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jcloud 于 2017-2-4 11:51 编辑
K鞘制作工艺浅谈
结构划分:
根据鞘型结构:单片对折式和双片式结构。
单片对折式:顾名思义,就是一张K板对折后定型而成,鞘型较为紧凑精悍。 双片式:采用三明治结构,分为上下2片定型制成。鞘型较为方正大气。特点是维护时可上下片分离拆解,同时刀背方向的鞘体便于提供更大的功能扩展空间。
根据刀片出入方向:直入式结构和背开式结构。
一般来说头大腰细的刀型可采用背开式结构,例如库尔喀狗腿弯刀、BUSSE的MOAB这样的刀型。 背开式鞘型也可以采用单片式或双片式结构。
注:考虑到设置方式和日后维护的需要,通常内部软垫常在双片式结构上应用。 ===========================================================================================
以前也有不少文章和视频对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讲解。我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说说吧,未尽之处还望兄弟们谅解。
以直刀刀型为例首先把整个流程梳理一下:
款式设计---定型前准备---定型---切割外型---钻孔固定---鞘口修型---细节打磨---携行部件制作---附件制作
--------------------------------------------------------------------------------------------------------------------------------------------- 款式设计:
原则是通过全盘考虑鞘型风格、使用者的习惯和个性要求、结构选择、K板的选择符合刀具的基本个性、携行模块方案选择、对整体设计有个方向性的整体把握。
鞘型风格:
以ST BNSS等硬汉风格刀具为例,宜采用硬朗线条几何造型。以菊男、BUSSE-SAR系列为例采用柔和曲线为佳。这只是个大概念,具体设计还要考虑到功能性和使用者的偏好进 行设计。当然啦,对于设计这件事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角度。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
鞘体结构:
实用刀型通常建议采用单片对折式结构,单边内侧面或刀尖方向排水孔设计,表面不做透孔、饰扣等装饰性设计。优点是结构紧凑,便于清理维护。 组合打火石或其它附件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双片式结构。虽然较单片式结构要宽上1CM左右的宽度,从而留出了安装的空间,附件处于刀背方向更安全也利于取用。 偏重收藏的刀具建议采用双片式,内置软垫结构。
K板选择:
犹如人对服装的选择,刀鞘的图案色彩也对整体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BUSSE的血腥涂层飞天魔选用了颇具个性的涂层K板,再如以黑色碳纤维纹的HOLSTEX板制成的刀鞘对现代感强的刀具起到衬托效果。
携行模块:
通常大直、中直适用低位悬挂方式方便使用,为了避免下蹲、坐下情况下较长的鞘体尖端触碰地面,可采用铜环链接携行腰夹模块。 BUSSE AK47之类的可采用侧边斜跨或者背后背负式的携行方式。 中直小直则比较灵活,可采用低位悬挂或高位悬挂(TEK-LOK腰夹)。较短的刀型也有采用背后横置的方式。小直也有 采用皮带内夹持的方式,不过个人觉得有点疙着不舒服。(可能是年龄渐长衣带渐宽的缘故吧 哈哈)
虽然K板可以通过加热重新定型甚至可以用热风枪局部加热修改。但是大的结构一旦决定后期则很难改变。前期的一点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体失败重来。因此凡事预则立,前期的思考和准备必不可少。 ---------------------------------------------------------------------------------------------------------------------------------------------
定型前准备:
刀柄的包覆保护: 刀面的隔离层以及辅助件的制作。
刀柄的包覆保护: 保持制作过程中刀柄的干净,例如米卡塔柄容易吸湿颜色变深。 刀面的保护隔离层: 可以采用带背胶的美纹纸或牛皮胶纸,其目的是调整鞘内部间隙配合。通常1层到2层即可。
通过这一工艺可使刀片不至于和鞘内壁贴合太紧产生摩擦损耗刀面、同时也不会太松产生晃荡。 (建议选择优质美纹纸或牛皮胶纸,定型后去除时不留背胶为佳。)
辅助件: 有些刀面有较大的高度变化,如齿刃处、血槽处、清跟处等等。如果直接压制会导致后期很难拔出。后期做局部重定型,变形控制不好时会影响整体效果。所以要事先做好填充 辅助件的制作。具体来说可以用木片、耐热塑料片等材料加工制作。 在鞘体的外连接处根据结构需要预先做出的其它填充辅助件。 --------------------------------------------------------------------------------------------------------------------------------------------- 定型:
定型工艺大同小异,我采用的方案是利用加热设备将K板加热至160度,保持加热45~60秒。取出后在合页型夹具或三明治型夹具内用高弹海绵(如氯丁橡胶海绵)以150KG左右夹持力。定型15分钟以上,待K板冷却定型即可。在此条件下制出的鞘体细节清晰,弯曲过度面明确。 注意点:随着温度降低,K板塑形能力下降很快。因此加热完成后应尽快夹持到位。
--------------------------------------------------------------------------------------------------------------------------------------------- 切割外型:
首先是大型切割,然后是线条精修。和刀具制作一样,大型决定着鞘体的最终外观走向。
1. 简单方式:根据刀具轮廓突出部位设置最小安全距离,划出安全孔位中心线设置固定孔位。直线切割出 边缘然后在边缘处修出过度弧线。 如此制作效率最高,所以也多为小批量K鞘制作常用的方法。优点是效率高,时间成本低。缺点好比婀娜 多姿的美女穿上了中国初中宽袍大袖的校服,安全有余个性缺失。
2. 进阶方式:基于刀型的线条和风格,设计出最合体的曲线(简单依据刀片的轮廓切割亦不可取)。 直线轮廓也要琢磨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转角的长度,角度变化。精确度应达到毫米尺度, 做到增一分多余少一分不足。这样做出来鞘才能称做度身定制。 --------------------------------------------------------------------------------------------------------------------------------------------- 钻孔定型:
首先提出一个概念,合格的刀鞘对出入鞘力度的控制在于倒立、跑跳动作下鞘体对刀具有足够的夹持力度;同时出入刀力度合适,不能过紧。 定制K鞘为了减少鞘内壁对刀面的磨损,往往设计了细微的配合公差余量,鞘内壁并非对刀身紧密贴合。那么问题来了,固定刀具的力量来源于何处呢?
分析如下:
1. 简单方式:利用鞘口的夹持来实现,通过调节鞘口开合度控制出入鞘力度。
2. 加强方式:户外实用刀型可以同时在鞘内部,刀尖部位加强夹持稳定刀身。
3. 偏重收藏方式:双片带软垫的鞘型在基础方式同时,通过绒面对刀面的固定实现刀身的稳固加强作用。
出入鞘所需力度基本上是通过控制鞘口开合度,也就是刀柄部位进入刀鞘所造成鞘口变形的程度决定。变形 越大,出入鞘力度也就越大。我们常听到刀具完全进入鞘体固定到位时会发生咔嗒的响声,就是刀柄撞击鞘 体以及鞘体上下片回弹撞击所产生。
再回到前面说的第一个定位孔的设定问题,一般情况下,孔位越高越接近鞘口;对鞘口的开合就限制越大, 所需的出入鞘力度也就越大。因此通常情况下是将第一定位孔的位置下移,这样就能减小出入鞘力度。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安全隐患。在一手握鞘一手快速拔刀的情况下,第一孔位到鞘口过大的开口距离有可能让刀锋从鞘体一侧划出伤及食指。
因此建议采用了提高第一定位孔位,同时通过螺栓固定形式,以增减橡胶垫圈的方式来进行可调式固定。从而使鞘口开合度,也就是出入鞘力度的可控可调。
当然,这个方案还有可以发展的空间。例如第一孔位的固定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在固定方式环节有2个选择,螺栓固定和气眼固定。 这2种方案各有优缺点;螺栓固定便于拆卸和日后清洗维护,多用于双片式结构,缺点是略增加整体重量。气眼固定的优点在于重量轻,可以作为伞绳的锚点。缺点是一次性固定不可拆卸。 --------------------------------------------------------------------------------------------------------------------------------------------- 鞘口修型:
在大型轮廓确定,固定孔位确定情况下,还需要对鞘口形状进行修整。目的是方便刀具顺利出入鞘,影响到 的因素有:出入鞘的力度、外形、刀具在鞘内的稳定程度、刀柄在出入鞘时的磨损等等。 针对实用为主、收藏使用并重、偏重收藏….各人不同的喜好和要求。应尊重使用者的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 --------------------------------------------------------------------------------------------------------------------------------------------- 细节打磨:
大型切割后就进入细节打磨阶段。 最简单的打磨方式是粗/细2遍机器打磨,常用砂带机或砂轮机进行加工。首先用粗砂纸将切割痕迹去除,基本找平,一般打磨1~2遍;然后用绵轮或羊毛轮抛光一次,顺便可将边角过一遍使其不再锋利割手即算完成。
更费时的打磨方式是纯手工打磨。从280目、400目、800目到1000目逐次打磨;垂直面打磨完成后再依此程序做倒角打磨;最后对鞘口等手指接触频繁部位做圆弧打磨;凡是手指可能接触的部位做钝化处理。
以此标准打磨下来,打磨的工作量自然是增加了很多。手工打磨效率低且累,有什么必要呢?原因很简单:“手指千百次划过的线条,指尖的一点不平和缺陷在心中都会放大许多倍。心里的那一关不过,手上的活就不能停。”
--------------------------------------------------------------------------------------------------------------------------------------------- 携行部件的制作:
携行部件是方便使用者携带刀具/刀鞘的重要部件,针对不同刀具和使用环境我的建议是:
1. 大直中直适用低位悬挂方式,为了避免下蹲、坐下情况下较长的鞘身触碰地面,可采用铜环链接携行腰夹模块。
2. BUSSE AK47之类的可采用侧边斜跨或者背后背负式的携行方式。
3. 中直小直则比较灵活,可采用低位悬挂或高位悬挂(TEK-LOK腰夹)。较短的刀型也有采用背后横置的方式。 小直也有采用皮带内夹持的方式,不过个人觉得有点疙着不舒服。(可能是年龄渐长衣带渐宽的缘故吧 哈哈)
携行部件和鞘主体的连接方式:
小直/中直: 可采用TEK-LOK单侧边连接2个螺栓固定。 中直/大直: 可采用居中布置,4孔位螺栓固定方式。 (链接点鞘体结构需做预设计处理,避免鞘体内部的螺母擦碰刀面) 其它链接方式: 帆布织物带等。。。。。。 当然,携行部件/附件还有很多。通常有量产的TEK-LOK腰夹、金属/注塑材质腰夹以及各种定制腰夹,背负携行、腋下携行部件以及刀包等等。这里不一一说明。 就我们国内的使用环境来说,刀包在路途中起到的隐蔽和保护作用;在到达野外营地后将刀具从包中取出再佩戴到腰带上以便于取用也是个办法。 --------------------------------------------------------------------------------------------------------------------------------------------- 附件鞘制作:
附件鞘包括:打火石/打火机、磨刀石/棒、手电筒、工具钳子、小副刀、指南针、鱼钩及线、荧光信号棒、附件收纳盒等。
那么这么多附件是否都要配上呢?我的看法是根据不同环境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模块化搭配使用,可以挂载到主刀刀鞘上,也可以单独集成为附件组合鞘使用。
原则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合理搭配。不过份增加总体重量。结构设计合理方便拆卸,不易钩挂不易遗失为要。
例如:夜钓环境可选用小直小折与手电的集成。野外生存锻炼可以选用中直与打火石的结合。大刀上也可以选择与小刀的搭配。使用环境多种多样,各人需求不一;期待兄弟们提出自己的组合方案。
题外话:
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来看携行部件和附件鞘的必要性问题------即制作者的经济角度。
其实若工匠从经济角度出发,附件鞘包括前面的携行部件都是不经济的。原因很简单,这些部件和附件制作全凭手工,细节处理麻烦,设计起来颇费时间精力。有时候部件所耗费的工时就能超过鞘主体,而手工作品成本主要在于设计与制作。因此作为付出远大于回报的附属部件,从经济角度出发是不可做的。
但是从工匠精神出发,从使用者需求出发,提供一个可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
鞘的设计和制作还有很多方面和细节可以探讨,以上文字算是抛砖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