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218
注册时间2010-10-17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8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障碍八:尊重生命
《兄弟连》中温特斯在第五集“十字路口”中一马当先,打死了一个发愣的德军哨兵,但是那个士兵发愣的面孔长久地留在记忆中,甚至在前往巴黎度假的时候,他在车上还是恍惚间从一个青年人的面容中,依稀看到了那个被打死的德军的错愕的脸。在这里,电视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军人的矛盾心理状态,他一方面打死了一个对手,同时,当他从人的角度来看的话,他杀死了一个与他同样的人。
电视剧比较真实地体现出一个士兵的双重身份的尴尬,作为一个兵的残忍与作为一个人的苦闷。影片对温特斯的心理状态作出了比较细腻地展现。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温特斯是艺术家们表现他的主题而构思出来的丰满的形象而已,他其实是一个艺术家需要的角色,却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所需要的典范。
我在上面说过,真正的军人的范本是E连的新任连长史毕尔,不仅是士兵对他敬而远之,就是电影镜头对他也是保持着距离,从来没有以他的视角来表现什么,史毕尔始终是被电影镜头与士兵们探讨的对象。他的身上的所有素质,是一个真正的铁血军人需要的素质。电影镜头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洞察,需要一个温和的角色,温特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被拉了进来的。而对史毕尔这样的残酷而勇敢的军人现象,只能在他的硬壳般的心态外面观望,而不能进行察看他的没有柔软的内心。
相对而言,我们的电影总是把对方当成禽兽,很少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他的生命的意义。当然,这对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来讲,也是一种挑战。比如对日本鬼子来说,不仅中国影视作品不敢描写出他们的人性的成分,就是中国观众也不能容忍他们还能被作为一个对等的生命而存在。
我想造成这样不同感受的原因,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我们一个民族的狭隘情怀,而应该说是对日本鬼子的清算,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是意犹未尽的。加之日本人后来的在伤害中国人的情感上继续是雪上加霜,从而导致中国的数代人不仅未弱化对鬼子的仇恨烈度,唾弃任何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企图,而且强化了把日本鬼子非人化的强烈的民族对立情绪。这使得我们在对待这样的历史上的敌人时,始终无法具有一种平常心的宽宥,这就像没有获得一次手刃敌手的机会,将使后辈永远耿耿于怀一样
对此,我尊重我们民族的一种集体的矛盾。
障碍九:赞扬活着
一闲下来,美军就会出事。电视剧最后一集实际上就探讨了和平年代的军人的反弹作用和自戕冲动,因为这时候的人会因越过死亡的禁区,而有一种强烈的享受活着的肆无忌惮。
有一集中,就表现了马拉其和队友开着摩托车,横冲直撞,嘴里高嚷着:“活着真好啊。”
相对而言,我们就不敢如此赤裸裸地歌颂活着的美好的感觉。《红日》中杨在葆演的那个连长,因为得到了一匹战马,得意忘形,骑马四处晃悠,其实表现了一种享受活着的疯狂状态,应该说是非常真实的心理状态。但后来在《红日》遭受批判时,这一段也是被重点轰击的对象。
我们的电影有时会为了尊重牺牲者对死亡的无畏,而对活着的赞美噤若寒蝉,实际上,我觉得应该分开这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应该存在的对立,在赞扬牺牲者的勇敢的时候,也要充分表现活着的美好,因为这种活着,是死者牺牲换来的成果,是他最应该看到、也最渴望享受到的一种至极状态。
障碍十:题材禁区
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美国现在的盟友,像英国人、德国人、日本人,都会在他们的电影中成为他们的敌人。如《爱国者》里的英国人杀人如麻,疯狂屠杀,就像日本鬼子于中国人一般。至于美国人拍打德国鬼子、日本鬼子的电影依然新作不断。
而现在不是他们盟友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却在表现与他们战斗的历史中丑化美军自己。如越南人,尽管近年来美国的主体基调有向美化越战中大兵倾向微调,但越战片的基调,仍是以讽刺美国大兵为主。
也许,这是他们对无法战胜的对手的一种畏惧,从而转化为尊敬?
相比之下,我们的禁区真的有点莫名其妙。
我不知道这样一种说法的真实性,就是现在《高山下的花环》不让放映了,反正我在影视作品中看不到有任何中越战争的影视题材,偶尔涉及到,也用模棱两可的“南疆战事”来代替。
美国电影可以不断地表现他们历史上与今日盟友英国、德国、日本的战争,而我们就为什么不能在时过境迁之后,去反映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曾经牵动一个全民族心的局部战争呢?
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以那场战争中留下丰厚的素材,来表现出我们对当时的敌人、对中国军人的心态乃至提升至对人性、生命的思考呢?
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主要集中地表现的还是49年前的战争,甚至朝鲜战争,也因为种种顾忌,而没有进行全景式、有创意、独特化的表现,使这一战争影片的富矿只能偶尔露出一点峥嵘,越来越难让人满意。
另外,像中印战争、中苏边境冲突,中越南沙之战……等等,这些题材都被封存着,总是因为从现今国际问题的种种顾虑出发,而对它们虚若委蛇。
我们的军事题材影视里充斥着轻飘飘的和平,热衷表现的是军人们的苦闷与角逐(有朱苏进的小说为例),军人的牺牲与平凡(有《弹道无痕》为代表),而通过战争反映军人的至极的精神状况,却越来越难以看到了。
反映军队生活的电视剧《炊事兵的故事》,我没有当过兵,但我对里边的傻大兵特讨厌,这种电视剧的构思与腔调,还是王朔《编辑部故事》的那种风格,那种通过装傻、通过开涮、通过正词歪用的技巧来达到一种搞笑的目的。我简直不能容忍我们的兵们,在鸡毛蒜皮的军营小事上,自我麻醉,互相斗嘴,我真想说,中国军人,你们还没有到闲了没事、整天为一地鸡毛耗尽竭力的地步。当然,据说这部片子得到了官兵们的喜欢,我只能说,我没有当过兵,没有军事常识,无法理解这样的作品的妙处。我只是为我们的兵们着急。
我们完全可以像美国影视片那样分清国际问题与历史问题的关系,不能因为铸剑为犁了,就回避当年战争的正义性,就对那场战争遮遮掩掩,不能因为现在又成为友好国家了,就把过去的战争羞答答地藏起来,好像没有任何过节一样,这都不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拍《兄弟连》,会伤德国人的情感吗?拍《珍珠港》,会伤日本人的情感吗?
那么我们拍中越战争,拍朝鲜战争,拍中印战争,拍中苏边境纷争,又会怕伤谁的情感呢?
后记:以上一些感受,有些是民族的文化心理问题,也有的是民族的历史记忆问题,有些方面的逾越注定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只是不过借此通过《兄弟连》这样的一部美国电视剧,来探讨一下中美战争影片中的基本元素的差异,以使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能有一个好的观照,寻找着差距之所在,让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更全面地、更被欢迎地走入如饥似渴的中国观众的视野,而不是目前状况下的一片诃责之声。
========================================================================================================================
毕竟,影视是一门艺术。
我们不得不说,某些国家的军事题材电影拍得确实很感人,细腻,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有意识形态方面,习惯方面,艺术欣赏方面,审美方面等等因素造成的。
我们不能说哪种最好,但确实我们要学习的方面还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