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4|回复: 6

干将和欧冶是钢铁冶炼开创者的代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19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干将和欧冶是钢铁冶炼开创者的代表
张 橙 华
苏州大学  物理系
干将和欧冶是众所周知的吴越制剑名匠,关于他们所制的剑到底是青铜的还是钢铁的,历来见仁见智看法不同。由于《越绝书》讲欧冶以铜、锡作原料,并且迄今出土的吴越兵器都是青铜的,所以不少人认为干将、欧冶制的是青铜剑,至于该书中两人为楚王制铁剑之事就避而不谈了。也有人如顾颉刚(1)和李约瑟(2)相信干将炼铁之说,顾颉刚还亲自到相门外寻找过干将墓与欧冶庙。但他们没有解释为何炼铁时要加入金英(铜矿)。部分作者在谈及干将剑时含糊其辞,只说是锋利宝剑,不去说明是铁的还是铜的;有些著作就干脆回避此事。
60年代和70年代中,在六合县的两处吴墓中分别出土了铁条和铁丸(3),80年代又在曾为吴国管辖的皖南铜陵市和南陵县发现了大规模古硫化铜矿址(4)。结合这两项重大考古成就,对《越绝书》与《吴越春秋》再作全面理解,并参考宋代沈括对古钢剑的认识,可以认定干将、欧冶炼成了钢剑。试作具体分析如下。

一、由炼铜到炼铁的过渡
吴地先民以制几何纹硬陶著称,用柴草烧制陶器时窑温可达1000 C,这已符合炼铜的要求。吴越两地都能炼铜铸器,《考工记》赞曰“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此句除了由吴越出土铜器及各地零星铜矿可以说明外,更为皖南大型古铜矿遗址所证实。郭沫若曾猜测“吴越大概是发明冶金术最早的地方。(5)”关于吴越青铜武器已有许多论著(6),说明吴地早有很好的冶铜基础。
位于皖南的西周古铜矿主要是含铁的黄铜矿(CuFeS2)。那里还出土了古代冰铜,这是用硫化矿炼铜的中间产品。贵池县的古冰铜锭含铁超过30%(7),因表面有铁锈最初曾被误认为是铁锭。铜陵市古代炼铜遗址上的古炼渣因呈黑色一直被当地群众称为“铁屎”。绍兴的铜矿亦为硫化矿(8),也是铜铁共存其中。这与大冶的氧化矿不同,冶炼经过也有区别。当时炼铜用的还原剂是炭,它同样也可还原铁,只要在炼铜的竖炉里加入含铁较多的矿石或含铁的炼铜弃渣,适当地提高炉温,就可以炼出铁来。由此可见,吴越都具备了由炼铜发展到炼铁的客观条件。
人类最早使用的铁器是用自天而降的陨铁制成的,如商代铁刃铜钺。关于铁的记载始见于春秋时期各种史籍,如《左传》、《孟子》、《管子》等,唐际根对此已作了较系统的整理(9)。至于炼铁的具体记述则首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下文中分别简称为《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正是炼铁所需的高温及由此引起的困难远超过当时常见的炼铜,古人才会如此惊讶赞叹,壮观的场面甚至被描述成神话。《吴越春秋》所说:“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是,因为江南缺少富铁矿,须从各处去收集含铁较多的矿石即“铁精”(含铁量高的矿石较重),“金英”即黄铜矿,同时也说明这时刚从炼铜到发展到炼铁,在铁器时代的初期尚未认识到加入黄铜矿并非炼铁所必需,或许是因为未找到富铁矿,只能以黄铜矿及黄铁矿充作炼铁原料。“候天伺地,阴阳同光”是选择合适的天气与地点(可能是较高的气温与避风的地方)有利于提高炉温,炉火非常旺使晚上(阴)被照得与白天(阳)一样亮。烟雾上升与空中云气相接,使古人产生了“百神临观,天气下降”的感觉。烟雾多而火光亮,可能是在烧柴草,其温度并不太高,炼了三个月仍然“金铁之精,不销沦流”,是因为炉温刚到1000 C,在这个温度上铁的还原速度极慢,更不能熔化。莫邪就“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代替以人殉炉的原始崇拜。认为这是为了增加铁内碳的含量的解释未必合适,因炉中本有炭,渗碳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炉温高低;李约瑟认为是增加了磷,可降低生铁的熔点(10)。重要的是,干将加强了鼓风,“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用炭作燃料时烟与火焰都少而温度更高;鼓风能加速燃烧,且气流穿透力增强后可采用较大的炉膛又进一步提高炉温。炉温升高后铁的还原速度加快,“金铁乃濡,遂以成剑”。“濡”反映的是固态下还原成的铁开始软化(在近代炼铁炉的高温下才有铁水奔流)。人类最初这样炼成的铁称为海绵铁或块炼铁(11),其含碳量低于万分之四,比较软,须在炉中多渗些碳成为块炼钢才能用于制武器。“金铁乃濡”也可能是指铜与铁复合成剑。《吴越春秋》所描述的是干将炼钢铁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次,其要点是通过鼓橐装炭提高了炉温,但在此之前也可能已对炼铁有一定的认识。
尽管尚未有吴国铁兵器出土,但在“吴王之  ”的墓中发现的铁条、铁丸属于全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经鉴定,六合铁条是块炼铁锻打成的(12),这说明吴国确已开始炼块炼铁,且已对铁作锻打加工。锻打可挤出杂质从而使铁的质地致密,反复锻打则是制造“百炼钢”的要点。六合铁丸是白口铁即碳化三铁和铁奥氏体在1150 C下生成的共晶,质硬而脆,这是生铁的一种,白口铁在后世是用于铸造农具及炼钢的原料。吴墓中发现的白口铁说明当时已达到了1150 C的炉温。
《越绝书》中讲欧冶为越王制剑时用的是铜矿和锡矿,但从剑的特征看,很可能是钢剑(详见下文),或是铜铁复合剑,为他鼓橐装炭的是雷公和天帝,绍兴的硫化铜矿含铁,仍有可能炼出铁来,除了没有明说用铁矿、成铁剑之外,与《吴越春秋》中干将炼铁的场面是类似的。总之,干将与欧冶都处于炼铜到炼铁的转变时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9-19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rzdsb.cn/

二、钢铁武器的划时代意义
块炼铁很软,白口铁太脆,都不宜用于制剑。从干将、欧冶所制宝剑的锋利程度及表面花纹来分析,极可能都是钢剑。《战国策》说“吴干之剑”“金试则截盘匜”,《越绝书》称“巨阙”能“穿铜釜,绝铁  ”,能顺利地截断青铜器的剑刃,硬度必远高于青铜,只能理解为钢铁。剑刃硬度高就容易有缺口,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九中说,“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这就解释了巨阙剑“有缺如粢米”,莫邪剑也是“有缺如黍米”。(请注意:江陵出土的勾践剑剑刃无缺口。)干将、欧冶所制的剑都有波状花纹,“纯钧”表面的反光像“水溢于溏”,其他各剑也是有“龟文”、“漫理”或“流水之波”,详见下页表格。
《晋书•张华传》说张华让雷焕到江西丰城挖掘出龙泉、泰阿两剑(因《晋书》修于唐代,为避李渊的讳而称龙渊为龙泉),张华“详观剑文乃干将也”。尽管《晋书》曾被批评为“收集异闻,不求笃实”,但对古剑花纹的认识并非空穴来风。沈括也很重视剑纹,他认为鱼肠剑因花纹像鱼肠而取名的,“鱼肠即今蟠钢剑,又谓之松文,取诸鱼蟠熟,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文也。”(13)近人猜测剑上的“龟文”“漫理”是某种热处理引起的。李约瑟的解释是:由不同硬度的钢锻接时会形成花纹,或者是中国人也像印度人炼乌兹钢那样炼得了共析钢(14)。至于“湛卢”的命名,沈括说“古剑有沈卢、鱼肠之名,沈音湛,沈卢谓其湛湛然黑色也。”这也是钢铁兵器的特征。总之,干将、欧冶所制宝剑的名称表明了它们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用钢剑来解释是合理的。
干将与欧冶制剑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欧冶在越国用铜矿与锡矿制了五把名剑,可能是以青铜为茎干、以钢为刃的复合剑,也可能已是钢铁剑。正如沈括所说“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以韧性材料作剑身、硬性材料作剑刃的做法上溯则是商代铁刃铜钺,下传是后世用贴钢、夹钢工艺制作刀、剪。第二阶段是在吴国制的三把或两把名剑,从其原料、特征看,只能是钢剑。在越国时已有人愿意用1000匹马、许多乡村与城镇来交换“纯钧”或“湛卢”,仍“何足言哉”,真是价值连城。可能楚王派间谍窃取了湛卢剑,从而引起了秦楚或吴楚之间的战争。《越绝书》称楚王派相剑专家风胡子以“重宝”到吴国“见欧冶子、干将,使人作铁剑”,又引起晋楚之战。
钢铁武器一旦问世立即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如号称“五金之英”的湛卢剑,“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鲁国季孙访问吴国看到了莫邪剑就预见“剑成而吴霸”。晋郑王不顾左右群臣的劝阻,兴师围楚城求剑,因是全军出动,“库无兵革”,即用尽一切装备,但楚王手持泰阿剑登城指挥,围攻的晋军就立刻“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晋郑之头毕白。”钢铁武器对青铜武器的优势使楚王“大悦”,风胡子恭维道,这是“剑之威”、“大王之神”。风胡子继续评论各个时代的先进武器、工具及采用该种武器的倡导者说:“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伐树木为宫室……禹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段话正反映了人类使用粗石器、细石器、铜器与铁器的历史顺序,也形象地说明了新工具对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战斗力的划时代意义。文中举出的那些英雄人物实际是当时劳动者的代表,因提倡了新式工具而对历史作出贡献,成为时代的象征。这段话也说明吴越争霸之时是铁器时代的开端。这些由宝剑作为导火索的战争除了在《东周列国志》这类小说中还可以看到外,并不见于其他史籍,但仍然反映了钢铁武器的制造技术由吴越而楚,由楚而秦晋的传播过程。之后铁器逐渐普及,各地都进入铁器时代。长沙杨家山楚墓出土的钢剑,甘肃灵山秦墓出土的铜柄铁剑与燕下都的钢铁兵器都是由块炼钢制成的(15)。
《越绝书》记载的干将剑除在晋代由张华得而复失之外,以后没有再发现过。近代出土青铜的吴王剑、越王剑之后,把它们与《越绝书》中的干将剑与欧冶剑对应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其实理由还不充分:从数量上讲,《越绝书》中讲的宝剑一共有8把,其中越王剑5把,后3把是为楚王制的,而已发现的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一共已有10多把;从剑的特点来看,这些青铜剑表面有菱形格子或其他图案,没有一把有水波形的“漫理”或鱼肠花纹,且青铜剑去穿铜釜尚可,绝铁  恐怕是难以奏效的。这些青铜剑也不符合前文分析干将剑的其他特征。但是,如认为出土青铜剑与干将钢铁剑不是一回事,也存在两个问题:(1)制造青铜吴王剑的记载在哪儿?(2)干将钢铁剑在哪儿?对于前者,目前尚无线索;对于后者,还存在一线希望。有青铜吴王剑、越王剑出土的楚墓还只是王子及将军的墓,楚、吴、越的王陵至今尚未发现,《越绝书》说虎丘剑池的阖闾墓中有鱼肠剑,《吴越春秋》讲吴王女儿墓中有磐郢剑,因而不能排除将来在新的考古发现中找到钢铁兵器的可能性。

     三、文学与民俗中的干将和欧冶
干将、欧冶的开创钢铁时代的代表人物,因而受到后人纪念,并被添上传奇色彩。涉及到干将、欧冶及其宝剑的文学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照《越绝书》、《吴越春秋》的记载如实或夸张地再现他们炼剑的情形。如唐代李峤的宝剑诗云“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这里的“三金”很可能指铜、锡与铁。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至七十五回有干将炼剑、鱼肠剑刺王僚、磐郢剑送葬、吴王追索干将剑、阖闾因失湛卢而兴兵攻楚等情节。关于晋代张华、雷焕得龙泉、泰阿事,该书第七十四回说有一把是干将剑,而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卷中则说为纯钧与湛卢。说法相异的原因可能是作者们听到的是不同的传说,或是他们不重视用词的准确性。另一类是干将之子眉间尺向楚王复仇的故事,这最早见于晋代《搜神记》卷十一,到宋代载入《太平御览》卷三四三。这个故事还东渡日本,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也有《铸剑》。王晓平的《佛典•志怪•物语》用第十章专门讨论此故事的演化过程。
吴越民间都有关于干将与欧冶的传说。欧冶被尊为铸剑业的祖师(16)。在浙江省,莫干山被认为是干将与莫邪炼剑的地方;在绍兴南郊有欧冶子祠、淬剑井与日铸岭,上灶、中灶、下灶是传说中欧冶铸剑炉所在(17)。在绍兴南郊的若耶山有平水铜矿,其东不远有漓渚铁矿,这两个矿虽在全国范围内都属小规模,但在浙江省却是名列前茅的。只是尚未见有古矿井遗址的报导。龙泉县也有剑池、欧冶将军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祭祀的日子,相传这天是欧冶炼成第一把剑的日子,要举行种种与铸剑相关的活动(18)。
苏州古城区内今干将路自言桥到乐桥的这一段旧称干将坊,可见于宋代石刻《平江图》,为干将居住的地方(19)。此路东通相门,相门古名匠门,又称干将门或将门。《吴地记》曰:“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相门外有干将墓,《吴郡志》记载:“郡中铁工多取墓旁土以冶刀斧”,又说在此挖出过半截宝剑。《吴门表隐》说匠门东“有干将墓,土宜锻铁”。现在农民们称干将墓为干将墩,读音如“干爵墩”,在今东环路以东的田庄河村。在《吴县志》的附图中,黄洋泾即为干将泾。干将墩现在已被平掉,遗址上建有农舍。1953年顾颉刚与沈勤庐、1955年市文管会到此调查过。1993年夏季笔者亦到田庄河及邻近村庄了解情况,年长的农民都说上辈人流传“干将墩”是古代打铁的场所,不过他们说打铁的是“欧老爷”,对干将反而印象不深。
干将墩以东3里有欧冶庙,《吴县志》卷十五有记载。据老农民对笔者说(20),此庙有18间半房,庙门有“欧冶明王”匾,正殿内有欧冶的官服坐像,手持扇子;东配殿供奉他的舅舅,西配殿供奉他的夫人“艾大师娘”。传说中这位老爷原是打铁的,制成宝剑是活的,飞入金家浜里(请注意《越绝书》与《吴越春秋》都说湛卢剑是“水行之楚”的)。吴王要再打一把剑,他就跳入了炉中。其夫人是此地太平村人,庙就建在这里,以后成为土地老爷。解放前每年的祭祀活动有:欧老爷生日(农历二月十一日),迎神赛会时,老爷坐像抬到宝剑入水处要停片刻;演社戏在七月初一至初八,戏台搭在蚬壳滩,场面颇为热闹。顾颉刚先生解放初去考察时,“庙、像犹存,意其必为铁冶旧地”(21)。土改后在庙内办有金厍小学,文革中庙被拆毁。80年代后期起,农民在欧冶庙遗址上的旧排灌机房中恢复了烧香活动,且香火越来越盛,现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总有许多附近的农民(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在此祈求欧老爷保佑平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9-19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zngst.cn/

四、干将、欧冶遗迹的启示
《吴地记》载:“匠门,又名干将门。”《吴郡图经续记》记作“将门”,并说“今谓之匠,声之变也”,可见将、匠曾同音互通,干将即干匠,就是干族的工匠。干为古国名,自淮河流域南迁,后为吴国所灭。干族人流散吴越,故古人有“吴干之剑”(《战国策》)与“干越之剑”(《庄子》)的称呼,可理解为在吴、越的干人所制的剑。同理可猜测欧冶为瓯越的冶匠。流传干将与欧冶传说的地方不少,其中与干将、莫邪有关的如下:
(1)        苏州干将坊、匠门、干将墓、虎丘剑池、试剑石。
(2)        德清县莫干山也有剑池、试剑石,这两处在前文中已述。
(3)        常熟市郊有莫城镇,镇上有莫邪大王庙,附近有冶塘镇,为古代炼铁处。
(4)        松江县西北有干山,相传干将曾铸剑于此,故名。又以山形似马,名“天马山”(22)。
另外,南京朝天宫原称“冶城”,六合县有“冶山”,均传为夫差制铜铁兵器处。这六处都在吴国疆域之内。
关于欧冶的遗迹则分布在越国的范围或边缘内:
(1)        苏州欧冶庙;
(2)        绍兴日铸岭;
(3)        龙泉县欧冶将军庙,这三处已在前文中谈过;
(4)        福建闽侯县有“冶山”,“冶山麓旧有欧冶池,相传欧冶子铸剑地。”(23)
总之,两位铸剑大师遗迹分布在吴越到达的范围,可能是两位名师曾到各地去指点冶匠;也可能是他们的徒弟分散到各地,徒弟要纪念师傅或打师傅的招牌,各地就以干族工匠——“干匠”或瓯越冶匠——“欧冶”笼而统之地称呼他们。无论是哪种可能,都由于干将与欧冶是开创钢铁时代的代表人物,当时与后来的人们才会如此赞颂、纪念他们。

五、“吴中铁工不绝”
太湖流域铁矿蕴藏量不多,以后并非是我国钢铁的主要产地,但在炼钢与制作成品的技术上闻名全国。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二称“自欧冶铸剑,吴中铁工不绝。”地方志又说,汉初在江南开挖盐铁塘供运输盐、铁之用。南北朝陶弘景首次记录灌钢法,他说“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意即把生铁与熟铁一起加入炉中,生铁熔点较低、先熔化,灌入熟铁之中,就可炼得钢,用于制作武器、农具。李约瑟称此为现代平炉炼钢技术的祖先(24)。到明代又发展为著名的苏钢法:用火钳夹住生铁板架在炉口,生铁熔化后流入炉内的熟铁中,不断加以翻动,最后得到成分均匀、杂质少的钢材(25)。这项以苏州来命名的炼钢术流传到全国,并沿用至近代。如同治年间,徐寿为曾国藩造中国第一艘铁甲轮船,华蘅芳派人到苏州来买薄钢板,“苏州阊门外旧有钢行,以李永隆为最,专炼铁取钢,其钢甲天下。”(26)
南北朝以后,江浙两省在全国经济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吴中各类铁工制造的农具、工具是与农业、手工业发展互相促进的。苏州生产的刀、剪、针、锉、锁等都很著名,至今苏州仍是这类五金商品的重要生产地。全国各地在“大跃进”前后建的小钢铁厂有许多早已关、停、并、转,而太湖流域各城市如苏州、张家港等地的小钢铁厂却在不断发展并走向现代化。这既是发展地方经济所需,也是当代吴地钢铁工人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成就。
总而言之,《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所反映干将、欧冶炼钢剑的情形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与其他古籍及现代考古发现是可以互相验证的。所缺的就是吴越钢剑实物,这当然是至关紧要的最终裁决,我们有希望等待它们的出土。另一方面,关于干将和欧冶的说法仍有不清楚之处,但不完善的记载和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也都是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供研究吴地经济史、冶金史作参考。最后,笔者感谢诸汉文、钱勤学、李学勤先生的鼓励和阮涌三、李巨川先生的关心。
(原载《吴学研究专辑2》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资料:
(1)(21)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第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秦汉以前的吴”41条笔记有7条与干将有关。
(2)(10)(14)(24) 李约瑟:《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钢铁技术的演进》,《李约瑟文集》,辽宁出版社1986年版。
(3) 南京博物馆:《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第2期。
(4) 刘平生:《安徽南陵大工山古代铜矿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安徽铜陵市古代铜矿遗址调查》,《东南文化》1988年第6期。
(5)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1卷第602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 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第33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 华觉明等:《贵池东周铜锭的分析研究——中国始用硫化矿炼铜的一个线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85年。
(8) 林国铮:《浙江省经济地理》第21页,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9) 唐际根:《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问题》,《考古》1993年第6期。
(11)(12)(25) 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古代冶金》第45页,第50页,第81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13)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6) 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第122页,中国华侨出版社公司1990年版。
(17) 陈国治等:《绍兴名人佳话》,第9页,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18) 汪维玲:《浙江民间信仰概述》,《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19) [清]张霞房:《红兰逸乘》,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吴中文献小丛书1941年版。
(20) 向笔者反映干将、欧冶遗迹情况的老农主要是:陆毛根,71岁,桑家桥人;顾木香,77岁,庄桥浜人;许水生,70岁,田庄河人;许阿三,80岁,葑塘人。许阿三之父负责社戏。陆家耕地在欧冶庙旁,许水生住在干将墩边。因后来建苏州工业园区,这些村庄均已不复存在。苏州附近还有三处地名与《越绝书》中炼铁、烧炭处相似,其实仅为貌似。常熟练塘,因有河如匹练得名。青浦练塘是因历史上有章练氏而定名。吴江芦墟因芦苇滩得名。另外吴江汾湖亦有人疑与风胡子有关,但尚未查出依据。
(22) 《嘉庆一统志•松江府》。
(23) 《嘉庆一统志•福州府》。
(26) 《能静居士日记》卷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9-19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记载分析炼钢制剑的情况

  内     古
  容    籍
   项 目               《越  绝  书》              《吴 越 春 秋》
          第一批剑          第二批剑          第一批剑          第二批剑






剑         名   称        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        龙渊、工布、泰阿        鱼肠、湛卢、磐郢,另有二枚,共五枚        干将、莫邪
         铸造者        欧冶        欧冶和干将        欧冶子        干将和莫邪
         拥有者        越王勾践(后献于吴王)        楚王(以重宝请欧冶、干将作剑)        越王元常(后献于吴王)        干将和吴王阖闾
         去   向        吴王阖闾得胜邪、鱼肠和湛卢,鱼肠用于刺王僚,湛卢去之如水,行秦过楚                吴王阖闾得剑后,以鱼肠杀王僚,以磐郢为女儿送葬,湛卢水行如楚        干将剑由干将自匿,莫邪剑献给阖闾,阖闾欲赠季孙,季孙未受
         价   值        纯钧:乡2,马千匹及千户之都2,仍不足以言                湛卢,乡30,马千匹及万户之都2,何足言也?       


剑         原   料        锡(来自赤堇山)、铜(来自若耶溪)        凿茨山,取铁英        来自赤堇山、若耶溪        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
         经   过        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造为大刑三、小刑二        作为铁剑三枚                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剑的特点

  及 效 果        巨阙:穿铜釜、绝铁  但有缺如粢米;金锡和铜已离
纯钧:其华淬如芙蓉始出,  如列星,其光如水溢于溏        龙渊如登高山临深渊,泰阿之  如流水之波,工布之文若流水不绝        湛卢是五金之英,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        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剑成而吴霸,但莫邪有缺如黍米,有缺,则亡矣
  因    剑
  引起战事        秦王因湛卢兴师击楚,楚王不与        晋郑王兴师围楚,楚王持泰阿登城,晋军立败        阖闾因湛卢使孙武、伍胥伐楚       
  相 剑 者        薛烛(为越王)        风胡子(为楚王)        薛烛(为越王元常)风胡子(为楚昭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9-19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

下载

干将和欧冶是钢铁冶炼开创者的代表.rar

444.77 KB, 下载次数: 1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30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yyxfm.com.cn/

中东早就有冶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potop.net.cn/

學習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