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1|回复: 22

[娱乐放松] 记忆上海小吃(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5-14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忆上海小吃(转)
    引子-----拜读了@秋叶飞起兄妙笔生花下的种种上海美食小吃,读来真受益非浅。。。

    有网友也感慨道:不能太迷信老铺老店,还有一些原汁原味的老点心作坊,散布在大上海的角角落落。。。

    拜读文章,放在十年前肯定会成为饕餮客人人传颂的佳文,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我们的时代,现在
    的上海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上海,现在的上海人更不是当年弄堂、洋房里的上海人了,那些点心店虽名头一样,但
    所包涵的内容早已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适应潮流。。。等七老八十了再去回忆和找寻青壮时代的美味。切记!饕餮客的最
    高境界在于自己动手DIY,实在想吃海派原味点心的。。。真把我惹火了,我一件件自己做出来自己尝,保证清洁
    卫生外加环保节约,还可以陶冶性情,一次失败就做第二次,为了自己的回忆,为了自己的味蕾,凡事不求人。。

    No.1冷面
      
      上海有一样小吃只有夏天有,其他季节绝无。据说有个大胖子怕热,可他一到冬天,就想着大夏天,无他,
    想冷面,想吃冷面,想煞冷面。

    冷面在上海的小吃中是一朵秀丽的异葩。冷面,确切的说应该叫“上海冷面”,一走出上海,绝对吃不到。很多地
    方把“冷的面”叫“凉面”,只有上海的冷面叫冷面,还有朝鲜的冷面也叫冷面。但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面,犹如
    ***和金日成都曾叫红太阳一样。

    从前的人想冷面,想的时间比较长,要从秋天想到冬天,再想到春天,春暖花开了,可老天爷就是不让大地升温。
    那个大块头就急了,天天盼天热。天一热,柜台上摆出了冷面的架势(店家一般为冷面专门辟一角落,全封闭,内
    装空调以保持低温,顾客可清楚地看到玻璃后面的冷面和浇头及调料),大块天一准来一瓶冰啤酒,一客冷面,还
    是一客清冷面。一口冰啤,一口清冷面,一脸的满足,标志着为时几个月的热天开始了。

      现在的人想冷面,想的时间比较短,想一个冬天就可以了。吃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从春天一直吃到秋天,我真
    是感觉不到上海有春天和秋天。还没有闻到春风催花香的情致,天忽地一下就暴热了,还没有听到秋风扫落叶的肃
    杀,湿冷的冬日就席卷了大地。说句实在话,吃四、五个月的冷面,也许来年真就不想再吃。子曰:“不时,不吃
    ”,意思:不是时节的东西,不吃。都已经“秋分”已过的时节,天依然还是33度的大热天。
      
      上海吃冷面的地方多到数不过来,到哪里去吃呢?不要到面馆,要到饮食店,或称点心店。从前上海堂堂正
    正称“店心店”的至少有几千家,现在你若是上点评网上去查“饮食店”或“点心店”,可能只有百来家。大家都
    要面子,都改名了。
      
    “四如春点心店”,据上海市地方志记载,成立于1929年。早年开在瑞金一路15号,以后可能搬迁到过福州路上
    。再后来就是到长寿路的大自鸣钟那里,最后沦落到:普陀区石泉路72号(近镇坪路)。
      
      它家也改名了,改成“食府”,叫“四如春食府”,一条两边都是老公房的街道门面房,“食府”两字怎么
    叫怎么别扭。一脚踏入,人声鼎沸,环眼望望,还是“点心店”。
      
      点一客清冷面(二两)3元,一碗牛肉线粉汤4元,一客锅贴(一两)3元。
      
      三样东西都要自己去拿,没人跟你端。先奔玻璃房的冷面,看里头的服务员取盘,装面,浇一勺酱油,再一
    勺醋,再一勺花生酱,手法娴熟,滴醋不漏,也是一种视觉享受。等把冷面、汤、锅贴、碟(加醋,吃锅贴)都放
    好,才细细的端详这盘冷面。
      
      上海的冷面不装在碗里,都装在盘子里,以使冷面散得开。一客好的冷面,看着要有蓬松感,有点点油油亮
    亮。我为何在如此多的店家中只选“四如春”呢?1937年前后,冷面的制法都是将面条煮熟后,用冷水冲凉而成。
    1949年后,卫生部门因冷面用生水冲凉而予以禁售。1952年,“四如春点心店”采取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
    凉的办法加工冷面,获得成功。不仅符合卫生要求,且加工后的面条硬韧滑爽,备受上海人民的喜爱。
      
      不要小看这爿店,它可是“上式冷面”(算我秋叶飞起首创的叫法吧!)的鼻祖,新中国第一家允许卖冷面
    的店!入口果然不同凡响,硬韧清口,酸咸到位,裹着一点花生酱的香甜,爽!与很多家冷面不同,这面吃口竟然
    非常滑溜。一般店的冷面,若花生酱调得过厚,就会有点黏,过黏就成麻酱拌面了。
      
      上海的冷面,用的是小阔面,若不是,肯定不好吃。吃冷面,一定不能干吃,得来点汤什么的。干吃冷面,
    上海人叫洋盘,会噎着,而且是很深刻的噎,估计这辈子会忘不了的那种噎。
      
      最绝配的汤,应该是热的咖喱牛肉汤、血汤或油豆腐线粉汤。还有一种配法,也令人回味无穷。我小时候,
    有的点心店会在热天卖“赤豆刨冰”,当把盖满整个杯口的刨冰边缘一点点的挖到碎冰下面的水里去后,就可以一
    口刨冰,一口冷面,吃个舒坦。整个夏天也会因着这一口一口的味道而深埋于记忆中,无法忘怀。
      
      更有一种配法,就是那个大块头喜欢的吃法,一口清冷面,一口冰啤酒,中西结合,妙趣无穷。我也喜欢如
    此吃法,冰啤酒要一大口喝,清冷面也要一大口吃,在夏天的时候,其爽心的程度,不亚于冬天大块吃羊肉喝烧酒
    。当然有人吃冷面,一定喜欢放浇头。
      
      玻璃房的冷面间,调料的边上一般会放一大锅一大锅的浇头,早年店家多用搪瓷锅,搪瓷锅是过去时代的产
    物,如今用不锈钢锅的偏多。吃冷面,经典的浇头就两个:三丝和辣酱。三丝适合喜欢清淡口味的,辣酱适合浓重
    口味的。三丝一般是肉丝、青椒、绿豆芽(或茭白丝) ,与冷面一起入口,四味一体,爽口解馋。而辣酱浇头一
    经加入,这面就口重了,会把冷面的本味偏掉,但有人就是喜欢如此吃。更有甚着,吃大排冷面的时候,会让服务
    员加大排汤,一加还两勺。口各有嗜,非为绝对,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冷面店:美新、四新、盛心、友联、丰裕、王家沙、大富贵、乔家栅、沧浪亭、又一村、
    老盛昌、味香斋、万寿斋、吴越人家、德兴面馆等
    No.2粢饭糕
      
      上海早点,最著名的是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
      
      粢饭又分粢饭团和粢饭糕,两样东西叫法差不多,其实差了蛮多。简单的讲,粢饭团是一团粢饭,里厢包一
    根油条。粢饭糕是一块粢饭,在油里厢炸一炸。早年上海所有的弄堂口,都可以见到四大金刚的身影。如今,要想
    吃到一块正宗喷香的粢饭糕,实非易事。
      
      首先要早起,所谓早点,就是早上吃的点心。但最近上海出了件妖怪个事体,早点心吃到了半夜里。有人为
    了一块粢饭糕,竟然会熬到半夜,睡眼朦胧,从虹桥跨三个区开车过去吃。
      
      白露已过,天色微亮,早上5点半站在肇周路建新路口,一片茫然。我已经想不起我的记忆里是否来过此地。
    寻着去,竟然未见灯火烟绕,更未闻煎粢饭糕的油耗气。自从“人气美食”报道了“半夜阿婆”的豆浆和粢饭糕,
    深夜12点到清早6点钟,肇周路就会出现一道风景:排队买豆浆、粢饭糕,排队吃豆浆、粢饭糕。
      
      “半夜阿婆”已然年过九旬,却违背老年人早起早睡的作息,晚上十点多开始做豆浆。老人家逆时间而行,
    做出的豆浆和粢饭糕恐怕也会不同凡响。果然,“人气美食”一报道,人气随着做早点的烟火气一起,腾空而升。
    “人气美食”一不做,二不休,竟然再次报道,这下好,把整个上海的夜猫子,馋猫子都吸了过来,最后引来了工
    商局的大盖帽。
      
      这不,门口贴了张纸条:“暂停营业,2010年9月20日。”向清晨在拐角处锻炼的老阿姨打听,被告知:“无
    执照,停业,什么时候开业伐晓得。”我真真是霉头触到哈尔滨,好不容易咬咬牙起了个大早,从莘庄赶过来,它
    竟然停业。
      
      没办法,只能转移阵地。这一转,就转到了浦东临沂路81弄临沂八村门口。临沂八村门口有个固定的早点摊
    位,常年做豆浆和粢饭。舀豆浆的胖阿姨,威风凛凛,手势清爽,她早年在国营大饼摊头上做。
      
      国营大饼摊头,老上海侪晓得,阿姨是上海人的多数,而且是胖的多数,口音带苏北口音的多数。屋里厢小
    人一堆(三个算少),瘦的多数!
      
      伐晓得在哪年哪月,国营大饼摊头在上海摊消失得无影无终。搿批胖阿姨退休的退休,下岗的下岗,淹没在
    人群中。胖阿姨属于创业者,伊胖胖的身影,就是上海滩大饼摊头的缩影,在秋天的微风中若隐若现。
      
      能寻到搿只摊头,并非我有特异功能,只因三年前我还住了此地。离开浦东,陆家嘴的高楼大厦从未使我想
    念,唯独这个小小的摊子,让我梦绕。
      
      胖阿姨摊头上的粢饭糕,1块洋钿一块。色面一如既往,金黄色,边角的部分有点点焦。粢饭糕说穿了,就是
    一块方正(有长方型也有正方型)的油炸过的饭。从米饭到粢饭糕,再到美味,有个说不明道不清的过程。就如我
    的一个中学同学,不幸姓了“高”,绰号就成了“粢饭糕”,最后很不幸的升级为“饭桶”。
      
      粢饭糕是美味,只有从小吃的人能体味。我们小辰光,没有塑料袋,所有的吃食都装在纸袋或竹篮里,特别
    是油炸的东西。油条用竹篮(两、三根就用筷子串着回家),生煎、粢饭糕装油纸袋,油纸袋不但不渗油,还隔热
    。粢饭糕从滚烫的油锅里被铁夹搛起,放网格上一晾,风里一吹,往油纸袋里一装,好吃的馋孩子就可以边走边滋
    味。
      
      粢饭糕最好吃的是四条边,从小受过粢饭糕熏陶的中年人,想起那脆脆的边,一定会嘴里淌口水。那四条边
    ,硬硬的,用上海话说,就是:“边边角角硬邦邦的四条边!”咬在嘴巴里,喷喷香,刮辣松脆!可以在耳朵里听
    到饭粒在齿间舞蹈!什么叫色、香、味,粢饭糕就是,金黄、喷香、脆齿!
      
      一块粢饭糕可以吃出幸福,现在的小孩子一定体会不到。侬想,噶西多油炸过的饭,一粒粒的吃,实在是邪
    气过念头。
      
      粢饭糕吃在口里,且脆,且咸,且鲜。用上海话说,就是“脆笃笃、咸滋滋、鲜得得”。本人对菜里的味精
    感冒,却独独对粢饭糕里的味精不感冒。好的粢饭糕,就要能吃出一眼眼味精的味道。
      
      粢饭糕用糯米和梗米按一定比例配制,糯米是软的,梗米是硬的。两者一混合,再这么在油里一炸,入口的
    粢饭糕就变得既硬又软了(边角硬,中心软)。这使我想起了前一阵在北京吃的“爆肚仁儿”,也是既硬又软的主

      
      中国人实在是聪明,能把一粒米饭上升到一口美味的高度。不满你说,粢饭糕上的一粒在油里炸过的米饭,
    能让我得到一口中国的满足。这一口中国的满足,就是我永远不会变的中国胃。
      
      粢饭糕在早点里是所谓的干货,如同大饼油条一样,要配湿货。老上海最喜欢的早点湿货,毫无疑问,是豆
    浆,而且是咸豆浆。胖阿姨摊头上的咸浆,曾经是我记忆中的浦东。可如今,浦东日新月异,胖阿姨的摊头也日新
    月异。盛咸浆的碗,竟然用起了泡沫塑料碗,90度滚烫的豆浆,倒进塑料碗,会起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我不敢想象

      
      硬着头皮吃了一口泡沫塑料咸浆,两个字:稀了。要么真起了化学反应?
      
      还好,粢饭糕不像大饼,容易噎着。粢饭糕虽然是干货,吃上去却并不干。特别是中心软的地方,吃上去竟
    然会有一种湿润的感觉,有的粢饭糕做得不到位,会粘牙。但口有异嗜,也有好这一口的人,要的就是能粘点牙的
    粢饭糕,侬讲,怪伐?
      
      最怪的是,我小辰光曾经看到过一个人,拿粢饭糕浸了咸浆里吃!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粢饭糕店:伐晓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No.3咸浆
      
      咸浆,顾名思义是咸个豆腐浆。上海早点摊上的豆浆有三种:淡浆、甜浆和咸浆。淡浆和甜浆,全世界的吃

    口基本差不多,唯有这咸浆,离开上海,就离了它的味。我有一位朋友,远在国外,时常往来邮件,有一次我不小

    心把“先讲”打成了“咸浆”,老兄竟然回我一封邮件:兄弟,侬下趟不要勒夜里(伊正在吃“早咖”)让我看到

    “咸浆”两个字好伐?
      
      我和那位朋友,从小都生长在南市老城厢。早年的南市是上海棚户最集中的区,什么都不好,唯独吃的东西

    好。什么样的美味小吃,走几步路都吃得到。就说城隍庙,中国四大小吃地(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长沙火宫

    殿)之一,离我家也就5分钟的步程。要说我的口,也是给南市这片土地给练出来的。大餐这辈子没吃过,小吃可

    从小了就吃的。
      
      小吃分干的和湿的,光说湿的小吃,就讲不过来。全血汤、双档汤、咖喱牛肉汤、油豆腐线粉汤、大肠肺头

    汤、鸡粥、糖粥等等,等等。
      
      而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弄堂口大饼摊上的一碗咸浆。那时候的咸浆,浓郁翻滚,就这么的一直翻到

    了心底。所以,我这位兄弟见不得“咸浆”两个字。梁实秋先生在《北平的零食小吃》中,第一个提到的小吃就是

    “豆汁”,“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己。”老上海的咸浆,就是老北京的豆汁,会让离开上海的人,越

    远越想念。
      
      如今有网络,有点评网,侬可以在上面查到几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样吃食,但你查碗老的咸浆给我看看

    ?上一篇《粢饭糕》中,“半夜阿婆”老绍兴豆浆店好不容易被媒体发现并光大,不料发过头了,被关了大门。。


      
      想念的咸浆没吃成,竟然有点失落。对着浦东湛蓝的天空(世博期间,浦东所有的大饼摊都不许烘大饼,我

    也是问胖阿姨摊子上煎油条的伙计才知道的),我仰天长叹,茫茫大上海,何处寻我一碗小小的咸豆浆?
      
      凭着南市人对小吃的感情,我又从浦东回到了陆家浜路。从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大兴街穿到黄家阙路,再穿

    到中华路。一脚踏入中华路,恍若隔世,中华路哪里还是多年以前的那条路?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根中华烟,抽

    出了万宝路的味道。
      
      弄堂口的爷叔,却成了中华烟上的那节海绵头,还浸透着老中华的味道。问爷叔附近有没有好吃的咸浆。爷

    叔不亏是老南市的爷叔,帮我指明了条生路:梦花街。
      
      梦花街我忒熟悉了,前面不远,老西门不到,文庙后头。“梦花街”搿只名字,既雅且俗。要是这条街是明

    朝就有的,那里一定飘过如花的衣袖。
      
      百年老店“大富贵”边上有条小街,就是“梦花街”。想“梦花”的人走进去,一定梦去花谢,分明是上海

    的旧城厢、棚户区。爷叔没讲那碗咸浆在哪里,但我寻得到,有中年以上上海男人埋头喝的地方,一定是。
      
      咸浆不分阶级,但分年龄、分男女。我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喝咸浆的以40岁以上的上海老男人为最,我

    很不幸的落入了此阶层。我就吃不得某种台湾人开的24小时豆浆店中的咸浆,咸浆怎么可以吃出甜的味道呢?
      
      搿只摊头严格意义上是有店面的,而且有街号,为了不把大盖帽给引来,我还是不写几号了。
      
      店在一打弯角子上,老伴和老板娘是苏北人,勤勉而有序的忙碌着。小店临街角的两面是全敞开的,一个烘

    大饼的炉子,一个煎油条的锅子,一个包粢饭的小保温桶,一个煮豆浆的大保温桶,大保温桶下有加热的小电炉。
      
      坐着吃的几乎侪是爷叔,老城厢的爷叔,么啥讲究的穿着,有的胡子拉茬,有的在秋天里还趿拉着一双塑料

    拖鞋。
      
      要一碗咸浆,1块洋钿(没想到两个礼拜后再去,涨了2角),实在便宜,我们家隔壁的不锈钢(不锈钢小碗

    )清汤咸浆和浦东胖阿姨的小泡沫塑料咸浆,都已经卖到1块5角了。
      
      中国是个瓷器大国,到最后变成了泡沫塑料大国,我想,宋徽宗要活到现在,一定是眼泪水淌淌滴,被泡沫

    塑料气煞。
      
      找个塑料凳子坐下,上海的小吃店有个特点,最好吃的往往在不大清爽的小店里。“味香斋”好吃伐?一只

    凳子只好坐半只屁股,凳子还有可能被国营阿姨的揩台布揩过,照样坐满头势清爽的克勒兄。
      
      一般生意好的大饼摊头,老板娘总会准备好几只碗。在忙做大饼油条的空隙,往碗里预先放上冲咸浆的料,

    此店也是如此。放咸浆的碗里,要有撕碎的小油条,要有小虾皮、紫菜片、榨菜末,要有几粒小葱,更要有一定比

    例的酱油和醋。咸浆好吃不好吃,浆浓是第一,老板娘的手势是第二,不要看碗里的酱油和醋,放多放少,全凭感

    觉,又不好弄只量杯放!
      
      客人叫碗咸浆,老板娘就会拿起勺子,到保温桶中舀一勺滚烫的浓豆浆,冲入瓷碗中(侬讲咸浆好放泡沫塑

    料碗里吗?),豆浆一遇醋,立刻起反应,碗里会起花。最后一道工序是:滴上几滴辣油。
      
      这碗咸浆一放到桌上,伐要刚,我一眼就看出来,好咸浆!浓郁而翻滚,看着就一个字:混。
      
      看着“混”,吃着就浓。入口还是要有个字:烫。好吃的咸浆一定要烫嘴!咸浆一烫,没办法大口猛灌,只

    能吱溜吱溜的喝。这一喝,嘴巴就要发出声音。所以,好咸浆,一定是吃得出声音的咸浆。烫的东西,对食道不好

    ,不过,若是吃出了人生的滋味,管得伊去!
      
      此小店的每个桌子上,都有一小瓶塑料自制辣油,若嫌不够辣,可多滴几滴辣油。一碗好的咸浆,第一口是

    烫嘴的,第二口是辣嘴的,接着就是越喝越烫,越烫越喝,到最后是碗里的咸浆不剩一滴,唯有满头的大汗淌淌滴

    ,淋漓而痛快!酣畅而豪迈!上海男人外表弱,骨子里硬,也许就是被这碗咸浆给灌出来的。
      
      若不是刚才经过“大富贵”,忍不住吃了一碗据说是“上海滩最好吃的小馄饨”,我无论如何得在小店里喝

    它个两碗咸浆。
      
      抹抹嘴,意犹未尽的走人,在这条看似与大上海格格不入的小弄堂里,头脑中忽然生出梁实秋先生在《北平

    的零食小吃》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但愿我的回忆不是永远的成为回忆!”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咸浆店:伐晓得
    No.4小馄饨
      
      我有位中学女同学,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白领,时尚界人士。去欧美公干犹如我等苏州出差,见识过法国的浪

    漫,意大利的激情,西班牙的奔放,品尝过几乎全世界的美食。国外公干是美差,倒时差却是苦事。一般人倒时差

    靠睡,这位同学靠吃。只要能吃上一碗上海的小馄饨,她就能很快把时差给倒过来。与其说她在倒时差,不如说她

    在倒心差。
      
      全中国不独上海,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小馄饨。馄饨的包法、馅料各不相同,叫法也不同,北方叫馄饨,广

    东称云吞,新 疆谓曲曲,福建名扁食,四川云抄手。馄饨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西汉,它源于中国北方,兴于唐宋,

    初为祭祀,后为民间小吃。太古神祇盘古将混沌破开, 一分为二,天地即成。
      
      一个地方的食养一个地方的胃,一个地方的吃养一个地方的人。早年凭粮票供应的时候,全中国只有上海有

    半两粮票。小馄饨是为数不多只要“半两”粮票,有肉有汤有滋味的点心。上海的小馄饨,最大的特点是:肉一眼

    眼。
      
      半两粮票,一度是全国人民的笑柄。我想当年出差到上海的外地人,面对这一眼眼肉的小馄饨,嘴上不说,

    心里也一定泛嘀咕:上海人真小气。
      
      写上海小吃,一定绕不过上海小馄饨,也一定绕不过百年老店“大富贵”。创建于清朝光绪七年,听听就吓

    煞人。不过上海小馄饨是否诞生于清朝,我就伐晓得了。。。

      
      我从小在南市泡大,什么样的小馄饨最好吃?我的眼、鼻、口、胃,了然于我的心,讲句“豁胖”点的闲话

    ,就是看、就是闻,我都能看出来、闻出来什么是最好吃的小馄饨!
      
      “大富贵”在一幢高楼的底层,处老西门闹市,门口的大字招牌“大富贵”下,是醒目的“创建于光绪七年

    ”,想想店家要是能把光绪七年店里的碗都保留到今天,估计小馄饨也不要卖了,直接卖碗就可以再维持个百年。
      
      三鲜小馄饨3.5元,实在是很惊讶,如此的地段,如此的老店,如此的店堂(在上海的小吃店里绝对属于既干

    净又新派),在如此高的CPI时代,卖如此非CPI的价钱,不禁有些感动。“大富贵”什么都好,就是买了筹子后要

    自己排队领馄饨、自己寻位子伐好。
      
      早上的位子空,随便寻一个坐好。细看这碗据说是“上海滩最好的小馄饨”,汤水上飘着点油花,蛋皮一丝

    丝在汤里游荡,小虾皮若隐若现,榨菜粒沉寂汤底。小馄饨就小馄饨,为何要叫三鲜小馄饨呢?原来蛋皮、虾皮、

    榨菜三者是也。
      
      小馄饨散落在汤中,如一朵朵花。在“大富贵”,你可以看到小馄饨的制作过程,玻璃后工作间内的阿姨用

    筷子在不锈钢脸盆里挑点肉酱,用手一捏,一朵如花的、四边起着褶皱的小馄饨就成形了,皮是花瓣,中间的那一

    眼眼肉酱就是花蕾。这一挑一捏,全然就是上海的一景。
      
      我是真明白了我这个时尚女同学为何如此钟情于小馄饨。上海的小馄饨,骨子里有点像上海的女人,简约而

    雅致。不一定能填饱肚子,但一定能满足心智。
      
      吃小馄饨是要用调羹的,若是你有机会看一个上海的时尚女人吃小馄饨,一定很养眼。一个优雅的上海女人

    ,吃小馄饨,最漂亮的是拿调羹的姿势。小指末头翘的程度基本与漂亮程度成正比,不过也有反过来的辰光。
      
      曾经有次吃小馄饨,边上坐一只拉耷胡子,伊吃小馄饨竟然翘小指末头!最吓人的是,伊竟然朝我飞了一眼

    。我是魂灵头出壳,鸡皮疙瘩竖起,拎起包就逃!
      
      大富贵里老阿姨比较多,可以比较安心吃我的小馄饨。一只入口,三个字:老味道。小馄饨的老味道是啥味

    道呢?“有一眼眼的面粉味!”。小馄饨的芯子不是纯肉的吗?如何有面粉的味道?一只好的上海小馄饨,一眼眼

    肉是包裹在褶皱的皮子中的,而且是紧紧的包裹。初入口是皮子的味道,嚼着嚼着就会有一点点肉的味道了,再嚼

    就会嚼出带一眼眼面粉味的肉味道。这种面粉味,就是我从小吃到大的老味道。
      
      再喝口汤,汤清不油腻,味鲜不浓烈,这个就是上品的小馄饨汤。我也吃过用鸡汤或骨头汤做汤底的小馄饨

    ,鲜是鲜,可盖过了小馄饨的本味。喧宾夺主了!
      
      我喜欢在吃小馄饨的时候,放一点点鲜辣粉。鲜辣粉是上海独有的调味品,血汤、肉丝炒面、缩头面中尤其

    少不了。判断一个小吃店是否正宗的本地小吃店,只要看一下桌子上有没有鲜辣粉即可。
      
      鲜辣粉一经加入,汤就更加别致,小馄饨的味道也愈发脱俗。每一只馄饨,都是享受,每一只馄饨,都是回

    味。一享受,一回味,再一看,碗已经朝底,汤水也已经一滴没有。一碗小馄饨下肚,胃是适意得来!怪不得我同

    学可以倒时差。老实讲,一碗小馄饨下去,我倒伐想去上班,想做啥?继续回去困觉!
      
      上海小馄饨,讲到底,就是用最少的料,做出最精致的味道。这句话放在上海人身上就是:用最少的钱,花

    出最精致的人生!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小馄饨店:四新、盛心、富春、实惠、友联、丰裕、新川、光明邨、王家沙、大壶

    春、四如春、北万新、沈大成、鸿瑞兴、乔家栅、五芳斋、鲜得来排骨年糕店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No.5上海大馄饨
      
      大馄饨和小馄饨,都叫馄饨,但是包法、内容、吃口都伐一样。
      
      上海大馄饨,既然前面有个“上海”,必然能体现上海的特色。上海的大馄饨,不同于上海的小馄饨,从包

    法上说,小馄饨是一捏而就,大馄饨却真真是包出来的。我小时候也跟着妈妈大馄饨,一张四方的皮子对角平铺在

    桌子上,用筷子挑适量的菜肉,先包上一角,再翻上两边,最后在另一角上沾点水,包起,搭牢,一只飘飘亮亮的

    大馄饨就包好了。但包得再好,总归呒么姆妈包得好!
      
      小馄饨的芯子是纯肉的,大馄饨的芯子是菜肉的。早年上海的大馄饨,在老上海的心中有标准,菜要用荠菜

    。现在到好,全上海的荠菜大馄饨都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为啥?肉10元一斤,荠菜要10多块(写文章的时候正好

    是10月菜价最贵的时候),包荠菜大馄饨给你吃,店家吃啥?要么吃西北风!
      
      早年的上海大馄饨,还有一样是特别的,就是那张包馄饨的皮。这张皮是黄的,不是白的。上海滩现在竟然

    还有这种皮子的点心店,以至于有人特地跑到店里,对包馄饨的阿姨讲要买点皮子,国营阿姨立刻豁伊一眼:阿拉

    伐是皮子店!
      
      要想在新的一塌糊涂的上海,去吃一碗老的一天世界的大馄饨,相信是很多老上海的心愿,什么东西都新好

    ,唯有老味道要老好。
      
      “盛心点心店”在顺昌路528号,若不是慕名而去,一个外地人基本不会踏入此门。店的门面与环境和新时代

    实在太不相配!而懂经的老上海只要一看这种店面,不要讲,里面一定深藏着好东西!
      
      我前几个礼拜和老婆去过一次北京,老北京的小吃店若不是慕名而去,猛一看还真不敢踏入。一跨入门,扑

    面而来满耳的老北京腔,“儿”字在屋子堂上穿!虽然有些个听不懂,虽然有些个吃不来,可那滋味却装在我的心

    坎上,灌在了记忆的深处里。
      
      “盛心点心店”有80年的历史,可它的门面却是80年代的,里面的墙壁也是80年代的,80年代点心店的墙壁

    ,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白瓷砖贴出来的。头顶上的四只吊扇大概也有30多年。
      
      最最扎劲个是,台子上放调羹的调羹架是80年代样子的。80年代样子的调羹架是啥样子个呢?是只三角型高

    高隆起的架子。三面当中挖空,食客拿调羹只能捏牢柄,一只只从下往上拿,上头有只洞,调羹就可以拿出来。哪

    里像现在的许多小吃店,调羹混了一堆,侬摸一几,伊摸一几,许多人特别奇怪,不摸调羹的柄只摸调羹的凹体,

    摸了放,放了摸,摸一只调羹还不够!
      
      这个调羹架即干净又科学,可以保证一个桌子的每一面坐的人都能拿到调羹,而且是一个干净的没有人摸过

    的调羹。
      
      要不是店里擦刮里新的台子,我真还以为回到了80年代。周围全是上海话,阿姨穿着白的工作服,还戴顶80

    年代饮食店的白帽子,面孔基本板着(国营阿姨面孔)。去了次北京后,回来发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全国国营阿

    姨的脸基本一样,全板!现在要寻到全板的阿姨爷叔面孔,一是到国营小吃店,二是到国营大衙门!
      
      盛心的菜肉大馄饨7元,此店还有一种特大菜肉大馄饨,9元。盛心的荠菜鲜肉大馄饨、鲜肉小馄饨、鲜肉汤

    团都是上海市获奖产品,墙上挂着铜质的奖状。
      
      大馄饨上来,色面看了实在亲切,黄哈哈的碱水皮,吃一口,果然是那老味道:硬桥桥。皮子硬桥桥,菜肉

    有一股麻油的香,却少了荠菜的野香。“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因为野花有股子野香,是野香就容易让人的心发野


      
      “盛心”得奖的是荠菜鲜肉大馄饨,我吃的却是青菜鲜肉大馄饨,味道虽然很不错,却没有让我的心发野。

    真的想念那口带着野味的荠菜鲜肉大馄饨,荠菜纤维比较粗,吃上去有“杠杠头”,能让牙齿在嘴巴里撒把野。早

    年姆妈包的时候,更要在大馄饨里放一点点猪油碎渣,一咬,喷香。
      
      “盛心”的大馄饨约十只,现代的男白领吃一碗正好,女白领可能吃八只就饱。没有油水的年代就难说了,

    我曾经可以吃30只。10只馄饨最少算二两半,总也要七两多一点。高中时下乡学农两个礼拜,只记得一件事,有个

    男同学在晚饭的时候吃掉70只大馄饨!最老卵个是,伊到打谷场上兜了一圈回来后,再*特30只!
      
      “盛心”大馄饨的汤,远逊于“大富贵”三鲜小馄饨的汤,基本是白开水加盐加味精。据说上海早年大自鸣

    钟的“西园”,大馄饨汤是一绝。很多年前我姆妈用酱油和几只鸡蛋打碎做的大馄饨汤,更是一绝。
      
      现在连荠菜馄饨都吃不到,真担心在不那么远的将来,这种点心店也会成为一绝:只能回忆的一绝!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大馄饨店:美新、实惠、友联、丰裕、福德、德笼、章氏、王家沙、万寿斋、光明

    邨、又一村、五芳斋、白玉兰、普明面馆、富春小笼等
    No.6葱油饼
      
      世博会看沙特阿拉伯馆排队半天,有人愿意。吃一只葱油饼排队4个钟头,竟然也有人愿意。
      
      这是真个事情,我一点伐瞎讲。我虽然没有排4个钟头,但为吃只葱油饼,在风中等了1个多小时。
      
      《人气美食》把掰只葱油饼推向浪尖,老上海对着电视,嘴巴里留勒口水,激动的人当场流下两滴眼泪水。

    葱油饼是什么东西?它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回忆。老上海(中年以上)小辰光都吃过葱油饼,多少都有些葱油饼

    情节。因为这种葱油饼,是一种上海的味道,遥远而又飘着幽幽的葱香,能钩起儿时散落的记忆。
      
      不过比较不幸,搿只葱油饼并没有让我的嘴巴找到儿时的记忆,太厚(葱油饼一定要薄),吃口有点僵。么

    办法,只得继续寻找。。。
      
      前五样小吃,除小馄饨还吃过一家店外,其余都一次成功,能符合我心中的味道。说句老实话,要在上海滩

    寻找一只正宗的老式葱油饼,难啊!
      
      什么是正宗的老式葱油饼?葱油饼全国各地都有,老式葱油饼却是上海独有,我对老式葱油饼的定义:原料

    面粉、酥油、猪油、葱花,工艺先煎后烘,吃口薄脆香酥。
      
      早年做葱油饼的师傅都是扬州人,他们把这种技法带到上海,最后在上海的各个弄堂口生根,发芽。没想到

    城市发展,冒出来一支生力部队:戴大盖帽的城管。城管一出动,小贩回老家,顺带着遍布上海街头的各种各样小

    吃,一起回老家。
      
      坚持和执著的人,做的和吃的,都有。我属于吃中的执著者,在某一天早上,寻到马当路菜场,又吃了一只

    老式葱油饼,做法、技艺和第一只(名字我不说,小摊小贩好不容易做出名气,不容易)有区别,但都属于老式葱

    油饼的路数。不过味道还是过不了我的嘴。
      
      实在很茫然!为写一只葱油饼,我竟然已经吃了四只(我的能力是闭上眼睛吃两个,可以完全回味出它的味

    道),要知道一只葱油饼里面的猪油,不是几滴,而是一团!
      
      在吃第一只葱油饼等候的过程中,有一位中年胖阿姨隐隐约约提到过“瞿溪路”三个字。
      
      为了对上海人民负责,我踏上瞿溪路。也许是天数,竟然在瞿溪路,瞎猫碰着死老鼠。你要是在瞿溪路上,

    看到一个中年男人,逮住人就问葱油饼,那一定是我。
      
      看到一个警察的背影,快步上前,“请问啊里得有葱油饼?”警察一回头,真真吓我一跳,手臂上赫然两个

    字:“城管”,哪能衣裳侪差不多的啦!城管老弟(80后)居然用上海话回答我,还很亲切,帮我指明一个方向。
      
      吃了两个摊头四只葱油饼,我已经对上海的葱油饼不抱希望。寻着到瞿溪路1228号,非常小非常小的门面,

    一个不锈钢台面的桌子刚好挡住它。台面上有一大脸盆葱,一小脸盆酥油,一盘白花花的猪油,一碗豆油,一大团

    面。毫无疑问,老式的葱油饼,或称之为上式葱油饼(秋叶飞起的发明)。
      
      吃一口,只一个字:脆。再一口,儿时的味道带起舌尖的回味,就是这个味!跟店家说明来意,小老板和老

    板娘竟然愿意,特意为我做几个现成的,以饱我的眼福和口福。
      
      老板娘先取一团面,甩开成条状,涂抹酥油,放一把葱和一小团猪油,一卷,一拍,回复成面团。小老板把

    面团放圆型的铁板上,按成面饼形,涂抹上老豆油煎,铁板下是火炉。
      
      后一步我万万没有料到,小老板竟然用手在葱油饼上一只只地拍。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此种技法,葱油

    饼的香脆,其实就在这一“拍”之下。
      
      这一技法,是制作好葱油饼最关键的一步。不要小瞧这一拍,拍要有手法,多少重、多少轻?拍几下,都有

    讲究!前两个摊头的师傅,是用铁器压葱油饼。铁器压和用手拍,看似一样,其实差之千里。
      
      油煎大约4、5分钟,小老板把自制的铁板一转,火炉即刻开膛,火光熊熊,火炉的中间是煤气,四周有一圈

    凹槽,油煎好的葱油饼放入凹槽内,继续烘烤,小老板把火关小,转闭铁板,大约2、3分钟后,几个油油的、薄薄

    的、喷香的、微焦的葱油饼出炉。
      
      一口,脆,香!再一口,酥油的味道,再一口,葱花的味道。好的葱油饼,第一口吃上去要脆,再吃,要有

    层次感。酥油、葱花是层次,外脆兼带着里酥更是层次,能吃出猪油的香,却吃不出猪油的腻,还是层次。葱油饼

    为何油而不腻,因为该烘的油都烘掉了!犹如味道的女人涂抹好的香水,一甩头,一扭腰,该烘的烘掉,只留下味

    道!
      
      小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外来打工者,生活艰难,老板娘却始终笑呵呵。昨天从新闻里听到,2010年10月份的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已到4.4%,其中食品类高达10.1%。小店的葱油饼也经不住原料的上涨,达到2元一

    个。
      
      为了他们的乐观和对上海美食的传承,我走的时候,建议他们起一个店名。这个店名,就用小老板的名字起

    。李向阳葱油饼!啪!啪!啪!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葱油饼店:伐晓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No.7豆腐花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好炼丹,长生不老药没炼成,不小心却发明了豆腐。从此,中国人就没

    有不爱吃豆腐的。有一次去欧洲,导游跟我们开玩笑,在海外,有中国人的地方,你只要会做豆腐,就饿不死,非

    但饿不死,还有可能发财。
      
      肉可以不吃,豆腐不可以不吃。也是那次欧洲游,三天没见豆腐,团友们就跟导游嚷嚷,能否给添盘豆腐,

    凉拌或麻辣的,都可以,只要是中国的豆腐,就可以。
      
      豆腐花,比“豆腐”多了一个“花”字,意思就略微不同。简单点说,豆腐(嫩、老)是菜,豆腐花是小吃

    。更简单点说,豆腐花是比嫩豆腐还要嫩一点的豆腐品种。要打比方的话,豆腐花是女婴的皮肤,嫩豆腐是女孩的

    皮肤,老豆腐是老女孩的皮肤。有个词“吃豆腐”,意思占女孩便宜。占便宜也要占得恰到好处,太嫩了不好,那

    是“花”,太老也不好,那是“草”。
      
      豆腐是最普通的吃食,形容起来却不简单,“白如纯玉,细若凝脂”,可以跟“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齐

    国公主庄姜有得一拼。唯一的区别是,豆腐不能摸。
      
      豆腐花是一种传统的小吃,全国都有,甜咸通吃,名称各异。广东、福建等地有一种吃法是加糖水。北京不

    叫“豆腐花”,称“豆腐脑”。我去北京的时候吃过,它跟上海豆腐花最大的区别是,勾芡过,入口很厚,没那种

    “花”的感觉。反过来一样,在上海定居的北京人,吃上海的豆腐花找不到北,没那种“脑”的感觉。
      
      各地的豆腐花,主料一样,副料全不相同,最丰富多彩的豆腐花,也许还在饮食文化最绚丽的四川,四川称

    之为“豆花”,光成都谭豆花一家就有“冰醉豆花、馓子豆花、牛肉豆花、酸辣豆花”等,可见非同一般。
      
      上海的豆腐花只有一种,不玩花样。但做豆腐花的小贩会玩花样,最普通的花样就是,黄豆的品种差点,黄

    豆少放点。于是,在上海要吃到一碗“纯的豆腐花”,比较难。
      
      “实惠点心店”,位于曹杨路520号,很多人一下子会找不到。主要原因,它不延街,在“深巷里”,地理位

    置落于著名的“西宫”里。
      
      老上海都知道,上海的东部和西部,分别有对应的“东宫”和“西宫”。简称很古代,好多外地人搞不懂,

    以为里面住过娘娘。全称很不古代,“沪东工人文化宫”、“沪西工人文化宫”,革命后的产物,工人阶级做主,

    跟娘娘不沾边,跟纺织女工有关系。
      
      工人阶级待的地方,比较朴实,所以就有了“实惠点心店”。初次去的人,看“实惠”的外表,怎么看怎么

    觉得不伦不类,一个用水泥砌成的外国哥特式样建筑,竖写一行字:上海特色小吃。
      
      里面很大,百来平方米,最绝的,厨房也百来平方米,且敞开式。厨房那边看着像大食堂,坐客这边看着像

    大快餐店。
      
      豆腐花非常便宜,只要1.5元。“实惠”的咖喱饺、鲜肉月饼和各式酥饼是一绝,价钱也非常实惠,“咖喱饺

    ”1.5元,“鲜肉月饼”2元,“上海咸酥饼”、“上海甜酥饼”1元,萝卜丝酥饼1.5元,这些还是在2010年10月份

    全国物价达到新中国成立最高价位,食品CPI达10.1%后的价格。
      
      要一碗豆腐花1.5元,半笼五个鲜肉小笼3.5元,一个咖喱饺1.5元,共6.5元。
      
      豆腐花盛在保温桶里,有客人来,服务员就把盖子打开,盖子一开,热气一冒,如玉的豆花呈现,看着着实

    叫人欢喜,白、嫩,还有一个字:厚。不像有的豆腐花,看着稀,不但稀,还有一汪子水。
      
      “实惠”的豆腐花,保温桶里豆腐渗出的水,服务员阿姨会时不时地撇去。盛到碗里是货真价实的豆腐花,

    放点紫菜皮、榨菜末、小虾皮、几粒小葱、一勺辣油、几滴麻油、适量酱油,一碗热热的豆腐花被端上桌子。
      
      先掏一掏,把豆腐花里的作料掏匀,舀一匙到嘴。有句话叫“热豆腐烫心肺”,可见滚烫的豆腐吃不得。这

    碗豆腐花,看冒烟的程度,估计已经不很烫。入口,的确没有那份“烫心肺”,不过也还可以。豆腐花要吃烫的,

    需要说明,小孩子和外国人不宜!
      
      好的豆腐花,在嘴里最妙的感觉是:慢慢地化掉。
      
      豆腐花作为小吃,填不包肚子,它只满足口嘴的欲望,捎带着满足心灵的欲望。我这篇文章,要是让海外华

    人看到的话,一定会钩起他们的馋念,和思乡的情绪。
      
      吃了一碗不过瘾,再来一碗,吃得口齿生香,满心欢畅。好久没有吃过如此纯厚的豆腐花,我们家隔壁小店

    里的豆腐花,那能叫豆腐花吗?那叫水豆腐汤。
      
      我是个很喜欢吃豆腐的人,三日不吃,腿脚酸酸,浑身会没劲。“实惠”的两碗豆腐花下去,套用2010年最

    流行的词,那就是:给力!
      
      注:此文刚写就时,“给力”听着还蛮入耳,如今,已然生出了老茧!印证了什么叫做“昙花一现”,但这

    个词于我的豆腐花,到是“锦上添花”!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豆腐花店:自嘎寻
    No.8上海重油肉丝炒面
      
      早年的上海,每到夏天,街头拐角会出现许多排挡。旺旺的炉火,在夏日的夜色中显得格外亲切。趿拉着拖

    鞋,来上一瓶啤酒,炒一盘螺丝,再来一份炒面。看人来人往,消磨夏天的暑气和无所向往的日子。
      
      那时的日子,是没有空调的房子,住着没有理想的小歪。唯有这瓶冰镇的啤酒,和旺火中炒出的炒面,是实

    在的乐子。
      
      炒面,顾名思义是炒出来的。早年云南南路有一个常年摆的炒面摊,面放在一个巨大的扁平锅里炒,炒一锅

    够几十个人吃。
      
      排挡上的炒面,都是一份份现炒。准确地说,应该是翻炒而出,火要旺,师傅的手腕要好,在空中抖动翻转

    ,只要三、两分钟,一份香喷喷的炒面就上桌。有时候,锅中翻飞的油,会被炉中的明火点燃,“噌”的一下,一

    窜老高,煞是好看,日子也就随着这升腾的火焰,而不再低下。
      
      后来,城管冒出来,排档渐渐稀少。再后来,地沟油冒出来,人们不再踏足。有一次饭局,上来一份炒面,

    一位餐饮界的朋友吃了口,很权威的说:没有大排档上的炒面好吃。说得不过瘾,再加一句:还是地沟油炒出来的

    香。满座皆笑!炒面要用非常旺的火,一般饭店够不上这火,也就炒不出这味。。。
      
      要寻访,必然会有辛苦。我都曾经到过非常远的地方,这次也不例外。从莘庄到川沙,相信没有人不认同,

    有责任的寻访者,比较不容易。
      
      从“徐川线”上下来,好似到了外地某个小城镇。中心城区热闹非凡,偏僻小路幽静异常。新川饮食店在一

    个僻静处,川黄路22号。
      
      从上海赶到川沙,就为吃一碗炒面,是否有些犯傻?要是你随我走进店里,去看看两个大师傅同时翻炒炒面

    ,一定会认为值得。新川饮食店偏居一隅,没有受时代潮流裹卷,很好地保存了早年上海饮食店的规模和格局。店

    里的小吃品种异常丰富,几乎含盖上海小吃的半壁江山。小笼、生煎、锅贴、春卷、肉馒头、菜馒头,鲜肉小馄饨

    、菜肉大馄饨、鸡毛菜炒年糕、黄芽菜炒年糕、青菜肉丝汤年糕、肉丝菜汤面、肉丝炒面等等。小店24小时经营,

    早上还供应甜豆浆、咸豆浆、淡豆浆。
      
      两个大师傅一人一个锅子,中午时刻,几乎没有休息,不停在旺火上翻炒炒面。师傅先在锅中加油,大火只

    几秒钟就使油温上升,加肉丝煸炒,加已经煮过的面,加酱油,然后在旺火中翻炒,最后加鸡毛菜,只2、3分钟

    ,一盘炒面就被服务员端到我面前。
      
      上海炒面,一定是很粗的面,否则就没有那种硬桥桥的吃口。我到现在都没有弄懂,本邦菜为何是浓油酱赤

    ?据说老早的年代,吃本邦菜的都是穷人,消耗大,吃口重。上海炒面,沿袭的就是本邦菜的特点,油大酱浓,吃

    起来蛮是豪爽。
      
      粗的炒面,出盘后每一根都不粘连在一起,这大概是上海炒面为何不用细面的原因。更妙的是,炒面可以一

    根一根吃。记得有一阵岁月,我孤家寡人,夜里睡不着,翻身起床,奔往炒面摊,要一份炒面,一根一根吃,竟然

    喝掉3瓶啤酒,醉眼朦胧,就着啤酒,只当一根根的炒面是一丝丝的龙虾肉,蹉跎岁月。
      
      上海炒面,鲜辣粉是必加调料,去腻,吊鲜。鲜辣粉,上海独有的调料,是一种很奇怪的调料,鲜是鲜,但

    不像味精,放过头会恶鲜。辣是辣,可只是微辣,再怎么放,嗜辣的人都会不过瘾。鲜辣粉在上海小吃中起的作用

    可不小,全血汤、小馄饨、肉丝炒面、油豆腐线粉汤等,只要放上那么点,就会增色不少,味道也会愈发独特。这

    份独特,是上海小吃的独特,去往别处,没有!
      
      说句实在话,大老远的来,又是为寻访而来,我真恨不得把小店的小吃都吃个遍,但胃口就那么点。再说,

    这份炒面,味道也只是刚好过了我的嘴,离真正最好的上海炒面还差了点。从选料上说,真正最好的上海炒面,是

    粗圆而非粗方。
      
      真正最好的上海炒面,永远是:街头夜色下旺火中翻炒出的重油肉丝炒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No.10咖喱牛肉汤
      
      三十年前,我还是个少年。没什么烦恼,也没什么理想,傻孩子加穷孩子。盼望的只是每年夏天,能一头扎

    进游泳池,舒畅地游他几个来回,顺带着瞄瞄游泳池里的漂亮阿姨,上头瞄瞄,下头瞄瞄,东瞄瞄,西瞄瞄。。。
      
      一个热天下来,当秋天的风吹过游泳池,就再么啥好瞄了。记忆中最绝的一次,游泳池里只有一个吃风的赤

    膊少年,还有岸上六个救生员赤膊爷叔。
      
      游好泳,被风一吹,身体起了鸡皮疙瘩,步履不禁加快,向着最近的小吃店而去。那时的小吃店,远远的,

    会飘来一股香味,一阵风起一阵香。现在的小吃店,也有一股香,一阵风起一滴香。那时的香味很纯,如那时的人

    ,会钩起单纯的想念!
      
      三十年前的老南市,一般的小吃店都会供应咖喱牛肉汤,多少钱我可不太记得。只记得不放牛肉的咖喱牛肉

    汤,简称“牛肉清汤”,三分一碗,因为我基本只吃得起这种汤。平日里还舍不得,唯有游好泳,身体被风吹起鸡

    皮疙瘩,才会不由自主去吃一碗。
      
      一口下去,暖意浓浓,馋虫雀跃。一调羹一调羹,灌下嘴的不是汤,而是馋。说是清汤,其实是浓汤,只不

    过少几片牛肉而已。那时的“牛肉清汤”,是真正的牛肉原汁汤,我到现在都想得起那一口纯味!
      
      一般情况下,我会先狂喝半碗,然后开始加料,加什么料?上海米醋。穷有穷的乐子,早年我们那帮喝“牛

    肉清汤”的穷小歪,都有过加米醋的经历。加一调羹米醋是为增添风味,那么加5调羹呢?我有个同学的最高记录

    是:加八调羹!半碗汤又成了一碗,只不过变成“牛肉清酸汤”。后来,好多同学们都发了,加八调羹米醋个老兄

    ,每当吃到鱼翅羹,总要说一句:没有我当年的“牛肉清汤”好吃!
      
      我们被时代裹卷着向前,身不由己,那些小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知不觉中没了踪影,那碗老汤更不知

    了去向。偶而吃面,吃到这碗牛肉汤,真的差一点掉下几滴眼泪水在汤里,这碗汤算不上“国宝”,但可以称得上

    是“海宝”(上海的宝贝)。
      
      “味香斋”,雁荡路14号,靠近淮海中路,具体店景我不再描绘,这碗咖喱牛肉汤5元,碗是比较浅的大碗,

    汤盛得也比较浅。端到桌子上,有一股香气扑鼻,老上海一闻,心花怒放。面客中,上海人多,中年客多,克勒兄

    多,不改面色者也多。我曾经亲眼看到,国营阿姨一块揩台布揩到克勒兄的笔挺衣服上,老兄竟然头也不抬,继续

    吃伊的小牛汤和麻酱面。回去后是拿到正章去洗,还是丢掉?不得而知。
      
      汤呈淡金黄色,泛着油油的光,煞是好看,一层葱花散落漂浮,裹着牛肉的味,咖喱的香,直往心眼里钻。

    有人吃后竟然说,这汤跟外面拉面馆的咖喱牛肉汤是一个味。我只能说,洋盘!拉面馆的咖喱牛肉汤,其他不说,

    只说一样,放香菜,不放葱花。
      
      一口下去,是一口深深的回味,悠远而飘香,“郁郁乎汤哉!”清汤酽酽,暗香浮动,馋心萌发。我不是在

    吃汤,是在吃回忆,一想到此,身体竟然有了反应,起鸡皮疙瘩了。就如有一个女人,我只要一看到伊,搿只心就

    伐会跳,只会荡。
      
      印度来的咖喱,竟然制造出一种与印度浑身不搭界的汤,上海风味的牛肉汤,实在匪夷所思。只能说,上海

    人聪明,中国人聪明。
      
      “味香斋”的“咖喱牛肉汤”,有个特别的名字:小牛汤。到底是小牛烧的汤,还是小块牛肉烧的汤,还是

    小碗的牛肉汤,我也弄不清爽。我只晓得,牛肉吃得出牛肉味,有一点点腌渍过的感觉,香!不像好多拉面馆的咖

    喱牛肉汤,汤每一滴都是香的,牛肉每一片都是伐香的。
      
      喝了半碗汤,我又屏伐牢了,开始倒米醋,没好意思多倒,半调羹意思意思。汤的风味随着半调羹的米醋起

    了变化,入口酸纯清冽,与前半碗的浓,恰似中和了一下,妙极!
      
      喝得不过瘾,可以请国营阿姨给添点汤,不过要看她的心情,心情好会添给你,不过最多添大约三调羹的数

    量。比较识相的方法是,吃到半碗的时候,自己加三调羹米醋,一不用看国营阿姨的脸,二可以尝尝别样的风味。
      
      人生可以尝尝别样的风味,但却离不开生根的原味。当早年遍布上海滩的“咖喱牛肉汤”,到今天只剩下“

    味香斋”一家(恳请看到此文的人,告诉我哪里还有这种汤),我想,离失去它也就不远了。不要等到想起,“咖

    喱牛肉汤”可以申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申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连瞻仰的对象都没有了!汤又伐好做成木乃伊!奈刚是伐?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咖喱牛肉汤店:伐晓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No.11 锅贴
      
      生煎与锅贴犹如兄弟,生煎和小笼却似兄妹。兄妹不可以一起洗澡,兄弟一起睡一个床未免也不妥。锅贴的

    味道与生煎不同,不过倒蛮难用文字表诉,就像Dior和Chanel 无法用语言倾诉,只有亲闻了才知道一样。之所以

    有如此感言,实在是看不得有些小店把生煎和锅贴放一个锅子里煎。生煎是发面,锅贴是死面,“相煎何太急”?
      
      早年上海街头拐角的锅贴摊和生煎摊一样,多如牛毛,做锅贴的决不做生煎,做生煎的也决不做锅贴,两者

    如兄弟,却绝对不会睡到一个床上。我能打老远闻出哪个摊头做什么,现在可好,都变味了。最关键的,那股子香

    味也一起,飘散了!
      
      写上海的小吃,缺了锅贴绝对不行,可要在上海找一家入得了我口的锅贴,有点难度。不远几十里,从莘庄

    赶到杨浦区惠民路,吃了两客上海摊最便宜的生煎,2元/两,味道还不错,但总觉得欠了什么?欠了什么呢?
      
      为了这个答案,没办法,只能继续去寻找。辗转到老西门中华路的“上海乔家栅”,在我的记忆里,早年老

    西门的“乔家栅”(不是现在这个位子,已被永远拆了),锅贴是一绝,那股味道,几十年让人回想,可又永远想

    不起是什么味,蓦然回首,那味却已不在灯火阑珊处。
      
      进门,要一客锅贴5元/两,吃了两个,差点没把我大牙上镶的不锈钢牙套给粘下来,只好走人。走的时候,

    回头再望一眼店招,没错,是“乔家栅”。
      
      很郁闷,准备穿过大兴街去陆家浜路乘车,不留心经过一家店面,竟然闻到了那股子味。这不是我熟悉的锅

    贴味是什么?抬头一看,“乔家栅小吃世界”,又弄出一个“乔家栅”。回家上网一查,在上海,竟然还有第三个

    “乔家栅”,叫“乔家栅食府”,三家都有“乔家栅”三个字,却并不完全相同,三家的商标也不同,一家叫“乔

    老爷”,一家叫“乔家栅小吃世界”,一家叫“乔家栅”。最搞笑的,外地也有“乔家栅”,竟然不做小吃,只做

    月饼。
      
      看了我有点小怕,以后网上若出现一个“秋叶飞起来”或“秋叶飞过来”或“秋叶飞啊飞”的风月著作写手

    ,我如何脱得了干系?
      
      为写一客生煎,我是真正做到了***所说的“怕就怕认真两字”,进门,再买一客锅贴,4元/两,一客锅贴在

    上海,价格竟然可以相差一倍半。我这辈子,可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中午饭的时间里,吃四客锅贴,还从北吃到南,

    还连吃三家。
      
      “乔家栅小吃世界”里的小吃,比“上海乔家栅”里的还要多,竟然有“肉丝汤面”、“肉丝炒面”、“全

    血汤”等,称“世界”蛮好,说不定有一天开到世界上去,宏扬一下我中华的美食。据说纽约也有一家“乔家栅”

    ,我实在弄不懂是哪个乔兄去联营的?
      
      二十分钟时间,等到一锅新出炉的,关照阿姨“底焦一点”,烘锅贴的胖阿姨朝我笑笑,说了句“侬蛮会吃

    个嘛”!
      
      前文我们说到,惠民路的锅贴欠了点。欠了点什么呢?一个字:焦。锅贴的底板,老上海知道,一定要焦一

    点。锅贴的香,与这“焦”不无联系,锅贴是死面,不烘到底板略焦,不足以把面里的肉香发出来,不足以把锅贴

    的独韵散出来。
      
      锅贴是月牙形的,色泽焦黄,先吃两头,有点硬硬的感觉,上海话叫“硬桥桥”,再配以底板的焦香,这客

    锅贴的滋味就出来了。不过吃两头的时候,得有个轻急缓重,吃下去要缓慢点,否则,锅贴的汤水极易飚到隔壁的

    老兄面孔上。
      
      锅贴里的肉很紧,入口有酱香的味道,汤汁不多,微油,鲜美溢口。皮吃上去有一点点粘的感觉,好的锅贴

    一定是微微的有点粘,若是感觉要把不锈钢牙套粘下来,那一定是差的锅贴。锅贴跟生煎一样,都要蘸点上海米醋

    。在其他地蘸什么,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锅贴不独上海有。
      
      据说,锅贴是平锅出现后的产物,始于何时有待探讨。天津锅贴类似褡裢火烧,东北锅贴又称“水煎包”,

    大连的“王麻子锅贴”民国三十年就有。其实锅贴类似煎饺,但又不完全相同,煎饺是全煎,锅贴是底烘。煎要煎

    的恰到好处,烘也要烘得入木三分。惠民路的锅贴为何欠了点?为何差了点?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差钱,差时间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锅贴店:章氏、四如春、王家沙等
    No.12 油豆腐细粉汤
      
      “油豆腐细粉汤”是上海人的叫法,细粉亦作线粉,普通的称谓是“粉丝”。
      
      油豆腐细粉汤是一种著名的上海小吃,属于湿点。上海人吃点心,光吃干的不行。比如吃客生煎、小笼,必

    须来一碗湿点,最相宜的就是血汤、咖喱牛肉汤或油豆腐细粉汤。一般好的点心店,都会有两、三个大桶,每日不

    停的煮着这几种汤。有滚烫的油豆腐细粉汤,就是传统的饮食店。
      
      油豆腐线粉汤,顾名思义,是油豆腐+线粉的汤,但传统的油豆腐线粉汤里,应该还有一样东西:百叶包。

    没有百叶包,当然也可以是油豆腐线粉汤,只不过不纯粹,不传统,也就不上海!
      
      油豆腐、百叶包、线粉,三样最普通的东西,结合出一种美妙的美食,属于上海的美食。据说有个华侨,国

    际航班一落虹桥(早几年还没有浦东机场),立刻叫一辆差头,不奔家里,直驱黄陂路(或重庆路、徐家汇路)。

    只有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豆腐细丝汤,他才算真的到家了!
      
      如今,要在上海吃到一碗正宗的油豆腐细粉汤,很难。不瞒您说,上礼拜我都已经吃了5碗(需要说明:我是

    为寻访而吃。吃线粉要适量,多吃无益),还是没有吃到能过得了我嘴巴的油豆腐线粉汤。寻访一碗汤的过程,也

    许就是人生的一段旅程,我希望能追寻到完美,即使不完美,还得要入眼,过嘴!
      
      总算在第六碗,被我寻到了。千里寻汤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汤却在卢湾马当路。
      
      丰裕生煎(马当路店),卢湾区马当路359号。店面很小,就一开间门面,一不留心会错过。店招上有一行字

    :“马南油豆腐细粉专卖”。
      
      油豆腐细粉专卖,可能在上海独此一家。进门,店很小,大概就十来多个位子,近中午的时候,人不算很多

    。要一碗小汤,4元,一客生煎3元。所谓小汤,就是小碗的汤,马南油豆腐细粉汤大碗是六元。“马南”还卖一种

    风味独特的糍饭。
      
      小店的墙上有一块匾,上写“中华名小吃 上海丰裕餐饮公司 马南油豆腐细粉汤 丰裕生煎 中国烹饪协

    会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可见此店虽小,头衔却颇大。
      
      里面的操作间,一只大圆桶在冒着蒸腾的热气,桶里热汤翻滚。大桶中间有个隔断,一边是红汤(酱油汤)

    ,一边是白汤。红汤里清水光汤,白汤里笃着油豆腐和百叶包,香气扑鼻,可我总觉得少了一股子什么味?
      
      细粉是不放在汤里笃的,客人递筹子,阿姨就把已经煮熟的湿细粉,捞在铁丝篓内,放入白汤中烫一烫,撩

    到碗里,碗底已经铺垫好百叶包和油豆腐。一般饮食店的阿姨,总是趁烫细粉的间隙,搛两个百叶包和四个油豆腐

    于碗里,再把铁丝篓内的细粉放碗内,最后舀上汤。
      
      一碗油豆腐细粉汤端到桌上,怎么看怎么觉得与我小时候吃的不一样。是不一样,我又不是色盲,红的白的

    还是看得出来。印象中的油豆腐细粉汤,总是白汤的多,这红汤倒还是头一次吃。
      
      先不去管它,吃一口油豆腐,再吃一口百叶包,再吃一口细粉,三口并成两个字:过关。吃出来是什么感觉

    呢?分别是松、紧、弹。油豆腐松,百叶包紧,细粉弹,基本符合我对于油豆腐细粉汤的审美要求。欠的是,油豆

    腐、细粉不浓郁,百叶包不肉感(里面的肉只有“一点点”)。看来最关键的问题在汤上。
      
      喝一口汤,蛮鲜,但未吊起我的记忆。顶尖的油豆腐细粉汤,一定能吊起我的味蕾和回忆,甚至能吊起早年

    的场景。有一位朋友看过我写的小吃文章,他觉得“看着这些文字,想象着它们的口感、香味,那些几百年没有想

    起来过的小学同学、老师、邻居一记头全浮现在了眼前。。。大概是联觉,还是叫‘通感’?”这位朋友是音乐家

    ,他的发散型思维比较超出我的境界。
      
      这口汤下去,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法“联觉”或“通感”。这口汤差了一点味道,是什么味道呢?我就无法“

    通”了,就如我刚才“感”不到那股子味一样。
      
      天无绝人之路,隔壁正好坐着一个80岁左右的老阿婆。看她吃得差不多,就问了句:“阿婆,侬欢喜吃油豆

    腐细粉汤伐?”阿婆朝我笑笑,讲:“小阿弟,我吃了五十多年了”,吓我一跳,再趁热打铁问一句:“阿婆,我

    小辰光吃的都是白汤。你讲是伐?”“就是,老早侪是白汤,最早最好吃的油豆腐细粉汤在哪里?侬晓得伐?”我

    哪能知道,我还没生出来呢?
      
      阿婆讲,最早最好吃的油豆腐细粉汤,在黄陂路,靠淮海电影院那里,后来拆到重庆路,卢湾区中心医院对

    面,再后来拆到徐家汇路,最后拆到了马当路。
      
      阿婆叹口气,讲了句很经典的话,“拆来拆去,味道越拆越差”。这句话提醒了我,“阿婆侬讲,差了啥地

    方?”“里厢少了样么事?”
      
      少了样什么东西呢?答案是:海蜒。原来早年的油豆腐细粉汤,煮豆腐、百叶包的时候,里面要加一袋用纱

    布袋装起来封口的海蜒同煮,以增鲜味。怪不得我觉得此店的油豆腐、细粉不浓郁,原来缺少此料真味。
      
      出门乘车,经过顺昌路,许多门牌上都有一个“拆”字。这个地块,俗称“新天地”版块。“新天地”是上

    海最牛的地段,少则五、六万一平方,多则十多万一平方,住“新天地”的都是豪富。就算是豪富,也不可能早饭

    吃西洋大餐吧?
      
      当你住进“新天地”,真的想去吃一碗“旧日脚”个油豆腐细粉汤,你还吃得到吗?我用阿婆的那句话回答

    你:拆来拆去,味道越拆越差。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油豆腐细粉汤:伐晓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No.13 上海烧卖
      
      烧卖起源于包子,元朝的时候就有,北方亦叫“烧麦”,最著名是京城的“都一处”,匾是乾隆爷给题的。

    乾隆爷雅,到处题字,一生题字无数,合一起也抵不上王羲之的一个字。话说回来,乾隆爷的生活情致高到极点,

    想来“都一处”定是天下美味。据说“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
      
      中华美食天下第一,无有异意。一个“烧卖”,在各地可以“烧”出不同的味来“卖”,可谓“劳动人民聪

    明才智”之体现。如河南有切馅烧卖,安微有鸭油烧卖,杭州有牛肉烧卖,江西有蛋肉烧卖,苏州有三鲜烧卖,湖

    南有菊花烧卖;广州有干蒸烧卖、鲜虾烧卖、蟹肉烧卖、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四川更不得了,仅清朝

    年间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食品类及菜谱》中就有“大肉烧卖、地菜烧卖、冻菜烧卖、羊肉烧卖、鸡皮烧卖、

    野鸡烧卖、金钩烧卖、素芡烧麦、芝麻烧麦、梅花烧麦、莲蓬烧麦。。。”整个一烧卖大合集。据说,尤其北地的

    猪肉大葱、羊肉大葱烧卖,特香。
      
      上海人秉承一贯的精打细算(说小气也可以),烧卖里的馅比较输与全国,外面一张烧卖皮,里面是可怜巴

    巴的一团米饭,所以在上海的烧卖只能称之为“上海烧卖”。但就是这一团米饭,也可以做出别样的滋味来!
      
      上海烧卖,是用糯米、一点香菇、一点肉末加酱油“烧”出来“卖”的,“烧”(其实是蒸)出来的烧卖,

    其馅看着与粽子的馅相似,其味却大不相同。粽子里的米有荷叶香,烧卖里的米有什么香呢?
      
      北万新(淮海店),卢湾区淮海中路462号。北万新的主打产品可不是生煎或锅贴,在小的不能再小的门面上

    ,招牌“北万新”下,有“包子店”三个字。
      
      今天我不吃锅贴,也不吃馒头,专门吃一吃它家的“三丁烧卖”,北万新的“三丁烧卖”可谓上海一绝。上

    海是不出皇帝的,但出过一位同样级别的总书记。若原总书记为北万新的烧卖也来一个题字,或许这“烧卖”可以

    流香百世。
      
      1.8元一个烧卖,比大街上到处都是的8毛一个烧卖要贵一倍,名字也多了两个字“三丁”。普通上海烧卖,

    吃得出糯米味、香菇味和一点点酱油肉汤味。北万新的烧卖,吃得出什么味呢?
      
      先回答前一个问题,烧卖里的米有什么香呢?香菇香、酱油香、糯米香,三香合一。再回答后一个问题,吃

    得出什么味呢?香菇味、肉丁味、笋丁味、酱油味、糯米味,五味合一。
      
      初一口下去,吃出糯米的酱香,合着香菇的柔软。再一口下去,运气好,或许可以吃到一个小笋丁,笋丁是

    脆脆的,其味清丽脱俗,故苏轼有“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是不俗的,所以笋丁的价钱也不俗,北万新的

    烧卖卖得比别家贵一倍,就在这不俗的小丁上。而上海烧卖之所以吃上去似荤非荤,糯米中的几粒肉丁和肉末起着

    关键的作用。
      
      上海烧卖的制作过程中有最关键的一步“将糯米、肉末、香菇一起入油锅,加酱油、盐、味精翻炒,直到颜

    色均匀。”
      
      北万新的“三丁烧卖”,吃上去肥而不腻,上口感觉很肥厚,此“肥”是糯米的丰肥,非荤物的腴肥。而烧

    卖外面的那张皮,起到很好的“不腻”作用,犹如吃北京烤鸭,外面包的那张皮,去腻。
      
      吃烧卖很容易,写烧卖就比较难了,特别对于已经来寻访过的店,感觉总有点“手落键盘,无思可键”。不

    过还好,至少好不容易“噼啪”出了一张A4纸。
      
      这是我最没有自信的一次关于上海小吃的写作,因为不满您说,我平时不太喜欢吃烧卖。小时候就更不喜欢

    吃了,没肉,谁吃啊!
      
      上海烧卖,是真真作到了,基本“没肉”,把一个没什么肉的小吃,做出似荤的味道,是一种境界:上海小

    吃的境界。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烧卖店:章氏、丰裕、王家沙、乔家栅、新亚大包等
    No.14全色血汤
      
      西哈努克是个外国人,对老上海来讲,伊比任何一个外国人都要耳熟能详,因为伊一天到夜来上海混饭吃。
      
      1973年,西哈努克再次混到上海。上海革命委员会领导招待伊十四道美点。其中就有一道鸡鸭血汤。这道汤

    我小辰光经常在城隍庙吃,么啥希奇。西哈努克是亲王,而且是同中国人民友好的亲王,就像同中国人民友好(我

    不晓得啥辰光答应过伊)的金太阳一样,怠慢不得。格么哪能办?老师傅只好三下南翔,寻找最正宗的上海本地草

    鸡,找草鸡不是为吃鸡,而是为吃鸡卵,就黄豆那么大小。
      
      我在城隍庙吃的小蛋黄(对我来说,叫“鸡卵”不太好听),也是黄豆那么大小,但是,西哈努克吃的鸡卵

    (对他来说叫“鸡卵”,蛮好听),竟然要达到“三同”标准,哪三同呢?直径相同、色泽相同、形状相同,我

    册 那!伊讨的六个老婆,啥体不直径相同、色泽相同、形状相同呢?
      
      最后杀了108只鸡,才找到黄澄澄、规格一样的鸡卵,配上玉白色的鸡肠和深红色的血汤,端到亲王面前。亲

    王瞄一眼,赏心悦目,吃一口,赞不绝口。吃好一碗,搿赤佬竟然挥挥手:“再来一碗!”好,108只鸡又么了,

    我只好再册 那一次!
      
      这个叫什么?这个就叫:穷奢极欲!
      
      鸡鸭血汤是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小吃,但却是上海最经典的小吃,否则也不会拿来招待外国领导人。鸡鸭血汤

    一般在小吃店里的称呼是“全血汤”。
      
      啥叫全血汤,全部是血?全血汤也叫全色血汤,只有真真吃过的人才知道那该如何解释。应该理解为全+血,

    全就是全部的意思,全部什么东西?全色什么东西?鸡肠、鸡心、鸡肫、鸡肝、小蛋黄,全部都有,全色都有,而

    且一碗汤中占一半,这就是全血汤。
      
      早年上海滩最好的全色血汤,在老城隍庙入口处右边的店里(有老吃客回忆是“老无锡”),那时候,吃一

    碗全色血汤,简直可以用上“幸福”这个词。那时的全色血汤,肠是脆的,肫是弹的,肝是软的,血是凝的。最最

    好吃,也是现在吃不到的,小蛋黄是Q的。
      
      我也没少吃全血汤,可终究没有吃到一碗能让我心仪、能让我回忆的全色血汤。难道上海滩再也没有了那碗

    汤?
      
      上海人一般都知道“小绍兴”,但很多上海人并不知道小绍兴姓“章”,小绍兴的掌门人是章氏兄妹。妹妹

    章如花后来自立门户,开了“章氏”,总店位于虹口区车站北路588号(近凉城路)。
      
      看看墙上的价目表,你就知道我来对了地方。这张价目表,有着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齐全和最心仪的上

    海小吃。略报一下名单,特色类有“白斩鸡、鸡粥”等,面点类有“鸡汁面、重油炒面、荠菜肉丝炒年糕、虾仁小

    馄饨、菜肉大馄饨”等,汤类有“全色血汤、油豆腐粉丝汤、单档、双档、淡浆、咸浆”等,点心类有“鲜肉小笼

    、鲜肉锅贴、重油生煎、鸡蛋排骨、麻球、三丝春卷、香菇菜包、鲜肉中包、糯米烧卖、油条、糍饭团(含油条)

    ”等,季节性食品有“冷面、冷馄饨”等。几乎含盖了经典上海小吃的一多半以上。
      
      在上海,我没有看到第二家小吃店(有门面有招牌)的价目表上,含有如此众多的上海特色点心,特别当我

    看到咸浆和糍饭团(含油条),简直是激动不已。要知道,在如今的上海,能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吃上一碗咸浆和糍

    饭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那里没有“城管”。
      
      要一碗全色血汤,3元。当这碗汤被服务员端上来,我真正从内心发出了幸喜。那是一碗“泛着油光”、“混

    混”的血汤,以我吃了至少30多年的谗食经历来说,一定是碗好的血汤。
      
      果然,吃口很浓,血汤的鲜味一跃而入嘴里。用调羹再舀起一匙,就不是欣喜,而是幸福了。我好似回到从

    前,那个时候,一匙舀下去,会撩起各式的时件,鸡肠、鸡心、鸡肫、鸡肝,小蛋黄。一口吃下去,是满满一嘴巴

    的咬劲,脆的,弹的,软的,凝的,Q的。
      
      “章氏”的全色血汤,除了小蛋黄,其他皆有,不过没小时候那么多。最好吃的是鸡肠,黄黄的,特别的脆

    ,又特别的弹。看来这只鸡,是经常做运动的鸡。
      
      “章氏”的鸡血,吃上去用上海话说,三个字:凝吊吊。唯一有点遗憾,伙计在汤里放了略微多的味精。一

    般人吃不出,但绝对逃不过我的嘴。
      
      我有个大学同学,前几年住在凉城新村,后来搬到浦东陆家嘴。搬入豪宅,请我们哥几个吃饭,席间,竟然

    有些伤感地说:“以后再也不能经常去吃‘章氏’了,咳!”。
      
      我看他神情寂寥,劝慰他“至少侬还待在上海,侬想想,侬要是哪天离开上海呢?”老兄脱口回了我一句话

    ,离开上海,我只胃哪能办呢?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全色血汤店:友联、丰裕、大富贵、又一村、乔家栅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No.15 肉馒头
      
      肉馒头也就是肉包子,北方人可能比较奇怪,有馅的馒头怎么能叫馒头呢?没办法,上海人就是如此叫的。
      
      肉馒头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关于美食,或着说关于谗食的回忆。每次经过城隍庙,甚至每次听到、看到“城

    隍庙”三个字,第一反映总是会想起那个肉馒头。那个肉馒头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永远地定成了格。
      
      早年(80年代),一毛钱可以吃一付大饼油条,包括两个大饼和一根油条,或者吃二两半骨头清汤阳春面。

    一个大肉包子要多少钱?一角两分。我能记得我每次走到那个冒着香气的肉馒头店前,总是踯躅留恋,吃不起,闻

    一闻,也好!一个少年关于谗的记忆,埋在了那个早已永远消失的肉馒头里了。
      
      那个肉馒头店的位置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原址就在如今城隍庙的宁波汤团店。那个肉馒头的味道到今天我也

    还依稀记得,皮松软到嘴里,肉紧香到梦里。
      
      一角两分吃只肉馒头,在当年绝对算奢侈的行为,因为一角两分好吃一两生煎馒头。换算到今天,一客生煎

    馒头4元,我没看到有同样价钱的肉馒头。
      
      有个中学同学当年请我吃过一次格只肉馒头,我后来发誓,要是我有发的一天,一定请他吃大餐。到如今,

    请吃大餐的人依然是他。有一次看电视连续剧,跟朱元璋闹革命的同伴小伙,说了句非常经典的话:他是请我吃肉

    的!
      
      古往今来,因为吃肉或者说为了吃肉而闹革命的,一定不在少数,革命成功后,是继续天天吃肉还是让天下

    吃肉,我估计,为了吃肉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
      
      当年的肉馒头店已然纷飞,我却向往那一口永远的味道。在如今的上海,能寻到依稀有着当年气味的馒头吗


      
      不瞒你说,还真有。此店就是上上一样小吃中写到的北万新,据说昔日住淮海路的从美国回来后,有不

    能自己者狂吃10个包子的。
      
      一般来说,我寻访的店,尽量会不重复,但要在如今就剩下那么些小吃店的上海,每一样小吃,去寻访不同

    的店,的确如网友所说“按图索骥,是项浩大工程”。问题是,没人给我工程费!
      
      北万新的包子,若追溯的话,可能要追到一家叫“北万馨”的老店。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有一篇《汤包

    》中提到:“上海沈大成、北万馨、五芳斋所供应的早点汤包,是令人难忘的一种。”梁先生所提汤包,可能是小

    笼。梁先生所提“北万馨”,也许就是北万新的前生,不过也没有人考证过。
      
      谁会去考证一家包子铺?也许有一天,包子可以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了说就

    是“文化”。可要是“文化”没了,你考证了出产“文化”的地,又有什么意义呢?
      
      北万新的鲜肉中包,1.5元一个,比通常的大包要小。看着俏式,皮白,褶皱包得很美。咬上一口,如同回到

    30年前,松软可口,却又有一点弹性。肉很紧,有一种肉香,吃在嘴里,满齿丰腴,肉啊!香!
      
      若是来得巧,碰巧刚出一笼,可以吃到北万新的肉馒头中,有微汤。现如今,要在上海摊吃到如此纯正、不

    放酱油、原汁原味的肉馒头,恐怕是不多了。
      
      还好,“文化大革命”的领袖和小将们,都没有前瞻意识,没想到肉馒头可以是“文化”,若他们高瞻远瞩

    ,恐怕到今天,我们连肉馒头也没得吃了。
      
      我们没得吃了,他们吃什么呢?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包子店:章氏、实惠、丰裕、大富贵、乔家栅、秋霞阁、大眼包子、弘兴大包、天

    山大包等
    以讹传讹的“大壶春”&“大壸(kǔn)春”

    生煎馒头,向来被认为是上海的特色点心,也是上海人最常见、最喜爱的点心之一。上海的生煎馒头,以萝春阁、

    大壶春最为有名。“萝春阁”和“大壶春”都是从前生煎馒头的“大王”。“萝春阁”坐落在浙江中路,在南京东

    路北边的天津路和宁波路间。“大壶春”原设在四川中路与汉口路的弯角处。据传,这两家原先还是同一老板创立

    的。大壶春生煎馒头是40年代在上海四川路汉口路出现,而萝春阁要更早。据说,上海的生煎馒头都是丹阳人传承

    过来的。
    生煎馒头有名无名不在主要,要紧的是,是否正宗?正宗的生煎馒头是底黄面白,一排醮着绿葱一排醮着白芝麻

    隔行放在平底锅中,而且褶皱在上,葱或芝麻不易脱落,开锅时是扑鼻鲜香。六七十年代,在一些热闹地段的店家

    ,要想吃上生煎馒头非得等上三、四锅不可。这种等待的过程,对于小孩子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小的煎熬。等到轮

    到自己时,早就将出门前大人的千叮万嘱抛到九霄云外,面对美食,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最后还会将盘里的余醋

    舔食一尽,弄得大人脸上无光。对这种食法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呼,叫做“照镜子”。
    20世纪70年代,做生煎馒头的店家还真不在少数,记得淮海路上有一家江夏点心店,做得不错;南京西路陕西路

    的“友联”也是大大有名;延安东路江西中路处有一家无堂吃店堂,专做生煎馒头和蟹壳黄外卖的点心店,生煎馒

    头的售价比一般的要便宜,可惜早忘了它的店名;四川中路汉口路的“大壶春”,更是名声在外。
    大壶春给人的初次印象一般,因为它的生煎馒头里吮吸不到很多的汤汁,在当时,这是比较致命的。但据说,这

    恰是“大壶春”的特色。它的另一个与众不同是整锅生煎馒头烘制后,其他店都是按食客所需,从锅里取出直接放

    到食客盘里,它却多一个过度,用了一个超大的铝制或不锈钢制的方行器,将整锅生煎馒头倒入其中,然后再到食

    客盘中。这可能与上述产品的特征有关。这个“恶习”至今还在云南南路美食街新店延续,但从饮食“美学”的角

    度来看,减分不少。
    八九十年代,因为城市流行拆迁运动,许多生煎馒头店逐渐隐去,像“友联”等都因此而隐身。倒是弄堂摊位上

    ,经常看到实为油炸馒头的所谓生煎馒头,让人恭而却之。但“大壶春”是个例外,在四川中路汉口路上的那个总

    部动迁拆除后,它四处出击,竟开设了许许多多分店,四川南路延安东路有一家,北京东路河南中路处有一家,浙

    江中路有一家,凤阳路上有一家,浦东有一家,连南京东路大商场楼上的快餐厅,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汤汁稀少

    的肉馅,居然符合当今人们的饮食要求,让人始料不及。
    近年,“大壶春”也渐渐在收缩,除了浙江中路、四川南路的两家,其他几家都销声匿迹。倒是云南南路美食街

    上又开出了新店。比较而言,浙江中路这家已全丢了特色,徒有虚名;新店则油太旺;相比之下,四川南路那家最

    近原版,且售价最低,难能可贵。
    有一前辈对我们口称“大壶春”十分有意见,他年轻时曾在大陆银行学生意,与我们称的“大壶春”近在咫尺。

    他说,那家生煎馒头铺应当叫“大壸春”,与我们叫的“大壶春”差了一笔。这个高论让人将信将疑:年久日长,

    可能他记忆有误。
    及至以后某日,翻到出版物上有一张老照片,正是四川中路汉口路上的那个店家,店招上从右到左写着:“大壸

    春馒头”。原来一点也不差!从照片上看,因为隔壁是一家烟兑店,照相年份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惜之

    ,老人早已驾鹤西去,没有留给我们认错的机会。原来,这些年来我们都把它叫错了。更可笑的是,这种错误是在

    它的主人“诱导”下发生的。
    把“大壸春”变成了“大壶春”,它的主人是否知道?是不是因为“壸”字难读,它的主人便有意为之?
    在余存的几家店招上,是否还有必要把通俗易懂的“壶”,改成很少有人读得出的“壸”字而加上那一横呢?一

    切随缘吧。此处只是对它的点名道出一些历史渊源罢了。
    (此文摘自《洋泾浜:上海往事》一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6: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No.18 蟹壳黄
      
      蟹壳黄,顾名思义,可能会使从来没吃过的人,顾出“匪夷所思”,名出“不可名状”。以为是蟹壳做的东

    西,也许里面还有“蟹黄”。
      
      蟹壳黄其实就是一酥饼,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美其名。
      
      早期(可能是20世纪2、3十年代)上海的茶楼、老虎灶的店面处,会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

    分做两样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都是可口的茶点。
      
      这种兼卖蟹壳黄的老虎灶,做为一个中上海(40多岁,秋叶自谓),我也没有见过。但老虎灶我是见过的。

    老虎灶名字吓人,其实就是一卖开水的地方。早年(七~八十年代),上海有的老虎灶不但卖开水,等到夏天,还

    兼卖冰水。冬日,拎只汤婆子去泡开水,夏天,拎只热水瓶去泡冰水。开水汤婆子的温暖,冰水酸梅汤的清冽,是

    那时候的记忆。如今却成了想念!
      
      写小吃,我常常会扯到过去,就如喜欢看我小吃文章的朋友,比较认同“小时候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真

    的好吗?
      
      看看这家店就知道!
      
      这家店的名称很雅致,曰“秋霞阁”,是家老字号的饭店,地址:长宁区定西路591号。此店最特别之处,是

    其边上的外卖部,好象永远都有人在排队!
      
      排什么队?排小时候的味道队!
      
      春夏秋冬,莫不如此。要是不相信,你可以去定西路新华路的打弯角子上排一次,就会知道,老上海的味道

    ,是永远的上海老味道。也就是本文一开始说的:“家乡的味,最勾引人的却是那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小吃。”
      
      秋霞阁的萝卜丝饼、鲜肉月饼等等点心小吃,均为上品。要是在排队的时候,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阿婆,不

    用问,一定是排了几十年的。
      
      蟹壳黄分甜跟咸两种,买咸的两个,共4元。到手微热,闻之有香气。何香?酥香。“佳点有芳香,葱花散酥

    黄。”
      
      新华路是一条很幽静的马路,适合情侣散步,不太适合老餮当街吃物。新华路适合“当街接吻”,并不适合

    “一膏谗吻”。
      
      可是,若不趁热吃,我如何吻得出那份本味?
      
      咸的蟹壳黄,其形椭圆,微突,中空,上密撒芝麻。轻咬一口,外脆里酥,酥脆咸适,层层叠叠的酥面,散

    落进嘴,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是“小时候的味道”。再一口,吃到葱香和酥油,是一种混合的味道,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唇齿生趣!
      
      凡上品的酥饼,必以酥油和香葱,两者混和烘烤,始得真味,谓之“酥香”。
      
      早年最上品的蟹壳黄,壳里要有几丝火腿丝,丝丝入味,丝丝相扣,绕出绝味。不要小看这一个不起眼的小

    酥饼,若不得真传,火候功夫不到,谁会几十年痴迷不已?
      
      查百度百科“蟹壳黄”一目,有早年“以上海石门一路威海卫路口的吴宛饼家制作的为最佳。”注意:是石

    门一路威海卫路口的吴宛饼家。据说,迁址后的吴宛饼家,换过老板,也换了制作生煎和蟹壳黄的大师傅。我没吃

    过,不好枉评。(前几日特意去过一次,不巧,在装修。)
      
      当街吃蟹壳黄,非但不雅,还较尴尬。一口蟹壳黄,满嘴散薄屑。芝麻更不要谈了,“纷纷散落新华路,路

    人闻香回看客。客窘故作状埋头,闷吃蟹壳黄一个。”
      
      真好有一个气质美女从我身边走过,我一抬头,喉咙口不小心噎进了几粒芝麻。想大声咳嗽,却只好屏牢。
      
      想起从前,对着人家吹口哨。。。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蟹壳黄店:吴苑、王家沙、实惠等
    No.19 青团
      
      终于写到甜食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道出了清明时节的哀怨

    (古人一般清明吃寒食祭先人)。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奔着热酒而去。
      
      所谓寒食,就是在清明的时候,祭奠先人,不吃热食,独吃寒食。相传“春秋”时,晋文公流亡列国,在饿

    得连包子也没得吃的时候,介子推慨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烤熟骗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

    ,与母归隐绵山。晋文公焚山以求,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晋文公葬介之推的尸骨于绵山,修祠立庙,并

    下令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古时清明,于哀怨之际,自有欢乐之时。故杜牧会有锋回之笔。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的祖先能追念,能使社

    会风俗道德日趋笃厚。
      
      曾子的老爸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

    是:暮春三月,新做的春服穿上身,约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去沂河边沐个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

    唱着歌走回来。
      
      一派诗情画意的景象,一幅天人合一的理想。
      
      归纳来说,清明节的实质是通过缅怀先人来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好吃的东西,当然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喽!
      
      沈大成,创建于1875年,全上海最著名的做糕点的名店。地址:南京东路636号。
      
      上海的南京路分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每到春秋,各有一景。春景是清明时节排队买青团,秋景是中秋时节

    排队买鲜肉月饼。南京东路有两路长队,一路排在真老大房门口,一路排在沈大成门口。南京西路也有两路长队,

    一路排在王家沙门口,一路排在西区老大房门口。
      
      沈大成门口确切的说,有四路排队的人马。一路排一楼的堂吃,三路排外买的糕点。
      
      我先把沈大成做的糕点帖个目录,先谗一下喜欢吃甜食的诸位。
      
      条头糕、双酿团、糍毛团、青团、金团、百果蜜糕、赤豆糕、重阳糕、枣泥糕、素糖糕、糖年糕、梅花糕、

    百果松糕等等。
      
      简直是:糕里来,团里去。
      
      所有的糕团,形状不同,色面不同,吃口不同,只有一同:甜。偏偏我是个不爱吃甜的家伙,所以在寻访上

    海的小吃拙文里,只写唯一一样甜的吃食,也算是我“吃得来”个甜食。
      
      笔者是苦出身,可就是不爱吃甜食。当然,小时候甜的东西也不是没吃过!记忆中的甜美美食,有麦芽糖,

    在一根棒头上裹一裹,好舔几个小时,有一次舔发舔发,我趿鼻涕了。。。
      
      城隍庙方浜路的堂吃西瓜,就很好吃。“堂吃西瓜”,年轻一点的朋友可能闻所未闻。“堂吃西瓜”就是“

    西瓜堂吃”,详细一点说,是在店堂里吃西瓜,吃好西瓜,瓜皮和瓜子留下。当然把瓜子吃进肚子里去补钙的人,

    也是有的。
      
      堂吃西瓜,一般吃一片或两片,过过嘴瘾。那个时候(70年代),买得起一个西瓜在家里吃的,都是大户。
      
      还有城隍庙里的刨冰,赤豆刨冰。一整块圆的刨冰,覆盖在啤酒杯子上。把刨冰挖碎让它全部沉到杯子里,

    是个技术活,我曾乐此不彼。最乐的是,当第一口的甜冰水混着冰块,进到嘴里吱吱作想,那份美味,那个夏天,

    真的好有回忆!
      
      不好再回忆了,再回忆,青团要提**了!
      
      沈大成的青团也有咸味的,比如荠菜鲜肉青团,比如三丁青团。但“懂经”的上海人,则一定非豆沙不吃。
      
      沈大成的豆沙大青团,2.5元/个。
      
      看着青色柔软.凑到鼻子上一闻,有一股青草的味道,芬芳雅致,合了踏春的时节。
      
      青团着色上青,分好几种上法,有艾草上色,也有麦青上色,更有化学色素上色。据说,沈大成的青团,麦

    青由专门基地生产,豆沙自己加工,点心师傅一只一只亲手包裹。连“蒸”这道程序,也用传统的竹笼外加草垫子

    ――这样青团会吸收竹笼、草垫的清香味道。
      
      若是手上的青团,底部还粘着一两根青草,那没错,一定去不了百年的味!
      
      真的吗?一口下去,绵绵缓缓,糯米的青香,和着麦青的春香,混合而来,无味但有滋。再一口下去,吃到

    豆沙,甜甜的,细腻,唇齿间有一种细沙游走的感觉。蓦然,却又有一股回甜,滋润心头。
      
      甜的东西,总是能滋润心头的!
      
      噢,我想起来了,小时候吃妈妈的奶,回甜而悠长。。。
      
      上海滩有可能好吃的其他青团店:美新、王家沙、沈大成、乔家栅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26 08:08
  • 签到天数: 10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3-5-14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了,前辈好。
    这些品种都吃过,而且天天都会吃一种二样。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3-6-25 17: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5-14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图呀···这不科学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3-11-14 08:18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3-5-1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配上图片可以加精了{:4_114:}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0 00:35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3-5-14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城隍庙吃过一些,还想回去尝尝
  • TA的每日心情

    2013-6-25 17: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5-1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几几年写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8-13 10:0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3-5-14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宫和曹杨路上的小吃店  基本一一拜访过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7-11 21:1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5-14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一下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9 21:35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5-1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咸浆我从小就不喜欢吃,其实味道还是蛮好的,可是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一直觉得样子有点恶心,几乎不吃。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8-1 09:51
  • 签到天数: 24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3-5-14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有图就更好了。。。。。。食物图。。还有店的地图。。。。。。{:4_136:}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12-9 10:19
  • 签到天数: 37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3-5-14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字最多的帖子了吧。。  留爪慢慢看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3-6-27 09:2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5-14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烧麦哪恁排了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