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08|回复: 38

上一个全面的中文日本刀介绍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刀材煉鋼法>
自公元六年開始,日本人自中國江南和朝鮮半島傳入了鍊鋼的技術,經歷了千年以上的發展,成為日本獨有的「Tatara」鍊鋼法。

「Tatara」又分為「Kura」和「Zuku」兩種鍊鋼法。

「Kura」鍊鋼法以「真砂」(Masa) 砂鐵為材,"砂鐵" 比西方鍊鋼法所用的 "鐵礦石" 含較少的磷、錳等雜質,所以製成的鋼材純度較高。冶金師先將砂鐵加到鍊爐中,再添加特定的木炭炒鍊。有別於西方鍊鋼法所用的 "焦炭","木炭" 中的含硫量較少,所以對鋼材純度的影響也較低。由於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鍊爐技術,爐火溫度不會超過攝氏 1000 度,砂鐵不會完全熔解,所以製鍊所需的時間甚長 (需要三日三夜的連續作業時間) (註:這亦是日本鍊鋼法必需使用總表面積遠高於 "鐵礦石" 的 "砂鐵" 的原因)。一般而言,每 13 噸砂鐵加上 13 噸木炭,最多只能鍊出 2.8 噸有用的鋼鐵,其中只有少於 1 噸的優質品能夠被選定為「玉鋼」(Tahamagane),作為日本刀「皮鐵」(Kawatetsu) 的材料。

「Zuku」鍊鋼法常見於古時大規模的冶鍊場,以「赤目」(Akome) 砂鐵為材,需要四日四夜的連續作業時間。有別於「Kura」炒鋼法,木炭先被加到鍊爐中,然後再添加砂鐵炒鍊。「赤目」砂鐵的雜質較多,每 13 噸砂鐵和 13 噸木炭只能鍊出 0.8 噸有用的鋼鐵,例如「左下鐵」、「庖丁鐵」等,作為日本刀「芯鐵」(Shintetsu) 的材料。

「Tatara」的鍊爐經過特別的設計,具有恆溫與防濕的功效。
1.gif
2.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jqz.cn/

炒鍊以後,得到一整塊素質不均的鐵塊。冶金師會用大鎚將鐵塊打碎,再將碎鐵分門別類。「Kura」的完成品有「玉鋼」、「破面」、「鐵滓」等;「Zuku」的完成品有「左下鐵」、「庖丁鐵」等。「玉鋼」的碳含量約為 1.0 到 1.5%,「左下鐵」約為 0.7%,「庖丁鐵」約為 0.1 到 0.3%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19:50 编辑 ]
blade_samurai03.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3

「Tatara」鍊製的鋼鐵含極少雜質,材料容易焊合,最適用於鍛製刀劍,更是製作日本刀「折返鍛鍊」工序中的必要條件。反觀現代的鋼材,當中多含有大量鐵質以外的添加物,令鋼材難以焊合,根本不適用於日本刀的「折返鍛鍊」。而且,現代鋼材以高溫爐火熔解鍊製 (經過攝氏 1500 度以上的高溫),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沒有經過適當的回火工序的話,就不能令粗大的晶體重組成細晶體,製成品的強度和韌性就會受到影響。不過,回火工序本身又會消耗鋼材中的碳份,令完成品的表面硬度 (和鋒利程度) 大受影響。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19:52 编辑 ]
blade_samurai04.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4

日本的傳統鍊鋼法名為「Tatara」,這一個奇怪的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有一個說法,就是日本遠古時代的「神武天皇」,其皇后名為「媛蹈 "備" 五十鈴姬命」,日語發音為 "Hime-TATARA-Isuzu-no-hime-no-mikoto",而「Tatara」一名則由「蹈 "備"」二字而來。(註:"備" 字應加上 "革" 部。)

另外一個說法,「Tatara」一名其實借自外來語,有「猛火」、「加熱」等意思,如百濟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新羅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韃靼語 (發音為 "tatatoru")、古印度語 (發音為 "ta-tara") 等。而日本語中的「刀」字 (發音為 "katana") 或許也是由此而來。

19 世紀西方鍊鋼術的傳入,令「Tatara」鍊鋼法日漸式微。二次大戰的影響,更令「Tatara」技術一度失傳。經過由盛轉衰的歷史,到 1977 年,「日本文化廳」與「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攜手合作,在「靖國 Tatara」冶鍊場的遺址重建「日刀保 Tatara」冶鍊場,為日本刀匠提供優質的「玉鋼」,令製鍊日本刀的藝術得以留存。

(註:據現時「美濃傳」技術保存者之一關兼常先生表示,「武生鋼材」出品的特殊鋼材「V 金 2 號」也是合格的「玉鋼」材料。)   (top)

<二、結構圖解>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19:55 编辑 ]
6.gif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ahehome.cn/

刃 (Ha)
「刃」即是邊鋒斜面經過焠火加硬的範圍。因為與刀身其他部份的鋼結晶結構不同,所以兩者之間出現可見的界線,稱為「刃文」(Hamon)。在刀身的上半部,砍劈時最常用到的「刃」稱為「物打」(Monouchi)。不同的刀工流派,不同的鍛鍊法門,會造出不同形式的「刃文」,大致可以分類為:

直刃 (Suguha)
呈直線狀的刃文稱為「直刃」。「直刃」以外的「刃文」都可以被稱為「亂刃」(Midareba)。
狀如丁子 (丁香的種子) 的「刃文」。
互目 (Gunome)
齊整的波浪狀「刃文」。 互目 (Gunome)
互目 (Gunome)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20:02 编辑 ]
blade_samurai06.gif
丁子 (Tyouji).gif
互目 (Gunome).gif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6

「刃文」不同的部份也有個別的稱呼,以波浪狀的「刃文」為例,向邊鋒的浪底稱為「谷」(Tani),向刀背的浪頂稱為「頭」(Kashira),中間的部份就稱為「腰」(Koshi)。



以材質學的角度而言,「刃」含有大量的「馬登斯」晶體 (Martensite),簡單來說,即是高溫晶體結構因為急冷的緣故被鎖緊在「亞穩」(Metastable) 的狀態,所以晶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內在張力,造成 "堅硬" 的效果 (可以用籐織工藝作比喻:一束鬆散的籐枝可以隨意擺動,如果將籐枝織成籐籃,每根籐枝因為受力變向而互相緊扣,所以製成的籐籃就會有相當的支撐度)。

不同流派的製刀方法,應用不同的材料,配合不同的加熱溫度 / 時間,以不同厚薄的泥土包封,使用不同的冷卻速度 / 手法... 這些都會影響「馬登斯」晶體的粗細和分佈情況,令「刃」出現不同的反光效果。

將刀身斜向光源約二、三十度,如果發現「刃」上出現粒體狀的反光,這就代表當中含有大量稱為「沸」(Nie) 的粗粒鐵晶體;如果「刃」的反光平滑,即代表當中含有大量極之幼細,不能被肉眼辨出的「"勼"」(Nioi) 晶體。不過,幾乎所有刀「刃」都不只含有單純一種的晶體結構,而是「沸」和「"勼"」夾雜;「沸」晶體較多的就稱為「沸出來」,反之,刀「刃」就是「"勼" 出來」了。

(註:以上 "勼" 字中的 "九" 字應改為 "匕" 字。)
「刃」晶體的分佈與「刃文」效果簡稱為「"動"」(Hataraki) (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有以下的分類:
「沸」晶體與「地肌」(「地」的紋理,詳情見下面「地」一節) 夾雜,以多條線紋的形態出現,形似大漠流沙。
合有大量「馬登斯」晶體的線狀紋,有很高的反光度。若線狀紋多彎呈閃電形,則稱為「稻妻」(Inazuma
一節「刃文」尖銳地陷入「地」的範圍內。若陷入的方向對向「切先」(刀尖),則稱為「逆足」(Sakaashi),為「備中國」著名刀工「青江」的特色。

「沸」晶體通常在「刃」上出現,有時亦會侵入到「地」的範圍裡,稱為「地沸」。例如「梨子地肌」就是由大量的「沸」晶體所組成 (詳情見下面「地」一節)。刀劍學者對「沸」晶體侵入「地」的各種效果有以下的分類:

地景 (Chikei)

飛燒 (Tobiyaki)
「刃文」的「頭」飛散入「地」的範圍內。
湯走 (Yubashiri)
「沸」晶體在「地」的表面上有很深刻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20:14 编辑 ]
blade_samurai09.gif
blade_samurai10.gif
打.gif
地景 (Chikei).jpg
金筋 (Kinsuji.jpg
砂流 (Suna-nagashi).jpg
食違刃 (Kuichigaiba).gif
映 (Utsuri).jpg
足 (Ashi).gif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7

「地」的表面出現白映或暗影,有如「刃文」的影子投在「地」的表面上,為「備前」刀劍的特徵。左圖的刀在「地」上出現暗影,稱為「影映」。若「映」的邊緣紛亂如「亂刃」的刃文,這就稱為「亂映」;若「映」的邊緣成直線則稱為「棒映」(常見於「室町」{Muromachi} 時代的刀劍);如果「映」是斷斷續續的話,就稱為「牡丹映」。另外,向刀身吹氣就會現出白色曇映的話,則稱為「白氣」,為「美濃傳」較後期作品的特色。(註:隨便向刀身吹氣可能會引致銹蝕。)

地 (Ji)
「地」即是邊鋒斜面沒有經過焠火加硬的範圍,在「刃文」與「鎬筋」之間。經過「折返鍛鍊」而製成的刀劍,「地」的表面會出現奇特而美麗的紋理,稱為「地肌」(Jihada)。「地肌」風格的分類如下:

肌立 (Hadatatsu)
形容清晰易認的「地肌」。

詰 (Tsumu)
形容細微凝縮的「地肌」。
無地風
產自「新刀」時代以後的刀劍,「地肌」沒有地域性的特徵 (只有刀匠個人的特徵)。

此外,年代久遠的日本刀,「地」的表面或會因為長年的擦拭磨蝕,露出顏色較深的「芯鐵」,連同原有的「地肌」,形成另一種奇特韻味。例如「備中國」著名刀工「青江」的作品會產生「鯰肌」(Namazuhada) 或「澄肌」(Sumihada) 的效果、「山城國」門派「來」派的作品會產生「來肌」(Raihada) 的效果。



鎬地 (Shinogiji)
「鎬地」即是邊鋒斜面之後沒有斜度的部份。「地」與「鎬地」之間為斜度的轉捩點,稱為「鎬筋」(Shinogisuji)。

棟 (Mune)
又稱為「峰」,即是刀背。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設計:帶有「角棟」(Kakumune) (又稱「平棟」) 的多為「上古刀」;「庵棟」(Iorimune) (又稱「行棟」,Gyunomune) 為產自「屋根」的刀劍的特色;「三棟」(Santmune) (又稱「真棟」) 為「相州傳」刀工常用的設計;「丸棟」(Marumune) 常見於「九州」和日本北部的「古刀」。

切先 (Kissaki)
「切先」即是刀尖。刀尖與刀身的分界線稱為「橫手」(Yokote)。有別於世界各地的刀劍製鍊方法,日本刀的「切先」和刀身其他部份各有獨立的鍛鍊步驟,一絲不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戰爭模式,造就出各種不同的「切先」設計。所以,觀察「切先」的形狀,就可以對刀劍的生產年份作出初步的估計。

鋩子 (Boushi)
又稱為「帽子」,即是在「切先」部份的「刃文」。由「鋩子」的外形就可以推測刀匠技考的高下,從而鑑定刀劍本身的價值。沒有「鋩子」的日本刀,要不是粗製濫造之作,就是「切先」經過相當程度的修補,甚至曾經因為折斷而被修改矯形。沒有「鋩子」的日本刀,「切先」設計的鑑定亦會變得不可靠,刀劍本身的價值就會大受影響。



板目肌 (Itamehada)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20:24 编辑 ]
blade_samurai19.jpg
abbr_小咕?w通過「刃」和「地」兩處),形態有如流水行雲。常見於「水戶」生產的刀劍。.jpg
波紋形的地肌。名刀工「月山」的刀劍上出現的「綾杉肌」常常被稱為「月山肌」。.jpg
abbr_九州」的刀劍。受「美濃傳」風格影響的「新刀」亦可能有這種紋理在「鎬地」之上。.jpg
abbr_突出易見;而「小糠肌」則沒有「沸」晶體。「肥前國」生產的刀劍多帶「小糠肌」。.jpg
貌似樹木的年輪。常見於「備前傳」的作品。.jpg
有如松木的表面。「越中國」名刀工「則重」的作品多帶「松皮肌」。.jpg
貌似樹木的年輪。常見於「備前傳」的作品。.jpg
有如松木的表面。「越中國」名刀工「則重」的作品多帶「松皮肌」。.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鋩子」設計的分類如下:

整個「切先」都經過焠火加硬的處理,所以「鋩子」不在「切先」的範圍。(註:「一枚鋩子」有別於上述 "失去"「鋩子」的情況,焠火加硬的痕跡仍然有形可見。)
刀匠鍛造「切先」的時候,鋼材處於高溫狀態。焠火過後 (即是將刀身放到水中冷卻),「鎬」的部份遇冷收縮,「刃」的晶體卻會彭脹 (詳情見於下面「03 製刀步騾」中「第十一步. 燒入」 一節),所以「鋩子」會向「棟」的方向返縮。返縮的程度以 "深淺\" 來形容,較深的形容為「深」(Fukai),較淺的而帶有急異的收勢則形容為「堅止」(Katakutomeru)。此外,返縮弧度較少的稱為「小丸」(Komaru),較大的則稱為「大丸」(Oomaru)。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20:32 编辑 ]
地藏 (Jizo).gif
火焰 (Kaen).gif
尖 (Togari).gif
燒詰 (Yakitsume.gif
掃掛 (Hakikake).gif
一枚 (Ichimai).gif
blade_samurai35.gif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8

"桶" (Hi)
即是平行於刀身的坑紋,常常被濫稱為 "血槽",更有人標榜有甚麼 "放血" 功能云云... (才怪!) 其實,刀匠為了減輕刀身的重量,又儘量避免影響刀身的強度 / 抗變形度 (即不能隨便磨薄刀身了事),於是沿著刀身移走一段物料,即成為「"桶"」。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時代,會採用不同形式的「"桶"」。(註:"桶" 字應該為 "木" 部加 "通"。)

造邊 (Tsukurikomi)
即是刀身形狀的設計,分類如下:

菖蒲造 (Syoubudukuri)

「鎬地」直通整過刀身,沒有「橫手」,刀身外形似菖蒲葉,因而為名。

鎬造 (Syoubudukuri)

「鎬筋」為「橫手」的起點,為最常見的設計。

兩刃造 (Morohadukuri)

即是前後皆為利邊的雙刃刀劍。

片切刃造 (Katakirihadukuri)

單斜面開鋒。

平造 (Hiradukuri)

刀身有如平面一塊,沒有可見的「鎬筋」和「橫手」。

"Osoraku" 造 (Osorakudukuri)

名匠「島田助廣」的短刀。「橫手」在刀身中間,「切先」佔去刀身的一半。刀身刻有 "Osoraku" 的字樣,有 "奇怪" 的意思。

冠落造 (Kanmuriotoshi)

刀身上半段的「鎬地」被削薄為「菖蒲造」的形態 (連「切先」亦被削薄)。

鵜首造 (Unokubitsukuri)

類似「冠落造」,不過「切先」保留原來的厚度。

切先兩刃造 (Kissakimorohadukuri)

「切先」前後都有利邊 (即是雙刃「切先」)。這種雙刃「切先」可以佔去半個刀身。

中心 (Nakago)
「中心」即是刀身與手柄連接的部份。歷史久遠的日本刀,「中心」往往出現銹蝕。有部份收藏家以「中心」的銹蝕狀態來鑑定刀劍的年份,卻有不法商人偽作銹蝕以求魚目混珠。「中心」的設計有以下的分類:

普通的形態


雉子股 (Kijimomo)

狀似雉雞腿,常見於「衛府太刀」。

振袖 (Furisode)

狀似和服的長袖,常見於「鎌倉」(Kamakura) 末期流行的「馬手指」(Metezashi) 短刀。

"Tanago" 腹 (Tanagobara)

狀似魚腹 ("Tanago" 是日本的一種魚類),常見於「伊勢國」的「村正」刀劍。

舟形

狀似船底,常見於有「相州傳」風格的刀劍。

此外,「中心」底部形狀的設計亦有分類如下:

刃上栗尻 (Haagarikuriji)

「中心」底部傾斜向「棟」的一方。

栗尻 (Haagarikuriji)

形似栗子。

切 (kiri)

「中心」底部被切平,為「大和國」名刀工「保昌」一派的特色。

入山形 (Iriyamagata)

「中心」底部的尖端靠向「棟」的一方。

劍形 (Kengyou)

「中心」底部的尖端在正中央。

卒塔婆形 (Sotobagata)

「中心」底部的尖端靠向「刃」的一方。

刃區 (Hamachi)
「刃」在「中心」的完結點,也是兵刃在砍劈時受力最大的一點。「刃區」亦是「刃文」起始的地方,而「刃文」起始的方式被稱為「燒出」(Yakidashi),對刀劍的性能 (尤其是抵抗折斷的能力) 有很大的影響。下列四種主要的「燒出」形式:

燒落 (Yakiotoshi)

「刃文」沒有超越「刃區」。在焠火冷卻後,「刃」晶體彭脹而引起的彎曲就不會在「刃區」出現 (詳情見於「03 製刀步騾」中「第十一步. 燒入」一節)。此外,「刃區」的韌性鋼鐵較多,可以減少刀劍在「刃區」折斷的機會。

大阪燒出 (Osakayakidashi)

不論是「直刃」還是「亂刃」,「刃文」都以直線方式在「刃區」起始。這種設計常見於「新刀」時期產自「大阪」的刀劍。

腰刃 (Koshiba)

在「刃區」起始的「刃」特別寬闊。

京燒出 (Kyouyakidashi)

如「大阪燒出」的手法,不論是「直刃」還是「亂刃」,「刃文」都以直線的方式在「刃區」起始。不過,「刃文」起始的部份通常較「大阪燒出」的為短。這種設計常見於「新刀」時期產自「京都」的刀劍。

(註:以直線方式作為「刃文」在「刃區」起始的設計始見於「新刀」時期。)



目釘穴 (Mekugiana)
乾燥的竹釘 (稱為「目釘」,Mekugi) 通過手柄和「目釘穴」,令刀身固定。

鑢目 (Yasurime)
為了防止在使用刀劍時,刀身意外脫離手柄,刀匠會在「中心」的整個表面銼出細紋,以增加刀柄與刀身之間的磨擦力,而這些細紋就稱為「鑢目」。一般來說,大多數日本刀的「中心」部份,底面兩面都會有「鑢目」挫紋;不過,「新刀」時期名刀工「繁慶」的作品或只會有單面的「鑢目」。



銘 (Mei)
為了確認對消費者的責任,刀工都會在刀劍的「中心」刻上「銘」以作識認。嚴格來說,「銘」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鏨" 在「中心」上,而不是 "雕刻"。部份刀匠會在其不同的年紀刻上不同的銘文。有的刀工也會將刀劍的出品日期包括在銘文中。「銘」對於刀劍的鑑定異常重要,不過,不著名的刀工,或者顧客訂製刀劍作為對上級的禮品,或是給廟宇的貢獻,刀劍都可能沒有銘文,亦即是所謂的「無銘」刀劍。此外,不法商人為求混水摸魚,在刀劍刻上偽造的「銘」也不足為奇。



日本「奈良」(Nara) 時代,「大寶律令」訂立了各級官階的名稱,例如「守」(Kami)、「介」(Suku)、「掾」(Jyu)、「目」(Sekan) 等。後來,附有「受領銘」(Zuryoumei) 的刀劍亦開始出現,即是「銘」的內容包括了官階名稱。例如,「山城國」刀匠XX製作的刀劍上會出現「山城 "守" XX」一類的銘文。除了官階以外,「受領銘」亦可以包括僧侶的名位,例如「法橋」、「法眼」等。由「受領銘」的內容可以粗略估計出刀劍的年份,例如附有「左兵衛尉」、「式部丞」等銘文的刀劍都是「古刀」時期的產品。

看過「山城 "守" XX」的銘文,有人或會奇怪,為何一國之「守」會是一名刀匠?甚至有人發現同期出品的眾多刀劍之中有不少是「山城守YY」、「山城守ZZ」所作,難道山城國真的有許多的「守」存在嗎?其實,「守」是一個專職官員,只有一人,也不會 "兼職" 為刀匠,不過當時有不少著名刀匠得到朝廷的讚許,並容許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上加上官銜,所以才出現了 "山城守是個刀匠" 的誤會。

「受領銘」的內容本身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江戶」(Edo) 時代的「寶永」(Houei) 年間,將軍的居城位於「武藏國」,所以「武藏守」的銘文被嚴格禁止了。

有的銘文如「備州長船三左衛門祐定」,當中的「備州」為地名,「長船」為刀工流派,「三左衛門祐定」卻不一定是刀匠,而可能是買家的名字。這種銘文稱為「俗名入銘」,最常見於「末備前」(「戰國時代」的「備前國」) 的刀劍。「戰國」時代烽煙四起,人們對刀劍的需求奇大,令粗製濫造的刀劍一時充斥市面,出現了「數打物」(Kazuuchimono) (數支刀劍一次過製成) 和「束刀」(Tabagatana) (多把刀劍綑成一扎作一次過的賣買) 等低劣品,都附有「俗名入銘」。

(註:「戰國」時代之前的「備前」刀劍並無「俗名入銘」。)

「太刀」時代結束以後,為了應用上的便利,有不少「太刀」被改短成「刀」。有不少武士亦為了配合體型,也會把刀劍改短。「江戶」(Edo) 時代的「寬永」(Kanei) 十五年 (1638 年),「德川幕府」更立法限制刀劍的長度,令更多刀劍的被改短。為了保存「鋩子」,刀劍的「切先」不能被削去,所以要改短刀劍就必需從「中心」部份著手。不過,削去「中心」以改短刀劍,就可能連「銘」都被除丟,"變" 成了「無銘」,如此情況則稱為「大磨上無銘」(Oosuriagemumei)。若刀劍價值不菲,不能隨便失去銘文的話,仍有好些辦法可以應付:


將「中心」一部份削短以改變刀劍的長度,這種手法稱為「磨上」(Suriageru)。


若「中心」被削去的份量不多,「銘」仍然可以保留下來 (只是稍為下移而已)。


若修改的程度較大,可以將「中心」連帶「銘」的部份向後折返,銘文則會倒轉。這種「銘」稱為「折返銘」(Orikaeshimei)。


若需要更大程度的修改,可以將原來連帶「銘」的一小段「中心」割出,完成修改後再補回割出的一段。這種手法稱為「額銘」(Gakumei)。

刀劍若曾被改短,武士 / 收藏家或會將刀劍送到鑑定家去重作鑑定。有一些鑑定家會在「銘」上加上自己的姓名,再為「銘」填入黃金,稱為「金象嵌銘」(Kinzouganmei)。這種做法常見於「江戶」時代的著名研磨師兼鑑定家「本阿彌」家族經手的刀劍。如果刀劍本來就沒有切鏨而成的「銘」(或是「無銘」) 的話,鑑定家就會為刀劍加上朱漆銘文 (稱為「朱銘」,Kiwamemei)。這類鑑定家加工而成的「銘」稱為「極銘」(Kiwamemei)。



有些「銘」包括了刀劍的測試結果,稱為「裁斷銘」(Saidanmei)。「裁斷銘」包括試刀師的姓名和測試日期,並且會以「金象嵌銘」裝飾。下圖為試刀師「山野加右衛門」的裁斷結果,表示此刀曾將三具人體一次過砍斷。



此外,因為各種原因,「銘」的格式可能會異於尋常。例如,有銘文的內容為「天正 "二二" 年五月吉日」,中間的 "二二" 其實代表 "四",因為忌諱的原故所以改為 "二二" 而已 (日本人同樣會把 "四" 讀成 "死"... )。此外,亦有為節省佔位而用 "廿" 代替 "二十" 的情況。

雕刻
有些日本刀的刀身上刻有精美的圖案。早期的雕刻多作為刀工或武士對信仰的印記,其後發展則偏重於裝飾的作用。雕刻的題材多與宗教有關,分類如下:



A. 素劍 (Suken)
古印度的雙鋒長劍,為密教的法器,也是日本神祗「不動明王」的兵刃。

B. 三鈷劍 (Sankoken)
「鈷」即是邊鋒,三鈷劍就是刃帶三鋒的法器。

C. 獨鈷劍 (Dokukoken)
單鋒法器。

D. 幡鉾 (Genhoko)
古印度密教的旗幡。

E. 金剛索
日本神祗「不動明王」左手所持的法器。

F. 蓮華 (Renge)
神佛的蓮座。

G. 俱利伽藍 (真)
相傳「俱利伽藍」是「不動明王」的化身,雕刻以四鈷劍、蓮華和火焰代表。以雕刻的精密程度可以分為「真」(Shin)、「行」(Gyu) 和「早」(Sou) 三種,其中以「真」最為精密。

H. 俱利伽藍 (行)

I. 俱利伽藍 (早)

J, K. 俱利伽藍 (浮雕)

此外,同一個雕刻題材,在不同的刀工流派底下或會有不同的設計。例如,「山城國」的「素劍」雕刻,劍尖較為圓潤,而「相州傳」的「素劍」則呈三尖兩刃狀。



有宗教意義的梵字亦常見於早期的刀劍雕刻,這些梵字通常都是神佛的法號,例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威德明王」、「愛染明王」、「摩利支天」、「不動明王」等。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20:48 编辑 ]
菖蒲造 (Syoubudukuri).gif
鎬造 (Syoubudukuri).gif
冠落造 (Kanmuriotoshi).gif
劍形 (Kengyou).gif
兩刃造 (Morohadukuri).gif
亂邊 (Midarekomi).gif
片切刃造 (Katakirihadukuri).gif
普通的形態.gif
切 (kiri).gif
切先兩刃造 (Kissakimorohadukuri).gif
鵜首造 (Unokubitsukuri).gif
振袖 (Furisode).gif
振袖 (Furisode).gif
雉子股 (Kijimomo).gif
舟形.gif
卒塔婆形 (Sotobagata).gif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製刀步驟>

簡單來說,日本刀的材料主要為「玉鋼」(Tamahagane)。不過,「古刀」期的刀劍所用的物料和製作法門都已經失傳。以現時的科技可以分析出刀劍完成品的化學成份,但是不能準確推算出爐火處理前的物料成份和爐火處理的溫度、時間、次數、焠火方法等資料。能夠流傳下來,最早的製刀法門主要來自「江戶」時代的記載。

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不同的製刀方法,以下只能約略列出一般典型的製刀步驟:

第一步. 「水挫」 (Mizuheshi)
又稱為「水減」。即是將「玉鋼」加熱並錘打成厚度為約 5mm 的薄片。聽起來像是很簡單的工序,其實不然... 為了控制鋼材的含碳量 (含碳量的保留 / 流失),加熱的次數有嚴格限制;而且「玉鋼」的硬度在其續漸冷卻時會有所改變。只有經驗老到的刀匠才能準確把握施錘力度的變化,在限定的加熱次數下將「玉鋼」打鍊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鋼片成形後,刀匠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含碳量足夠的部份會自然碎落,作為製刀的材料。刀匠要對鋼片的溫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極準確的把握,才能夠收集到含碳量合適的材料。餘下的部份,刀匠會留待將來再用。

以現代材質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算是刀匠控制鋼材含碳量的手法。

第二步. 「小割」 (Kowari)
將鋼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長短的細塊。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過低,有些刀匠會用這個來製作刀劍的「芯鐵」。

第三步. 製作燒台
第四步. 「積重」 (Tsumikasane
將「小割」工序所得的碎鋼塊一層一層的焊接在燒台之上,如此熱力就可以均勻傳遞。鋼塊的熱黏性對焊接的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熱黏性則取決於鋼材的純度和含碳量,所以選用「玉鋼」和進行第一步的「水挫」工序是必要的。

不同的刀工流派有不同的焊接方式... 平行排列的焊接稱為「短冊鍛」,交差排列的稱為「拍木鍛」,十字形排列的稱為「木葉鍛」或「十文字鍛」。

以鍛造一支「刀」(「打刀」) 為例,就需要積聚約 2 到 3 kg 的鋼材。

第五步. 「積沸」 (Tsumiwakashi)
將「積重」工序辦好的物料放回爐火,以確保鋼料能夠完全焊合。為確保鋼料與空氣完全隔絕 (以免爐火消耗鋼材中的含碳量) 和容許細慢而均勻的熱力處理,置入爐火前刀匠會將鋼料用沾滿泥汁和稻草灰燼的和紙將鋼料緊緊包好。刀匠必需小心掌握爐火的溫度和加熱的時間。

第六步. 折返鍛鍊
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鍊爐的技術,要鍊製均質的刀劍就非常困難。為克服如此問題,唯有應用「折返鍛鍊」的技術。

將「積沸」工序辦好的鋼料返複折疊,重回焊接,只消重複 10 次,就可以造出有 1024 層的鋼材 (2 的 10 次方);層次愈多,鋼材中的碳和各種成份就會更加均一,鐵晶體也會更細緻,製成品的強度亦會較高。

(註:不過層次太多的話,即代表鋼材在鍊爐中的時間太長,鋼材中的碳含量亦會流失太多,製成品的硬度就會受到影響,鋒利程度亦會有所限制。一般來說,日本的刀劍通常不會經過 15 次以上的折返鍛鍊。)

在「折返鍛鍊」期間,不斷的錘打會令鋼材中一大部份的雜質化為火花飛走。雜質是鋼材的「強度弱點」,損害往往由「強度弱點」開始,慢廷至材質的整體,成為全面的損壞。「強度弱點」的數目愈少,慢廷破壞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所以,鋼材愈純淨,其強度和韌性就會愈高。

世界各地以高溫鍊爐製成的刀劍,成形後都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根據熱力學的解譯,在高溫鍊製過程中,細少的鐵晶體為減少其數目 (減低總表面積),會自行互相結合,重組成數目較少,體積較大的鐵晶體。如此一來,鋼材的強度就會受到影響。所以,以高溫鍊爐製成的刀劍在焠火之後 (即是將白熱的鋼鐵投到水 / 油中冷卻),必須重新置回低溫爐火數小時,令細少的鐵晶體在原有的晶體之間重新結晶,回復強度和韌性。不過,長時間的爐火鍛鍊又會令碳含量過份流失,影響製成品的表面硬度和鋒利程度。

相對於西方的刀劍,以低溫鍊爐 (低於攝氏 1000 度) 鍊製的日本刀,鐵晶體一直能夠保持在細密的狀態,所以焠火之後根本就不用回火,進一步減少碳份的流失,而硬度、強度和韌性都能夠保持。

此外,經過「折返鍛鍊」的刀劍會出現有如松木紋一般的表面紋理 (「地肌」),美觀之極。

(註:有利必有弊。高溫鍊爐中的鋼材較軟,較易打造成形;低溫鍊爐中的鋼材較硬,較難打造,甚至不是個人的體力所能應付。如果折返層不能完全焊合,就會成為潛在的裂口,變成完成品的瑕疪。所以,一般打造過程中,刀匠會緊持鋼材,並發號司令,由兩三名體壯力健的弟子從旁以長柄大錘敲打。換句話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集約的工事,以血汗換取質素的偉大藝術。)
日本刀鋒利而又不易彎曲,即是擁有 "剛硬" 的特性。
同時,日本刀又不易折斷,即是擁有 "柔韌" 的特性。

集剛柔兩性於一身,日本刀如何做到呢?

有別於世界各國的刀劍,日本刀並非由一塊鋼材打造而成,而是由一層剛硬的「皮鐵」(Kawatetsu) 包裹著另一柔韌的「芯鐵」(Shintetsu),焊合而成。「皮鐵」由含碳量較高的「玉鋼」經 10 到 15 次的「折返鍛鍊」製成,而「芯鐵」則以由含碳量較低的「庖丁鐵」(或用低碳生鐵,或用含碳量低的「玉鋼」) 經 5 到 6 次的「折返鍛鍊」製成。

如此的組合,日本刀就可以做到剛柔同體了。

不同的刀工流派採用不同的鋼料分佈方式,有的更會加上硬度更高的「刃鐵」(Hatetsu),硬度更低的「棟鐵」(Munetetsu),或採用經折疊卻沒有焊合的雙層「芯鐵」。

第八步. 「素廷」
將「造邊」工序準備好的混合鋼材打造成長條形,成為刀身的基本形狀。

第九步. 打造「切先」


為確保「切先」與刀身有同樣的混合鋼材分佈,也為了得到通順的表面紋理,刀匠會將刀尖斜斜切去一段 (尖角在邊鋒的位置),再以小錘將尖角打造成向後的彎弧,成為「切先」。刀匠鍛造「切先」的時候,鋼材處於高溫狀態。焠火過後 (即是將刀身放到水中冷卻),「鎬」的部份遇冷收縮,「刃」的晶體卻會彭脹,所以「鋩子」會向「棟」的方向返縮。製作「切先」是最考究手工的步騾,所以由製成品的「切先」可以看出刀匠本身的功力。

第十步. 「火造」
以小錘將刀身各部份打造成形和修正。

第十一步. 「燒入」
最後的火鍛工序。刀匠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調製「燒刃土」(Yakibatsuchi)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成份和調製法),再將成形的刀身用「燒刃土」包封。「刃」的範圍用土較薄,「鎬地」和「棟」的範圍用土較厚。基本上,「燒刃土」的分佈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點。

泥封好的刀身會被放到攝氏 750 至 760 度的爐火之中。刀匠由爐火的顏色以確認溫度,若溫度高於攝氏 800 度以上,完成品就會出現鐵結體肥大的現象,影響強度。

經過特定的加熱時間,刀匠就會將刀身移離爐火,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卻,即是 "焠火"。(焠火的水溫、水源、手法、添加物等都被各派刀工視為最大的秘密。) 因為「燒刃土」厚薄不一的關係,「刃」的冷卻速度遠較「鎬地」和「棟」為快,所以「刃」的硬度會遠較「鎬地」和「棟」的硬度為高。亦因為急冷的緣故,「刃」的鐵晶體會發生異變,體積變大,所以焠火之後刀身會進一步向後彎曲。這個情況有別於上述的 "晶體肥大" 的問題,焠火後「刃」的鐵晶體數目不變,只是每一個晶體的體積變大而已。情況好比清水結冰之後密度變小,體積變大一樣。

第十二步. 其他
再經過初步的打磨、開「目釘穴」、銼「鑢目」、刻「銘」等工序後,刀匠的責任可以說是到此為止了。一般來說,日本刀的「研磨」、造鞘、金銀裝飾、卷柄等工序另有專人負責,不是刀匠的工作範圍。     (top)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20:58 编辑 ]
第三步. 製作燒台.gif
第四步. 「積重」 (Tsumikasane.gif
第六步. 折返鍛鍊.gif
第七步. 「造邊」.gif
第九步. 打造「切先」.gif
blade_samurai75.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8-11 15:26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5-10-2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mabb.cn/

    顶一下,谢谢前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09:5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0-2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GREAT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兄台。你的这份日本刀资料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yyxfm.com.cn/

    好资料!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3-4 12:24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10-3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孤独刀客 兄,多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4 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无私分享~太感谢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5-20 13:44
  • 签到天数: 2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5-10-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我等晚辈大开眼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