棍。

在古往今来的许多小说中,打兵器常常是许多英雄好汉的象征性兵器。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说唐演义》中尉迟敬德的铁鞭、秦叔宝的铁锏、程咬金的大斧,还有《水浒传》中李逵的板斧、呼延灼的双鞭、秦明的狼牙棒等等。这些不仅对武术界产生了极其深渊的影响,而且这些英雄好汉以及他们使用的兵器,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佳话,被广为流传。

打兵器的历史

打兵器源远流长,是远古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当然,那时所使用的棍棒,只是一些不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原始木头棍棒。后来,才慢慢出现和石头相组合的强化棍棒。斧是打兵器之中另一种最常见的主要兵器。早在石器时代,就作为一种工具被广泛使用。

在金属制兵器出现以后,棍棒、斧这些打兵器,因其自身的实效性和速度所限,和带有锋利金属刃或尖的剑、矛这些兵器相比,就退居次位。因此,在周代,已不将它用于战场,只是作为一种危险的象征,用在一些仪式上。

软兵器出现较晚,大约是在战国时代。在《墨子》书中提到了称之为“连挺”的兵器。就是用绳连结两根木棒的多节棍,是作为一种守城武器来使用的。

打兵器的复兴,是从晋到南北朝时代。由于当时出现了全副武装铠甲的重骑兵,打兵器被再度重视,成为了它再度辉煌的契机。这是因为打兵器对装甲有一种独特的杀伤能力,也是顺乎了重步兵出现这一时代的需要而得以复兴的。由于打兵器得到再度重视,被大量使用,使之无论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有了很大发展。而最盛时期,是出现在装甲骑兵和重步兵最活跃的宋到元朝。

在打兵器发展到顶峰的时代,火器(热兵器)出现了。由于火焰、有毒气体这些火器的出现,曾在古战场上起到重要作用能够的装甲,也失去了原有的威风。于是,装甲便向轻便方向发展。因此,原来以对付厚重铠甲为优势的打兵器,再次从战场上消失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hpaper.net.cn/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六页)
???



棍(图1),是把坚硬木棒削圆而成的一种简单的打兵器。长度因其流派和使用者的不同而异。长的,要算太极拳的太极大杆(约3m),是用双手使用的棍,短棍有鞭杆,长约1.1-1.4m,分单棍和双棍两种用法。

棍的制作材料,除木棍外,也有用铁做的铁棍。虽然不能象刀剑那样用棍劈砍敌人,但因其长而重,所以有相当大的威力。

棍比矛、枪这类长兵器的柄粗而坚硬,所以不象长兵器那样,容易被倭刀之类的锐器砍断。由于棍本身就是一根棒状打兵器,它不同于以锐尖为主要攻击手段的矛和枪,所以,即使被砍断,仍然可以继续作战,而威力不减。

棍,虽是一种没有经过特殊加工的简单棍棒,但是靠使用者精湛的技法和集聚,作为宜攻宜守的有力兵器,它得到很高的评价。

历史与发展

人类最早使用的古代武器,就是棍棒,这是一种不经过任何加工的简单棍棒。为了提高使用性能,不久就出现了经过加工的棍,称之为“殳”,为“五兵”之一,是最简单的兵器。棍作为实战中的兵器历史并不长,在汉代,把它作为仪仗用装饰品来使用。相传,那时就有称之为执金吾这样一种专门负责维持首都治安的官职。因为这种官吏手持棍状的镀金铜棒,这就是执金吾官名的由来。由此可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棍棒也是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被使用着。

从汉代到唐朝,把经过削加工的棍棒称之位白棓。把它作为兵器使用的有名例子,在葛洪的《抱朴子》书中就可以看到。书中说,在三国时代吴将贺齐讨伐山贼的时候,有一个山贼不使用带铁刃兵器而使用秘术,但是贺齐军队却打不过他。后来,贺齐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于是他就制作了一根没有锋刃的棍棒,来攻击山贼,终于平定了山贼之乱。

到了宋代,为了抗击装甲骑兵,打兵器开始被广泛使用,而且种类很多。不仅经过加工的强化棍棒,就连最简单的一般棍棒,也作为兵器用到了战场上。在宋代的《武经总要》中,汇总了几乎所有类型的棍棒。在未经加工的简单棍棒之中,有细长的杆棒,还有稍微粗一点的白棒。

在明代,称做杆或这种细长的棍棒叫做棍。在这个时期,棍法发展很快,并形成了实用而精练的技法和套路,从而迎来了棍的最盛期。对此作出很大贡献的是征战在讨伐倭寇战场上的俞大猷(1503-1580)。他写的《剑经》,就是他留给后代人的一本有关棍法的名著,精练地总结和介绍了少林寺的实用棍术。抗倭英雄戚继光对俞大猷的棍法给予了很高评价,并把许多棍法用以训练管兵。此外,程宗猷也是明代一位造诣很深的棍法研究者。他曾在少林寺学习棍法,《少林棍法阐宗》是他的代表作。

●少林寺与棍

提起少林寺,许多人就会想到拳法。当然,拳法在少林派武术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名震天下的少林武术,还要算棍法。棍已成为少林派的代名词,如同峨嵋派的枪、武当派的剑一样,已成为代表流派的一种兵器。

少林寺棍法的始祖,应该是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在少林寺的紧那罗和尚。相传,在元朝末年的某一天,少林寺遭到红巾军的攻击。有一个和尚手持做饭用的烧火棍,面对强敌,舞棍如风,变化莫测,打退了众多的红巾军。为颂扬建立了功绩的这种棍子,少林烧火棍从此名扬天下,成为佳话流传下来。

此后,大约又过了二百年,俞大猷来到少林寺,不仅使少林寺棍法的套路面目一新,而且更加适用于实战。俞大猷把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实战棍法传授给少林寺,极大地发展了少林寺的棍法。在俞大猷指教过的少林寺僧侣中,许多人都参加过抗击倭寇的战斗。他们手使18kg重的铁棍,威力无比,令倭寇闻风丧胆。从此,少林武术(尤其是棍法)名扬天下。

古典小说《西游记》孙悟空用的如意金箍棒就是棍这种打击兵器的典型代表。这是一根两端嵌有金箍一万三千五百斤(约6.7吨)的乌黑铁棍.金箍棒可长可短,不用的时候,可变成珍一样大小,收进孙悟空的耳朵里。相传,这根金箍棒是夏代禹王治水时,量测大河、大海深度使用的。后来,成为东海龙王敖广用来镇海的宝物收藏于龙宫。孙悟空得此金箍棒也是天意。孙悟空为寻找适合自己的兵器,来访龙宫。也许是为了祝贺和自己真正的主人相遇,金箍棒光芒四射,瑞气弥空。这跟金箍棒原本不是兵器,象这样大的重量,只有神仙才能使用。真要是把金箍棒作为兵器兵器来用,是没有任何普通兵器敢和他正面交锋的。在和天兵天将战斗中,孙悟空手舞金箍棒,打败了十万天兵天将。至今,武术界还保留着猴棍、齐天大圣棍这些效仿孙悟空棍法的套路。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七页)


外观和用法

下面介绍在统称为“棍棒”的诸多打击兵器中,为提高打击力度经过强化处理的几种强化棍棒。诃梨棒(图1)出于宋代,是一种使用多种材料制成,威力很大的典型强化棍棒。长约120cm,用铁缠卷,木制棒身,增大了强度。棒的前部加粗,使重心前移,用以提高打击力度。

钩棒(图2)也出于宋代,是一种前端带尖的强化棍棒类兵器,长约150cm。其特征是在前端安有带两个钩的锐利枪头。由于这一特殊构造,不仅能象棍棒那样进行打击,而且可用尖刃刺戳,或用两个钩拉倒敌人。前端尖刃用铁制成,比木柄重,使重心前移,提高了打击能力,据说,这种棒一直被使用到十七世纪。

历史与发展

在中国,强化棍棒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当然那只是一种被称做“殳”的简单棍棒。

如全所述,棍棒作为正规兵器用于战场的历史并不太长。到了后来,主要是作为仪仗用的兵器来使用。增加了打击力度的强化棍棒,也经历了同样的兴衰历程。到了今天,“殳”这种中国最早的古代兵器,只能从出土实物来加以考证。

在宋代,人、马读披铠戴盔的的装甲骑兵盛行一时。为打击兵器的复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前以作为仪仗用品的棒状打击兵器,再度出现在波澜壮阔的古战场上。



外观和用法

杵是棒的一种,因其两端粗,中间细,故此得名。手握中间,用两端粗的部分打击敌人。打兵器的打击力与自身的重量有关,越重,打击力越大。所以,把杵的两端做的又粗又重。杵用木、铁、铜等多种材料制成。有的,是以木料做芯,外包铁皮,用以增加打击力。也有全部用铁制成的铁杵,威力更大,即使打在厚重的铠甲上,也能给敌人以致命的伤害。

图中的杵棒,为宋代之物。两端为木芯外包铁皮制造而成。全长约150cm,两端打击部的长度各为45cm左右,前端有约15cm长的锋尖,是用来刺戳的。为进一步扩大杀伤效果,在两端粗大的打击部上,还安有许多长1.5cm的铁钉。

历史与发展

杵和臼都是远古使用的捣谷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皇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许多古代的城墙,也多是采用“版筑法”修建的。所以,军队里就有杵这种工具。久而久之,士兵们就把杵作为一种兵器使用起来。在《武经总要》中介绍了杵棒,这种杵型打击兵器出自宋代。在重装甲骑兵盛行的时代,杵棒作为一种能给披铠戴盔敌兵以重创的有力武器而被广为使用。在历史上,曾出现了许多使用铁杵的英雄好汉,王(王圭)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王圭)是宋代人,是左手使铁杵、右手用铁鞭的武林名将,也是一位抗御西夏(党项族)的英雄。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军队包围了宋塞,接受敌将挑战的王(王圭),在右臂被枪刺伤的一刹那,用左手握的铁杵,将敌将闹脑袋打的粉碎。又一敌将用枪向他刺来,他左臂夹住敌人的长枪,腾出右手,一鞭将敌将打死。西夏军吓的目瞪口呆,纷纷逃命而去。但是在第二年的好水战役中,宋军遭到了失败。为了去救被困的宋将,王(王圭)冲入夏军的重重包围,以一挡百,杀死西夏军近百名,但因眼睛中了敌箭,只得退下阵来,因伤重而阵亡。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韦护使用的厢魔杵就是典型的杵类兵器。在佛教护法神中,韦护是一位威望最高的人物。也是《封神演义》昆仑十二仙之一,是道行天尊的得意门生。在殷周争霸的年代,韦护受师傅之命,在军师姜子牙率领下,英勇地抗击了助殷的各路仙子的进攻。韦护使用的降魔杵,不是普通的杵棒,是他师傅道行天尊倾注了毕生心血铸就而成的法宝,是法力无边的超兵器。手拿此物,轻私鸿毛,可是命中敌人时,却重如泰山,致敌于死命。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八页)


锤,是一种带有球状打击部,打击力甚大的复合棍棒。由于球状打击部类似秤上的秤锤,故此得名。又因锤头部分酷似冬瓜形,所以又称之为“瓜”。依锤头部分安装的形态,又分为立瓜和卧瓜两类。后者很象我们平时使用的木槌。这种兵器,柄是用木料制成,而作为打击部分的锤头,除了木制的以外,还有用铁包起来的,也有全部是用铜或铁等金属作成的。其中,又特意把用金属制的锤,叫做“金瓜”。

锤有长兵器、短兵器之分。图1的骨朵为长兵器的一例。全长约201.6cm。其中,锤头由金属制成,长19.2cm左右,柄长约172.8cm。这种长柄锤既可用双手,也可单手使用。因为锤形象蒜头,所以又有“蒜头骨朵”之称。

图2是短兵器的一个例子。全长约80cm,锤部长度25.6cm左右。这种短柄的短兵器,多是两个作为一副来使用。所以,就有了“双锤”的叫法。

锤头很重,利用杠杆作用,能产生很大的打击力,是一种比棒类兵器具有更大杀伤效果的兵器。

身穿厚重铠甲的敌人,并不惧怕刀剑这类轻兵器,然而,这种头重的铁锤,却能给他们致命的一击。

为了有更大的打击力,就造出了在锤头上带有锐利尖刺的新型兵器,这就是蒺藜骨朵。

历史与发展

锤是一种很古老的兵器,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代。但是,在很长时期里,并未把它用于实战,而是作为仪仗用的兵器来使用,并用漂亮的花布把锤包缠起来,成为仪仗用的装饰品。

到了三世纪前后,由于装甲骑兵的出现,和其他打兵器一样,锤也被再度重视起来,并用于实战。锤的最盛时期,是在宋代。在《武经总要》里,就清楚地记载了两种使用最多的骨朵。当时,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很愿意使用这种武器。后来灭掉宋朝的蒙古族就是把这种兵器作为军队的常规兵器来使用。

狼牙棒

狼牙棒(图1)是一种打击兵器,在纺锤的木制或铁制的锤头上,固定有很多象狼牙一样的铁钉,锤头安着长柄。在宋代使用的最普遍。

狼牙棒也有长短之分。长的约170-190cm,短的只有1m左右,锤的长度都是一样的,在40-60cm之间。

这种兵器的打击效果,不仅靠它的重量,锤头上的诸多尖锐的铁钉,常常产生奇特的杀伤作用。就是对身披铠甲的敌人也有很大的威力。所以,在万马奔腾的骑战战场上,是绝对少不了这种兵器的。

历史与发展

这种兵器的历史很久远,在有了“殳”这种古老兵器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广为使用。对“殳”这种神秘的兵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只能从一些文献上得到一些了解。只知道是一种长约270cm、没有刃的古代兵器。后来,在1978年出土的战国时代文物中,找到了有关“殳”的记述,才看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种尖端为三棱锐尖,并带突起有两个打击部分的兵器。由此可以认为,狼牙棒的前身大概就是叫做“殳”的这种兵器。

在现代武术中,又是又把狼牙棒称之为朔。小说《水浒传》中霹雳火秦明就是使用这种兵器而名扬四海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ianshen360.cn/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九页)
鞭·锏

外观和用法

鞭和锏都是以青铜或钢作为材料制造的棒类兵器,而且都是靠其较大的重量而获得打击力的一种短兵器。和大刀、大斧一样,都不受铠甲的影响,而给敌人致命伤害的兵器。又由于鞭和锏是金属材料锻造而成,且为多棱构造,所以在和敌人兵器对打时,坚硬无比,绝无折断之虞。这两种兵器虽然外形和刀、剑相似,而且技法、套路也基本一致,但是杀伤力却比刀、剑大的多。

鞭如图1所示,全长约90cm,手柄部分20cm左右,重7-8kg。鞭身,即打击部分带有竹节状的棱刀,虽然打击敌人的接触面小了,但却加大了打击效果。鞭是单手使用的一种短兵器,但是,也有两手各执一支使用双鞭的。

锏示于图2,全长月90cm,手柄约20cm。打击部分有方形和三角形两种类型。手柄与打击部分之间有护手,乍一看,和剑一样,但是锏没有锋刃。这种兵器不仅只用“面”打击敌人,而且棱角部分更有杀伤力。这是这是由于打击面小了,反而增大了打击力度。为了提高这种打击效果,也有锏身(即打击部分)制成凹凸而多棱角形状的。

历史与发展

鞭和锏是唐代前后出现的兵器,尤其在装甲骑兵盛行的时期,由于这种重而坚的打击兵器具有很大的打击效果,所以骑兵都爱使用。

北宋的呼延赞就是使用鞭的一位名将。呼延赞是北宋建国时的一位战将,武艺高强,常挂宋军先锋帅印,在攻打北汉太原城(现山西省太原市)战役中,名声大震。

在描写从隋末动乱到唐朝一统天下的《说唐演义》这部小说中,尉迟敬德和秦书宝就是使鞭用锏的勇将,所以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爱宠。由于这两个人勇猛无比,后来,人们就把他俩作为抵御恶魔小鬼的门神敬奉起来,把画有他们两人手持鞭、锏雄姿的画铁在门上以保平安。

《水浒传》中的的呼延灼和孙立、孙新兄弟俩,都是以鞭为兵器的英雄好汉。当然,呼延灼是按照北宋的呼延赞的形象虚构的人物,是使双鞭的一员猛将。孙立和孙新各有一个绰号,几病尉迟和小尉迟。他们兄弟俩的这个绰号,就是从《说唐演义》中的使鞭名将尉迟敬德得来的。

《封神演义》中的主人公姜子牙使用的是打神鞭,并不是铁鞭,而是木制的鞭。但是,这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兵器,而是威力无比、斩妖降魔的法宝。在《封神演义》中,还有一位使鞭的神仙,那就是峨嵋山的赵公明。他用的铁鞭,不是什么有神奇功力的法宝,而是很普通的兵器。赵公明帮助殷纣,使姜子牙吃了不少苦头,从而名声大震,成为神的象征,这就是被成为赵公元帅的道教护法神。在晋的干宝所著《搜神记》中,对这位神仙曾有过记述,他是很久以来家喻户晓的一位神仙,被人们供奉为招财进宝的财神。赵元帅是西北方位的神仙,这个方向具有金水合一的性格。这种性格,在赵公元帅的眼服饰和容貌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黑色的胡须,象征着水(黑色是象征北的颜色,北气则为水)。头戴铁冠,手拿铁鞭,则是金遇水的象征。另外,骑虎也象征着水。整幅形象,都是“水中金”的一种性格表现。

多节棍

外观和用法

在强化棍棒威力的诸种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为了充分利用杠杆原理用铁链或坚绳把几根短棒栓在一起,这种兵器统称为多节棍。

用铁链把一长一短的木棍栓在一起的,叫梢子棍。其中,又按棍的长短分为长梢子和短梢子两种。图1是长梢子的一个例子。长棍约160cm,短棍41.6cm左右。两手握着长棍使用。图2是短梢子,长棍约64cm,短棍约25.6cm左右。一般是用一只手握着长棍来使用,但是也有使用双棍的。此外,还有用铁链(环)栓两根长度相等的二节棍和栓三根的三节棍。

多节棍比普通棍棒具有更大的打击力,即使有铠甲护身,也会遭到指明损伤。由于这种特殊的构造,多节棍攻击套路奇特而多变,使人很难躲闪。往往是挡住了长棍而躲不过短棍,躲过短棍,躲过短棍,长棍又打了过来,实在是使敌人难以应付、深感头痛的一种兵器。 才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十页)
多节鞭

历史与发展

在中国,把多节棍作为一种兵器使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书中称做“
连挺”的,即为此种兵器的最早记述。这是一种用50cm长绳把两根长50cm木棍栓在一起的多节棍。用这种连挺守城,打击来犯敌人很有奇效。

到了宋代,多节棍已被普遍使用。这种多节棍曾是西方一些民族的骑兵武器。在作战中,中国军队也用这种兵器装备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是这种兵器,就是《武经总要》中所说的“铁链夹棒”(图3)

多节棍的原型,可认为是打谷用的连枷,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农村普遍使用的一种农具。因此,农民出身的中国士兵使用铁链夹棒实在是得心应手,再适合不过了。最早想起把连枷作为兵器使用,应该算是少林寺的腾蛇棍

多节棍的起源,在宋太祖赵匡胤(929-976)的传说中可以找到。这是有关赵匡胤作后周武将时候的故事。当时,以棒为兵器的赵匡胤,在一次战斗中,手中的棒折断了。他用铁链把折断了的棒栓在一起,又重返战场。没想到,这种临时栓上的二节棍却以外地好使,而且威力大增。从此,他爱不释手,成了他的专用兵器。武术套路中的宋太祖盘龙棍,也许就是由此得来的。

     多节鞭

   外观和用法

多节鞭属于软兵器、起源和原理与多节棍相同。是一种用铁环把多支金属短棒栓在一起,具有很大打击力的兵器。多节鞭分七、九、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三十六节几种。长度,七节鞭约76cm,三十六节鞭则在3m以上。多节鞭由手握部分的把和用环连结一定节数的金属棒所构成。多节棍最前面一节类似镖状,具有刺戳功能,而增加了多节鞭的杀伤力。为增加打击力度,也有在连接处的环上再栓上砣、铃等部件。单手握鞭是多节鞭的基本使用方式,但是也有使双鞭的。这也许是短兵器的一个共同点。

对付铠甲,多节鞭的杀伤威力没有多节棍那么大,但是由于是许多节组成的,而具有不易闪躲的特殊攻击效果。又由于每节金属棒很短,便于携带隐藏,故可作暗器使用。

历史与发展

《武经总要》中的连珠双铁鞭可谓是多节鞭的最早形态,是在一根长棒上用铁环连结两根短棒的一种兵器。和铁链夹棒一样,也是从西方传到中国的。但是,把它改造成多节长的短铁棒这种结构形态,却表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在少林寺,有一种叫做佛珠的特殊兵器。佛珠本身是僧侣念经时的用具,所以,平时僧侣拿着它,并不是作为兵器使用的。当然,也不属于暗器,只是用做护身武器。而作为兵器的佛珠,使用的是铁珠。

斧·钺

外观和用法

斧、钺的外形至今仍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木柄上安上一个宽大带刃的斧头的一种兵器,属于以劈、砍为主要攻击手段的长兵器。

宋朝的大斧,是中国古代最大又最有威力的斧。全长约3m,钢刃斧头部分长60cm,重约5kg,用两手握着使用。普通弓、弩射不透的铠甲,却难以抵御大斧的威力。在战场上,大斧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马腿和人的胸部。因为只要把战马的马脚砍断, 马上的士兵当然就失去了战斗力。知识

钺的形状像斧,但是比斧大,圆刃长柄。钺有“斧王”之称号,多用于打仗。

历史与发展

斧原本是一种生产工具。历史悠久,可以说,人类有工具的时候,就有斧。人类的祖先用石制造了石斧,用发和现在使用的斧一样。“斧”字的意义是“甫”,即“开始”之意。制造各种工具,都是从以斧伐木开始的。因此,斧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军队里装备有很多斧这种工具,用来筑城或构筑营地。在功城的时候,捣毁城墙、挖坑 这也是常常使用。所以,把具有很大杀伤力的斧当作临时兵器来使用,这在军队里是很自然的事。

最早把斧和钺作为兵器来使用,是在商代,是用青铜制造的。由于车战出现,诸如矛、戈这种长兵器,在发达的周朝已经不时兴,只是作为一种仪仗兵器来使用。这些仪仗兵器,最初是用金属制的,但是,不久就由不能用于实战的木制品或玉制品所代替。这些被用于仪仗的斧和戟,在以后的元和明也被广泛使用着。黄戟就是当时举行盛大仪式时最常用的一种。在将军出征时,由皇帝把这种象征权利的黄戟赐给出征的将军。是用铜制造,锋刃镀黄金,故有黄戟之称。

斧、钺除了用作工具和仪仗品使用外,还有一种用途,那就是用在法场砍杀犯人的头。当然,这种执法用斧的斧刃部分是用铁,而不是铜。

斧、钺重新作为兵器用于实战,和装甲骑兵的出现有关。当然,最初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兵器。《晋书》石季龙传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述:由于武器用光了,就把农家大斧,安上长约2.4m的长柄作武器来使用,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杀敌效果。许多兵器,都是在这种偶然机会被发现和使用起来的。

到了宋代,辽、西夏和金这些宋国的敌对国家,常常以装甲骑兵作为主力来攻打军队。面对披甲戴盔的装甲骑兵,除了使用弓箭应付,在战争上,宋军常常束手无策,甚至大败而归/可是到了南宋初期,出现了用大刀、大斧和铠甲装备起来的装甲步兵。宋军就是依靠这些兵器,分别在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的顺昌和第二年的柘皋这两大战役中,打破了装甲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亲宋金军元帅完颜兀术就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宋军武器之中,最好、最厉害的是神臂弓,其次就是大斧,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兵器了。

到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由于火器威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威风不可一世的斧、钺失去了昔日的优势。

在古典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使大斧的英雄好汉。记述隋末动乱到唐代建立这段历史故事的《说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就是手使一把宣花大斧而称著于世的猛将。在历史上,程咬金是唐太宗李世民帐下的一员猛将,常挂先锋帅印,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mabb.cn/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十一页)
板斧

在斧这种兵器中,除了大斧这样的长兵器外,还有单手用的板斧(图1)和宣花斧(图2)这样的短兵器。图1的板斧,柄长约89.6cm,斧头约38.4cm,刃宽约28.8cm,斧柄为木制,斧刃是在软铁上包上硬质钢锻造而成。(图2的)宣花斧,柄长约86.4cm,斧头约22cm,刃宽24cm左右,所用材料和大斧相同。

短柄斧,和大斧一样,也是以劈砍为主的兵器。这种短兵器的板斧和宣花斧,也常常是两手各握一把成对使用的。

历史与发展

斧作为兵器,重新出现在战场上,是在宋代,最有名的有娥眉罐和凤头斧。这些斧,既是挖掘坑道的工具,又是一种杀伤力很大的白刃格斗兵器。所以在后来的明代,就把板斧和宣花斧作为近战的主力兵器来使用。

使用板斧,要算《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最有名气。他手使一对板斧,在战场上,象一股旋风,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凶猛异常,由此得到“黑旋风”的绰号。



外观和用法

拐是一种带有把手的棒,属于打兵器,主要流行在民间和武术界。拐有很多样式,其中,以在90-130cm之间,依其长短,而分为长拐和短拐。长拐的长度约130cm,用一只手使用。短拐,有单手使用的单拐和两手各用一根的双拐两种用法。也有把拐作为其它短兵器的辅助兵器来使用的。

拐在用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手握的部位多变不定。不论是哪种类型拐,既可握于棒身部分,又可握把手,可打可戳,令人感到神出鬼没,难以躲闪。不仅可用棒把,还可用把手部分拦拐敌人兵器,使之无法施展。若打敌人要害关节部位,更使之酸痛难忍,不战而败。

历史与发展

在宋的《武经总要》中,就能看到有关拐的记述,把拐说成是挖掘坑道时使用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对付敌人的兵器。拐,作为一种打击武器来使用,不是开始于元代,而是在明代以后,据说是把带柄的“仗”,作为武器来使用的。

在特殊拐中,有十字拐(也称“阴羊钩镰枪拐”)这种兵器。这种十字拐,在用于横握的短柄上,有两个向上弯曲的钩,上面有矛尖,下面的呈月牙状。使用时,不仅用棒的部分来打击敌人,还能用三个锋利的尖刺伤敌人。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以使用铁拐而著称。而最先使用拐的,据说是战国时代被称为孙子的孙膑。然而他从未把拐用作武器,只因脚残,以拐代步罢了。



外观和用法

护手钩(图1),是在钩上带有月牙状护手的一种兵器。全长约87cm,月牙护手长23.3cm,钩身到月牙之间,约宽4.7cm。钩和月牙护手都是金属制成,握手部分用布或革缠绕,而且整个钩体都带锋刃。

护手钩可用其钩部钩挂敌人兵器使之不能施展,又不能钩住衣服或肉体,使敌人难以动作。还可用两端锋尖扎刺敌人。护手月牙有尖带刃,具有很强的杀伤威力。由此可见,钩是可攻可防,非常厉害的兵器。但是钩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如果使用不熟练,更会伤了自己。使用方式,和其它短兵器一样,即可使用一把钩,也可两手各握一把使用双手钩。

历史与发展

作为兵器的护手钩,是汉代出现的钩镰。这种最早的护手钩,是在护手上按上把手和钩的一种兵器,是在使用刀或剑等短兵器时,用另一只空手以它代盾来使用。用它钩住敌人兵器,再用刀或剑攻击敌人。在汉代,又把这种兵器称之为“推镶”或“钩引”。

把钩作为兵器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在《墨子》备穴篇就有关于用铁钩距作为坑道白刃战兵器的记述。这是一种长度不超过90cm的铁制钩,用来在坑道里钩捕敌人。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十二页)
长兵器

长兵器(或长兵)是指超过成年男子眉高的武器而言。本章介绍的长兵器,是以枪为代表的一种在长柄上安有锐尖(即矛尖)的兵器,是以“扎”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兵器。当然,在前面章节中介绍过的大刀、大斧和长棍这些打兵器也属于长兵器。

长兵器柄长,和短兵器相比,具有时效性好、可先发制人的优点。当然,如果枪柄过长,使用起来就会不灵活。在《周礼》考工记中,对此就有明确的记述:长柄兵器,以不超过使枪人身长的三倍为原则。但是也曾出现过超过身长三倍、长达6m的长兵器。作为个人使用的长兵器,柄的长度应和身长相称,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发挥更大的威力。但是,作为一个集团或军队的整体装备来说,确定兵器长度的原则,应该考虑对战斗队形是否有利。另外,统一规格的长度和用料,更便于批量生产。一般来说,战场上使用的兵器比较长,而武术中使用的长兵器,则是按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把柄相对做得短一些。

长兵器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其中又以直刺为最常见。但是,用“扎”来表现比“刺”更贴切。杀伤范围表面看似乎比较狭,但是在战车或骑马时使用,威力大增,甚至能穿透铠甲。

这种以刺为主的长兵器,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刺中目标,尤其扎透之后,往往很难拔出来。特别是战车和骑兵,在快速的行进中,一旦刺中敌人,就只有放弃不要了。为此,又出现了能防止深刺构造的兵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可刺可斩的钩镰枪。在使用技法上,由于长兵器安有坚硬的长柄,所以也可作为棍棒来使用,在明代的枪法中,就融入了很多棍法的打击技巧。

长兵器在兵器中的地位

历代军队,都少不了可攻可防的长兵器。在敌骑兵进攻时,可用排列密集的长枪队,来保护已方的弓箭手。更是装备装甲骑兵的战车必不可少的重要兵器。

在武术界,长兵器也是一种象征武勇的重要兵器。长枪类有“百兵之王”之称,且流派甚多。许多历代名将,也都冠以“神枪”的美名。例如《三国演义》猛将张飞的蛇矛、吕布的方天画戟,还有《西游记》猪八戒的九齿钉耙、沙悟净的降魔杖,以及《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禅杖和《南游记》华光天王的降魔枪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兵器的历史

长兵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是一种在长柄上带有石制锋尖的最原始长矛。

在战车成为战场主力(前十六至前三世纪)的年代,攻击力甚强的戈、矛、戟、铍、这些带有青铜刀尖的长柄兵器,也就随之成了主要兵器。特别是在贴身近战的车战中,戈是最好使的常用兵器。

战车衰败之后,戟就成了长兵器之首。到了唐代,戟逐渐从实战兵器变成了仪仗专用兵器。

唐代以后,把以前称之为矛、铍的长兵器,改称为枪,枪从此就成了长兵器的代名词。宋朝以后,枪的样式就更多了。

到了明代,除了枪以外,又出现了铲、钯、镗、叉、狼  这些具有很高防御能力的新型长柄兵器。

草鎌

外观和用法

草鎌(图1)是从用来割谷物或杂草的农具镰刀变化而来的一种兵器。全长约62.7cm,刃长19.2cm,宽2.9cm左右。柄为不制,刃是铁的。使用方式,或单手一支,或使用双鎌,因此也是一种很利息哪个的暗器。

从农具鎌演变成兵器,还有一种,那就是枪鎌(图2)。它属于长兵器,全长约228.2cm,枪头长68.2cm左右。木柄铁尖。枪头由可刺可斩的二股刃所构成。

历史与发展

鎌作为兵器使用,历史并不很久远。在《武经总要》和《三才图会》中,并没有鎌这种兵器。所以,把鎌作为兵器使用,应该是在明代以后。明代之后的清朝把鎌正式列为军队的兵器。但是,这个时候,战场上已经是以火器为主要兵器了。在这以前,农民揭竿而起的时候,就是把这类农具作一种兵器来使用,也是很自然的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十五页)


外观和用法

在诸兵器中,特别把一丈八尺长,骑兵用的长枪成为槊(图1)。当然,一丈八尺这个长度,因时代不同而有些差异。但是,却都是超过4m的畅达兵器。甚至还有长达6m的长枪。

槊又有“马X”之称。长度不一定足一丈八尺,只要是骑兵所用的枪,即称之为槊。

由于槊很长,自然也很重(最重的达9kg左右),所以不便挥舞,只能用一只手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利用马的冲击力来攻击敌人。

在宋代骑兵使用的长枪重,也有带绳的长枪,是用来挂在骑兵肩上,以固定枪位。还有在枪头上带倒刺(鉤)的骑兵用的长枪。技能鉤拉敌人,又可以用来防止因刺的太深而拔不出枪。

历史与发展

槊,这种作为骑兵冲锋用的骑兵长枪,最早出现在装甲骑兵盛行的三世纪。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兵器,但是,在南北朝称作《马槊谱》这本专门技术书中,还有很详细的记述。

直到火器的出现,槊这种兵器,才随着装甲骑兵的小时而退出了古战场。

骑兵用的长枪(槊),有时也用于步兵,称之为“步槊”。用槊组成密集了阵形,可有效的阻止敌军的冲锋。

在有关槊的使用技法中,有一种称作空手夺X(即赤手空拳夺取敌人长枪)的技术。唐代猛将尉迟敬德就是这样

的高手。他单骑冲入敌阵,巧妙躲过敌人的攻击,徒手从敌人手中夺过长枪,刺敌人于马下,而身未受伤,冲出了敌军包围圈。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吉也是使用马X的一名高手。他不服尉迟敬德,向他挑战,比试高低。李元吉想只用没有锋刃的槊柄和他比武,尉迟敬德不允。双方大战三个回合,尉迟敬德夺下李元吉手中的槊而大胜。这种空手夺X的技法,多见于比武场上。但是,这种技法,在战场上也是用的上的有用技法。

古典小说《说唐演绎》中的单雄信,以擅长是槊而扬名天下,甚至对武术界也颇有影响。

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和所用兵器,有许多是被艺术加工,甚至是虚构的。但是单雄却真有其人,且是一名使槊的高手。他是隋末的一样武将,隋有通敌叛国之嫌,但是由于他作战武勇过人,而妹妹得到重用。

鉤鎌枪

外观和用法

鉤鎌枪是在枪头锋刃上有一个倒钩的长枪。

鉤鎌枪的枪头和普通长枪一样,以刺为主来杀伤敌人,倒想手柄测的倒钩则用来砍杀敌人,并可钩住开机把敌人拉倒在地。钩虽然起到辅助杀敌效果,但是也具有防止枪尖刺入过深的作用。图1的鉤鎌枪出自清代,全长约230.4cm,枪尖为铁制,长约25.6cm。

历史与发展

这种带钩长枪的始祖是戟。即把戟横向的锋刃向内侧弯,就成了鉤鎌枪。这种改变,最早出现在唐代。在日本正仓院御物中,就能看到带有弯向内侧的矛和戟的枪头。

到了宋代,鉤鎌枪的使用发展到了顶峰。据《武经总要》记载,在用于野战的九种枪中,就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这三种带钩的枪。在宋代攻城战用的枪类兵器中,也有很多是带钩的枪。

《水浒传》中的徐宁,就是一名使鉤鎌枪的战将。徐宁原是宋朝禁军金枪班(枪队)的教头,也是唯一的一位鉤鎌枪的传人。在宋军用连环马军大败梁山泊之时,徐宁的表兄弟汤龙就提出使用鉤鎌枪破连环马的建议。为此,大战徐宁,并使他入伙梁山泊。梁山泊依靠汤龙制造的鉤鎌枪和徐宁训练出来的士兵,终于破了宋军的连环马阵,取得了胜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jqz.cn/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十六页)


外观和用法

戟(图1)出自汉代,是用在长柄上,安有戈和矛组合而成的锋刃的长兵器。前端类似矛的锋刃叫“刺”,与柄成横向的戈刃叫“援”或“枝”。有锋刃为一体的,也有刺和援完全分开的两种类型。但是不论哪种,都是牢固的安有一根长柄,柄端且有鐏。

据《周礼》考工记规定的规格,锋刃刺部分长13.5cm,援长15.75cm,重320g,柄长3.6m。从出土实物看,戟的标准长度约2-3m,据文献记载,使用最重的戟,是魏国曹操帐下猛将典韦。传说典韦在战场上,经常使用双戟,总重量为80斤(40kg)。

戟在战车兵、步兵和骑兵重使用的都很普遍,分为两手使用的长戟和单手使用的手戟两种。手戟柄短,可两手各握一支,也可一手使戟,一手拿盾,和矛一样,用来直刺敌人。援和戈一样,用以劈、砍或钩拉敌人约跟前而杀之。

戟的锋刃部分,战国初期是使用青铜,而战国末期,开始使用铁来制造。到了汉朝,几乎都是用铁制的。为了提高援部分刃的砍杀力度,把援的形状做成锐利的棒状,即变成了更接近“枝”的形状。

历史与发展

从戟的形状不难看出,它是吸取了戈和矛二者优点的一种兵器,最早出于商代,进入周后,使用越加普遍。而在战国,秦、汉、三国和晋,则是戟的鼎盛时期,成为装备军队的重要武器。

戟虽然采用了戈和矛的长处,但实物总有相反的一面,在对付重装甲骑兵时,“枝”这部分就显得无能为力,甚至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在南北朝时代,同志中国北半部的鲜卑族善用长矛,更加速了戟的衰亡。出于这个原因,威风了一时的戟终于北发展起的枪而取代。

但是在唐朝,戟还是一种很有实战意义的兵器,大多军队都还装备着戟。只是后来,才从战场退役,变成了仪仗用的器具。到了宋朝,戟已完全在战场上小时,只用在一些仪式,刃已以木代铁制造。

方天戟

外观和用法

方天戟(图1),时在类似铁制枪尖的两侧带有称作“月牙”锋刃的长兵器。其中,把带有两个对称月牙锋刃的叫做方天戟;而把只有一个月牙锋刃的单称青龙戟或戟刀。

前端的尖刃,和枪一样,用以刺杀,月牙锋刃则如同戟的“援”,用作劈、砍之用,同时还起到防止刺的过深的作用。

历史与发展

方天戟,顾名思义,属于戟的一种,其性能和戟相同。确切的说,就性能而论,并不是从戟、而是有枪发展而成的兵器。方天戟的使用,可追溯到宋代。在《武经总要》里,并没有常见的戟,只有图示的戟刀。宋将韩世忠被金兵保卫,突围时所用的戈,不是正宗的戈,很可能是戟刀。

实际上,在宋代还没有把戟作为使戟武器来使用,而在后来的明、清两代,提到戟,则特制方天戟或青龙戟。也许这是因为当时的学者们,把最早出现的戟的形状遗忘了。

在《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忠出现的戟,也不会是历来使用的戟,而应该是方天戟或青铜戟。



外观和用法

铲(图1)是明代前后,由农具或工具发展而成的兵器。在长大木柄两端,分别安有锹状和月牙形的锋刃,均用铁锻制而成。不仅能用两端的锋刃刺扎敌人,还可劈、剁。由于许多僧侣都爱用铲,所以又有禅杖之称。战场上使用的铲长达3m之多,但是,僧路使用的铲,长度和自己的身长差不多。

月牙铲(图2)是铲的一种变形。长度也有3m左右。但是只有用来刺、剁的月牙装锋刃。木柄的另一端用鐏取代了原来的锹状锋刃,增加了刺、戳的性能。

历史与发展

最原始的铲,是从农具或工具延边而来的。工具是当时木匠削木头用的铇。这种柄上装有锹刃状刃的铇,在很久以前就作为木匠工具而广为使用。农具是形似锹刃,带齿的一种除草用农具,最早出于新石器时代。

作为兵器的铲,出于明代。但是,在农民起义军里,常把一些类似铲的生产工具和农具当作武器来使用。这酒是许多兵器是由农具或工具发展而来的原有。此外,在军队里,用来构建营地或城墙时,使用了大量农具和工具,常常当作武器来使用,从而为农具和工具演变为兵器提供了可能性。

佛教僧侣使用的禅杖,最明显的特征,是在月牙锋刃上挂有两个铁环。僧侣们不光把铲看作兵器,还把它当作农具使用。在林中草地行走时,则用铲砍伐开路,或作为挑行礼等物的扁担来使用。

《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就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使禅杖的英雄好汉。塌实用的禅杖重达62斤(31kg),全部用铁制成。关于鲁智深的厂长有不少传说,这里介绍一下禅杖重量的一段故事。最初,鲁智深在铁匠铺定做禅杖是100斤(约50kg)。铁匠告诉他,《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使用的大刀才81斤(约40kg),鲁智深便叫铁匠也给他打一根一样重的。

铁匠劝他说,这样重,又大又笨不好使。最终鲁智深才让步,同意打一根62斤(约31kg)的铁禅杖。当然,就是这个重量,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使用得了的。

而《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使用大额宝杖,要比鲁智深的禅杖重得多。从外形看,沙悟净的宝杖和普通禅杖没什么不同之处,却是神仙使用的一种具有无比神通的兵器,重量高达三吨!这根宝杖能按照主任的意志,变长变短,可粗可细,据说这把宝杖是由路办亲手所造。杖柄是用月宫上的沙罗树作料,有斩妖除魔的神力,所以又有降魔杖之称。沙悟净原本是看守天宫灵霄殿的卷廉大将军,这把宝杖,就是沙悟净在天界时,玉皇大帝亲手赐予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十七页)


外观和用法

钯是由农具反展而来的。作为兵器的钯,不同于原型的农具,是在木柄上装有一个宽大而多齿的钯。不但有很强的攻击力,而且也是一种防御敌人攻击的有效武器。

图1的钯,柄长约120cm,木质打击部,横宽约45cm,上面有许多尖锐如钉的铁齿。作为这种兵器变形武器,有“扒”、“耙”两种。前者打击部木块上虽有多齿,却不是钉尖状,多用来装备战船上的士兵,进行水战。后者是在90cm长的木柄上,装有60cm长的5根坚木棒,且前端带15cm长铁尖齿的打击部,是步兵使用的一种兵器。

历史与发展

钯,最早出自明代中国沿岸抗击伪寇这个士气,作为原型的农具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北朝初期。可以认为,在把它作为兵器来装备军队的明朝以前,在农民起义军里,作为武器来使用的农具(钯)大概就是钯的起源。就钯而论,在农具中有很多种类,而且用途各异。正因为如此,也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钯。

作为武器原形的农具,都是木制或竹制的,所以使用“杷”(木旁)这个字。但是,在变成武器而使用金属时,为有别于农具,而使用了“钯”(金旁)这个字。在钯这类武器中,诸如“扒”这些古代农具的名称,是这届使用当时的汉字,而未加以改动。

在中国的古代,使杷的传说很多。其中,《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尤享盛名,形象令人难忘。他使用的钉齿钯如图1所示,泉涌神冰铁制成。钯上有九根尖齿。这不是一把普通的齿钯,而是有法宝先祖太上老君执槌,火神荧惑火德神君添炭炼造而成,取名为“上宝逊金钯”。重量高达三吨!为一般凡人所不能使用。而且长短粗细,可按主任意志随意变化。猪八戒原本使天河水军司令,号称天蓬元帅。这个上宝逊金钯,就是猪八戒当初就任时,由玉皇大帝所赐。



外观和用法

镋形似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正锋下有两股,向上弯翘,形状异常,可刺可防,属长兵器。锋刃用铁,柄为木制。位于中央的正锋,如长枪枪头,以刺为主攻手段,正锋两侧向上弯翘的锋刃,不但可供机敌人,同时又可进行有效的防御。

图1的齿翼月牙镋,出于明代,是一种典型的镋。全长约3m,正锋长31cm左右,两侧弯翘锋刃长各25cm,上有1.5cm长的齿尖。镋有很多变形样式,均按正锋及两侧弯翘锋刃之形状定名。常见的有凤翅镋、燕翅镋、雁翅镋等。

镋不仅有强大的攻击力,而两侧向上弯翘的带齿锋刃,更具有神奇的防御能力。缺点是由于正锋及两侧向上弯翘部分又大、又重,成为前边过重后边过轻、重量不平衡的兵器。所以,必须选用臂力特好的士兵,才能使用。

历史与发展

镋和其他兵器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利用正锋两侧向上弯翘的多齿锋刃,具有特效的防御能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镋的一种镋钯。外形特点是前端虽然也分成三个叉,但中央的正锋要别两侧锋刃长的多,所以两侧上翘锋刃的刺杀效果远远不如正锋。那么,为什么采取这种构造形式呢?仍然是出于正锋刺攻,用两股上翘锋刃防御这样一种目的。

把镋作为兵器用于战场,是在明代。注意攻防一体的兵器,并把镋作为常规武器来装备自己的军队,这个人就是明代的名将戚继光。当时,在他的军队中,每一队为十二人,其中就有两个人装配这种兵器。

在古典小说中,使用镋这种兵器的历史人物甚少。比较熟悉的,就是《说唐演义》中的宇文成都。



外观和用法

叉是一种带有叉状锋刃的长柄武器,其中,锋刃有分成三个叉的,也有分成两个叉的。叉的前端有多个锋刃,目的在于刺杀敌人时,使伤势复杂难愈。又因为锋刃面宽而多叉,故可有效防御敌人兵器的攻击。

马叉(图1)前端锋刃分三个叉,是用于骑兵马上作战的一种兵器,所以称之为马叉。柄长约250cm,锋尖约40-50cm,中间的正锋稍长。

在三个叉的叉中,像马叉那样,两侧锋刃朝外的,叫做“文叉”;单侧且朝内的,则叫“武叉”。

历史与发展

关于叉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捕鱼器具的叉,另一个是出于叉子的原形。从《三才图会》的图示来看,可认为是农具“叉”的原形。两个叉的,是用铁制成,若不考虑尺寸,从外形看,和兵器的叉完全一样。作为农具,这两种叉都是用来收拢谷物和脱壳用的。

叉作为兵器用于军队,是在明代以后。可是,在唐朝前后,就以经有了前端分成三叉的这种兵器。当时在一些庙宇中的佛像,特别是四大天王像手持的武器中,就有叉这种兵器。

叉和前述的钯一样,豆科能是农民把原型的农具作为武器来使用,最后才发展成兵器的。从锋刃来看,叉比钯更接近武器。

狼筅

外观和用法

狼筅(图1)是把保留枝叶的竹作柄的古代兵器。全长约460cm,前端有用以刺杀敌人类似枪头的锋刃,竹柄部分人保留着相互交错的枝叶,枝叶数九至十一根。枝叶经过修整,并涂上桐油。

防御效果高,是狼筅最大特点。由于职业多而交错,柄长而坚,所以能够有效的阻挡敌兵器的攻击,并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虽然裆部主枪弹,缺课一有效的防御箭矢。

狼筅的缺点矢,长、重、而且体积大,不便携带,移动也很不方便。因此,只有臂力大,而且经过训练的人才能使用。

历史与发展

狼筅矢明代发明的武器。最早作为兵器来使用,出现在1444年举行起义的叶宗留的军队,在向敌阵冲锋时,起义军所使用的一种武器。作为当时使用的武器,都是削竹做成的竹枪,属于枪的这一类中的临时兵器。

戚继光发现了这种兵器的威力,并用它装备自己的军队。当时,伪寇常常进犯中国沿海,战斗中,明军士兵拿的枪,常被伪寇使用的日本刀砍断。戚继光为对付伪寇的日本刀,便采用柄很坚硬的狼筅,配备在军队的最先列,取得类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明军开始普遍使用这种兵器。在1619年明和后金(后来的清)的战斗中,明军就使用了狼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十八页)
筅枪

外观和用法

筅枪(图1)时以竹作柄,像狼筅那样在柄上保留有三至四节枝体的枪。长度大致和狼筅相同。制造方法也和狼筅一样,先修整枝体,然后图上桐油加固。筅枪分两种,一种时直接使用削尖的竹枪,另一种时不用竹的枝体,而是岸上特制的铁枝。

这种安有铁枝的筅枪,不仅前端锋刃部分不易被敌人的兵器削断,而且仍具有很好的御敌效果。攻击时,不仅能用前端的锋刃进行刺杀,而且还可以用铁制扎伤、捕获敌人。

历史与发展

无可置疑,筅枪是有狼筅发展而来的兵器,出现在明末刀清的年间。

狼筅的确是一种防御力很强的兵器,但因为其枝体多而重,使用不灵活,而降低了杀伤能力。于是就出现了枝体数量少,操作性和攻击力高的筅枪。可是防御能力却大不如狼筅,而且难以防御箭矢远程兵器的攻击。



外观和用法

抓,是在180cm长柄伤,安有金属制的指或抓这种打击部的兵器。抓,依其打击部的不同形状,可用来打击、刺戳敌人,甚至还能钩拽而擒之。抓子棒(图1)是宋代《武经总要》中记述的一种兵器,即是这种比情的原型。

采用手形的打击部,有各种形态和样式。有握拳而中指伸出形的金龙抓,手握尖钉形的铜拳,把铜拳的钉改为笔的抓,叫做“魁星笔”。这些抓的打击部分都是铁制成,大小和普通人的拳头差不多。铜拳和魁星笔,从构造看,是以能使打击力集中到一点为特征的。

历史与发展

这种武器最早出于唐代前后,到了、元两代,已经广为流行。但是在元朝时期,已把抓这种武器列为民间禁止持有的武器之一。

历史上使抓的高手,有唐末的力存孝。他是唐末群雄之一李克用的养子,武勇过人。描写唐末到五代之乱展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李存孝,使用的使抓的一种变形武器,叫做混天截。这种兵器前端刺击部分形状极为复杂,中央为四尖刃的锋刃,两侧个有两片月牙状锋刃。这种多刃兵器,刺击到敌人时,伤势严重,而难以治愈。还有带着铁锤的一种抓,威力很大,下次于多节棍棒。

武器的持有与法律

在现今的日本,未经许可,不准持有枪器和锋刃超过16cm的长刃武器。就是在江户时代,腰挎日本刀的,也之限于武士阶层。在中国也有类似这样武器持有的限制,并以法律形式做了明确规定。

在和平时期,国民持有威力大的武器为法律所不允许。凡持有法律禁止的武器,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即是军人和国家公务人员,除了旅行任务外,如果携带了强力武器或穿着被禁护具,也将受到有关法律的处罚。

例如,宋代的法律规定,禁止持有弓、剑、刀、短矛以外的其他武器。防护器具,虽然盾不再禁止之列,但不论什么材料制作的铠甲都是被禁止的。不仅人用的盔甲,就连马用的马甲也同样被禁止使用。武器持有的处罚时处以一年半的劳役。特别时对不法持有军队重要武器弩着,予以重罚,判处两年半的劳役。

以上法律,当然时应该和必要的。但是,以北宋末期为历史背景的《水浒传》重的英雄好汉,在他们以成为官兵追杀的罪犯或无视法律的人的时候,即使持有什么样的武器也是无所顾忌的了。

在战乱时代,国家制度不严,对戈刃为保护自身安全持有强力性武器,也是默许的。

这种情况,从明到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火器(热兵器)威力的增大,冷兵器在战场上的地位随之降低。对冷兵器的禁止也放宽了许多。这样以来,就是在民间的武术界,过去历代王朝禁止民间持有的许多长兵器,也都使用起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十九页)
皮甲

构造和性能

铠甲材料最好是使用皮革。皮革铠甲的使用年代久远,即使后来出现了金属铠甲,但是由于皮甲轻便、价廉,所以仍被普遍使用。

图1所示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曾国(在现在湖北省北部)国君曾乙侯穿用的铠甲,这是春秋时代末期到战国时代初期最常见的皮甲。把大块甲皮用皮条缝缀在一起,是一种防护力很强的铠甲。为提高防护能力,用多层皮革连缀而成,这就是合甲。表面涂漆,以增加耐久性。

图2示出的铠甲,是北宋时期的皮甲,是中国皮甲发展到顶峰时的铠甲。它是用金属甲钉把几层皮革装钉在一起的铠甲。不但外观漂亮,而且防护能力很强。

铠甲用皮革制成,而胄(头盔)却从来没有用皮革作料的。最常见的,是身披皮甲,头戴“钢盔”(即金属制胄)。

历史与发展

相传甲也是蚩尤发明的,是一种用皮革制的皮甲。这虽是神话,但是从中说明了,铠甲最初使用的材料就是皮革。

图1所示的曾乙侯的铠甲,虽然是诸侯君主之物,但是不失为研究皮甲潮流的宝贵资料。从中可以想象到,春秋战国时代普通士兵穿的铠甲会是什么样子。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身穿的铠甲,就是战国时代至汉代初期的皮甲。

到了唐代前后,一改以前甲片的缀合方式,出现了把几层皮革重叠起来使用的新型皮甲(图2)。这种皮甲一直沿用到十七世纪,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铠甲。

秦代铠甲

构造和性能

1974年,从秦始皇陵墓发现了大量反映秦始皇帝死后殉葬的禁卫军真实写照的兵马俑(陶俑)。本节介绍的就是兵马俑穿的铠甲。

将军铠甲(图1),是指挥官穿用的特殊铠甲。甲片用皮条缀合,用布镶边,挂裹。

步兵铠甲(图2),主要是保护肩部和上半身的铠甲。秦军中的多数甲士都穿这种铠甲。

战车士兵铠甲(图3),是驭手穿用的铠甲。由于驭手主驾车,两手腾不出工夫,所以穿用的铠甲以袖长,防御范围大为特点。

骑兵铠甲(图4),是一种便于骑马的轻装铠甲,无袖,只保护上半身。当时虽然已有马鞍,但是还没有出现马镫,所以骑兵都穿着活动灵活的轻装铠甲。

虽然目前还不能准确认定这些铠甲究竟使用的是什么材料,但是不外乎是青铜或皮革,并用皮条缝合而成。从俑的表面看,似乎是两层以上材料接合而成。因此可以确认是用甲钉来固定甲叶的。不论最后结论怎样,如果是用青铜钉铆合的,则无因皮条折断而降低铠甲强度之虑,可以认为这已经是很进步的铠甲。

兵马俑穿着的铠甲,呈黑色或红色。可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铠甲发生腐蚀,在甲片上涂的漆。

历史与发展

秦始皇陵兵马俑身上的铠甲,真实地再现了秦代使用的铠甲,实在是研究战国时代铠甲的宝贵资料。从中可以推测,汉代初期的铠甲样式,也与此相似。

秦于前221年统一了天下,但是士兵的装备却很落后。在历史书籍中,很少记载有秦代的兵器,却有许多关于战国时代其它国家包括铠甲在内,铁制兵器方面的记述。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几乎是青铜制成,这说明秦过军队的装备还是很落后的。但是秦却比较早地组编了骑兵队,这一点是进步的。此外,拥有众多将才、谋士,还有灵活实用的邦交活动,以及注重战场功绩、奖惩分明的一系列国策,都极大地弥补了装备的落后,对完成统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国战车士兵的训练规定

根据战国时代秦朝的法律,如果战车驭手预备生员经过四年训练,仍不能驾驭战车者,担当教官被罚相当一张盾的罚金,对预备生员则解除其职,并给予在边疆服役四年的处罚。给战车驭手穿用特殊铠甲,也是出于培养训练一个驭手很费时间、不易补充这样一个理由。

不仅如此,秦国法律还有许多与此相似,以甲或盾为罚金单位的规定。

筒袖铠

构造和性能

筒袖铠甲(图1),是三国时代到南北朝初期普遍使用的一种铠甲。

这种铠甲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铠甲均由鳞状甲片重叠连缀而成,是带袖,能保护上臂和腋下这个要害部位。

最有防护能力的铠甲,要算南北朝初期的铠甲。据说,这种铠甲用670kg力的弩也不能射透。

历史与发展

据说,筒袖铠甲乃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这一传说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众所周知,带袖的铠甲,最早出于汉代。很可能是诸葛亮对此加以改良,制成了这种筒袖铠甲。实际上,诸葛亮为强化蜀军装备,发明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新兵器,对铠甲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改进工作。

筒袖铠甲外形究竟是什么样式尚不清楚。图中的筒袖铠甲,是以西汉时期的带袖铠甲为原型绘制的。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二十页)
裲裆甲

构造和防护部位

裲裆甲(图1)是流行于南北朝时代的一种铠甲,多用于骑兵。

裲裆甲分为以保护身体前面的胸甲和保护后背的背甲两部分,均用铁甲片连缀而成,带衣边,由革制背带连接,穿时用腰带固定。

层层搭叠起来的铁甲片,具有很高的防护力,可保护前胸、后备和膝部。

历史与发展

裲裆甲出于三国时代,盛行于南北朝时代。这种无袖、由背带连接胸甲和背甲的铠甲,最早见于汉代骑兵。作为南北朝主力的重骑兵,都是身穿裲裆甲,战马披铠,手持长槊,背弓箭,腰挂近战用的直刀。

在隋、唐时代,裲裆甲还是高位武官参加仪式时披挂的铠甲。后来,把甲片去掉,变成了武官的一种官服。能保护肩部和大臂的披膊,以及带护腿用的膝裙。旨在提高防护能力的这些铠甲,直到宋代仍然可以见到。

明光铠

构造和性能

明光铠(图1)是从南北朝到唐代很流行的一种铠甲。

明光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胸背甲上有一个椭圆形,称做“护心镜”的金属板。从而大大提高了胸部和背部的防护力。明光铠的名称就是由光亮如镜的护心镜得来的。明光铠防护范围大,防护力远在裲裆甲之上,普遍用于步兵和骑兵。

历史与发展

明光铠出于东汉末期至三国时代,最终成型于南北朝;是南北朝末期到唐代的代表性铠甲。

据说,北周将军蔡裕身穿明光铠,在战场上刀枪不入,如入无人之境。敌人把它叫做铁猛猷,无不惧怕。足可见明光镜的坚硬程度。

唐朝军队有60%身披铠甲,80%头戴钢盔。唐朝铠甲,是安人体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加以设计制作的。

步人甲

构造和性能

所谓步人甲,即步兵用铠甲。图1的铠甲,是《武经总要》记载的北宋的步人甲;是诸多甲叶(铁片)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的一种铁甲。它几乎护住全身,为中国铠甲之最。

步兵甲与骑兵甲的根本不同,就是尺寸比较长大。但是不能认为尺寸长大,防护范围就大。就骑兵而言,骑马时,双腿弯曲,脚踩马镫,所以使用护腿较短的小尺寸铠甲。

根据宋代绍兴四年(1134)的规定,宋朝步兵的铠甲,是由1825张甲叶(铁片)连缀而成,总重高达29kg。虽然可增加甲叶数量,但是铠甲就会愈重。为此,由皇帝亲自敕命,规定步兵铠甲最重以29.8kg为限。

铠甲的制作(尤其重量),是和步兵其它装备相配套进行的。持枪作战的长枪手,铠甲重32-35kg(已相当坚固)。后来,由于弓箭手常卷入近战格斗,所以弓箭手铠甲定为28-33kg;此后,又把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

为制作这种全装备的铠甲,如果一个人完成一套铠甲,大约需要70-141天。由于是分工序作业,所以其实际速度要快的多。

历史与发展

绍兴十年(1140)前后,可谓宋朝军队最强大时期。在岳飞、韩世忠、吴玠等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统率下,以身披铁甲、装备长枪强弩的重步兵的密集阵容,屡屡打败金戈铁马的女真族金兵。

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影响了部队的激动性,甚至贻误战机。例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柘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就是因为身披过重的铠甲,加之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而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国骑兵。

绵甲

构造和性能

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铆固的一种铠甲。看上去,就像身披一件绵大衣,坚厚硬挺。

由于绵甲长大而具有防寒性,很适合于中国北方步兵使用。又由于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著铁甲片,对冷兵器乃至火器类,均有很高的防护能力。

历史与发展

外观酷似衣服的绵甲,最初见于唐代,是以绢作料的铠甲。期中,又有白布甲、皂(黑色的)布甲、布背甲多种。这些铠甲,都在绢布上镶嵌有铁制的甲片。

到了明代末期,直到后来的清朝军队,也穿了这种铠甲。

锁子甲

构架和性能

锁子甲是由许多铁锁片拴紧而成的一种铠甲。这种锁子甲上能护肩臂,下至护膝。

铁索片的大小和硬币差不多,把诸多铁锁片密集拴紧在一起的锁子甲,对冷兵器有很强的防护能力。虽然有孔,却有“刀枪不入,箭矢不透”之功效。就其防护力而言,谨逊于宋代的布人甲。

锁子甲的最大有点是,体轻且透气性好。可按必要,于其他铠甲并用,以增加防护范围和度。

历史与发展

据有文字记载,锁子甲最早出于唐代。但未必是中国发明的,而是采用了西方的制造方法。直到明朝末年,军队士兵仍然穿着这种体轻且防护力强的锁子甲。

藤甲

藤甲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藤编而成的铠甲,对冷兵器有很强的防护力。和金属铠甲相比,具有重量轻、不怕谁、透气性强等特点,很合适中国南方潮湿地域使用。

防护部位以头部和上身为主,多和盾并用,以防护身体其他部位。

制作方法是,把藤入水浸泡半月,却出晾晒三日之干,然后油浸一周再取出来晒干,最后涂以桐油编制而成。

缺点是怕火易燃,更不适合寒冷北方使用。

历史与发展

藤甲乃中国南方发展起来的一种铠甲,深受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的喜爱。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就有藤甲的描写。说的是诸葛亮出征南蛮。遇上南蛮孟获的藤甲兵,屡战不能胜。多亏诸葛亮足智多谋,抓住油浸藤甲的这一致命弱点,诱敌与山谷,采用火攻,终于大胜藤甲兵。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二十一页)
纸甲

构造和性能

纸甲是以纸和布(绢、木绵)为材料制作而成的铠甲。主要用于中国南方步兵,因体轻,又为战船水兵多用。

纸甲以上半身和下半身(过膝)为主要防护部位,长度是考虑南方多沼泽、水田而设定的。

纸甲的表面以娟布或纸造成,为防御箭、鸟铳伤害,以3cm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

身穿纸甲使人有一种安全感,甚至可产生一种奇特的精神作用。纸甲对防御远程射兵器很有效,但是却抵挡不住近战时刀、枪之类冷兵器的劈砍。

历史与发展

纸甲乃唐朝所发明的。相传在唐朝懿宗(859-873)前后,徐商制作的纸甲,有箭矢不透之功效。当时纸作为衣料来使用的,所以,用纸作铠甲,材料充足而便利。纸甲多用于轻装步兵,但是在宋朝攻打西夏时,守城的弓弩手也装备了这种纸甲。直到后来的明朝末年(17世纪),这种纸甲仍然活跃在战场上,从未灭绝。



构造和性能

盾是一种用来遮挡敌人攻击的手持护具。有干、牌多种叫法。中国使用的诸多盾中,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大类。前者多为大型,后者为小形。盾多为木质,但也有用竹、藤制成的。其表面蒙有多层皮革,或钉有许多铁钉,用以增加强度。尤其手握部位更加坚实。盾牌画有奇异的鬼魅。神兽,用以恐吓敌人,鼓舞士气。

盾可直接承受敌人武器的攻击,而使身体受到保护。除毒气等化学武器外,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护具。对火焰放射器、火箭等火器亦有一定的防御效果。但是盾的防御范围和方向有限,而且必须一手持盾,一手拿兵器,使行动受阻,这就是盾的不足之处。

方形盾有手牌、燕尾牌、推牌等多种样式,主要为步兵使用。大型盾之中,还有能像步兵旁牌那样,带有固定地面支柱的盾。把这些大型盾并排布阵,可有效抵御敌人的冲锋。在明代,出于攻城战术的考虑,出现了一种像无敌神牌那种有许多士兵共用,带车轮的野战用巨型盾。

圆形盾,又称团牌。因其小型而灵活,多用于骑兵,但是步兵也有使用的。团牌握于左手,遮挡敌箭射击。和方形盾相比,因其防御面积较小,故防护力不如方形盾。

历史与发展

盾的历史很久远,相传,始于伏羲之手。在《山海经》中,就有持盾神的记述。由于盾的构造简单,但防护能力很高,所以自有战争以来,就出现了盾这种防护工具。盾有很高的防护力,早已为人们共识。可以说,自盘古开天地之日起,人类就知道用盾这种护具来保护自己。

为了恐吓敌人,盾面上不但画有鬼怪猛兽,有的还写上了咒文。当然,靠这些咒文是打不败敌人的。明代,抗委将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此曾有记述:只是用以鼓舞我军士兵士气,迷惑扰乱敌人之用,而决不能依赖这些画和咒文来战胜敌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轻车

外观与用法

这里介绍的兵车,是指称做轻车或驰车的双轮战车,在欧洲叫chariot。中国的兵车大抵是并排四马拉一辆兵车,上载甲士三或四人。从商朝到汉代初期,兵车队一直是军队的主力。

兵车上的三名甲士,中间者为驭手,主架车;两则为直接参战的战士。左侧的张弓荷箭,主远射;右侧的手持长矛,主近刺。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种分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机应变。从兵马俑发掘现场认为,乘坐在车左的身份最高,其实主架车的驭手身份才是最高。

轻车上的战士披甲戴盔,还手持盾牌用以护身,拉兵车的战马,

头戴面廉,以保护头部。还有给战马披上马甲的,以扩大保护范围。

战国时代兵书《六韬》中的犬韬,详细分析了兵车、骑兵和步兵的战斗力,认为以战车列阵,战斗力最强。在平原地带,一乘战车抵步兵八十、骑兵十骑;在险要地带,一乘则抵步兵四十,骑兵四骑。

历史与发展

中国兵车的出现与发展,十和马具的发明、车轮的改进分不开的。当时的战马虽然比现在的矮小,但是由于马具、车轮比较先进,一辆兵车四匹马,拉三名披甲戴盔士兵十很轻的。

以一辆兵车为主的基本战斗单位叫;“乘”。当然,这种编组,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在以兵车为主力的时代,军队的规模都是以“乘”来计算的,同时也是表示国力的一种象徵。一乘有三十至一百人构成,一百人的乘,有轻车一辆,载甲士三人,车后跟随步卒七十二人,物资补给运输革车一辆及补给人员二十五人所构成。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强弩的出现,步兵战斗力得到提高。加之不用兵车的攻城战的增多,以及不利兵车作战领地的不断扩大,大规模步、骑兵的野战逐渐代替了车阵的正面击战,使兵车逐渐退出了波澜壮阔的古战场。尽管这样,从秦汉到汉初,兵车仍然保持著军队主力的地位。

在汉代,兵车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必须全力抗击北部的游牧民族。秦灭亡后,重新统一天下的汉朝,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匈奴。面对机动力很强的匈奴骑兵,兵车已无用武之地,这才迫使汉朝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用来对抗匈奴的侵扰。

扁厢车·正厢车

外观与发展

最初,之所以想制造一种能阻击敌人骑兵冲锋的战车,完全是出于面对强大的敌骑兵,自己却没有能与之抗衡的骑兵部队这样一个原因。这种设想在几个朝代都尝试过,但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均已失败而告终。

最早实施这种战术的,是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他使用的八卦车法,就是基于使用战车阻击敌人骑兵的这种想法。他创造的运粮用的木牛、流马这种独轮车,也是作为阻击敌人骑兵冲锋用的一种障碍物来使用的。后来,晋国的马隆运用这种八卦阵法和战车,打败了西方游牧民族羌族的侵扰。这是为数不多利用战车取胜的战例之一。

制造战车最多,并取得实战效果的,是在明代末期。当时,统帅方面军的大臣和将军们,为了对抗瓦刺、鞑靼和女真族这些以骑兵为主力的叛军,争相制造了大量的战车。

例如,戚继光在蓟镇(现在河北省蓟县)担任首都(北京)防卫军统兵时,作为抗击骑兵之策,组编了战车队(车营)。仅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就制造了一千一百零九辆战车。他的战车队装备有大量的火器,其强大的火力,犹如今天的炮兵部队。一个军营,有一百二十八辆战车构成。每支、火箭一百二十发,还配备有大将军车(重炮)八门。火箭车四辆。

就是如此规模的明军战车,也很快在战场上销声匿跡了。这是由于战车机动性差,不能自行选择有利的战位所致。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第二十二页)
木牛和流马

三国时代,诸葛亮远征魏国,最大的问题是粮草的补给。蜀国以秦岭为界,使用马、牛拉四轮车的运输部队,很难穿越木椿、木板、栈道甚多的险崚山脉。为克服这一障碍,蜀军按照诸葛亮的构想,制造了木牛和流马。

关于木牛和流马有很多传说。约瑟·尼达姆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之发展》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木牛、流马是一种“手推独轮车”。也许这是比较准确的。本书即基于解释来论述的。

靠人力运输的独轮车,在蜀国(现四川省)建国前就普遍使用,诸葛亮木牛流马的构思可能就来源与此。

后主建与九年(231)远征时用的木牛,是一种从前面拉的独轮车。

为了停车时稳定,而装有四个支脚。据说,用这种木牛,一个成年男子运输一年的粮食,一天走上二十里也并不怎么疲劳。

234年远征时用的流马,是木牛改良而成的一种从后面推的独轮车。由于此次远征路线极为艰险,采用从后面推著走的这种流马,也许更为合适。

马甲

马甲,是保护骑兵或战车的马不受敌人(主要是箭矢)攻击所使用的铠甲,又叫“马铠”或“甲骑具装”。

北宋的马甲,用皮条把诸多革制甲片连缀而成。革片上涂漆,以提高耐久性。为了防止磨伤马背,内衬布料挂裹。马甲为革制,也有铁制的马甲。此外,还有部分为马甲,其他为裙状护具的样式。

披挂上马甲的战马,除了眼睛和腿部,全身被铠甲遮掩无一露处,所以完全能够防御敌箭的攻击。对用铁制马甲保护起来的战马,只有神臂弓这样的强弩才起作用。被称为铁骑的披甲戴盔的重骑兵,最是令人感到惧怕的。

历史与发展

骑兵和战车的原动力是战马。以马代步,极大地提高了速度和机动能力。利用这种高速的冲击力,往往会打乱敌人阵脚,使之溃不成军。为了有效阻止战车和骑兵的攻击,最常采用的战术,就是攻击目标大的战马。战马倒下,战车和骑兵就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为保持战车和骑兵的战斗力,战马的保护首当其冲。于是就出现了给马也披甲戴盔的想法。

中国最早使用的马甲,已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出土宝物。可以认为,当时为了保护战车的马而制造的。战车之中,有一种叫做“冲车”的战车。这是一种不重视速度,只在提高防护能力,担负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战车。这种冲车,必定要使用马甲。但是在中国,虽然很重是发展骑兵,可是对于保护战车和骑兵使用马甲这种装备的意识,却很淡薄,而且出现得很晚。

真正使用马甲,是在后汉末期到三国时代。之所以在这个时期,重新给战车和骑兵装备马甲,是由于弩的威力越来越大所致。西北部游牧民族,常常败于大量装备了弩的东汉军队,迫使游牧民族最先使用马甲,后来这种马甲也就传到了汉族军队。

几乎和马甲同一时期,出现了马铠,从而有了装备齐全的重骑兵。从晋代以后,重骑兵一直是作为军队的主力驰骋在战场上。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即今之韩国)的时候,铁甲骑兵的战马披挂铁制马甲,皮甲骑兵的战马披挂革制马甲。铁马甲和革马甲的比例为1:1。

宋代的骑兵,在建国初期,除个别的,普遍处于不完备状态。虽说是骑兵队(马军),但是十个之中,就有三四人无马可骑。原因是马的品种不良,加之没有足够的育马基地,而难以保证足够的战马数量。当时,虽然也制作了铁马甲和革马甲,但是实际绝大多数都是革制马甲。

与此相反,当时宋朝的敌人,是游牧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这些国家,都是用铁马甲装备起来的强大重骑兵(号称“铁骑”)充任军队的主力。例如金国的骑兵精锐部队,士兵和战马均以铁甲装备,称做“铁浮图”(铁塔之意)金军的一种擅用战术,是两翼配置重骑兵经精锐,靠其强大的冲击力,粉碎敌人的两翼,而后包围歼灭之。在南宋岳飞破了这个战术之前,可谓攻而不克,百战百胜。

在这个时期,车战和骑战所用的战术很多。把披挂马甲的几匹战马拴连起来,集中冲击的战术,即为其中之一。优点是在冲击敌阵时可始终保持队形不乱。但是,一马倒下,就会整体瘫痪,这是此战术的致命弱点。《水浒传》中,呼延灼讨伐梁山泊时所使用的连环马,即属于这种战术。

蒙古军历来都是以机动性好的轻骑兵为主,但是在灭掉金、西夏、南宋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各国的装备、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成立了用铁甲或革甲装备起来的重骑兵部队。

由于火器的出现和发展,骑兵从过去注重防御能力转向速度的提高,厚重的马甲也就逐渐的消失了。

清朝建国初期精锐著称的八旗(骑兵),虽人人身披铠甲,但是战马并没有装备马甲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老吵架了,来点有质量的好不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辛苦了00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9 23:1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12-2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seonly.cn/

    好文章,就是没有图啊。。。很期待的
    一直觉得能够使用金属锤的人太厉害了,那么重的家伙还要挥舞生风,比如李元霸什么的,哈哈
    菩提散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12-2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5-2-15 14:03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5-1-2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可惜无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