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97
注册时间2003-1-13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05-6-24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龍紋之價值
第一節 藝術之價值
藝術是生活真實之反映,有人類活動之社會,必有精神生活之事跡,此項事跡反應出學習、記憶等各種有形、無形,人與人間互動之關係。於是雕塑、繪畫、音樂等藝術便油然而生。透過近代考古之發掘,一些出土文物,如青銅器、陶器、玉器等,讓研究者可推知,當時社會現象與人文思想,同時亦可窺知當代生活情形,而「青銅器」即是一重要之研究對象。過去研究青銅器藝術者,皆將重心放在銘文、形制上,而對紋飾較少著墨,惟紋飾則為青銅藝術不可缺少之一環。
商周時代青銅器之鑄造已頗發達,工藝亦甚精湛,各種動物造型相繼出現於鼎、鐘、壺、觥、爵、簋等之各部位上,並根據器物形狀,創造不同裝飾風格,其中最突出者為「龍紋」。「龍紋」紋飾在青銅裝飾藝術上,佔有頗大之比重。雖然有學者認為動物類紋飾有其宗教之意義,惟此類青銅器大皆作禮器用,因此,青銅器之裝飾藝術價值,不會高於「道」之範圍註21。
觀察青銅器之工藝成就,再將「龍紋」紋飾分析後,發現「龍紋」紋飾有其特殊之藝術價值,其價值在於裝飾藝術之呈現,及美術性之展現。就裝飾藝術論之,任何一種視覺藝術須有感人之外觀與豐富內涵,即形、質皆俱,才能發揮動人之效果。由青銅器製作方法論之,因為附著於器皿上之造型藝術受到製作之限制,無法面面俱到,而且以裝飾為主,故有某種程度之變形,使之圖案化,並根據裝飾部位,將圖形侷限於一定範圍內,今在圓形或方形器物上,常可見裝飾工藝發揮至極致,因此,創造燦爛之青銅龍紋器皿註22。在製作上不僅展現出精神意識之飽和,而且其作為主紋飾之龍紋更可顯現其張力之美,因此,不管龍紋作為主紋飾或副紋飾,其造型皆充滿創作者之巧思與視覺上之滿足,深具美感。
就藝術性論之,青銅器之紋飾,即是視覺藝術之菁華。就平面圖紋來論,主圖形如「龍紋」,常出現藝術形式之原理。如「交龍紋」常以群體相互纏繞之複雜形式呈現,而此類群龍以對稱穿叉、相互交纏,均勻構成平列帶狀圖案,再配以精細之回紋,形成完全裝飾效果。此種對稱、平衡、調和、反覆之形式,為藝術表現之要素,而青銅裝飾藝術之風格端莊、嚴謹,主要原因即是對稱法則廣泛應用之結果,此外連續法則之普遍使用,亦增進青銅裝飾風格之多元化。青銅器紋飾之組織形式,一般可分為對稱、連續二種。「對稱」是中國圖案結構傳統手法之一,在青銅器上使用之情形頗為普遍,結構特點為「等量同形」,即以中軸線或中心點向左右或上下配置形狀相同,大小份相等之紋飾,亦即一個單位紋飾之重複表現。此二類對稱法中,以「軸對稱」使用最多,原因為軸對稱之佈局,予人均衡、安定,平衡之感覺,故商周青銅器不僅是紋飾佈局,或是造型藝術皆循對稱原則註23。「交龍紋」多數採「軸對稱」方式構成圖案。商代時之獸面紋亦採「軸對稱」構成圖案,惟對稱軸一般均突起成扉棱,類似鼻樑,而中軸線兩邊之圖案,形狀相同,方向相對。
紋飾另一形式「連續法則」在青銅器亦運用普遍。連續紋飾分為二方連續與四方連續二種,以二方連續使用較多,而二方連續紋飾均以橫式為主,二方連續又稱「花邊紋樣」或「條帶紋樣」。它是以一單元紋樣向左右反覆連續,常見之構圖形式有斜線式、折線式、波浪式,散點式四種。斜線連續紋樣,如單身雙首頤龍紋、S形雲紋;折線連續紋樣,如三角紋;波浪連續紋樣,如波帶紋、綯紋;散點連續紋樣,如重環紋、渦紋等註24。二方連續方式在西周以前,並非主要之組織方式,因為主紋式多採軸對稱方式。春秋中期以後,尤其是戰國時期,二方連續才成為應用普遍之佈局方式。四方連續特點則是以一單元紋樣,向上下左右連續排列而成紋樣,此組織方式適用於大面積分布之紋樣,因此一般施用於器物之腹部。四方連續紋樣在商晚期僅見勾連雷紋、乳丁雷紋數種,西周時期並未有新發展,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較流行,如蟠螭紋、蟠虺紋之排列皆屬四方連續紋樣。
綜合以上所述,青銅器上「龍紋」之製作,不僅表現出創作內涵,亦表現出完美技法,而「龍紋」之藝術價值即是在此種情形下油然而生。
第二節 社會之價值
藝術乃反映生活事實之創作,如美學家泰納所言:「時代、環境與種性是藝術品成形之要素」,換言之,藝術來自人類生活之真實面,亦即社會現象之呈現。而青銅器裝飾藝術之產生,則源於社會性共認之行為價值,如祭祀、鬼神信仰等,而此種活動皆具有社會化之內涵,因此,商周青銅藝術即社會化之產物註25。
中國青銅器裝飾藝術之發展歷程,商代初期具濃厚之政治、宗教色彩,以饕餮紋為主體之紋飾,而後發展至具有現實意味之裝飾風格,以龍紋、鳳鳥紋為代表,發展至春秋戰國時代,則以龍紋紋飾為主題紋飾。每一期藝術風格之出現絕非偶然,其演變亦非突然。藝術風格之轉型受社會因素,大於政治因素之影響,因此,商周時代藝術風格轉變,受到一般社會精神之覺醒而變化註26。青銅裝飾藝術之發展,若非受宗教信仰之文化支配,很難延續如此長久,而龍紋紋飾之所以廣泛鎔鑄於青銅器上,即是宗教信仰高度闡揚之結果。比較商周文化於青銅龍紋紋飾之差異,可發現商周二朝文化,在本質上代表不同之藝術傾向,若用西方藝術專用術語論之,商代龍紋風格近於「浪漫」,而周代近於「古典」註27。商代龍紋顯現神秘之幻想、大膽且強烈之風格,「夔龍紋」於商早期雖僅作為獸面紋之輔助紋飾,但隨時間發展,夔龍紋逐漸成熟。透過此紋飾可傳達殷商人們尚鬼、崇拜自然、宗教狂熱之性格,而此種性格表現於藝術之結果,創造出詭異、華麗之青銅器物,而此期之龍紋紋飾顯示者是一種「巫術之美」。西周中期後的龍紋風格具有穩定性,其紋飾造型趨向簡樸、端莊,而在簡樸中傳達理性人文精神之均衡安定。此種均衡、冷靜氣質,調和商代巫術中過分極端、激情之部分。由巫術之美到理性文明,商周兩種不同美學觀,構成中國藝術風格「浪漫」與「古典」兩大主題,但實際上二主題是相輔相成,因周文化取代商文化後,商文化並未消失,而是潛入民間繼續發展(如迷信)。
春秋戰國以後之青銅藝術,進入另一階段,結束象徵古典時期刻板之造型。大致來說,商代與西周時期之青銅紋飾造型較嚴肅與厚重,春秋戰國之紋飾則自由且活潑,具有奔放之風格。此時期龍紋裝飾成為主體紋飾,且演變成各種蟠繞糾結之形象,其紋飾所呈現者是優美動態與流暢之線條,創作更顯自由與豐富想像力,此種現象產生,顯然與「宗法制度」沒落有關。由於宗法制度之破壞,使人文主義得以宣揚,再加上諸子百家之興起,理性主義抬頭,人之地位開始受到重視,不再像過去只是卑微角色而已。藝術原本即人類生活之寫照,而人文主義之出現,使人們肯定自我之價值,而此思想表現於青銅藝術上,使青銅裝飾藝術更趨於多元,打破以往傳統之象徵藝術,將裝飾藝術帶領至另一境界。
第五章 結論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重要藝術成就之一,亦是商周時代之文化象徵,而於銅器裝飾藝術史上,龍紋紋飾之形成其及發展,佔有頗重要之地位。「龍」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獨特之題材,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熱烈之歡迎,根據文獻記載,遠在五六千年前原始社會中,即有圖騰形式之龍紋出現,如新石器時代中彩陶、玉器上之龍形象,直到三千五百多年前之商代青銅器裝飾藝術上,龍紋使用才真正大量普及。於此觀之,商周銅器上龍紋之出現絕非偶然,早在遠古時代中即已萌芽。
綜觀商周青銅器龍紋藝術之發展,可發現商周二朝文化,在本質上代表不同之藝術傾向,若用西方專用術語論之,商代龍紋風格近於「浪漫」,而周代近於「古典」。從商早期到商晚期,深受宗教祭祀之影響,龍紋表現較為嚴謹且神祕,反映出商代人民對自然崇拜之態度。龍在當時是神靈與權威之象徵,因此有「鑄鼎象物」現象產生,此與殷商敬鬼神之思想無不關聯,此期龍紋顯示者是一種「巫術之美」。周人較重視實際之政治、經濟之問題,反映在龍紋裝飾藝術上,則促進龍紋紋飾多元化發展。因周人在奪取、鞏固政權上極為用心,故宗教祭祀不似商人那般狂熱,而作為禮器之青銅器,其紋飾已失去作為精神支配之功用,因此龍紋紋飾逐漸轉成變形、抽象之裝飾。西周中期以後之龍紋風格具有穩定性,其紋飾趨向簡樸、端莊,而在簡樸之中傳達理性之均衡、安定,顯示一種「理性之美」。
仔細觀察商早期到西周晚期之龍紋,可發現一特殊現象,即青銅器上之龍紋演變是由直線到曲線、由古樸到自由,其演變在春秋時期之交龍紋上就更明顯。春秋戰國時期,龍紋裝飾成為主體紋飾,且演變為各種蟠繞糾結之形象,創作上更顯自由與豐富之想像力,此類流行龍紋稱之為「交龍紋」。龍紋紋飾發展至春秋戰國後,其形象似乎已定型下來,雖然龍紋有所變化,但形象多半承襲前代風格。而青銅器龍紋紋飾發展至此,宗教意味愈來愈淡,而「鑄鼎象物」之思想已失,因此,紋飾由富宗教色彩,轉變成世俗意味之裝飾,成為古代青銅器裝飾藝術中重要之一環。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龍在故宮 國立故宮博物院叢刊編輯委員會 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銅器概述 譚旦冏 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中國古代青銅器 馬承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 聯經出版社,1983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說 杜乃崧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商周青銅器文飾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處編 文物出版社,1984
殷周青銅器通論 容庚、張維持 康橋出版社,1986
龍的藝術 楊新 台灣商務出版社,1988
中國的龍 徐華鐺 輕工業出版社,1988
中國龍紋圖集 黃能馥、陳娟娟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9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 張光直 聯經出版社,1990
中國青銅器 馬承源 南天書局,1991
狩厲之美---中國青銅藝術 陳望衡 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青銅器鑑定 杜迺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93
龍集 張鴻修 三秦出版社,1993
商周青銅文化 李先登 台灣商務,1994
古代中國青銅器 朱鳳瀚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認識古代青銅器 上海博物館 陳佩芬著 藝術家出版社,1995
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
楚系青銅器研究 劉彬徽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青銅器投資與鑑賞 張懋鎔 美藝學苑社,1996
文物鑑賞叢錄---青銅器(二)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編 文物出版社,1998
<二>期刊論文
龍圖騰社會之形成與中華民族的政治意識 賈湖亭<海洋學報>16期1981.09
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下) 高明 <考古與文物>4期 1981
商周青銅器裝飾藝術 吳鎮烽 <考古與文物>5期 1983
從青銅造型與紋飾論商周文化之差異性 楊翠 <史苑>37卷 1983.06
春秋戰國時代的圖紋藝術(五) 高木森 <故宮文物月刊>2卷3期 1984.06
青銅時代 蔣勳 <雄獅美術>165期 1984.11
中國歷代文飾考丙篇(上)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4卷11期 1987.02
中國歷代文飾考丙篇(下)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4卷12期 1987.03
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上)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5卷1期 1987.04
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中一)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5卷2期 1987.05
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中二)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5卷3期 1987.06
商周青銅器中的人形紋飾 金鮮燕 台大歷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班論文1987.6
中國歷代文飾考丁篇(下) 譚旦冏 <故宮文物月刊>5卷2期 1987.07
鑄鼎象物---從面具藝術看商周青銅器的文飾 高木森 <故宮文物月刊>
5卷8期 1987.11
龍的原始 袁德星 <故宮文物月刊>5卷12期 1988.03
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 張仁溶 台大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班論文 1988.12
龍蛇百物的世界:再論商周銅器的紋飾 高木森 <故宮文物月刊>6卷12期1989.03
關於中國龍的起源 陳勤建 <民俗曲藝>64期 1990.03
從紅山文化玉龍談龍的起源 章成崧 <中華學苑>41期 1991.06
裝飾紋樣起源之研究 葉劉天增 <藝術學報>49期 1991.11
鑄鼎象物---殷商青銅器藝術性初探 黃光男 <藝術學報>50期 1992.06
龍紋考 張道一 <民俗曲藝>79期 1992.09
商周器物紋飾析論 葉劉天增 <藝術學報>56期 1995.06
說龍 桑弧 <歷史月刊>101期 1996.06
商周青銅器上的龍類動物紋飾 孟東風 <故宮文物月刊>106期 1996.11
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象徵 何慧芬 <藝術學報>60期 1997.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