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65
注册时间2004-11-15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8
"桶" (Hi)
即是平行於刀身的坑紋,常常被濫稱為 "血槽",更有人標榜有甚麼 "放血" 功能云云... (才怪!) 其實,刀匠為了減輕刀身的重量,又儘量避免影響刀身的強度 / 抗變形度 (即不能隨便磨薄刀身了事),於是沿著刀身移走一段物料,即成為「"桶"」。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時代,會採用不同形式的「"桶"」。(註:"桶" 字應該為 "木" 部加 "通"。)
造邊 (Tsukurikomi)
即是刀身形狀的設計,分類如下:
菖蒲造 (Syoubudukuri)
「鎬地」直通整過刀身,沒有「橫手」,刀身外形似菖蒲葉,因而為名。
鎬造 (Syoubudukuri)
「鎬筋」為「橫手」的起點,為最常見的設計。
兩刃造 (Morohadukuri)
即是前後皆為利邊的雙刃刀劍。
片切刃造 (Katakirihadukuri)
單斜面開鋒。
平造 (Hiradukuri)
刀身有如平面一塊,沒有可見的「鎬筋」和「橫手」。
"Osoraku" 造 (Osorakudukuri)
名匠「島田助廣」的短刀。「橫手」在刀身中間,「切先」佔去刀身的一半。刀身刻有 "Osoraku" 的字樣,有 "奇怪" 的意思。
冠落造 (Kanmuriotoshi)
刀身上半段的「鎬地」被削薄為「菖蒲造」的形態 (連「切先」亦被削薄)。
鵜首造 (Unokubitsukuri)
類似「冠落造」,不過「切先」保留原來的厚度。
切先兩刃造 (Kissakimorohadukuri)
「切先」前後都有利邊 (即是雙刃「切先」)。這種雙刃「切先」可以佔去半個刀身。
中心 (Nakago)
「中心」即是刀身與手柄連接的部份。歷史久遠的日本刀,「中心」往往出現銹蝕。有部份收藏家以「中心」的銹蝕狀態來鑑定刀劍的年份,卻有不法商人偽作銹蝕以求魚目混珠。「中心」的設計有以下的分類:
普通的形態
雉子股 (Kijimomo)
狀似雉雞腿,常見於「衛府太刀」。
振袖 (Furisode)
狀似和服的長袖,常見於「鎌倉」(Kamakura) 末期流行的「馬手指」(Metezashi) 短刀。
"Tanago" 腹 (Tanagobara)
狀似魚腹 ("Tanago" 是日本的一種魚類),常見於「伊勢國」的「村正」刀劍。
舟形
狀似船底,常見於有「相州傳」風格的刀劍。
此外,「中心」底部形狀的設計亦有分類如下:
刃上栗尻 (Haagarikuriji)
「中心」底部傾斜向「棟」的一方。
栗尻 (Haagarikuriji)
形似栗子。
切 (kiri)
「中心」底部被切平,為「大和國」名刀工「保昌」一派的特色。
入山形 (Iriyamagata)
「中心」底部的尖端靠向「棟」的一方。
劍形 (Kengyou)
「中心」底部的尖端在正中央。
卒塔婆形 (Sotobagata)
「中心」底部的尖端靠向「刃」的一方。
刃區 (Hamachi)
「刃」在「中心」的完結點,也是兵刃在砍劈時受力最大的一點。「刃區」亦是「刃文」起始的地方,而「刃文」起始的方式被稱為「燒出」(Yakidashi),對刀劍的性能 (尤其是抵抗折斷的能力) 有很大的影響。下列四種主要的「燒出」形式:
燒落 (Yakiotoshi)
「刃文」沒有超越「刃區」。在焠火冷卻後,「刃」晶體彭脹而引起的彎曲就不會在「刃區」出現 (詳情見於「03 製刀步騾」中「第十一步. 燒入」一節)。此外,「刃區」的韌性鋼鐵較多,可以減少刀劍在「刃區」折斷的機會。
大阪燒出 (Osakayakidashi)
不論是「直刃」還是「亂刃」,「刃文」都以直線方式在「刃區」起始。這種設計常見於「新刀」時期產自「大阪」的刀劍。
腰刃 (Koshiba)
在「刃區」起始的「刃」特別寬闊。
京燒出 (Kyouyakidashi)
如「大阪燒出」的手法,不論是「直刃」還是「亂刃」,「刃文」都以直線的方式在「刃區」起始。不過,「刃文」起始的部份通常較「大阪燒出」的為短。這種設計常見於「新刀」時期產自「京都」的刀劍。
(註:以直線方式作為「刃文」在「刃區」起始的設計始見於「新刀」時期。)
目釘穴 (Mekugiana)
乾燥的竹釘 (稱為「目釘」,Mekugi) 通過手柄和「目釘穴」,令刀身固定。
鑢目 (Yasurime)
為了防止在使用刀劍時,刀身意外脫離手柄,刀匠會在「中心」的整個表面銼出細紋,以增加刀柄與刀身之間的磨擦力,而這些細紋就稱為「鑢目」。一般來說,大多數日本刀的「中心」部份,底面兩面都會有「鑢目」挫紋;不過,「新刀」時期名刀工「繁慶」的作品或只會有單面的「鑢目」。
銘 (Mei)
為了確認對消費者的責任,刀工都會在刀劍的「中心」刻上「銘」以作識認。嚴格來說,「銘」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鏨" 在「中心」上,而不是 "雕刻"。部份刀匠會在其不同的年紀刻上不同的銘文。有的刀工也會將刀劍的出品日期包括在銘文中。「銘」對於刀劍的鑑定異常重要,不過,不著名的刀工,或者顧客訂製刀劍作為對上級的禮品,或是給廟宇的貢獻,刀劍都可能沒有銘文,亦即是所謂的「無銘」刀劍。此外,不法商人為求混水摸魚,在刀劍刻上偽造的「銘」也不足為奇。
日本「奈良」(Nara) 時代,「大寶律令」訂立了各級官階的名稱,例如「守」(Kami)、「介」(Suku)、「掾」(Jyu)、「目」(Sekan) 等。後來,附有「受領銘」(Zuryoumei) 的刀劍亦開始出現,即是「銘」的內容包括了官階名稱。例如,「山城國」刀匠XX製作的刀劍上會出現「山城 "守" XX」一類的銘文。除了官階以外,「受領銘」亦可以包括僧侶的名位,例如「法橋」、「法眼」等。由「受領銘」的內容可以粗略估計出刀劍的年份,例如附有「左兵衛尉」、「式部丞」等銘文的刀劍都是「古刀」時期的產品。
看過「山城 "守" XX」的銘文,有人或會奇怪,為何一國之「守」會是一名刀匠?甚至有人發現同期出品的眾多刀劍之中有不少是「山城守YY」、「山城守ZZ」所作,難道山城國真的有許多的「守」存在嗎?其實,「守」是一個專職官員,只有一人,也不會 "兼職" 為刀匠,不過當時有不少著名刀匠得到朝廷的讚許,並容許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上加上官銜,所以才出現了 "山城守是個刀匠" 的誤會。
「受領銘」的內容本身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江戶」(Edo) 時代的「寶永」(Houei) 年間,將軍的居城位於「武藏國」,所以「武藏守」的銘文被嚴格禁止了。
有的銘文如「備州長船三左衛門祐定」,當中的「備州」為地名,「長船」為刀工流派,「三左衛門祐定」卻不一定是刀匠,而可能是買家的名字。這種銘文稱為「俗名入銘」,最常見於「末備前」(「戰國時代」的「備前國」) 的刀劍。「戰國」時代烽煙四起,人們對刀劍的需求奇大,令粗製濫造的刀劍一時充斥市面,出現了「數打物」(Kazuuchimono) (數支刀劍一次過製成) 和「束刀」(Tabagatana) (多把刀劍綑成一扎作一次過的賣買) 等低劣品,都附有「俗名入銘」。
(註:「戰國」時代之前的「備前」刀劍並無「俗名入銘」。)
「太刀」時代結束以後,為了應用上的便利,有不少「太刀」被改短成「刀」。有不少武士亦為了配合體型,也會把刀劍改短。「江戶」(Edo) 時代的「寬永」(Kanei) 十五年 (1638 年),「德川幕府」更立法限制刀劍的長度,令更多刀劍的被改短。為了保存「鋩子」,刀劍的「切先」不能被削去,所以要改短刀劍就必需從「中心」部份著手。不過,削去「中心」以改短刀劍,就可能連「銘」都被除丟,"變" 成了「無銘」,如此情況則稱為「大磨上無銘」(Oosuriagemumei)。若刀劍價值不菲,不能隨便失去銘文的話,仍有好些辦法可以應付:
將「中心」一部份削短以改變刀劍的長度,這種手法稱為「磨上」(Suriageru)。
若「中心」被削去的份量不多,「銘」仍然可以保留下來 (只是稍為下移而已)。
若修改的程度較大,可以將「中心」連帶「銘」的部份向後折返,銘文則會倒轉。這種「銘」稱為「折返銘」(Orikaeshimei)。
若需要更大程度的修改,可以將原來連帶「銘」的一小段「中心」割出,完成修改後再補回割出的一段。這種手法稱為「額銘」(Gakumei)。
刀劍若曾被改短,武士 / 收藏家或會將刀劍送到鑑定家去重作鑑定。有一些鑑定家會在「銘」上加上自己的姓名,再為「銘」填入黃金,稱為「金象嵌銘」(Kinzouganmei)。這種做法常見於「江戶」時代的著名研磨師兼鑑定家「本阿彌」家族經手的刀劍。如果刀劍本來就沒有切鏨而成的「銘」(或是「無銘」) 的話,鑑定家就會為刀劍加上朱漆銘文 (稱為「朱銘」,Kiwamemei)。這類鑑定家加工而成的「銘」稱為「極銘」(Kiwamemei)。
有些「銘」包括了刀劍的測試結果,稱為「裁斷銘」(Saidanmei)。「裁斷銘」包括試刀師的姓名和測試日期,並且會以「金象嵌銘」裝飾。下圖為試刀師「山野加右衛門」的裁斷結果,表示此刀曾將三具人體一次過砍斷。
此外,因為各種原因,「銘」的格式可能會異於尋常。例如,有銘文的內容為「天正 "二二" 年五月吉日」,中間的 "二二" 其實代表 "四",因為忌諱的原故所以改為 "二二" 而已 (日本人同樣會把 "四" 讀成 "死"... )。此外,亦有為節省佔位而用 "廿" 代替 "二十" 的情況。
雕刻
有些日本刀的刀身上刻有精美的圖案。早期的雕刻多作為刀工或武士對信仰的印記,其後發展則偏重於裝飾的作用。雕刻的題材多與宗教有關,分類如下:
A. 素劍 (Suken)
古印度的雙鋒長劍,為密教的法器,也是日本神祗「不動明王」的兵刃。
B. 三鈷劍 (Sankoken)
「鈷」即是邊鋒,三鈷劍就是刃帶三鋒的法器。
C. 獨鈷劍 (Dokukoken)
單鋒法器。
D. 幡鉾 (Genhoko)
古印度密教的旗幡。
E. 金剛索
日本神祗「不動明王」左手所持的法器。
F. 蓮華 (Renge)
神佛的蓮座。
G. 俱利伽藍 (真)
相傳「俱利伽藍」是「不動明王」的化身,雕刻以四鈷劍、蓮華和火焰代表。以雕刻的精密程度可以分為「真」(Shin)、「行」(Gyu) 和「早」(Sou) 三種,其中以「真」最為精密。
H. 俱利伽藍 (行)
I. 俱利伽藍 (早)
J, K. 俱利伽藍 (浮雕)
此外,同一個雕刻題材,在不同的刀工流派底下或會有不同的設計。例如,「山城國」的「素劍」雕刻,劍尖較為圓潤,而「相州傳」的「素劍」則呈三尖兩刃狀。
有宗教意義的梵字亦常見於早期的刀劍雕刻,這些梵字通常都是神佛的法號,例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威德明王」、「愛染明王」、「摩利支天」、「不動明王」等。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刀客 于 2005-10-1 20:4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