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6|回复: 12

也谈龙纹饰的演变-全文转贴台湾国立台南大学白智維的论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周青銅器龍紋紋飾之探究
指導老師:傅榮珂
學 生:白智維
第一章 緒論
青銅器是商周藝術文化之代表,亦是貴族社會文化產物,它不僅作為日常生活用具,更是宗教祭祀重要之禮器,因此青銅器發展史,可稱為商周文明發展史。過去之傳統,對青銅器研究,偏重在銘文意義及考古斷代上,而忽略紋飾與形制之研究。然而銘文、形制與紋飾三者本為一體,並非所有青銅器皆有銘文可作斷代用,多數銅器只有紋飾或形制,因此研究青銅器應朝綜合研究,才是最佳之研究方向。由於時間之限制,筆者無法對青銅器作全面研究,只對青銅器之「紋飾」作初步探究,俾能有所得,為他日研究之礎石。
最早研究青銅器紋飾者,當屬清末民初學者容庚,他在《商周彝器通考》(1941)一書中,用一章之篇幅列舉紋飾七十七種。首次對銅器紋飾作詳細之分類,具體列舉各類紋飾,並介紹各類紋飾名稱之來源、演變,及其所屬時代。透過容庚先生專書介紹,使後世青銅器研究者,開始正視青銅器紋飾之存在與價值。近來研究青銅器紋飾著作甚多,各類動物:如鳥、龍紋及獸面紋之研究不乏其文,在這幾類中,雖然龍紋紋飾有較多文章介紹,但多數只針對龍紋之分類、起源著墨而已,對於龍紋時代演變、藝術價值則鮮少探討,因此本文選擇此範疇作為研究方向,希能更深入探究龍紋紋飾之藝術內涵。
要瞭解龍紋何以出現在青銅器之原因,首應瞭解紋飾之起源,神話須從古籍及新石器時代出土古物中探究。龍紋紋飾並非在商代青銅器中突然產生
,其起源可追溯新石器時代中陶、玉器。此外,就龍紋存在之意義,探究與當代政治、宗教之關係。龍紋分類中,採馬承源先生之分類法作為基礎,因馬先生分類方式最為實用,具有理論上之價值,且多數商周青銅器之龍紋不出此範圍,因此本文所論之龍紋分類,大抵以馬承源先生之分類為基礎,並擬製一表格,詳盡言明各類龍紋盛行時代與其藝術價值。
第二章 龍紋起源及其意義
第一節 神話中之龍
在原始社會中,龍代表重要信仰之一,關於龍之神話層出不窮,古籍中記載頗多,如:《山海經‧海內北經》:「冰夷人面,乘兩龍」;或《山海經‧西山經》:「……鍾山,其子曰鼓,其狀人面而龍身」。《國語‧鄭語》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為二龍,以同於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史書中神話,有《史記》、《漢書》、《南史》……等記載龍之神話。史記中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邦,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明,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以而有孕,遂生高祖。」漢書中有「帝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王媼見其上有龍。」南史中有「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姿表英異,龍顙鐘聲,長七尺五寸,鱗紋遍體。」綜合先秦文獻中之龍神話記載,約可整理出較具代表性的四種說法註1:
一、將人、龍混為一體。如開天闢地宇宙開創者伏羲氏、生命創造者女媧氏、戰勝蚩尤及創造物質文化之黃帝、親嘗百藥神農氏,皆被描寫成人面龍身或人面蛇身(圖1)。反映出上古原始人在與自然鬥爭中,對勝者之崇拜。
二、龍乃人之化身。如大禹父親鯀,死後三年不腐,化為黃龍。
三、龍乃神通廣大之神靈。如大禹治水時,因盡心竭力治水,行為感動天地,因此得到神龍的幫助。神龍以尾畫地成河,助禹治水有功。
四、龍乃神人駕馭之動物。《山海經》謂,西方之神蓐收,南方之神祝融,北方之神禹疆,東方之神句芒皆乘兩龍。
以上之神話及傳說雖不可考,但可知「龍」在中國人心中有其特殊之地位、意義。龍之所以會成為中國原始社會之崇拜對象,反映人們崇拜超自然力,而龍即為超自然力之象徵,因牠能騰雲駕霧、呼風喚雨,故成為具有神力之形象。然而龍在上古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裡,只是一想像之生物。在古籍中,描述龍之記載有:
《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管子》曰:「水池」:「欲小則化為蟲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
《尚書.洪範》曰:「五行緯」:「龍,蟲之生也淵,行無形,游於天者也。」
「龍」究竟是什麼?形狀為何?從古至今許多學者皆有考證。較一致結論為龍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之圖騰崇拜,它是由許多動物圖騰,縱橫起來之虛擬物。距離5000年前之遠古氏族社會裡,人民對各種自然變化還無法充分認識,他們將自然界一切皆視為有靈。從天上日月星辰,空中風雨雷電,至地上生物、非生物…等,皆視為神靈。原始人對這些自然現象,意識到一股神秘力量,是崇敬,也是懾服,於是將天上與世間物象聯繫起來,企圖用週遭熟悉之動物來解釋。
原始人為求生存與發展,每一氏族或部落將其中一種神靈,作為自己部落之守護神,也作為自己族標或象徵,供奉它、崇拜它,將神靈視為祖先,此即圖騰崇拜。當時部落或氏族存在著兼併現象,當一強大部落併掉另一部落時,會將另一部落中最厲害部分吸收至自己部落圖騰上,合併與融合成一幅凌駕於原來形象之新圖騰,代表所有被合併之氏族。如此形成之圖象,即非現實中之動物,而成一種虛擬之綜合性生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象徵之「龍」,即是從氏族部落之圖騰中產生註2。
傳說中龍,實際上是神化之蛇,而龍之形象主要來自於蛇。傳說古人常遭蛇之襲擊,先是恐佈,後又對牠加以神化,當作能免除一切災難之靈物,此種畸形心理,使許多不可理解自然現象得到圓滿之答案。如春、夏之雷電,在一道曲折白光閃過後,即是傾盆大雨。閃電像一條瞬間騰空疾飛、曲折行進之巨龍,因此人們即想到「雲至而龍乘之」,久之則「以龍蛇為天使」。雷電能引起大火,於是龍又可吞吐煙火。如此一來,蛇在原始人心中即成為神靈。牠成圖騰中之主宰物,其他一切動物只能依附牠,龍之神話即順理成章產生。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龍紋之萌芽
「龍紋紋飾」並非青銅器時代原有之產物,遠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龍之形象已經出現在中國人使用各式器具上。即使「龍」之原始形貌已不可考,惟透過現代考古之發掘,各時代不斷有「龍」形物出現,即可證明「龍紋」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即已萌芽與發展。
龍之雛形,最早出現於山西省呂梁山南端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是一幅魚尾鹿龍岩畫,距今約一萬年。在考古發掘中,甘肅省甘谷縣及武山縣出土文物中,隸屬仰韶文化之彩陶已有龍紋裝飾,它們曾被稱為「人面鯢魚紋」,實應稱之「龍紋」註3。另外在內蒙古與遼寧交接之紅山文化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多種玉製龍形器,其中有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龍形玦」;翁牛特旗三星拉他村之「玉龍」,遼寧牛河梁「豬龍形玉飾」(圖2)與喀左縣東山嘴「雙龍首玉璜」。在牛河梁遺址之「女神廟」中,發現泥塑「豬龍」之殘塊。在內蒙古熬漢旗小山遺址還發掘出之大甸子陶器龍紋(圖3),此乃距今約3400年以前,屬夏家店下層文物之產物。此外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掘出之彩陶上(圖4),亦發現有「龍紋」存在。陶寺出土之陶盤上,盤底內壁磨光,用紅白兩色彩繪出蟠龍圖形。蟠龍頭在外圈,尾捲盤中。龍體為蛇軀鱗身,巨口利齒,似蛇非蛇,此龍顯然已是想像合成之虛擬生物,屬早期龍形象之重大發現。據有關資料考證,此「龍紋」年代不晚於4500年前,可稱為「天下第一龍」註4。但若將紅山文化之「玉龍」與山西襄汾出土之陶龍進行比較,顯示出玉龍較具原始時代氣息與文化特性,故一些考古學者推測玉龍應距今5000年前,因此,玉龍取代陶寺龍,成為「天下第一龍」。
以上出現之「龍紋」,出現於距今約四至六千年以前,屬新石器時代。它們共同特點是:圖像均為兩種或三種動物形象之結合體,有一大頭與一卷曲成環型或半環形之體軀。所異者是,紅山文化與小山遺址中出現之龍,形象為豬首、蛇身及馬鬣相加;仰韶文化之龍則是人或獸之首,蛇或魚之身相結合。仰韶與紅山文化,幾乎同屬一時代,但卻屬不同文化區域,它們之間有一定之聯繫,又各有淵源。正由於文化差異之存在,所出現之龍形象徵即各有特色。此證明「龍」之觀念,已非某一氏族所專屬,而是在長期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成為許多部落之圖騰標記註5。
銅器上紋飾之名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周鼎者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又如《呂氏春秋.離俗覽適威》:「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所論及饕餮與竊曲,皆是後代採用為商周銅器紋飾之名稱,但卻無法追溯其命名之緣由。所謂饕餮文,在銅器上有時是獸面,有時則配置在龍身上之龍面。至於竊曲文,或謂變形夔龍文,或謂夔之渦轉文。而銅器上之夔、虺、螭等紋,依《說文》解釋,皆與龍有關,或是龍之別名,或是龍子。
第三節 龍紋之意涵
人們論及史前藝術,皆相信原始紋飾與原始社會與宗教密不可分,商周時代亦存在此現象。原始社會中,紋飾並非僅作為審美之用,其藝術活動與社會型態、宗教信仰,似有更密切之關係。西方學者卡西勒曾曰:「藝術在其起源和開創時,似乎與神話關係密切。藝術即使在發展過程中,也不能離開神話思維和宗教思維的範圍和影響」註6。因之,原始紋飾與社會文化、宗教三者關係密不可分。
商周時青銅藝術,紋飾佔重要一環,由紋飾分類觀之,不難發現商周紋飾題材以動物紋樣居多,而動物紋樣中又以「龍紋」紋飾佔絕大部分,此種現象反映出動物圖像在商周時期人們心中,有其特殊崇高之地位,而動物紋飾與商周鬼神崇拜之宗教信仰無不關連。張光直先生認為商周器物之動物紋樣是協助巫覡溝通天地神人之媒介註7,其於《中國青銅時代》曾曰:
在商代早期,神話中的動物功能,是發揮在人的世界與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溝通上,……在古代中國,作為與死去的祖先之溝通的占卜術,是靠動物的骨骼的助力而施行的。禮樂銅器在當時顯然用於祖先崇拜之儀式,而且死後去參加祖先行列的人一起埋葬。因此這些銅器上之鑄刻著作為人的世界與祖先及神的世界溝通的媒介的神話性的動物花紋。
商周時,祭祀鬼神為一經常性之大事,商人尚鬼,凡事皆須請示鬼神,而請示鬼神之工作皆由「巫」來作,亦即所謂「占卜」。雖然原始時代之巫術與宗教並不相同,唯巫術與宗教之間仍有密不可分之關係;而原始宗教則從巫術信仰中發展出來。青銅器作為禮器,多用於宗教祭祀上,因此青銅器物上之紋飾,與鬼神崇拜之宗教信仰習習相關。商周時有「鑄鼎象物」之觀念,而龍紋主要是作為象徵「天命神權」而設計出來之紋飾,因此,在宗教上有其重要意義。
商周人將動物視為具有無限神力之神靈,因此青銅器上之動物紋樣,除宗教祭祀意涵外,並富有政治之意義。由於殷人尚鬼,對超自然力頗為崇敬,其祭祀與崇拜並非最終目的。商周人將動物紋樣視為巫覡溝通天地之媒介,而能獨佔此溝通方式者,唯貴族或領導階層。正因為握有此特權,領導階層為維護政治地位及利益,透過青銅器上神秘、肅穆之動物紋樣來宣揚自己力量,由於此怪異形象之象徵符號,令人望之崇敬、生畏,因此可威嚇其下之被統治者,達到貴族鞏固本身地位及威權之目的,此動物紋樣無形中強化為統治者之政治力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jqz.cn/

第三章 龍紋種類及時代演變
第一節 龍紋類別
龍紋分類,依龍體形狀劃分,可分為直體、曲體、卷體三類。惟龍紋流行時間較久,同屬一類者在時間上或相隔甚長,演變關係較不明確註8。容庚「殷商青銅器通論」,將龍紋分為蟠龍紋、兩尾龍紋、爬行龍紋、蛟龍紋四類;馬承源先生則將龍紋分成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五類註9;朱鳳瀚先生將龍紋分成夔紋、頤龍紋、蟠龍紋、團龍紋、蛟龍紋、曲龍紋、其他形式龍紋七類註10。由於各學者分類觀點不同,意見亦異,以馬承源先生分類方式最為實用,具有理論之價值,多數商周青銅器龍紋皆不出此範疇,本文所論及之龍紋分類,大抵以馬承源先生分類為基礎。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軀之動物,皆可歸於龍類。龍紋約可分為下列幾類:

(一)爬行龍紋
爬行龍紋(圖5)為龍之側面形象,多平置橫向,龍頭朝前,身軀作爬形狀。通常龍頭張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裡,額頂有各不同之角形,中間為軀幹,下有一足、二足或無足者,尾部常彎曲上卷。爬行龍紋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式排列,由各種不同角形獸頭與蛇類軀體組合,盛行於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龍紋中側視一足者,稱為「夔紋」。所謂夔紋係指有一足、二足或省略足之龍形側面圖像。張口,體軀伸直或彎曲,額頂有角,尾部上卷或下卷,皆可稱之為夔,夔之名本於《說文解字》:「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獸壯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夔可謂龍或爬行類獸之綜合變體,構圖不用講究對稱之法,而以變形動物側視全身之連續構圖,以神化飛龍、走獸表現此一特有之動態與節奏。

(二)卷龍紋
卷體龍紋(圖6)是龍軀體蜷曲形象。《禮記‧王藻》有「龍卷以祭」之說。鄭玄注:「畫龍於衣」;孔穎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卷曲,畫此龍形卷曲於衣,以祭宗廟。」古代將龍畫作卷曲狀。青銅器紋飾中,卷體龍紋可分兩類,一是龍上半身直立,龍身佈滿雲雷紋,下半部橫卷做曲尺狀,龍頭則置於青銅圓盤正中央,依構圖變化及時代不同產生差異,自商至戰國青銅器上皆有;另一是身軀蟠曲一團,以龍首為中心,或首尾相接,或成螺旋狀蟠旋,稱為蟠(盤)龍紋,盛行於商末周初。蟠龍紋係以龍首為中心,蟠卷成圓形之龍紋,多裝飾於青銅盤底內,身軀間或周圍常有小龍、魚、龍魚及鳥紋等物。

(三)交龍紋
交龍紋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相互纏繞之龍構成之紋飾,又稱「蛟龍紋」。交體龍紋(圖7)是龍體部交纏形象,見於《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旂。」鄭玄注:「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又《釋名‧釋兵》:「交龍為旂,其,倚也。畫作兩龍相依倚也。」此紋飾為數條浮雕交龍相互穿插於青銅器上,龍身狀如環帶,裝飾緊密配合器皿造型,予人節奏感與立體感。在青銅器上,常以X和∞型結構為基礎,變化出複雜之交龍形象,而交龍形象乃一上一下,下者上升,上者下覆,兩體交纏,故稱交龍。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有兩龍相交,亦有群龍交纏,發展成各種複雜形式。青銅器上,軀體較粗壯交體龍紋舊稱「蟠螭紋」。變形縮小交體龍紋,輒稱「蟠蛇紋」註11。

(四)雙體龍紋
龍體龍紋特色為龍首居中,體軀向兩側展開,兩邊分出兩尾之意,四足利爪(或龍無足),尾上卷,舊稱「雙尾龍紋」(圖8)。此紋飾構圖與獸面紋相似,皆為體軀向兩側展開。此紋飾常裝飾於青銅器物之頸部狹長範圍內,呈現帶狀分布,而其優點為可使龍軀體充分展開,此即雙體龍紋;盛行於殷商晚期至西周中期註12。

(五)兩頭龍紋
此種紋飾特點為一獸體之兩端,各有一龍頭或獸頭,舊稱「兩頭龍紋」(圖9)。青銅器上,獸體大部分為一斜線,或曲折形線條,此乃圖案變形之現象。兩頭龍紋雙頭並非完全相同,有時一作正面,另一作側面。簡單且獨體之兩頭龍紋,多見於西周中、晚期;纏繞式之龍紋則盛行於春秋中、晚期。 
第二節 商代龍紋之時代演變
一、商早期:
商早期主要紋飾是獸面紋,隨青銅器紋飾之複雜化,在獸面紋兩側常出現二蛇形之輔助圖紋,此種蛇行圖案常以長條形狀之單足、頭部向下、嘴巴張開,雙唇翻卷之面貌出現,它即夔龍紋之雛形註13。夔龍紋初期雖僅作獸面紋之輔助紋飾,但已漸演化成為夔龍紋。

二、商中期:
商中期有二特殊現象,一為「夔龍紋」自獸面紋之附屬部分獨立出來,成為夔龍紋飾;另一現象是「蟠龍紋」開始發展。夔龍紋於此期中,可見之型式有三,依出現年代之先後,又可分為下列數型註14:
(1)直短身,首向前
此型之龍體軀幹為單體,尾下垂(圖10)或上卷(圖11),流行於商中期偏晚至商晚期。此型紋飾仍有部分作為獸面紋兩旁之輔助紋飾,但形狀多倒立。
(2)折身式
折身式夔龍紋特點為,龍軀體下折,折角作直角狀,尾上卷,張口向下(圖12),見於商中期偏晚至商晚期。
(3)曲身,尾上捲,張口向前
此期龍紋紋飾之龍身軀接近S型,張口向前,流行於商中期偏晚(圖13)。

蟠龍紋於此期可分二型:一為龍首作側面,身軀順著頭向下卷,在青銅盤中盤卷成一圈(圖14),見於殷商中期偏晚;另一為龍首作正面,龍體身軀作順時針盤卷成一圈或一圈半於青銅盤中,身軀間常夾有小龍(圖15),多見於殷商中期偏晚,延續至春秋早、中期註15。另外,「爬行龍紋」亦於此期盛行,且出現不同角型之獸頭和蛇體組合成之形象,如虎頭龍紋、長頸鹿龍紋、外卷角龍紋等,此紋飾盛行於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三、商晚期:
「夔龍紋」承襲前期風格繼續流行,且折身式夔龍紋新變體出現,其特點為龍軀幹上折,折角作直角狀,尾下卷(圖16)。「蟠龍紋」亦於此期繼續盛行,由設計巧意而言,此蟠龍即在圓盤內之周圍連作團紋,此即龍之雛型。「爬行龍紋」亦於此期繼續盛行並延續前期風格。此外,另有兩種龍紋紋飾於此期開始發展,一為「雙體龍紋」,另一為「頤龍紋」。雙體龍紋於商晚期開始出現,特色為龍首居中,體軀向兩側展開,舊稱「雙尾龍紋」,此紋飾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頤龍紋」於商晚期萌芽,龍紋型態為身軀短直,尾上揚,末端下卷垂冠(圖17),雖少見,惟西周早期仍可見之(圖18)。頤龍多兩兩相背,多分布於器物頸部以作為主紋飾存在。

第三節 西周龍紋之時代演變
一、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夔龍紋」繼續發展,並出現不少夔龍紋之新變體。如直短身,首向前之夔龍紋,龍體體軀分歧為二,尾上卷(圖19)。另外在此型基礎上,又演變成另一型體之夔龍紋。此龍紋型態為低首,口向下,前額多生出二獨角,上枝長而上卷,狀似象鼻(圖20)。此龍紋雖類似龍體軀分歧為二,尾上卷之夔龍紋,但其龍紋背上有刀狀羽翅,因此可藉該特徵區別兩龍紋之差異,此龍紋見於西周早期偏晚註16。新變體如一龍頭引出兩身軀,即「雙體龍紋」,於商晚期萌芽,並於此期繼續發展;或是一條身軀之兩端各有一龍頭,成為兩頭龍,此即「兩頭龍紋」;或是夔龍、夔鳳交接在一起之怪體(圖21)。「雙身龍紋」、「蟠龍紋」亦於此期繼續流行。「爬行龍紋」之新變體於此期出現,稱之為「長冠龍紋」,其特點為以鳳之長冠取代龍頭之角,其頭部依然是獸頭,而龍身軀較長,中間有一足或作鰭部,尾部分開上下卷曲註17。此外,「頤龍紋」之樣式為一身雙首,身軀斜直,雙龍首因回頤而相向,始見於西周早期偏晚(圖22),延續至西周中期(圖23)。

二、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以後,「交龍紋」始於青銅器上出現,其形式近似明清時期坐龍,龍頭在正中,或在其下,龍體軀向兩邊分開,狀如環帶,呈對稱之形式相互穿插在青銅器上註18。蛟龍紋依圖案構成之方式,又分二型,一為「軸對稱」;另一為「中心對稱」方式分布。第一型龍身較粗大,如西周晚期頌壺腹部正、側面紋飾(圖24),至春秋早、中期仍可見其紋飾(圖25、26)。第二型依結構可略分為四型。「蟠龍紋」於此期繼續盛行。「兩頭龍紋」於西周中期流行,以簡單、獨體之形體最多見,西周晚期亦常見。此外,兩頭龍紋仍有許多變化之樣式,如相頤式、向背式、交疊式、連接式、同向式等。「爬行龍紋」之新變體,即「長冠龍紋」於此期盛行,且出現獸類之體軀類似鳥類之情形,此亦為紋飾變形之現象。「頤龍紋」於此期盛行,約可分四型註19:
(1)龍體身長而斜直,尾下卷,身軀作S型,長角狀之冠下垂,且
冠之末端上卷,無足,尾後無連綴物(圖27),亦有尾作三角型連綴(圖28),此型盛行於西周中期。
(2)龍之體軀中部上折,與前部略成直角,體軀後部成 型與中部斷開,冠頂分歧且下垂(圖29),此型亦盛行於西周中期。
(3)長冠下垂而末端上卷,與龍首相連(圖30)或與龍首分離(31),
龍體皆為長身,中脊拱起,尾上卷,多見於西周晚期但偏晚。
(4)一身雙首,斜直身,兩龍首因回頤而相向,此型頤龍紋於前期
已出現,但於此期盛行。

三、西周晚期:
「兩頭龍紋」及「蟠龍紋」於此期常見。「頤龍紋」於此期繼續盛行,但出現新形式,單體龍有三首,折作S型,三首龍中,兩龍首回頤而相向,另一龍首因較小,則靠近下部龍首之上唇上,而兩條三首龍成對稱狀構成圖案(圖32),裝飾於鐘之舞部,見於西周晚期。「交龍紋」繼續發展,圖案有採軸對稱及中心對稱者,代表作有西周晚期頌壺腹部正、側面之紋飾,龍身較粗大為其特色;採後者方式者,其代表作有西周晚期頌壺蓋頂紋飾(圖33),其特色為兩條作C型卷曲之雙首龍相互纏繞,龍首一作正面,一作側面,以單一圖案分布於器表上註20

綜觀商早期至西周晚期之龍紋,可發現一特殊現象,即青銅器上之龍紋演變是由直線到曲線、由古樸到自由、由厚重到輕快,其演變在春秋時期蟠螭紋上更加明顯。
第四節 春秋戰國龍紋之時代演變
一、春秋早期
此期承襲西周晚期之風格,「蟠龍紋」、「交龍紋」均繼續盛行。「蟠龍紋」於此期之樣式為龍首作正面,龍體軀作順時針盤卷,身軀間常夾有小龍。「交龍紋」流行,龍紋圖案採軸對稱即中心對稱者,均可於此期中發現,前者代表有陜縣上村嶺春秋早期虢墓M1052出土帶蓋小罐紋飾,特色為龍體身軀粗大;後者於此期之表現為,兩條S型卷曲的雙首龍相互纏繞,龍首作側面,以單一圖案分布於器表上,代表作有臨潼零口西段窖藏所出陳侯簋腹部與方座上之紋飾(圖34),此屬春秋早期之交龍紋裝飾。

二、春秋中期
春秋中期,纏繞式之「兩頭龍紋」繼續盛行。而「蟠龍紋」於此期亦可常見,其樣式同春秋早期之型式。「交龍紋」盛行,龍紋圖案型式採軸對稱者,代表者有春秋中期的新鄭李家樓大墓出土七號方壺腹部,仍可見此紋飾。此外,交繞之龍構成之圖案採中心對稱方式分布者,於此期有重大之演變。此期龍紋是在春秋早期之龍紋(採中心對稱者)基礎上發展出來,其龍紋特色為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小龍相互纏繞,組成一紋飾單元,再重複出現構成帶狀於器物上,小龍均張開口,上唇有明顯上卷,此紋飾亦稱為「蟠螭紋」(圖35)。由於大多數龍口均伸出長舌,故有些學者稱此龍紋為「吐蛇蟠螭紋」,但亦有不吐蛇之龍紋。

三、春秋晚期
纏繞式之「兩頭龍紋」於此期繼續流行。「頤龍紋」於此時仍可見,其型式是龍為獨體且一身雙首,雙首回頤相向,身軀中部方折,相同樣式之兩條雙首龍成軸對稱圖案(圖36)裝飾於青銅器鐘之舞部,此型紋飾見於春秋晚期。「交龍紋」於此期依然流行,紋飾延續前期盛行之龍紋—「蟠螭紋」。另外,在「蟠螭紋」基礎上,交龍紋亦有新變化。其演變為相互交繞之小龍體軀較粗大,而其內填以雷紋、三角紋、條型紋及連點紋等;另外,有些龍之首尾不明顯,體軀間常夾有花朵形紋,或亦插以獸首(圖37),此類交龍紋見於春秋晚期。

四、戰國時期
「交龍紋」於戰國早、中、晚期均可見之,其龍紋延續春秋晚期之風格,即交互纏繞之小龍,體軀填以三角紋、雷紋等紋飾之型式,即俗稱之「蟠螭紋」。

龍紋演變圖表
商周時期龍紋紋飾之演變,如圖示意,其中有「ˇ」者,表示此紋飾在此時期出現過。筆者根據所收集之資料,將各類龍紋依出現年代之先後,作一總表統整。

時期紋飾 流行種類 時間名稱 殷代 西周 春秋 戰國
早期 中期 晚期 早期 中期 晚期 早期 中期 晚期 早期 中期 晚期
夔龍紋 ˇ ˇ ˇ ˇ
蟠龍紋 ˇ ˇ ˇ ˇ ˇ ˇ ˇ
爬行龍紋 ˇ ˇ ˇ ˇ
雙體龍紋 ˇ ˇ ˇ
頤龍紋 ˇ ˇ ˇ ˇ ˇ
兩頭龍紋(簡單、獨體) ˇ ˇ ˇ
兩頭龍紋(纏繞式) ˇ ˇ
交龍紋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龍紋之價值
第一節 藝術之價值
藝術是生活真實之反映,有人類活動之社會,必有精神生活之事跡,此項事跡反應出學習、記憶等各種有形、無形,人與人間互動之關係。於是雕塑、繪畫、音樂等藝術便油然而生。透過近代考古之發掘,一些出土文物,如青銅器、陶器、玉器等,讓研究者可推知,當時社會現象與人文思想,同時亦可窺知當代生活情形,而「青銅器」即是一重要之研究對象。過去研究青銅器藝術者,皆將重心放在銘文、形制上,而對紋飾較少著墨,惟紋飾則為青銅藝術不可缺少之一環。
商周時代青銅器之鑄造已頗發達,工藝亦甚精湛,各種動物造型相繼出現於鼎、鐘、壺、觥、爵、簋等之各部位上,並根據器物形狀,創造不同裝飾風格,其中最突出者為「龍紋」。「龍紋」紋飾在青銅裝飾藝術上,佔有頗大之比重。雖然有學者認為動物類紋飾有其宗教之意義,惟此類青銅器大皆作禮器用,因此,青銅器之裝飾藝術價值,不會高於「道」之範圍註21。
觀察青銅器之工藝成就,再將「龍紋」紋飾分析後,發現「龍紋」紋飾有其特殊之藝術價值,其價值在於裝飾藝術之呈現,及美術性之展現。就裝飾藝術論之,任何一種視覺藝術須有感人之外觀與豐富內涵,即形、質皆俱,才能發揮動人之效果。由青銅器製作方法論之,因為附著於器皿上之造型藝術受到製作之限制,無法面面俱到,而且以裝飾為主,故有某種程度之變形,使之圖案化,並根據裝飾部位,將圖形侷限於一定範圍內,今在圓形或方形器物上,常可見裝飾工藝發揮至極致,因此,創造燦爛之青銅龍紋器皿註22。在製作上不僅展現出精神意識之飽和,而且其作為主紋飾之龍紋更可顯現其張力之美,因此,不管龍紋作為主紋飾或副紋飾,其造型皆充滿創作者之巧思與視覺上之滿足,深具美感。
就藝術性論之,青銅器之紋飾,即是視覺藝術之菁華。就平面圖紋來論,主圖形如「龍紋」,常出現藝術形式之原理。如「交龍紋」常以群體相互纏繞之複雜形式呈現,而此類群龍以對稱穿叉、相互交纏,均勻構成平列帶狀圖案,再配以精細之回紋,形成完全裝飾效果。此種對稱、平衡、調和、反覆之形式,為藝術表現之要素,而青銅裝飾藝術之風格端莊、嚴謹,主要原因即是對稱法則廣泛應用之結果,此外連續法則之普遍使用,亦增進青銅裝飾風格之多元化。青銅器紋飾之組織形式,一般可分為對稱、連續二種。「對稱」是中國圖案結構傳統手法之一,在青銅器上使用之情形頗為普遍,結構特點為「等量同形」,即以中軸線或中心點向左右或上下配置形狀相同,大小份相等之紋飾,亦即一個單位紋飾之重複表現。此二類對稱法中,以「軸對稱」使用最多,原因為軸對稱之佈局,予人均衡、安定,平衡之感覺,故商周青銅器不僅是紋飾佈局,或是造型藝術皆循對稱原則註23。「交龍紋」多數採「軸對稱」方式構成圖案。商代時之獸面紋亦採「軸對稱」構成圖案,惟對稱軸一般均突起成扉棱,類似鼻樑,而中軸線兩邊之圖案,形狀相同,方向相對。
紋飾另一形式「連續法則」在青銅器亦運用普遍。連續紋飾分為二方連續與四方連續二種,以二方連續使用較多,而二方連續紋飾均以橫式為主,二方連續又稱「花邊紋樣」或「條帶紋樣」。它是以一單元紋樣向左右反覆連續,常見之構圖形式有斜線式、折線式、波浪式,散點式四種。斜線連續紋樣,如單身雙首頤龍紋、S形雲紋;折線連續紋樣,如三角紋;波浪連續紋樣,如波帶紋、綯紋;散點連續紋樣,如重環紋、渦紋等註24。二方連續方式在西周以前,並非主要之組織方式,因為主紋式多採軸對稱方式。春秋中期以後,尤其是戰國時期,二方連續才成為應用普遍之佈局方式。四方連續特點則是以一單元紋樣,向上下左右連續排列而成紋樣,此組織方式適用於大面積分布之紋樣,因此一般施用於器物之腹部。四方連續紋樣在商晚期僅見勾連雷紋、乳丁雷紋數種,西周時期並未有新發展,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較流行,如蟠螭紋、蟠虺紋之排列皆屬四方連續紋樣。
綜合以上所述,青銅器上「龍紋」之製作,不僅表現出創作內涵,亦表現出完美技法,而「龍紋」之藝術價值即是在此種情形下油然而生。
第二節 社會之價值
藝術乃反映生活事實之創作,如美學家泰納所言:「時代、環境與種性是藝術品成形之要素」,換言之,藝術來自人類生活之真實面,亦即社會現象之呈現。而青銅器裝飾藝術之產生,則源於社會性共認之行為價值,如祭祀、鬼神信仰等,而此種活動皆具有社會化之內涵,因此,商周青銅藝術即社會化之產物註25。
中國青銅器裝飾藝術之發展歷程,商代初期具濃厚之政治、宗教色彩,以饕餮紋為主體之紋飾,而後發展至具有現實意味之裝飾風格,以龍紋、鳳鳥紋為代表,發展至春秋戰國時代,則以龍紋紋飾為主題紋飾。每一期藝術風格之出現絕非偶然,其演變亦非突然。藝術風格之轉型受社會因素,大於政治因素之影響,因此,商周時代藝術風格轉變,受到一般社會精神之覺醒而變化註26。青銅裝飾藝術之發展,若非受宗教信仰之文化支配,很難延續如此長久,而龍紋紋飾之所以廣泛鎔鑄於青銅器上,即是宗教信仰高度闡揚之結果。比較商周文化於青銅龍紋紋飾之差異,可發現商周二朝文化,在本質上代表不同之藝術傾向,若用西方藝術專用術語論之,商代龍紋風格近於「浪漫」,而周代近於「古典」註27。商代龍紋顯現神秘之幻想、大膽且強烈之風格,「夔龍紋」於商早期雖僅作為獸面紋之輔助紋飾,但隨時間發展,夔龍紋逐漸成熟。透過此紋飾可傳達殷商人們尚鬼、崇拜自然、宗教狂熱之性格,而此種性格表現於藝術之結果,創造出詭異、華麗之青銅器物,而此期之龍紋紋飾顯示者是一種「巫術之美」。西周中期後的龍紋風格具有穩定性,其紋飾造型趨向簡樸、端莊,而在簡樸中傳達理性人文精神之均衡安定。此種均衡、冷靜氣質,調和商代巫術中過分極端、激情之部分。由巫術之美到理性文明,商周兩種不同美學觀,構成中國藝術風格「浪漫」與「古典」兩大主題,但實際上二主題是相輔相成,因周文化取代商文化後,商文化並未消失,而是潛入民間繼續發展(如迷信)。
春秋戰國以後之青銅藝術,進入另一階段,結束象徵古典時期刻板之造型。大致來說,商代與西周時期之青銅紋飾造型較嚴肅與厚重,春秋戰國之紋飾則自由且活潑,具有奔放之風格。此時期龍紋裝飾成為主體紋飾,且演變成各種蟠繞糾結之形象,其紋飾所呈現者是優美動態與流暢之線條,創作更顯自由與豐富想像力,此種現象產生,顯然與「宗法制度」沒落有關。由於宗法制度之破壞,使人文主義得以宣揚,再加上諸子百家之興起,理性主義抬頭,人之地位開始受到重視,不再像過去只是卑微角色而已。藝術原本即人類生活之寫照,而人文主義之出現,使人們肯定自我之價值,而此思想表現於青銅藝術上,使青銅裝飾藝術更趨於多元,打破以往傳統之象徵藝術,將裝飾藝術帶領至另一境界。

第五章 結論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重要藝術成就之一,亦是商周時代之文化象徵,而於銅器裝飾藝術史上,龍紋紋飾之形成其及發展,佔有頗重要之地位。「龍」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獨特之題材,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熱烈之歡迎,根據文獻記載,遠在五六千年前原始社會中,即有圖騰形式之龍紋出現,如新石器時代中彩陶、玉器上之龍形象,直到三千五百多年前之商代青銅器裝飾藝術上,龍紋使用才真正大量普及。於此觀之,商周銅器上龍紋之出現絕非偶然,早在遠古時代中即已萌芽。
綜觀商周青銅器龍紋藝術之發展,可發現商周二朝文化,在本質上代表不同之藝術傾向,若用西方專用術語論之,商代龍紋風格近於「浪漫」,而周代近於「古典」。從商早期到商晚期,深受宗教祭祀之影響,龍紋表現較為嚴謹且神祕,反映出商代人民對自然崇拜之態度。龍在當時是神靈與權威之象徵,因此有「鑄鼎象物」現象產生,此與殷商敬鬼神之思想無不關聯,此期龍紋顯示者是一種「巫術之美」。周人較重視實際之政治、經濟之問題,反映在龍紋裝飾藝術上,則促進龍紋紋飾多元化發展。因周人在奪取、鞏固政權上極為用心,故宗教祭祀不似商人那般狂熱,而作為禮器之青銅器,其紋飾已失去作為精神支配之功用,因此龍紋紋飾逐漸轉成變形、抽象之裝飾。西周中期以後之龍紋風格具有穩定性,其紋飾趨向簡樸、端莊,而在簡樸之中傳達理性之均衡、安定,顯示一種「理性之美」。
仔細觀察商早期到西周晚期之龍紋,可發現一特殊現象,即青銅器上之龍紋演變是由直線到曲線、由古樸到自由,其演變在春秋時期之交龍紋上就更明顯。春秋戰國時期,龍紋裝飾成為主體紋飾,且演變為各種蟠繞糾結之形象,創作上更顯自由與豐富之想像力,此類流行龍紋稱之為「交龍紋」。龍紋紋飾發展至春秋戰國後,其形象似乎已定型下來,雖然龍紋有所變化,但形象多半承襲前代風格。而青銅器龍紋紋飾發展至此,宗教意味愈來愈淡,而「鑄鼎象物」之思想已失,因此,紋飾由富宗教色彩,轉變成世俗意味之裝飾,成為古代青銅器裝飾藝術中重要之一環。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龍在故宮 國立故宮博物院叢刊編輯委員會 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銅器概述 譚旦冏 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中國古代青銅器 馬承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 聯經出版社,1983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說 杜乃崧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商周青銅器文飾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處編 文物出版社,1984
殷周青銅器通論 容庚、張維持 康橋出版社,1986
龍的藝術 楊新 台灣商務出版社,1988
中國的龍 徐華鐺 輕工業出版社,1988
中國龍紋圖集 黃能馥、陳娟娟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9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 張光直 聯經出版社,1990
中國青銅器 馬承源 南天書局,1991
狩厲之美---中國青銅藝術 陳望衡 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青銅器鑑定 杜迺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93
龍集 張鴻修 三秦出版社,1993
商周青銅文化 李先登 台灣商務,1994
古代中國青銅器 朱鳳瀚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認識古代青銅器 上海博物館 陳佩芬著 藝術家出版社,1995
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
楚系青銅器研究 劉彬徽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青銅器投資與鑑賞 張懋鎔 美藝學苑社,1996
文物鑑賞叢錄---青銅器(二)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編 文物出版社,1998
<二>期刊論文
龍圖騰社會之形成與中華民族的政治意識 賈湖亭<海洋學報>16期1981.09
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下) 高明 <考古與文物>4期 1981
商周青銅器裝飾藝術 吳鎮烽 <考古與文物>5期 1983
從青銅造型與紋飾論商周文化之差異性 楊翠 <史苑>37卷 1983.06
春秋戰國時代的圖紋藝術(五) 高木森 <故宮文物月刊>2卷3期 1984.06
青銅時代 蔣勳 <雄獅美術>165期 1984.11
中國歷代文飾考丙篇(上)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4卷11期 1987.02
中國歷代文飾考丙篇(下)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4卷12期 1987.03
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上)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5卷1期 1987.04
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中一)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5卷2期 1987.05
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中二)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5卷3期 1987.06
商周青銅器中的人形紋飾 金鮮燕 台大歷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班論文1987.6
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下)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5卷2期 1987.07
鑄鼎象物---從面具藝術看商周青銅器的文飾 高木森 <故宮文物月刊>
5卷8期 1987.11
龍的原始 袁德星 <故宮文物月刊>5卷12期 1988.03
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 張仁溶 台大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班論文 1988.12
龍蛇百物的世界:再論商周銅器的紋飾 高木森 <故宮文物月刊>6卷12期1989.03
關於中國龍的起源 陳勤建 <民俗曲藝>64期 1990.03
從紅山文化玉龍談龍的起源 章成崧 <中華學苑>41期 1991.06
裝飾紋樣起源之研究 葉劉天增 <藝術學報>49期 1991.11
鑄鼎象物---殷商青銅器藝術性初探 黃光男  <藝術學報>50期 1992.06
龍紋考 張道一 <民俗曲藝>79期 1992.09
商周器物紋飾析論 葉劉天增 <藝術學報>56期 1995.06
說龍 桑弧 <歷史月刊>101期 1996.06
商周青銅器上的龍類動物紋飾  孟東風 <故宮文物月刊>106期 1996.11
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象徵   何慧芬  <藝術學報>60期 1997.0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是人造的,即便有真龙,也是恐龙-----恐怕是龙。龙是有亲戚的,鳄鱼的表哥,利用人的对自然的崇拜,强化自己的权力,这个权力以吃人为基点。龙的变化多的是龙爪,帝王五爪,公侯四爪,都以残忍见长,碰到龙爪伤筋动骨。原始的部民不会想到自己的恐惧会延绵不绝。通治者也不会想到龙会帮了自己如此大的忙。龙自己也没想到,东挪西凑不协调的肢体会有如此大的威力。随着崇拜的淡去,强权的退色,残忍的远离,龙成了一种像征。龙---过去的神祖,现代的叹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klmding.cn/

老哥笑谈了,这个是在山西晋祠拍的,宋的龙(蛇尾)!可见日本的龙是抄袭中国的!呵呵!
照片 027.jpg
照片 028.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刀----龙,互访,家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yyes.cn/

是!呵呵!
我估计这个帖子你必回复!哈哈哈!
有机会去草原,向你多请教.长者有大智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吧,欢迎。草原----可爱的家乡,马镫----人生的起点,牧场----成长摇篮,酐甜的乳汁----把人养育,凶猛的风暴----把人锤练。朝霞般的篝火----明天的希望。我谢杜康醉饮歌声,愿来同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ecbbs.cn/

~~~~我想听马头琴~~想吃烤全羊~~~~~下回老大去也要带我去~~~~~
  • TA的每日心情

    2013-6-27 12:08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6-24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德玛是我最喜欢的歌唱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5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336果然是有大智慧的人
    007兄,文章不够简明,没坚持看完,不好意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5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seonly.cn/

    呵呵!是有点长篇累牍,不过是很好的资料.资料是用的时候查的,要是背下来可是要命啊!嘿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5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等到心静的时候一定来慢慢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