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446
注册时间2005-7-6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8-20 23:07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唔,中西特色结合,更多地让人想起了青铜“削”,一下引自百度:
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
在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书写都是写在竹或木制成的简上的。竹木简始于春秋时期,一直使用到公元四世纪才逐渐绝迹。由于简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墨或漆汁书写在简片上的,所以一旦出现书写错误需要修改的时候,人们就使用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叫做“刊”。“刊”的本意是“个性”的意思,成语“不刊之论”仍旧保留着这个原始的意义。这种青铜削又称作刀,一般长度为20厘米左右,非常便于携带。
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的文职官吏也被称作“刀笔吏”。唐代张祜做有《从军行》一首:“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