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2
注册时间2005-1-28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武术为进奥运变身“舞术”--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16:53 中国青年报
记者 慈鑫
习武17年的太极拳运动员小葛,因不适应在以柔克刚见长的项目中加进空翻动作,落下一身伤病,不得不选择退役。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后,为了加快武术进奥运的步伐,武术再次被强化竞技体育规则化、标准化的改造,结果却成了形似神不似的表演。
本报北京4月4日电
“我们现在所称的武术,实质上是肢解中国传统武术后,将其中某些内容再经过改造,从而形成的一个体育竞技项目。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武术项目是畸形的,它既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武术,又在推广普及中困难重重。”这是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徐伟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感慨,也是目前困扰中国武学界的一大问题。
当武术为跻身奥运所做的努力进入到最后时刻时,却有大批武学专家对武术的现状提出质疑。
竞赛新规则逼着武术向体操靠拢
23岁的武术运动员小葛习武已有17年,今年他就将退役,因为浑身的伤病已使他无法再继续训练下去。
2002年正是北京申奥成功的第二年,有关武术申请进入奥运会的各项准备也是在这一年全面实施,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对武术运动竞赛规则的改变。这一改变令小葛以及所有武术运动员记忆犹新。新规则实行后,武术套路比赛的动作难度加大,裁判评分标准更接近于体操、跳水等观赏性运动项目。武术套路运动员不得不为了适应新的规则而改变训练方式,“我们开始追求空翻、旋转等难度动作,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像个体操运动员。但由于一些动作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难度过大,或是在强加入武术套路后很难演练,结果导致运动员伤病情况大量出现。”小葛说,除了年纪比较小的运动员外,大部分武术选手都对这次武术运动规则的改革感到失望,许多优秀选手都在这次新的武术规则实行后选择了退役。
记者在采访徐伟军教授时了解到,传统武术因为没有规则、没有护具,始终无法成为现代体育比赛项目,武术要想进入奥运会,势必要进行改造。但作为技击类运动的武术却因为主观、客观的共同原因,最终却在被改造过程中远离拳击、柔道、摔跤、跆拳道等现代技击类项目,反而与体操、跳水等演练性、观赏性运动项目越走越近。
最早在战国时期因为军事需要而出现雏形、在明末清初形成主要流派的中国传统武术,因为历朝历代统治者“禁武”的统治策略,到近代已基本演变为“以演练和功法练习为主,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施展场所,流行于民间,注重个人精神修炼、道德修为的技击类文化、体育实体”。这一主观原因使得武术的对抗、对练属性在公开、正式场合被极大削弱,武术的踢、打、摔、拿等实用技能因为“应用不得声张”,而只能通过个人演练的形式表现。记者在通过对若干位武学专家的采访中了解到,正是由于传统武术这一历史的、主观的原因,使得传统武术体现出更多的演练性而非实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术丧失实用性,事实上,武学界普遍认为,经过2000多年锤炼的武术在格斗技能上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然而,对武术进行的现代化、竞技化改造却在导致武术离本我属性越来越远。一位武学专家这样告诉记者:“柔道、跆拳道两个东方技击类运动项目先后进入奥运会,并在全世界普及,中国人希望武术也可由此在全球发扬光大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太急功近利,没有负责任地为武术量身定做可以竞技化改造的适当方法。”
武术的改造以肢解母体为代价
在有关武术的网络论坛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普通中国人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看到的武术只是一套动作表演,那些武艺高超的武术大师是不是只有在小说和电影中才有?”
“武术首先就是技击类体育项目,它不是表演,它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就是它的实用性。”徐伟军教授对记者说,“但我们现在的武术因为需要给运动员打分,需要有竞赛标准,结果一再夸大对动作演练的要求,事实上,动作演练只是武术的锻炼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像是拳击运动员在打弹簧球练习一样,你能把打弹簧球练习这样一个训练手段等同于拳击运动吗?”
然而,多年来在竞赛规则的左右下,武术重演练轻实用的弊病却在武术界不断扩大,以演练手段替代武术全部的狭隘偏见也在蔓延,许多武学专家不断提出,要让武术回归技击运动的本我,在民间推广普及武术的博大内涵,却始终阻止不了武术越来越向表演性运动靠拢的趋势。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后,为了加快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武术再次被强化竞技体育规则化、标准化的改造,像体操和跳水一样,武术比赛项目的每个动作都有评分标准,难度越高得分越高,结果出现像小葛这样的太极拳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得不加上诸如原地旋转一周半等难度动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小葛对此哭笑不得:“以柔克刚为精髓的太极拳,却在打拳时突然来个原地旋转或者是翻转什么的,这些新加入的难度动作不仅于拳理来说毫无用处,而且还使整套太极拳显得不伦不类。除此之外,对从小练马步、打拳桩的许多武术运动员来说,做那些更像是体操的动作也非常困难。”
畸形竞技化的武术已被武学界嗤之以鼻,有专家以“武舞”命名这样的武术。但更让武学界感到痛心的是,竞技化的武术和各种技击类运动舶来品大有取代传统武术之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一些武学专家感叹:“武术不仅在武术界内变得面目全非,对全体中国人来说,也正在失去它的传统影响。”
武学专家认为:“柔道和跆拳道的竞技化改造,是完整的拷贝母体属性,即竞技体育的柔道、跆拳道与母体的柔道、跆拳道本质相同,但武术的竞技化改造,却是对武术母体的肢解,是摘取了传统武术的演练表现方式,而放弃了传统武术作为技击类运动的本质属性。”一位武学专家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是以100%的精力去为不到武术10%的那部分服务,而忘记了大于90%的武术母体。”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得到、接触得到的武术只是真正武术的肢解部分时,当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在中国大地上流行时,历史积淀深厚、分属种类繁多、踢打摔拿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武术却不可避免地在民间,尤其是青年人中衰落。
事实上,自进入近代以来,有关武术项目的竞技体育化改造和论证就一直在进行中,但多年的实践已让武学界的一些专家产生疑问:“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武术到底适不适合像柔道、跆拳道那样被竞技化?如果不能竞技化,或者即便是可以竞技化,我们又该怎样保存和推广传统武术这项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文化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