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601
注册时间2005-3-3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2-15 15:54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楼主 |
发表于 2006-4-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军的作战队形
弓弩居于军阵的前锋和阵表,这是秦步兵俑兵器配备的基本规律。1号兵马俑坑东端长廊部分204件步兵俑,是军阵的前锋。第1和第11号过洞内两列横队的步兵俑,分别位于军阵的南、北两侧,每列约180人,是军阵的翼卫。这些前锋和翼卫,基本上都是配备弓弩兵器,矛、剑数量很少。2号坑东端的步兵俑,位于曲尺形阵营的东北角,俑姿均为立射俑或跪射俑,配备兵器绝大多数也为弓弩,戈、矛等为数很少。
弓弩是远射程兵器,在战国、秦、汉时期,属比较先进的武器。古代有关兵书上往往要求把持有弓弩的步兵摆在军阵较突出的地位,也就是所谓“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按杀伤距离而言,长、短是相对的。戈、矛、戟与剑相比,当为长兵,剑为短兵;与弓弩相比,弓弩则应当是长兵之冠。秦俑兵器配备,大体上体现了弓弩居前或位于阵表,戈、矛、戟次之的原则。长短兵相杂,是秦俑兵器配备的又一特征。秦俑军阵兵器配备既有远射兵器弓弩,又有古代长兵器戈、矛、戟、铍等,同时还配有剑、金钩等短兵。有的秦俑除手执长兵(或弓弩)外,还兼佩剑。
作者:dragon 2005-8-13 14:58:03)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赵国一个叫长平的地方,秦赵两国集结了100多万人的军队会战。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决定了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长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县,战争就发生在一个山谷。即将投入战斗的秦军,一直是古代史学家几笔带过的模糊形象。而今天,军事专家已经可以根据秦兵马俑去推测那支令人生畏的军队是如何作战了。长平之战,秦军主力在面对像波涛一样翻滚而来的赵军时,怎样发起攻击?他们的战斗队形是什么样的呢?考古发现,秦军弩兵分为三排,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弓弩在射击中有一条规律,即临敌不过三发,意思是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去以后射出去,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时空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古代射击的时候一定要轮番射击。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秦军弩兵的作战队形。专家认为,他们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以推测,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密集的杀伤力最为致命。在长平谷地,赵军首先遭遇的就是秦弩兵。万弩齐发, 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铜车马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m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
铜车马处处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人、马的尺寸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铜车马由大小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长3.17m,高1.06m。两铜马身长1.2m,高分别为0.65m、0.67m,质量为177kg、212.9kg。车、马、人总质量达1243kg。主体为青铜铸造而成。车马的金银装饰品共计1 720件。金银器总重达7kg。其制作工艺之高超,造型艺术之逼真,令人赞叹不已。如伞状车盖厚4mm,车窗仅厚1mm,还有许多透孔。马缨络用细如发丝的青铜丝制成,直径仅0.1mm。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和42节银焊接而成的,考古学家们只有借助于放大镜才能看到这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的焊接痕迹。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笼头上有根销子,拔下销子就可将笼头完整地取下来。据初步研究,制作铜车马采用了铸、焊、铆、镶、嵌、錾、刻等多种工艺手段。
秦铜车马是我国发现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秦兵器铭文与管理
秦俑坑出土青铜兵器上的铭文,多数是刻划的文字,有一二字的编号或机构名称,也有十几个字的成句铭文。秦国兵器制造和管理,分中央一级的官署机构和郡县一级的地方机构。中央和地方机构均实行“监造、主造、造者”三级监造制度。秦俑坑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兵器,全为中央一级官署机构所监造的。其中有明确纪年的兵器目前已发现5件铜戟和16件铜铍。铜戟纪年依次有三、四、五、七年,监造者为相邦吕不韦。铜铍纪年依次有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年等,无监造者,只有主造和造者。铭文镌刻的部位均在戟戈之内、外两侧和铜铍身上。在戟矛的矛(qiao)、铍茎、铍格、剑茎、铜弩机等部位或部件上也发现有官署名、干支或数字编号等,但多为一二字,少数有三四字者,较之有纪年的长句铭文,内容简单。兵器铭文,字体为小篆。戟戈铭文中的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经研究者考证,认为均是秦始皇纪年。如“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zhe)丞义工(diao)”。“三年”即秦始皇三年,指兵器铸造的年代;“相邦吕不韦”是指兵器制造的最高督造者;“寺工”是中央负责铸造兵器的官署机构名称;“”为人名,乃寺工官署的负责人;“丞”是 “寺工”官署中协助寺工负责人管理工匠的职官,“义”是人名;“工 ”才是具体铸造这件兵器的工匠。这种兵器刻铭题记是秦始皇初期的标准格式。秦始皇十年以后,刻铭中再不见最高督造者,由“监造,主造、造者”三级监造制度变为 “主造、造者”二级监造制,这是对秦国题铭兵器断代的一个标尺。大概到了秦二世元年又开始恢复秦国早期的兵器题记格式。
著名的秦直道
关于秦直道,现有史料记载寥寥,被学者常引用的不足百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达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马迁走过秦直道后,在《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
考古学家考证,公元前212年至210年,为快速反击和抵御北方匈奴侵扰,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师督军,役使百万军工,一面镇守边关,一面修筑军事要道。仅仅用了两年,一个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诞生了。“秦直道”从咸阳北云阳县(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的甘泉山,由南向北,途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安塞、志丹、子长、靖边、横山等14县,纵穿陕北黄土高原直至九原群(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全长约700km,其中在甘泉县境内遗存32.4km,被称为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站在昔日的秦直道上,今人无法想像在这地势险恶、人迹罕至的地界,且不说其工程难度一点不亚于建造长城,而如果没有掌握精确的大地测绘技术,仍旧无法在如此辽阔复杂的地域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陕西省北部的富县境内近日发现一处南北长约300m、东西宽220m的大型古城遗址,据初步考证为秦直道兵站遗址。新发现的这处兵站遗址位于该县张家湾镇水磨坪山顶东北约10km处,当地群众俗称“大寨子”。此段秦直道呈南北方向, 最宽处20m,最窄处约5m,东西为冲刷沟。兵站遗址沿秦直道东侧而建,城址残高约20m,遗址呈长方形,并有城门痕迹。城墙夯土厚9~11cm,夯质坚硬。在遗址的周围地表,散见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陶片和秦汉板瓦及泥质灰陶卷沿盆口残片。
凭借这一通道,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淳化林光宫屯兵地出发,粮食和军辎源源不断地北运,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阴山脚下,摧城拔地,所向披靡,从此匈奴 “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在秦直道遗址,笔者登上最高点,极目远眺,透过树冠密集的枝桠,望见一条大道像巨龙游动,穿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依旧向着天远地远的前方,看不到尽头。一时间,仿如看到那战车辚辚在道上卷尘奔驰,听到繁忙人马在道上高声呼啸。当一切喧嚣随风消逝在那山的转弯处,再定睛一看,如今的古道已是静悄悄,如僧人淡定沉默多年,只有一层茸茸的、似已泛青的茅草,伴着它千年的寂寞和沧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