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81|回复: 18

转来廓尔克简史和廓尔克旅的历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廓尔喀简史

    廓尔喀人是蒙古人的后裔,是举世公认的最勇武的战士。他们经中亚辗转来到尼泊尔建立了廓尔喀公国。当时的尼泊尔正处于割据时期,小小的尼泊尔谷地四周竟然有四十多个小国,分成二十二国联盟(百斯)和二十四国联盟(乔比斯)两大阵营,这简直可以与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列岛存在六十六个诸侯国相媲美。这些弹丸小国很快被廓尔喀人逐个击破,1768年廓尔喀统一尼泊尔,定都加德满都并进一步向外扩张。

    1788年尼锡战争爆发,廓尔喀军队入侵锡金,攻占首都拉达孜(Rabdentse)并占领锡金全境,锡金国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热日宗的春丕谷避难,作为宗主的达赖喇嘛将此地赐给他使用,这也就是后来的亚东。

   勇武的廓尔喀军队继续向西藏推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一度占领整个后藏并洗劫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迫使达赖与班禅向清政府请求援军。当时的乾隆皇帝先后两次用兵,最后由福康安和海兰察统率清军于1791年将廓尔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越境追击至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城郊。廓尔喀军队在挫败清军前锋获得小胜后请降,从此成为中国的藩属。

    直至十九世纪初的英尼战争,尼泊尔在战败后仍不远万里将一门缴获的英军大炮运到北京呈献给清政府,希望其宗主国警惕英国这一新兴的殖民帝国,尼泊尔亦从此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腐朽的清政府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进贡,批复说:路途遥远,以后不必进献这种大宗物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王国旗下的弯刀战士-廓尔喀旅

“廓尔喀旅”是服役于英国陆军中廓尔喀士兵的总称。19世纪初,最早的廓尔喀士兵以雇佣军身份加入英国东印度公司,其后逐步编入英国正规军。近200年间,廓尔喀士兵在米字旗下转战于亚、欧、非及南美洲。其罕见的骁勇使廓尔喀这一本该寂寂无名的民族,闪耀于近现代战史。以至于他们使用的弯刀也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尽管在廓尔喀人眼中,这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砍柴、杀鸡,甚至是削土豆皮,可能从小干活用得太多了,连上战场都不得不带上。
   英军征募廓尔喀人的传统延续至今,英国驻尼泊尔大使馆担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征兵,并负责相关的家属赴英、退役士兵年金发放等事宜。廓尔喀旅很受英国王室器重,1997年12月3日,英女王亲自在伦敦主持了廓尔喀士兵铜像揭幕仪式。大理石基座上镌刻有这样的文字

一 廓尔喀人

    廓尔喀人据信为印度北部拉其普特人后裔。拉其普特人(RAJPUT,意为“众王之子”,其祖先是5世纪南下印度的匈奴人)属于印度雅利安人。拉其普特有三十六个部族,均是骁勇善战,宁死不折。拉其普特人信仰印度教,在印度种姓中属刹帝利,即武士贵族。17世纪印度莫卧尔王朝的一条法规规定:所有的印度教徒不许携带武器,只有拉其普特人除外。7世纪-14世纪末,拉其普特人曾统治尼泊尔。14世纪末,尼泊尔土著的尼瓦尔人终于恢复了自己的王朝-马拉王朝。但一支拉其普特人仍占有廓尔喀地区,并改称廓尔喀人。

1768年,江山再易其主:廓尔喀地区的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崛起,出兵统一尼泊尔,结束了尼瓦尔人的统治,建立了沿袭至今的沙阿王朝。尚武的沙阿王朝很有侵略性,1788、1791年,曾两次侵入西藏,乾隆遣福康安(这不是乾隆儿子么)为将,将廓尔喀人逐出西藏;并兵进尼泊尔,直捣加德满都,却久战未果,劳师而返。
1814年至1816年间,尼泊尔因将势力扩张到邻国锡金而引起英国的忧患,两国由此爆发战争。1816年,尼泊尔兵败,其东西边界被迫按英国的意愿重新划定。虽然战败,但廓尔喀人的坚韧善战也使英军吃尽了苦头。1814年,第一次尼泊尔战争中,一支600人的廓尔喀军队守卫卡伦加(Kalunga )堡垒,他们面对的是6倍于自己的英印联军。1个月后,幸存的60人弹尽粮绝,被迫投降。联军的损失是:包括指挥官在内的31名军官及750名士兵。英国人第一次领教到了这些身材矮小的山地人可怕的战斗力。

战争中的一次意外,使中尉弗雷德里克.杨成为廓尔喀人的俘虏。廓尔喀人对杨未象他的士兵一样逃走感到意外,杨回答:“我跑这么远来,不是为了逃。”出于对勇士的敬重,廓尔喀人在扣留杨的一年间对他以礼相待,并逐渐开始信任他。战争结束后,按照和平条约规定:廓尔喀人可以志愿服役于东印度公司的军队(这一条款有点可笑,明明是英国自己需要廓尔喀人)。这时,只有杨才能招募到第一个廓尔喀士兵。3000名廓尔喀雇佣军分成4个营,杨自己统率色莫尔营(Sirmoor Battalion,现为皇家廓尔喀来复枪团),并在此后效力于廓尔喀军中达28年。就这样,在重金诱惑下,第一批廓尔喀青年挎着他们从不离身的弯刀,走出世代居住的山谷,茫然地望着头顶飘扬的米字旗,开始了他们的兵戎之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鏖战南亚

19世纪前期,作为英国在亚洲最有实力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在南亚享有垄断贸易、训练军队、宣战媾和、设立法庭审判本国或殖民地居民等特权,实际已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机构。为减少英国士兵的伤亡,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初期就开始雇佣印度土著士兵。而廓尔喀军团成立后,凭借自己的忠诚、驯顺、作战骁勇且严守军纪,逐渐成为英国殖民势力在南亚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当然,英国军官在新兵营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这些世代居住喜马拉雅山南簏的山民,从来没有走过平地。大多数廓尔喀人连完成最基本的队列练习都异常困难,他们的正步走十分笨拙,跑步时也很难形成直线;但在攀山越岭、穿沟过涧等山地训练课目上反倒是得心应手。
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活动与当地的封建习俗及宗教信仰时常发生磨擦,进而引发冲突,廓尔喀人很快就被他们的雇主派上了用场。1817-1818年,廓尔喀人参加了对印度中部马拉地人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使英国人控制了印度半岛的大部。1845-1849年间,又爆发了两次与锡克人之间的武装冲突。色莫尔营和那什里营参加了战斗,给当时的统帅-休.高夫将军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与锡克人的正面交锋中,身材矮小的廓尔喀士兵使后者(锡克人普遍身材高大)吃尽了苦头。战后,锡克人被迫让出克什米尔,这也为100多年后印巴克什米尔之争埋下了种子
殖民引发的民族矛盾在1857年达到了顶峰。年初,当印度兵接到殖民当局发放的弹药时,关于新子弹上涂有猪、牛油脂的说法在下层士兵中广为流传。如果情况属实,这对军中的伊斯兰及印度教徒将是莫大的污辱。北部米拉特的85名士兵因拒领子弹被拘,长期压抑怒火的印度士兵发动兵变,杀死军官,释放被押的同胞,并兵进德里。以此为起点,很快形成了席卷印度北部的民族大起义,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时间风雨飘摇。
尽管同为印度教徒,但廓尔喀人从一开始就力阻兵变的发生。其时的尼泊尔实际掌权者是亲英的拉纳首相,危机爆发后,拉纳力挺英国,甚至助其在短时间内募集更多的廓尔喀军队。但在兵变初期,双方的力量相差悬殊,面对50000多名起义者,英国能够调动的兵力捉襟见肘。兵变爆发3天后,驻扎德拉丹的色莫尔营受命火速赶往米拉特。因形势紧急,廓尔喀兵不得不在印度的烈日下每日行军48公里,并不时要应付沿途散兵的袭扰。终于抵达恒河运河后,代队的里德少校又得知情况有变,远在43公里之外德里附近的英国第60来复枪团急需增援。入夜,他们开始向德里出发,于黎明时抵达。里德在日记中写道:“我这些可怜的小家伙们太累了,甚至对热烈的欢呼都无力回应 。” 但在私下,英国第60来复枪团官兵对这些陌生的印度教徒心存疑虑,廓尔喀人的驻地被安置在炮兵阵地附近,炮兵指挥官接到密令,稍有异动,他就可以把炮口转向色莫尔营。什么也没有发生,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当起义者大喊“来吧,廓尔喀人,加入我们”时,一队廓尔喀人回应到“我们来了”,然后跃出战壕,在30米外开火,杀死对方大约40人。从6月至9月,他们与60团一起,经受了8000多起义者反复的冲击,最危急时,他们甚至拔出弯刀与敌肉搏。色莫尔营的伤亡十分惨重,对他们异常恼怒的德里王曾发出每个廓尔喀人头10卢比的悬赏, 3个月中,最初投入战场的490 人已经损失了327人。战斗中,25枚印度功勋勋章先后颁给了廓尔喀人,其中的12名是随父亲出征,负责运送军火和给养的孩子。由于服役时间长,很多廓尔喀士兵都娶印度妇女为妻,英国人曾担心这种通婚会改变他们后代的血性。疑虑很快消失了,在防线上,里德少校碰到了一个向他敬礼的廓尔喀男孩,他本来帮自己的父亲装弹,父亲阵亡后,又去帮助另一名英国士兵;直到英国士兵负伤后,他自己捡起了步枪加入战斗,见到里德时,腿上已经留下了4处枪伤。里德少校破格召入了这名14岁的少年,并把他送去医院治疗。
1857年8月后,英军增援逐步到位,双方攻守之势顿易。在号称“旁遮普之狮”的英国准将尼科尔森的率领下,以廓尔喀人为前锋,开始强攻德里。在付出近5000人伤亡的代价(包括英军主帅)后,德里终于被攻陷。之后,英军对幸存的起义者进行了长达数日的残杀。除色莫尔营外,第66廓尔喀团(原那什里营)在镇压起义中亦表现活跃。1858年2月10日,该团中尉泰特拉率领手下在一场肉搏战中夺取敌人炮兵阵地,因其战功卓越获赠英国及其联邦军队最高奖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在1911年之前,土著廓尔喀士兵无权获此殊荣)。随着起义者日渐势微,1859年,尼泊尔首相杨巴哈德.拉纳亲率在此前4个月中征集的6个团,计5800名廓尔喀军人协助英军参与围攻腊克瑙。在一贯亲英的世袭首相拉纳家族控制下,尼泊尔就此与英国建立了长达1个多世纪的坚固同盟。
起义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东印度公司的取缔,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此后,作为殖民者最得力的工具,已经并入英、印联军的廓尔喀军人在东北及西北前线的兴都库什山脉中,与剽悍的阿富汗伊斯兰部族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混战,在并肩战斗中,第5廓尔喀团(边防军)与苏格兰高地师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就是从这时起,大多廓尔喀军团中逐渐出现了效仿苏格兰军队的鼓手和风笛手。1903年,第8廓尔喀团加入了英国入侵中国西藏的远征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杀戮战场-廓尔喀人在西线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在南亚征战了近百年的的廓尔喀人对于世人及英国公众来说,还是稍嫌陌生。仅有的一些认知也仅是把他们看作英属印度军队中的土著士兵。随着一战的爆发,廓尔喀人作为参战的印度军团的成员,第一次走上了在当时代表人类最高文明的欧洲人设下的战场。而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雇主,对这场突发的战争多少有些手足无措,横跨印度洋的行程、低劣的19世纪时期的军备,使廓尔喀人几乎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就卷入了前所未有的杀戮。

所有的廓尔喀营都或多或少地卷入了一战,8团2营,作为第一批进入欧洲的军事力量,是廓尔喀人辗转于这场战争的一个缩影。1914年8月7日,2营在驻地接到了军事动员令,要求在10日内整装待发。一番杂乱的打点行装及换防后,21日,2营所有兵员,计9名英国军官、14名廓尔喀军官及606名各级士兵出发奔赴欧洲。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廓尔喀人在远征之初是充满新奇感的,浩瀚无垠的印度洋、将与英国人并肩战斗的憧憬,使他们无暇考虑自己因何而战,即使有人偶而动过这个念头,也很快被英国长官“民主”、“文明”等词汇搞晕了。以廓尔喀人所受的教育而言,他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数月前发生于萨拉热窝的刺杀案何以将这么多国家拖入一场人类的浩劫。
大洋中的行程对廓尔喀人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廓尔喀人对水都有一种天生的畏惧,印度教规定教众不得涉入“黑水”-印度洋,运兵船还未离港,部分士兵就已经开始晕船。一个廓尔喀人曾在此时问过一个被传笑至今的问题-轮船是不是走在辅设在海底的铁轨上的,要不然它怎么能想去哪就去哪。2营9月3日在卡拉奇登上“尤林普拉”号邮轮,10月13日在马赛上岸,紧接着被火速运往奥尔良。仅用4天时间休整及补给,随即又兼程行军,于10月29日抵达高尔。3小时后,他们即冒着德军炮火,摸进了位于费斯图伯特附近的堑壕。这时,一个无人预料的问题出现了,防线是之前驻防的曼彻斯特团挖掘的,这个深度适合英国人,而廓尔喀人跳进去却无法有效射击。长期以来对服役于廓尔喀军中的英国军官的身高就有限制,但主要是防止为敌方狙击手提供目标。这点不便以后一直困扰着一战中与英军协同作战的廓尔喀营队:用别人挖的战壕太深,自己挖的对于换防部队又偏浅。
10月30日拂晓,8团2营的官兵还未完全适应阴冷、泥泞、充满尸臭的阵地,伴随着铺天盖地的炮火,德军发起了进攻。之前只是逞威于南亚的廓尔喀人此时终于领略到了在当时而言最为现代化的军事机器的威力,24小时之内,6名英籍军官、4名廓尔喀军官、146名士兵阵亡,另3名英军官和61名各级官兵负伤。随后被莱彻斯特团换下重新休整,经过合并已打残的各连队,11月3日2营重返前线,并在之后的19天连番恶战中又损失了近一成的人员。到年底,2营仅剩293人还有战斗力,而其中的多数人还要忍受霜冻和战壕脚的折磨。他们在军营中等到了1915年3月,当又一批廓尔喀青年长途跋涉而来时,2营恢复到11名英籍军官、14名廓尔喀军官和710名士兵。1914年末,各廓尔喀营队陆续涌入法国,他们大多和8团2营相似,相继遭受到巨大伤亡。以4团1营为例,抵达前线一周后,全营兵力即从736人锐减到423人。其中的一个连队因在进攻中成功突破德军铁丝网被载入团队历史记录。在行动中,10余人的突击队仅有4人幸存,全部获赠印度功勋奖章。
1915年,随着德国分兵东线,英军开始在西线发动一些小规模的反击,双方在比利时小镇伊珀尔形成胶着。4月22日是一个难得的春日,阳光明媚,法国北部特有的灌木篱墙已泛起复苏的亮色,密布 的弹坑旁甚至有野花在开放。或许双方都有意消受这样一个好天气,整个白天都相当平静。下午5时许,德军开始轰炸。据守突出部北端的协约国士兵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但之后的发生的一切却是他们始料不及的。伴随着巨大的“嘶嘶”声,一股白色蒸汽从德军阵地前升起,逐渐形成有三人高的黄绿色怪雾,沿8公里长的防线向联军席卷而来。手足无措的士兵们很快被这种人造雾吞噬,很快,他们感到眼、鼻、喉灼痛,不多时,有人开始窒息而死;在汹涌的雾团后面,带着防毒面具的德军士兵肆意扫射,联军防线开始崩溃。第二次伊珀尔战役,记录下了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化学武器。廓尔喀人也“有幸”成为第一批受害者,即使如此,生性乐观的他们仍能为自己找到笑料:当防毒面具发放到手中时,他们开始互相取笑对方猪嘴状的过滤器。
之后数日的反复拉锯战中,廓尔喀士兵仍旧承受着巨大的伤亡。2团2营到达前沿阵地的5分钟内即阵亡了5名英籍军官;4团1营的603人在一次冲锋中损失了243人,其中就有4817号士兵莫提拉.塔帕。负伤的上尉哈特维尔与莫提拉躲在同一个弹坑中等待救援,莫提拉伤势严重,一条手臂已全被炸掉。半清醒状态的哈特维尔感觉到一顶廓尔喀人特有的毡帽遮在自己脸上,挡住了毒辣的阳光。身边的士兵显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不停地在念叨:“不能喊,我是廓尔喀人。” 担架队最终发现了他们,但莫提拉失血过多,在到达救护所之前死去。
得到兵源补充的8团2营在无休止的炮击、冲锋、反冲锋中渡过了1915年的夏天。9月,蓄势已久的英法联军决定发动卢斯战役以取得战略突破。士兵们感受到了大战的气氛,因为国防大臣基奇纳亲临前线,看望了包括廓尔喀人在内的突击部队。25日拂晓,借助烟幕弹的掩护,8团2营跃出战壕,向德军阵地突破,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是左翼的第4高地警卫团(BLACK WATCH),廓尔喀3团2营与第2莱彻斯特来复枪团组成右翼。中校劳的战后记录这样写道:“激烈的对射后,我们突入了敌人阵地。C连的英格利斯阵亡了,剩余的50多人继续冲锋,拿下了德军第3线阵地。但形势依旧很恶劣,左右两侧的友军位置均无法确定。终于,A连的阵地与C连接上了,其他的连队陆续赶了上来,但指挥官莫里斯上校伤势严重。形势仍不明朗,2营的人员急剧减少。巴克兰上校领人发起了两次冲锋,试图与友军联系上。上尉萨拉普其特.古朗带领手下向右侧扑来的一股德军反冲锋,但对方人太多了,我们只有一个人回来。到现在,全营只有100人了;最终,由于侧翼陷落,2营被迫撤退,而这时只剩30人了。” 一天中,2营损失了9名英籍军官、8名廓尔喀军官、453名士兵,另有166人被俘,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身受重伤,不久也死掉了。劳最后引用了印度军团司令-詹姆斯.威尔考克斯将军的原话:“战争爆发之日的廓尔喀8团2营已实际上不存在了。” 8团2营经再次补充后,在西线坚守到1915年11月10日,之后他们开赴马赛,从那里前往埃及
卢斯战役中,3团2营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冲锋中却发现英军炮火并未如预期那样切断德军的铁丝网。同时,他们还不得不戴着笨拙的防毒面具作战,这次的毒气并不是德国人放的,是英国自己施放的毒气因风向改变飘了回来。德军的机枪如刈草般将突击中的廓尔喀人摞倒。3团2营不得已派出一支38人的小分队负责切断前进途中的铁丝网。行动很快失败了,只有一人活了下来-库尔巴.塔帕(廓尔喀人名字后面是部落名,不是家族名),也已有伤在身。他开始回头向已方阵地爬行,没走多远,碰到了一名无法行动的第2莱彻斯特来复枪团的伤兵。库尔巴帮助伤兵隐蔽起来,并不顾其他撤退士兵的劝阻,在当天剩余的时间及其后的深夜中陪伴在英国士兵身边。破晓,浓雾笼罩了阵地,得到休息后的库尔巴决定带那名伤兵撤退,他拖拽着伤员,缓缓地在德军阵地间穿行,接着爬过铁丝网。不久,他们碰到了另2名廓尔喀伤员,都已无法行动。库尔巴让他们先等一下,然后将第一名伤兵带到一处比较安全的弹坑藏好,接着又回头救助另外两名。在成功地将两人背回到阵地后,他又返回那处弹坑寻到了英国伤兵。在最后的行程中,德军一处观察哨发现了他,开始射击。库尔巴背着伤员,终于磕磕绊绊地赶回了联军防线。3名伤员最后全都活了下来。因为这次壮举,库尔巴.塔帕成为获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第一个廓尔喀人。库尔巴当时26岁,其后继续效力于该团并晋升为中士,一战后返回印度继续服役。1956年在尼泊尔家乡去世,终年68岁。
在法国及佛兰德斯(法国北部及现比利时佛兰德斯省)前线,所有参战的廓尔喀营重复着与8团2营及3团2营相似的经历,詹姆斯.威尔考克斯将军无数次强调,廓尔喀人是他最好的士兵。1915年秋季后,包括廓尔喀营队在内的印度军团撤出西线,调往其他防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加里波里、美索不达米亚

加里波里半岛是达达尼尔海峡入口一条仅长20公里的半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场登陆战爆发于此。尽管其重要性和东、西线战场不可同日而语,但这里却记录着温斯顿.丘吉尔政途上的一次重挫、现代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崛起。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联合兵团在此损失惨重,余痛至今未消。而同样做出牺牲的廓尔喀军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行动的始作俑者是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鉴于1915年春西线战事僵持不决,丘吉尔建议打通连接地中海及黑海的咽喉-达达尼尔海峡,既支援东线的俄军,又可迫使土耳其退出轴心国。最初的设想是颇为乐观的,已破落成“近东病夫”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英法看来,自是不在话下,仅凭借皇家海军的力量应该能够完成战略构想。1915年2月,在英国海军上将卡登统领下,由18艘英国主力舰(包括备有15英寸炮的“伊莉莎白女王号”)、4艘法国战列舰和辅助舰只组成的英法联合舰队开始炮击拱卫海峡的外围炮兵连,由于土军强有力的火力反击,轰炸效果并不理想。3月18日,联合舰队试图突入海峡。土耳其海军虽无还手之力,但他们在前夜布下的水雷却发挥了巨大作用。3艘英国主力舰相继触雷沉没,另有4艘失去战斗力;法舰“布瓦”号触雷后仅两分钟就沉入海底,639名官兵丧生。海上行动宣告失败,当然,卡登不知道此时他与胜利擦肩而过,土军已经耗尽了一半弹药和全部水雷。

放弃单纯使用海军的方案后,盟军决定采用用陆海军联合作战:由陆军攻占加里波里半岛和达达尼尔海峡地区的工事,保护舰队进入马尔马拉海。但英法远征军准备工作既暴露又进展迟缓,洞悉对手战略意图的土耳其统帅部在德国军事顾问奥托.莱曼.冯.桑德斯的帮助下,火速抽调军队至战区,并集结炮兵部队,严阵以待。远征军司令汉密尔顿将军意识到了登陆战的困难程度,3月25日,他亲自给国防大臣基奇纳去信,要求得到适合山地作战的廓尔喀士兵,他认为“每一个廓尔喀士兵在加里波里几乎与和他等重的黄金同价”。他曾索取10万“黄金”,最终得到的是76000。廓尔喀5团1营、6团1营及10团2营作为印度第29旅的一部分率先加入远征军。4月25日,以澳新军团为主力的8万盟军开始登陆;他们的对手是冯﹒桑德斯指挥的8.4万人的土耳其第5集团军。其中就有当时还只是配角的穆斯塔法﹒凯末尔。登陆战在部分地段比较顺利,但澳新兵团碰上了凯末尔统辖的8个营和3个炮兵中队,在土军居高临下的火力下,澳新军人伤亡惨重。4月25日也成为其后的“澳新军团日”。2天内,盟军以1.8万人的代价,夺取了纵深1—1.5公里的滩头阵地。
查尔斯.布鲁斯带领的6团1营是第一支登陆的廓尔喀作战部队。两周后,他们接受了一次进攻任务,负责拿下一处给登陆部队造成很大伤亡的高地。之前已经有皇家海军陆战队及第1都柏林燧发枪手团先后尝试过,都未成功。面对近90米高的山岩,廓尔喀士兵以其在山地中特有的敏捷从两侧边攀登边向守军射击,在肉搏中又将12名土军斩首,土耳其人被击溃。6团1营损失了18人,另有42人负伤。汉密尔顿在战后亲自签发嘉奖令,并将高地命名为“廓尔喀断崖”。但恶战远未结束,在接下来的克里西亚战役中,213米高的阿奇巴巴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障碍。拉锯般的战役持续了数周,5团1营、10团2营也投入了战场。双方的伤亡都很惊人:土耳其据信在1周内损失了10000人,英国方面也在7000人左右。而总是作为先头部队的廓尔喀人自是不能幸免:同一次行动中,5团1营阵亡129人和7名英籍军官,6团1营丢掉95人。10团1营在登上加里波里的35天内,战损率达75%的军官及40%的士兵。

夏季到来,加里波里半岛成为了地狱。烈日肆无忌惮,氤氲热流吹送腐尸的恶臭使人窒息,一团团的苍蝇在双方的阵地上飞舞,散播疟疾和痢疾。为防止爆发瘟疫,双方在5月24日约定停火9小时,由教士、医生和安葬队来清除中间地带的尸体。据说凯末尔曾身穿中士制服,在邻近澳新军队堑壕的地方,和安葬队一起工作了9小时。傍晚,各方回到了自己的防线,几分钟后,土军的某支步枪率先开火,半岛上再次响彻了枪炮声。
8月7日,在得到20000人的增援后,协约国部队在的苏弗拉湾又发动了新一轮攻击。廓尔喀人再次作为先锋,和澳大利亚人一起担负主攻。夜色中,他们手足并用,沿着荆棘密布的山岩向上攀爬。凌晨,在海军舰炮的掩护下,进攻部队突破了正面相对薄弱的防守。在转机初现之时,优柔寡断的英国指挥官,却未能向前推进。赢得喘息的冯.桑德斯全力抽调了两个师师在萨里巴伊尔山脊构筑防线,战场主动权再次易手。之后,廓尔喀人和其他英国部队在在饮用水及弹药均短缺的情况下,仍顽抗了5天之久。8月攻势中,英法联军损失约4.5万人,与土军大体相当。
9月,查尔斯.门罗将军接替了汉密尔顿的职务。11月,曾被饱受烈日之苦的双方士兵所期盼的冬天终于到来,但人们很快发现,他们又身处另一个白色的地狱。24小时的倾盆大雨后,继之眩目的暴风雪,积雪深达半米。双方军队对此均无准备,冻毙冻残者随处可见。单以廓尔喀10团2营为例,即有477例冻伤,其中10人死亡,80人终生残废。尽管如此,廓尔喀人的坚忍仍旧让代队的英籍军官感到震撼。6团1营B连连长华生.史密斯的日记记述了自己的所见:“11月29日,我让士兵们扒下靴子,让我震惊的是,几乎每个人的脚趾都有肿胀,自脚踝以下全是白色,已没有知觉。但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和平时一样快乐。我的勤务兵-哈斯特巴.潘,3天来一直在我身边随叫随到,30日,我才发现他的脚已经完全转成黑色。他从来、也永远不会有任何抱怨。”
11月间,国防大臣基奇纳又来了,和以往不同,这次他带来的是福音。停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部队的困境,不需要敦促,撤兵的命令立即下达了。大撤退前,半岛上还滞留有90000官兵、4500头牲畜、1700辆车及200门炮,英国方面事先已将可能的损失预计在内。但开始于12月19日始的撤退,成为整个战役期间指挥上的唯一亮点-到1916年1月9日撤退完成时,竟无一人伤亡。廓尔喀5团2营C连,作为最早登陆的一支连队,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们撕开毯子裹住军靴掩盖脚步声,在黑夜中登上等候的运输船。身后,土耳其人依旧向空无一人的堑壕开火。战后,廓尔喀6团团长接到了汉密尔顿将军的信,在最后,将军感慨到:我深信,给我足够的廓尔喀人,我们就不会让土耳其人挡在那里
8个月内,50万左右协约国士兵卷入加里波里,伤亡人数在50%以上。其中包括41万英国部队伤亡21.4万,7.9万法军损伤4.7万人。土耳其军参战的不少于50万人,据官方记载,有25.1万遭受伤亡,但实际数字可能比这要高得多,土耳其陆军的精华被摧毁殆尽。

一战中,还有另一个通常被忽略的战场-阿拉伯高原。20世纪初,老迈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仍控制着两河流域至波斯湾之间的大片土地,两侧的波斯(今伊朗)、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则分别被英、法的殖民势力控制。战争中,当土耳其开始倒向到同盟国,为了维护自己在中东的油田及苏伊士运河沿岸,英军及英属印度军队进入西亚。相对于欧洲战场,英军与土军在此处发生的几次战事很少有人关注。但世事轮回,进入21世纪,当初籍籍无名的战地在今天反而为世界所瞩目
1914年,英印联军由司令官约翰.尼科森将军率领,进驻巴士拉。4月,在两次击败土耳其人的反扑后,英军兵分两路向内陆进攻,少将唐什恩德统率第9印度师取道底格里斯河,另一支队伍则由少将乔治.高令吉指挥沿幼发拉底河北上。由于部分河段枯竭,高令吉的分队不得不弃船,并用人力将船只拖过沼泽,疟疾、中暑也同时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土军也会出其不意地在途中发动突袭。在纳西里耶,廓尔喀7团2营与土军遭遇,虚弱的廓尔喀人似乎在瞬间即会崩溃。班长哈克拉特.莱意识到形势的危急,拔出弯刀,呐喊着“冲啊,廓尔喀”,扑向土军,在他的激励下,同连的战友都挥刀冲入敌方阵地,土军被迫撤退。6月24日,在廓尔喀7团战史上命名为“纳西里耶日”。
唐什恩德分队的行程相对顺利,巴格达日益临近,远征似乎胜利在望。但唐什恩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兵力尚不足以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但好大喜功的尼科森将军及印度总督坚持要拿下这座古都,双方的争执提交到了伦敦,与此同时,分队攻克距巴格达300多公里的库特拉马拉,土军主力退往泰锡封。远在伦敦的基奇纳不同意英军轻举妄动,但尼科森将军仍旧固执已见,并且他身后有印度总督的全力支持,唐什恩德无奈只得以现有兵力向泰锡封进发。本来处于守势的土军此时得到有效的增援,正规军及新招募的阿拉伯人合计21000人正严阵以待,英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双方刚一交手,土军即以压倒性兵力迫使英印联军后撤至库特拉马拉,并于1914年12月3日将该镇合围,唐什恩德只能坚守孤军以待援军。后方的英军并未有任何拖延,立即火速开赴库城。但沿途上土军骚扰不断,到1月末,城内的情况日益恶化,军粮已经耗尽,只得屠宰运输用的牲畜充饥。人数众多的印度军人因为拒食马肉,已濒于饿馁。3月,城中已是山穷水尽,所谓情急智生,无奈之下后方英军使用随军用于侦察的7架飞机向城中投放食物,军事史上第一次空投由此诞生。基于当时飞机的简陋,物品只能悬挂在飞行员的座椅下,在目的地上空投下,为完成任务,飞机不得不在冒着被土军击中的危险在低空飞行。期间共投放了7600多公斤物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眉之急,但对于上万人的守军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更糟的是,援军在距库特拉马拉32公里处被德国将军基尔默.范德弋尔茨指挥的土耳其部队所阻,已是仅能自保。守军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
1915年4月29日,英国战争办公室在伦敦发表了一份震惊全国的声明:“在坚持143天后,查尔斯.唐什恩德少将所部在库特拉马拉向土耳其军队无条件投降。” 2600名英国人,10486名印度及廓尔喀人成为土耳其人的俘虏,被押往战俘营。他们中约有4200人最终埋尸于异乡,多数人是死在前往战俘营长达800公里的跋涉途中。廓尔喀人,基于天生的韧性,再加之并未象印度人一样有食马肉的禁忌使他们此前的体力储备较好,在艰苦的行程及战俘营中,生存状况好于他们的英国及印度战友
直到1917年,另一支由166000人组成的庞大的英印联军席卷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于3月11日占领巴格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约10万廓尔喀人先后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他们足迹遍及法国、佛兰德斯、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加里波里、巴勒斯坦及萨洛尼卡,其中有近1/10的人再也没有回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到廓尔喀人中去

战后,随着媒体对廓尔喀军人报道的增多,英国公众也终于注意到了这些“来自东方、橄榄肤色的小个子”。需要强调的是,至少在1947年以前,所有廓尔喀军人效力的都是印度部队,而不是英国军队。英控印度期间,驻印军分成两部分:其一是传统的英国团队,出于殖民者的优越感,拒绝任何土著士兵;其次是由印度人、锡克人、廓尔喀人等组成的本土军队,其高级军官由英国人担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英军兵力保持在48个营步兵、4个团骑兵及一支炮兵;本土部队人数基本是英军的3-4倍
由于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造成的裂痕,两支队伍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在这种背景下,一战中为英国战至最后一息的廓尔喀人,战后尽管在军事编制上并未有任何变化,但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出于公众的喜爱,他们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赞誉与推崇。与之相应的是,大批青年军官向往在廓尔喀部队服役,在他们看来,这可以保证自己可以在比较“体面”的任务露脸。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家族的影响:其父辈曾为廓尔喀军官。没有迹象表明廓尔喀军官的子孙会受到关照,但子承父业的传统确实一直存在。自20世纪20年代起,廓尔喀团队中一系列关于征募军官及士兵的模式日趋完善,并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发生效用
长期募兵中,英国人总结出某些部落的青年更容易成为出色的士兵。由于廓尔喀人姓名后面要缀上部落名,所以塔帕、古朗、莱等在士兵名单中频繁出现,给人造成一种家族部队的错觉。但实际上,血缘纽带在廓尔喀士兵也实在是非常普遍。一个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廓尔喀兵家族可追溯到1790年,年轻的贾巴.兴.塔帕在印度军队效力。他的儿子,巴利,于19世纪30年代时参加那什里营(后来的第4团),累积战功升至相当于今天少校的军衔。1875年,时威尔士王子(后来的英王爱德华7世)访问印度,巴利担任值班军官并获得王子赠与的一把猎刀。巴利的儿子,纳图,成年后也成为4团一员,曾任副连长,于1885年阵亡。他的3个儿子中,长子与次子加入4团,小儿子则被召入10团,次子于1891年在军中病故;长子兰努则一直在军中效力。兰努的长子-莱切曼,1905年入伍,1914年战死于法国吉文西;次子仍旧效力于4团,一战中在库特拉马拉被土耳其人俘虏,获释后返回4团1营,后升任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廓尔喀4团转战亚、欧、非的廓尔喀士兵中,有8人是兰努的孙子。仅1978年,一份调查就显示伊莉莎白第6廓尔喀来复枪团中有46对兄弟同时服役
一战后,廓尔喀军中关于限制英国军官身高的规定被废止,使得更多的青年军官踊跃地走入廓尔喀军营。在他们中有一位中尉在将来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威廉.斯利姆,在加里波里,作为华威郡来复枪团的一员,他曾目睹6团1营的一队士兵在肉搏中刀劈土耳其人,战后,斯利姆积极申请在廓尔喀6团中任职,最终如愿以偿。

为保证军中将官的素质,不仅是单纯从军人的标准来衡量,还包括是否能与文化差异大迥的属下处理好私人关系,自20年代起,所有廓尔喀军官的征募都实行一种“试训”制:应征者将会接到邀请,与自己所申请的团队共同生活7-10天,然后由队中现在的军官投票决定去留。即使留下来,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赢得下属的信任。一个廓尔喀军官曾经回忆道:“你要在所有事情上表现出你的热心...我们要尽全力维护士兵的财物,而不是先顾自己;行动中,在为自己担心之前,先要照看好士兵是否吃饱穿暖。你必须要凡事作表率,要让他们看到任何你要求他们做的事,你自己也正准备去做。不打仗时,要帮助他们理好个人事务,特别是财务问题(廓尔喀人好赌博)。作为回报,廓尔喀人会对你驯顺而忠诚,更重要的,他把你当成朋友。”
廓尔喀英籍军官首要任务是学习廓尔喀语,除了交流,更重要的原因是让士兵明白自己的命令,因为廓尔喀士兵是不需要学习英语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军官也有机会了解廓尔喀人的精神、思维过程及文化。来自东、西尼泊尔的廓尔喀士兵,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团的成员通常全部来自东部,或是西部,从不混杂。他们在性格上的区别,曾在廓尔喀军中服役的戈登.考瑞甘这样解释:“西部人早晨起来,走出村子,到自己的田中干活,然后回到家中,在路上,他会和每个遇到的人聊上两句。由于居住在一个集体中,他们在社交上更活跃一些。而东部人是直接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即使是邻居都相隔很远,他们习惯独立思考,对生人充满戒心。对于新来的军官,西部人的想法往往是:‘这是我们头儿,不错;他廓尔喀语说的挺溜,不错;总的来说,这人不错’。而东部人就要保守一些,‘这人可能不错...不太确定,等等看吧’。”
20世纪20-30年代,国际上相对平静,但廓尔喀人在印度并不清闲,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及与西北边境部落的武装冲突仍在继续。尽管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廓尔喀人与帕坦人及瓦齐人间的冲突却如原始人般野蛮与血腥。1935年夏,4团2营A连与一群武装分子遭遇,肉搏中,对方有人在背后开枪打死了一名年纪很轻的廓尔喀战士。A连士兵被这种卑劣的行径激怒了,任务完成时,上士巴比尔右手拎着滴血的弯刀,左手是5个帕坦人的脑袋。行为肯定是违法的,但没有人阻止他。而对手也早已习惯于双方的“以暴制暴”。英国一方任何人被俘,下场将会非常凄惨:枭首或阉割,后者有时会由妇女来完成。

1934、1935年,尼泊尔发生了两次大地震,大批廓尔喀士兵开赴家乡抗震救灾。8团2营士兵哈克比尔.塔帕,拥有超乎常人的听觉,因此成功救助了很多埋在废墟下的受难者。该营中另一名英雄是下士南得拉尔.塔帕,被授与英国非战时最高荣誉-帝国勇气勋章。当1940年英王乔治六世创建乔治十字勋章时,南德拉尔的英勇行为仍未被遗忘,早已退役返乡的他又被重新授与乔治十字勋章。

30年代末,英控印度的形势愈发不可收拾,印度人与印度人、印度人与英国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日益火爆、频繁。一切迹象表明,英国统治印度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如果印度最终独立,廓尔喀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尚未得出结论时,在欧洲,德国人再次将世界推向大战的边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北非烽火

20世纪30年代的廓尔喀官兵,日子过得要比此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舒坦。尽管政治上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诉求仍很强烈,但英属印度西北及东北边境的冲突和伤亡日益减少。廓尔喀各连队终于能够在军营中得到充分休整,并完成有针对性的训练,旨在完善指挥体系及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效率及技巧。日常生活中,上层军官又拾起了旧式的礼仪,在觥筹交错,衣香鬓影间打发每一个周末。

1939年9月,驻防阿富汗边境的第4廓尔喀团正在积极筹备自己为期一周的夏日庆典-狗展、运动会、野营、还有一个盛大的舞会-从一台劈啪作响的收音机里,他们收到了英国对德宣战的消息。但丘吉尔之前的张伯伦政府仍是抱着将战争洪流引向苏俄的幻想,并不急于将英军迅速投入与德国人的正面交锋中去。直到1940年5月,在法国的英国远征军已完全溃败,驻印军才开始动员。应英国驻尼泊尔公使的要求,廓尔喀军队需在最短时间内扩编到30个营。这只是个开始,数月间,在印度的10个廓尔喀训练基地中,廓尔喀人已经组成了45个整编营。受限于尼泊尔恶劣的交通及通讯设施,开拔及增兵的消息都是由人口头传达。1940年间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分外热闹,家家户户奔走相告,通往印度的山路上,如节日中走亲访友般热闹。许多现役士兵在探亲假中被召回,其中有人甚至才到家,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跟着上百个如此迫切的“志愿者”。
二战中,不少于250,000的廓尔喀人在欧洲、北非、中东、及南亚为英国政府效力。他们最初的军事行动可谓是“故地重游”。美索不达米亚,此时已叫伊拉克,1941年5月发生反英的武装叛乱,成立了拉希德.阿里亲纳粹政府。英国驻印度司令部火速派出两个师组成远征军,其中第10印度师的师长由新提升的斯利姆少将担任。叛乱平息以后,斯利姆又指挥第10印度师击溃维希法国军队占领叙利亚;接着与苏联合作南北对进占领伊朗。
但英国在中东的军事胜利并不足以抵消同时期在北非的被动。1940年9月至次年2月,英国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以5万兵力横扫格拉齐亚尼元帅率领的50万意军。1941年2月14日,隆美尔君临北非,其麾下的非洲军团只用月余就将英军驱赶回了埃及,只有托卜鲁克凭借重兵顶住了德意联军的围攻。在托卜鲁克的守军中,即有廓尔喀7团2营、4团2营、5团2营。之后又有3团2营及8团2营也作为援兵投入战场。到1942年上半年,在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双方均无进展。5月22日,隆美尔再次挥师猛攻托卜鲁克。一场坦克大战后,非洲军团在比尔哈基姆突破英军防线。6月1日,作为第10印度步兵旅的一部分,廓尔喀4团2营奉命阻击德意联军。在战斗中,他们装备的2磅反坦克炮对德国坦克如隔靴搔痒,隆美尔的铁骑洪流轻易地冲垮廓尔喀人的防守,2营大部沦为战俘。相同的命运也落到了7团2营的身上:6月21日,托卜鲁克陷落,7团2营在与其他部队完全隔绝,战至弹尽粮绝,全营最终向德国人投降。3团2营和8团2营在托卜鲁克失守及其后德意军队进兵埃及的过程中折扣大半,余部退守阿拉曼,在那里,奥钦莱克将军构筑了最后一条防线,把自己所有能用上的东西都砸向了隆美尔,7月间,埃及暂时保住了。奥钦莱克在其去职后,在偶然提及廓尔喀营队时,将军很是赞赏廓尔喀人的坚韧,“他们总是损失最重的”。
还是在阿拉曼,8月,蒙哥马利来了;10月末,英国人开始反击。凭借雄厚的物资储备,英军在北非终于转运了。此时北非的战斗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炮击、装甲部队出动、后面步兵掩护,就这样,廓尔喀人与其他盟军并肩将隆美尔逐到了突尼斯。1943年春,隆美尔的军队只能困守在突尼斯中部崎岖的山地中。在北非对德最后一战中,第4印度师为主力-英国第8军-充当先锋。第4印度师师长是出身于廓尔喀2团1营的弗朗西斯.图克将军,其辖下共有3支廓尔喀营。
第4印度师的任务是在夜间偷袭法特纳撒高地,以便第8军迂回包围非洲军团。图克亲自指定廓尔喀9团1营和2团1营担负进攻高地主峰的任务。下达命令后,将军对自己老部下能否完成使命心怀忐忑,他在当天的日志中写道:“这样一个人力难以企及的任务,也许太难为他们了。” 图克的担心并非多余,高地山势陡峭,遍布机枪工事。1943年4月5日夜,暮色掩盖下,廓尔喀突击队向9公里外的德军阵地进发。

行动中所有廓尔喀士兵都表现出一如既往的骁勇,而其中2团1营廓尔喀少校拉巴哈德.塔帕以当晚的卓越表现获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关于他的表彰是这样描述的:“按计划,塔帕率领两个排突破并巩固唯一一条可以掩护全师进山的通道.... 和敌人最先遭遇在一条盘旋于险峻狭窄裂谷中的羊肠小道的入口,裂谷中遍布火力点,配备反坦克炮及机枪;尽头是一个小平台,再往上就是60米高的峭壁,平台及峭壁完全处于守军轻重火力射程内。最初的突击中,拉巴哈德率领战友用弯刀及刺刀清除了外围据点的德国人。但接下来向上的每一步,他们都要面对上方密集的弹雨。拉巴哈德等人一鼓作气冲进了下一个火力点,少校亲手砍死2名敌军,并用左轮枪解决了另2人。到顶峰的最后一段路已被火力覆盖,拉巴哈德和另外两名士兵还是成功地摸了上去,又有2名守军成了他的刀下之鬼,他的手下也干掉了两个,余下的敌人逃散。全连陆续跟了上来并守住隘道,从这里,他们可以从容地清理山脊下方敌军的反击。毫无疑问,整个行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少校及其小分队在山谷所表现出的无法言喻的英勇。”
9团1营和2团1营携手扫清了障碍,破晓前,第5旅通过隘口,而第8军则根本没准备好,但此时已无关大局,5月,最后的一股轴心势力在突尼斯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拉巴哈德无与伦比的表现也为他赢得了数代廓尔喀士兵从未体验到的殊荣。1943年6月,英王乔治六世驾临的黎波里,亲自向包括拉巴哈德在内的功臣授勋。并随后将他带到伦敦,在那里,他的事迹已被传得神乎其神。拘谨的廓尔喀人在许多喧闹的社交场合将自己“展示”给伦敦人。有一次,在大群观众面前,陆军元帅伯伍德勋爵要求拉巴哈德演练一下他的弯刀,士兵并没有怯场,我们无从得知廓尔喀人的刀法如何,但拉巴哈德舞刀时配以尖厉的叫声,使举座皆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缅甸的溃败与反击 上

1941年12月7日凌晨,珍珠港事变爆发。当日本突袭机群尚未从母舰起飞之时,4500海里以外,当地时间12月8日,上万名日军在马来半岛登陆,8日天明后,日军航空兵对半岛上未被其地面部队占领的机场和新加坡航空基地进行多次空袭;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空中力量倾刻间损失殆尽。12月8日下午,在无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英国远东舰队旗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4艘驱逐舰护卫下由新加坡出海,被日军侦察机和潜艇发现,12月10日下午,在关丹东南海域,遭日本航空兵反复攻击,“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双双殉难,英国驻远东海军主力亦不复存在。两日内,日军即取得在东南亚制空、制海权。
随后,马来虎山下奉文指挥日本陆军一路势如破竹,于1942年1月11日攻进马来亚首府吉隆坡;2月8日夜,日军强渡柔佛海峡,在新加坡岛登陆,12日,推进到新加坡市郊,14日占领新加坡沿岸海军基地,15日,在日军登陆一周后,陆军司令帕西瓦尔中将签定了无条件投降书,英国人所谓的“东方第一坚城”落入日军之手。3个月内,14万英军(包括澳大利亚及印度部队)或阵亡、或被俘,其中包括廓尔喀2团2营和9团2营。即便是战俘,在其后日军的虐待及长年劳役中,亦是九死一生。
日本的东南亚攻势,自然不会漏过英控缅甸。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飞机开始轰炸仰光,1942年初日本第15集团军司令饭田祥二郎中将所部4个师向缅甸大举进攻。驻防缅甸的是第1缅甸师及1941年4月组建的第17英控印度师,还有战前才开到的英国第7装甲旅,赫顿中将负责全权指挥驻缅军。此外,参加缅甸战役的还应该算上中国远征军第5军和第6军。这里需要提上一句的是,英国在此前的表现相当猥琐。41年,迫于日本外交上的压力,英国置已临绝境的中国抗战不顾,关闭滇缅公路。当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时,又马上炮制出《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进而促成中国远征军入缅。

面对日军的丛林包抄、远程渗透,英军一触即溃。42年2月,仰光以东锡唐河防线,廓尔喀7团1营、3营、3团1营、5团2营及部分第17印度师官兵,由于河谷上桥梁被炸而阻于东岸,成为第一次缅甸战役中最惨烈的一仗,17师8000名官兵仅有3500人逃回西岸,4个廓尔喀营即伤亡2000多人。3月8日,仰光失守。

即使是大难临头,当时在缅的英军、乃至盟军,无论从指挥还是行动上,只能用混乱来概括。英军当时权力分配如下:最高指挥权集中在刚刚从北非铩羽而归的印度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手中,下面即是亚历山大中将。作为集团军级的司令部,亚历山大在名义上还要管辖英军以外的中国远征军,因此在亚历山大和英军两个师之间又设立了一个军部,军长由从中东调来的斯利姆少将担任。实际上,自从英国人放弃缅甸,统率中国远征军的美国中将史迪威便已置英国人于脑后。亚历山大与斯利姆虽有级别高下,职责却无不同,这种设置倒让我想起国内的地委书记与市委书记。而史迪威在缅甸也要不时应付来自于蒋介石的干预。
在这样背景下,盟军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究竟是在中缅甸防守,还是在撤退中保存实力,或是干脆放弃缅甸撤进印度和中国呢?英军最高统帅部和韦维尔、亚历山大的司令部之间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由此引发的战役协调导致一系列危机,第1缅甸师主力在仁安羌被围(被新38师孙立人所部解救),和戴安澜200师同古保卫战失利,皆源于此。到4月底,缅甸溃局已不可挽回,盟军最终撤往印度
正如北非的失利为蒙哥马利脱颖而出埋下伏笔,缅甸也造就了英国现代军史上一位将星-时任缅甸军军长的威廉.斯利姆。但与蒙蒂身出名门、一帆风顺的军旅生涯相比,斯利姆走过的路则显得略为曲折。斯利姆年少时便有从军建功之志,但由于家境贫寒,又无背景,无法进入桑德赫斯特军校(英国高级将官的摇篮)。斯利姆早年任职于钢铁公司,后千方百计加入伯明翰大学的后备役军官训练团,成了一名后备役士官。一战爆发后,斯利姆进入现役,编入皇家华威郡来复枪团。1915年,该团参加加里波里战役,斯利姆在战役不久伤重回国。1917年3月痊愈后又服役于美索不达米亚,再次负伤,伤好后转往英国驻印度陆军当参谋,1918年,斯利姆升任上尉。1919年斯利姆从英国陆军转入印度陆军服役。
1939年二战爆发时,斯利姆以印度第5师10旅准将旅长身份在非洲作战。最初斯利姆显现出对指挥大部队作战经验不足,好在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孱弱,没有造成严重后果。1941年初斯利姆在意大利飞机扫射时负伤,回到印度。1941年5月出任中东远征军司令钱南中将的参谋长,后由于第10印度师师长生病而代师长之职。第10师在伊拉克、叙利亚及伊朗参加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保证了英国战时的油料供给。斯利姆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在相对轻松而次要的军事行动中,他提升了自己作为高级将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技巧。在缅甸,他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而在组织撤退的过程中,亚历山大与斯利姆各有分工。亚历山大在组织后方勤务撤退,斯利姆率军主力负责后卫。从结果来看,斯利姆在整个行动中表现要优于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部属在败退途中日益陷于杂乱,部分士兵竟成了土匪。在这种混乱局面下,部队行动拖沓,漏洞百出。一座按计划应炸掉的铁路桥,由于命令数日不至而延误。反倒是看管曼德勒城外油料库的马恩斯少校,在接到亚历山大的明确指令后,将仓库引爆。这些燃料是后面斯利姆手下第7装甲旅必需的,为此,数年之后斯利姆仍旧迁怒于不幸的马恩斯。斯利姆所部则在败局中不呈乱象,行动井然有序,甚至组织起几次效果不错的反击战,以迟泄日军追兵。最后一段路程,斯利姆的对手已不是日本人,而是肆虐的季风。1942年5月,缅甸军抵达印缅边界,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们必竟保存着原有的建制和所有轻武器。重武器因无法运过亲敦江被放弃,重炮向日本人发射完全部炮弹后炸毁,第7装甲旅的坦克只有1辆渡过亲敦江,其余全被破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缅甸的溃败与反击 下

英军退到印度以后,热带季风雨迟泄了日本追兵的步伐,英国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并着手改组指挥系统,韦维尔仍是印度总司令,印缅前线,缅甸军解散,新组建东方集团军,由于亚历山大已奔赴北非,原印度东部军区司令欧文中将任集团军司令,下辖第4军和第15军。斯利姆担任15军军长,防守印缅边境的南端。

斯利姆在南亚的岁月中,不知何故,除了后来的蒙巴顿勋爵,一直与上司关系不睦。没有迹象直接表明出身桑德赫斯特军校的毕业生们对这个五金商的儿子抱有任何成见,但那些军校生之间往往相处融洽是显而易见的。他倒是与美国中将史迪威互相有几分欣赏,而史迪威对斯利姆之外的英国将领也多半看不上眼。撤出缅甸后,BBC对亚历山大进行了采访,之后出炉了一篇颂扬将军“英勇而足智多谋”的文章,与亚历山大和斯利姆均共事过的史迪威评价道:全是废话。
1942年底,为防止日军从若开海陆联合进犯印度,韦维尔下令第15军主动发起第一次若开战役。集团军司令欧文越过斯利姆的15军军部,亲自指挥14师师长劳埃德少将负责战事。由于半岛地形狭长,第14师在3个月内逐次增兵进攻日军33师团。斯利姆对这种传统的正面进攻方式感到担忧,但他的意见没有及时得到重视。4月上旬,在英印军久攻不克之时,从缅甸中部调来的日军有延支队,从背后对英军侧翼警戒部队发起猛攻,英军的溃败已在所难免。4月中旬,斯利姆的15军司令部开始接手若开前线,他能做到的,只是尽力将败局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若开战役失利后,欧文中将被帝国总参谋部解职。反攻的失败使韦维尔无意再采取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种形势下,奥德.温盖特准将倡导的远程突袭成为成为这一时期英国对日作战的主要手段。


所谓的远程突袭不过是以一只特别行动部队,利用现有的装备渗透到日军背后,从事以骚扰破坏为主的游击战。其倡导者温盖特准将生于印度,早年受教于桑德赫斯特军校,1923年从军,曾在印度及苏丹服役。1936年,作为情报官来到英属殖民地巴勒斯坦,即一战中“阿拉伯的劳伦斯”战斗过的地方,实际上温盖特与劳伦斯确实有一些亲属关系。但与劳伦斯不同的是,温盖特帮助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犹太人。当时在巴的犹太人是十足的弱势群体,在阿拉伯人的袭扰下苦不堪言。英国统治者希望双方在当地能保持均势,不愿任何一方坐大。温盖特亲自参与了犹太武装组织“夜间别动队”的组建及数次行动。但他干得有点太过火了,极端支持犹太复国运动最终触怒了当局,导致他被调离。但他训练的那批人其后一直是犹太地下武装力量的中坚,其中就有伊萨克.拉宾。不甘寂寞的温盖特在这以后又帮助过埃塞俄比亚人对抗意大利军队,并在北非加入韦维尔麾下,又随其调往印度。1942-43年间,值英军新败之际,温盖特准将又跃跃欲试地想在日本人身上实施自己的远程作战。

无意于“大动作”的韦维尔对此并无异议,远在伦敦的丘吉尔也颇为热心,毕竟,英军不应该在南亚一直沉寂下去,哪怕是一些象征性的行动,也多少在盟友,特别是美国人面前有个交待。得到首肯后,温盖特以自己的77旅为班底组建突击队,并将其命名为“钦迪特”,在缅文中,这是一种生翅的狮子,其雕像被用于保护庙宇。共有约3000名成员,由利物浦团,廓尔喀2团3营,缅甸2营及其他团中抽选的士兵组成。这支廓尔喀营是新组建的,不过正合温盖特准将之意,他认为新兵更容易接受自己全新的、针对丛林的作战训练。他首先做的,就是把人员拆散,重新编组。这与廓尔喀营队一贯的做法是相悖的,大部分廓尔喀人根本无法与新长官交流,结果只能去赶骡子。温盖特也是少数对廓尔喀人颇有微词的英国将领之一。
1943年2月8日,“钦迪特”成员连同他们的骡马分成两个纵队从英帕尔出发,第一次行动拉开序幕。此行的主要目标是破坏日军从曼德勒到密支那的公路和铁路线。主力部队2周内在密林中穿行300公里,在预告约定的地点成功得到了皇家空军投放的补给,紧接着便迅速开始实施爆破,把一段近60公里长铁路切断了30处。但雄心勃勃的温盖特并没有让队伍立即撤入赖以生存的密林,而是决定渡过伊洛瓦底江与南线纵队会合。在毫无遮掩的平原上,他们很快被日本人的巡逻队盯上了。此时已远离空投区,饥肠辘辘的部队只能以轻武器与日军对抗,同时还要应付肆虐的病魔。3月24日,温盖特终于放弃两支纵队会合的计划,将队伍化整为零,以图渗透敌人重兵布防的伊洛瓦底江防线。连续的恶战,饥馑,疫病及近千里的行军,有1/3的“钦迪特”队员再也没能回到印度。大部分廓尔喀士兵在有“疯子麦克”之称的卡尔沃特(后于1945年3-10月指挥SAS)少校的带领下,境况稍好,有200人回到基地,446人失踪,其中有150人后来归队。从任何角度来讲,这次行动都是得不偿失的,但丘吉尔个人对温盖特准将颇为赞赏,战时的英国媒体也对其大肆吹捧。1943年8月,魁北克峰会期间,丘吉尔把温盖特也带上了。1944年3月,重新组建的第二支“钦迪特”已扩充至包括原77旅在内的6个旅,约2万人,并得到大批美国空军野马战机及C-47的协助。但在同月,温盖特出师未捷,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继任者乔.莱恩坦是出身于廓尔喀4团的老兵,在他手下,廓尔喀人又重新恢复了战斗力。在新近扩充的突击队中,除前一年2团3营的幸存者外,廓尔喀6团3营、4团3营及10团4营相继加入战斗序列,卡尔沃特也晋升为77旅旅长。77旅后在缅北配合史迪威发动密支那会战,少尉麦克尔.阿尔曼德和士兵图尔巴哈德.潘战后获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在整个1944年中,“钦迪特”官兵和日军缠斗于缅甸的丛林中。与此同时,蓄势日久的盟军在在印缅全境发动反击。1943年,盟军对缅甸战场的指挥机构重新调整:韦维尔出任印度总督,另一位在北非的失意者奥钦莱克上将任印度总司令,但不负责缅甸战事。对日作战移交新建的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是蒙巴顿勋爵。战区地面部队主要是第11集团军群,下辖斯利姆的第14集团军和史迪威的中国驻印军。1944年3-9月间的英帕尔会战,以英印军胜利而告终,并就此扭转了开战以来的被动局面。此前,以斯利姆为首的一批英军将领,在屡次挫败中摸索出一套适应丛林作战的单兵及分队作战模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战略战术上,制订了纵深部署以防被包围,以及被围后固守待援并实施反包围的方针。实战中,日军对英帕尔完成合围,却无法全歼守军。战役中盟军的后勤及运输亦居功至伟。3月下旬,“驼峰”航线的45架C-47运输机借给英军使用,第5英印师及全部准备一周内即从若开运抵英帕尔。而日军战前幻想英军脆败以就食于敌,给养非常有限(想起志愿军的“星期攻势”)。双方进入相持,尤其是雨季来临后,日军陷入绝境,最低时每人全日口粮不足1两,与之对应的是城内守军尚有烟酒供应。6月末,日军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无法保障,溃败自然在所难免。9月初,日军回到半年前的出发地,当初的10万人回来不到一半。亲敦江西岸,日本人腐尸累累、枯骨枕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及英联邦军队中,共有100人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其中的31枚诞生于缅甸战场,仅廓尔喀营队就获得了9枚。毫无疑问,所有勋章获得者都有一个英勇的故事,甘珠.拉玛则是在英帕尔会战中涌现出的代表之一。甘珠.拉玛1942年作为一名士兵加入7团时仅17岁。他并不是廓尔喀人,甚至也不是尼泊尔人(看名字象是西藏过去的),新兵训练结束后编入1营。英帕尔会战中,7团1营隶属14集团军第17印度师48步兵旅,战役初期,时年19岁的甘珠因为伏击日本巡逻队而受嘉奖。1944年6月12日上午,甘珠所在的B连与日军遭遇。敌军步兵在3辆中型坦克的支援下,火力异常凶猛,英方部分阵地丢失。B连领命发动反击,但不久即被对方的机枪火力及坦克炮火压制住。连中的1号PIAT(步兵用反坦克发射器)射手甘珠,不顾被打断的左手手腕及另两处伤势,冒着日军火力独自向敌坦克接近。在27米的距离上,用一只完好的右手操作PIAT,先后击毁2辆日本坦克,第三辆亦被其他反坦克炮火击中。甘珠随后又连续投掷手雷,全歼企图逃脱的坦克乘员。英军就此扭转战局,甘珠直到此时才被送到救护所,后随其他伤员被运输机撤往后方,行前即被告知自己将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在阿拉曼战役后,丘吉尔曾说过:“在阿拉曼之前,我们从来没胜利过,在阿拉曼之后,我们从未失败。” 在缅甸,他本来应该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只需把阿拉曼换成英帕尔就行了。从这时起,盟军在印缅边境全线发起反击,只是因为雨季的来临,日军得以苛延至1945年初。1945年2月旱季到来后,斯利姆利用临时组建的机械化师为先锋,强渡伊洛瓦底江,在曼德勒-敏铁拉与日军会战,3月末,日军全线溃退。但以日本人的顽强,如果就此认为南亚大局已定未免过于乐观了。实际上,即使在5月份欧洲战火平息之后,缅甸战场战事犹酣。5月12日夜,廓尔喀8团4营士兵莱奇曼.古朗所在部队在伊洛瓦底江西岸设防,堵截溃逃中的日军。莱奇曼1941年应征时24岁,已经超龄,并且他长得非常瘦小,身高只有1.5米。若不是在战时,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廓尔喀士兵的一员。13日凌晨1时许,约200名日军向莱奇曼所在连队据守的阵地发动进攻,莱奇曼的哨位由于临近一条林间通道而首当其冲。日军冲锋前先扔了一通手雷,莱奇曼先后将2枚落入自己战壕的手雷掷了出去,第三枚却在手中炸响,当即崩掉了他的右手手指,面部也受伤。这时,同一哨位的另两名战友伤重不支,日军已经嚎叫着扑了上来。莱奇曼凭借仅存的左手装弹、射击,始终保持自己哨位上的火力。4个小时中,在敌人数波攻势的冲击下,哨位始终没有被这个瘦小的伤兵放弃。凌晨战斗结束时,整个连队阵地前横躺竖卧着87具日本人尸体,仅莱奇曼的哨位前,就有31具。莱奇曼被撤往后方,除失去右手外,右眼亦于稍后不治。1945年12月19日,印度总督韦维尔元帅亲自在德里主持授勋仪式,包括甘珠.拉玛、莱奇曼等9名缅甸战场的廓尔喀士兵获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莱奇曼74岁的父亲也在观礼台就座,他用11天时间从尼泊尔的山村赶到这里。莱奇曼的一个儿子后在8团任军官。约翰.梅杰任首相期间,曾在唐宁街10号接见过莱奇曼,当时他在伦敦参加一项旨在救助廓尔喀老兵的基金募集仪式。
5月初,仰光收复。

    1944年,当缅甸战局扭转之际,在亚平宁半岛的蒙卡奇诺,廓尔喀人也在浴血奋战。1944年9月17日,廓尔喀9团1营在圣马利诺附近同德军激战,至19日,双方仍势均力敌。当日破晓,萨巴哈德.塔帕所在连投入战斗,他是连中的1号布伦机枪手。他和自己的队长刚刚除掉德军一处机枪阵地,另一队德军反扑过来,队长被手榴弹炸伤。萨巴哈德毫不犹豫地提起机枪冲向德军,因为只有在前方的山脊上才能有更好的射击视界。他一个人的机枪火力压制住了几股正在企图渗透入盟军阵地的德军。2小时后,连队弹药告磬,不得不撤退。萨巴哈德一直掩护战友撤往后方,直到射完最后一个弹夹。当他发现在自己与德军之间尚有已方2名伤员时,他又不顾安危冲向伤兵。但他第二次返回时,终于倒在了密集的弹雨下。1945年3月,韦维尔元帅将萨巴哈德所获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颁给了他母亲。
二战中,除阵亡或失踪的英籍军官外,约25万廓尔喀士兵中,7544人战死,1441人失踪(并且再也没有出现),23655人负伤,2734人由于服役期间表现突出接受各种奖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原作者及翻译者!

在此向你们致敬!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4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长知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5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找了这么好的文章。
不过好像后来廓尔喀人在与我国民党残部的较量中一败涂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5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6-26 17:2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5-15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阳光猪 at 2005-5-15 05:07 PM:
    感谢楼主找了这么好的文章。
    不过好像后来廓尔喀人在与我国民党残部的较量中一败涂地。


    虽说是“残部”但毕竟也是正规军!
    而且是跟日本磕了八年并最终战胜对手的中国正规军!!!
    外国人就爱乱吹牛~
    随便点小事就能吹的天花乱坠~
    什么英军又怎样?
    什么库尔喀兵又怎样?
    还不是被日本打的头都抬不起来~
    当年要是没有中国远征军的解救,哼哼~~~~~~
    再多几座桂河大桥都不够他们修的~~

    [ Last edited by 小刘 on 2005-5-15 at 20:31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9 17:23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5-17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基本是史实,但是加上了一点吹嘘的成分,让人看了不是那么舒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9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5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potop.net.cn/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