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7|回复: 1

[娱乐放松] 推荐个不错的电影——《父后七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7 13:13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1-3-18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冷兵器时代左轮 于 2011-3-18 02:18 编辑




    简介


          本片描述女主角阿梅在父亲过世的七天内,回到了台湾中部的农村里重新面对父亲成长乡里的世事人情,其中有传统葬仪的庸俗繁琐、匪夷所思的迷信风俗,更有台湾质朴率真的浓厚人情味。葬礼结束後,阿梅将丧父的伤逝打包封存,独自回到了光鲜俐落的城市里继续工作,却在某次过境香港机场时,对父亲的思念竟突然如排山倒海而来……。




         《父后七日》改编自当今台湾奖金最高的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2006年的首奖作品,并由原著作者刘梓洁及资深影像工作者王育麟联合编导,兼具了优雅感人与豪迈奔放的影像风格,爆笑中哀恸隐现,豪情中真情浮现,更是一部深具台湾本土人文特质的温馨喜趣电影。




      
    《父后七日》:笑中带泪的怀念

    143014_46953692.jpg

    葬礼作为中国人比较忌讳的一个话题,通常在影视剧中很少展现。像陈佩斯的《孝子贤孙伺候着》以及冯小刚的《大腕》等所谓以葬礼为主要表现场景的影片,其实不过都是以影片中人物的“假死”制造喜剧氛围而已,此外就是太多香港黑帮片中的“黑社会老大葬礼”上所展现的勾心斗角或者是腥风血雨的砍杀了。国人一向对于死亡的敬畏和伤怀的文化特征也使得关于葬礼的直接表达成为一个影视表达的一个禁区。
    不过这一部以反映台湾本土葬礼過程的《父后七日》却在上映后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首先是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据称自八月底上映以来票房已经超过4000万台币,这在电影工业持续低迷的台湾,已经是一个极为不俗的成绩;其次在口碑上,本片也获得广泛认可,除去已经获得的一些奖项之外,本片已经入围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改编剧本”“年度台湾电影”等多个奖项,可谓是本届金马奖的一个重磅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本片延续了近几年台湾电影“每年一部出色作品”的趋势,前年是《海角七号》,去年是《艋舺》,今年则是这一部《父后七日》。这些电影的相同点都是在票房与口碑上都能做到双赢,而且也为台湾电影突破困境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141034_32507890.jpg

    这一部《父后七日》能够做到如此成功,首先当然是过硬的剧本。影片根据获得据称是“台湾最高文学奖”的林荣三文学奖的同名获奖作品改编,原文只有短短四千字的散文最终被改编成这样的一部电影,原作者刘梓洁自然功不可没,作为一名80后,她担任了本片的编剧与导演工作,将自己的文学作品赋予影像特征,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影片自然传神感人。在一定程度上,本片具有作者与导演的强烈的一种自传色彩在内,因真实而传神。
    当然,影片更吸引人的,是影片中所透露出来的浓厚的本土色彩。影片以台湾乡下的一场葬礼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父亲死亡之后女儿参加葬礼的七日内所发生的种种。影片中所透露出来的种种细节皆取材于台湾乡土的真实生活,道士、孝女、诵经团、折莲花、冰库棺材、白包毛巾、电子花车、孝服草鞋,还有花圈花篮罐头塔等等,这些充分彰显台湾人风土特征以及性格的职业、物品与器材,虽然是以丧礼上的物品展现,却也是带有极强的亲和力,因为这写东西是如此真实的贴近了民众的生活。大量穿插的台湾传统葬仪习俗,以葬仪从业者为主角及配角,呈现的氛围,却不是诡谲惊悚的,而是在人情世故中,展现民间色彩与人民活力。虽然死亡一种令人敬畏和带有禁忌的话题,却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甚至要经历多次的。在一定意义上,《父后七日》里所展示的,是一个台湾人所熟悉的环境与场景,也是其他地域人群所都曾经经历的一个過程。


    141034_67966849.jpg


    这种带有浓厚本土特征的题材与场面的出现,无形中使得本片的亲和力大大加强。在一定深度上,本片的出现也在延续着近些年来台湾影片充分展示本土特征和对于本土表达强烈感情的一贯特征。《海角七号》为代表的影片极受欢迎,一个点就在于对于本土的认同和感情。到了《一页台北》《第36个故事》等等影片里,对于城市的感情使得这种本土化特征更加表露无疑。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困境和政治局势的变幻,台湾人本身对于这块土地的认同感大大增强,表现在电影上,就是像前辈侯孝贤、杨德昌等人作品中那种浓厚的社会批判色彩进一步淡化,反倒是一些对于本土城市以及乡土表达深情和留恋的作品大行其道。这种现象的出现,自然是台湾所面临政治与经济境遇的真实反映。
    但不管怎样,丧葬毕竟是带一点禁忌与忌讳似的话题,直白的展示伤痛也只能加重观影者的不安与反感,因此才带有一定的冒险性,让众多影视作品较少展示。不过,《父后七日》这部作品里所展示的七日丧礼的過程,却没有一点让人感觉沉重和悲伤之感。在很多的地方,影片甚至采用了喜剧表现的手法,甚至在很多地方将丧礼变成了一幕幕闹剧,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黑色喜剧味道极浓。就这一点而言,本片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味在内,反而恰恰是本片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影片从一开始就对于葬礼的进行程式化处理,更多的是展现台湾本土乡下的传统葬仪的庸俗繁琐、匪夷所思的迷信风俗。在这种繁琐面前,儿女的悲伤也慢慢变得麻木起来甚至出现了众多看起来搞笑的情节。比如片中对于“哭爸”的处理实在难以让人自禁,原本黑色的题材立刻不再禁忌,也使得整部影片风格变得轻松了许多。类似的处理在本片中还有很多,无形中使得本片严肃的主题变得易于接受。就这一点而言,影片仍旧是真实的记录了作为丧礼当事人的无奈与尴尬,以及台湾乡下民众的质朴与率真的人情味,进一步又使得影片的亲和力进一步增强。


    141034_49138267.jpg


    但是,单纯的黑色喜剧,也只能使影片变得轻浮起来,影片最终还是回归到一个“笑中带泪”的表达,也就是在这种丧礼下对于父亲感情的深切怀念。影片中的一对儿女在繁琐的丧礼面前有些筋疲力尽的感觉,也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会真的对父亲的死有着深切的痛苦。女儿骑在摩托车上回忆自己十八岁父亲给粽子吃喝骑摩托车的情景,以及儿子在夜里收集纸灰是无声的痛苦最能使人动容。整部影片没有惊人的嚎啕大哭,有的只是默默对亲人的怀念的细节。导演通过几段闪回的对于父亲的回忆来展现儿女们对于父亲的感情,足以让人感受这种父子、父女情深重。当然,影片最终女儿在机场痛哭的表达是全片最能让人落泪的场景。逝去亲人宛如就在身边,甚至在无意间后还觉得他在,然后在醒悟过来以及失去他的失落之下的伤痛,才是最让人痛彻心扉。这种突如其来的排山倒海般的思念,才是亲情失去之后最让人伤痛的地方。
    《父后七日》的特点在于提升原文学作品的质感,透过电影展示的视角,用大胆强烈的影像风格和黑色幽默手法,在展现落后中,有一份宽悯仁厚;在沉重主题中,有一份云淡风清;在悲伤难禁中,仍有一份从容不迫与怡然自得。更简单一点,《父后七日》正是希望让观众身处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中,嬉笑怒骂,鼻酸眼热,更重要的,找到自己的故事。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8-27 15:5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3-18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klmding.cn/

    那个话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