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56|回复: 31

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苗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4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  也使此刀成为日本刀的克星。





[ 本帖最后由 色刀 于 2006-6-4 19:21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starlight.cn/

和日本刀很像啊,那和日本刀拼的话,他的优势在哪里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倒是凶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中华武术》2002年 第十二期的一篇文章,详尽地阐述了苗刀的起源、传承、功用和发展。

史说“苗刀”
郭铁良 郭贵德
  苗刀,作为我国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创制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亦称长刀,是现今苗刀的祖型。它在我国兵器史和抗侵略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苗刀历史追溯
  西汉以前,将吏佩带或在战场厮杀用的都是剑,而不是刀。荆轲刺秦王的“图穷匕首见”和鱼藏剑“专诸刺王僚”的故事,都是大家熟知的。这两种藏于图卷和鱼腹的利器都是短剑。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座楚墓里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虽经2400年才见天日,仍光芒四射,锋利无比。1976年在湖北襄阳蔡坡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其锋利也令人赞叹。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保存的宝刀,如“干将”、“莫邪”、“青钢”、“鱼藏”等等都是剑而不是刀。这说明剑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战场上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上层人物标志身份的重要信物。
  虽然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在使用剑的同时使用石刀、蚌刀和骨刀等武器与野兽搏斗,与邻族争生存,商、周时期也出现了青铜、铁打造的刀,但在军队装备中并不受重视。直到西汉才重视刀在战场上的作用。
  西汉初年,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开始出现。虽然在秦始皇陵的陶俑坑中也发现了和战车部队排列在一起的骑兵形象,但是,成建制大量使用骑兵,还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经过楚汉之争到西汉初年这一历史时期开始的。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人冲击时,由于马速很快,想要击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敌人推刺。这样一来,尖长其利的剑的作用不大了。虽然长剑两侧都有刃,但是劈砍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使制造工艺复杂,必须在狭窄的剑身两侧都做出锋利的刃口。所以,只能把剑身最厚的地方,安排在中脊处。这样,一方面工艺要求高,另一方面劈砍时极易折断。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为骑兵生产更适用的劈砍武器,提高战斗力。于是就出现了环柄长刀,它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长刀的一种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为刀背。同时去掉了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刀,不但从力学角度有利于砍劈,而且刀背无刃,可以加厚而不易折断。
  西汉元朔元年(前128年)及以后的十年间,汉军与匈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役,双方参加战斗的骑兵总数近20万之多。对骑兵来说,长剑的劈刺显然不如长刀的劈砍杀伤力大,所以汉代骑兵中的环柄长刀逐渐代替了长剑。
  这种刀既是我国战刀的的祖型,又与现今苗刀相似,所以苗刀也称汉刀。汉刀(即苗刀)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常常把这种汉刀叫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
  在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汉墓里,可以见到随葬的环柄长刀。例如:1957~1958年在洛阳西部清理的23座西汉墓里,都发现了随葬的环柄长刀。它的长度从584厘米不等。
  陕县刘家渠东汉墓里的环柄长刀(铁)可做这一时期优质钢刀的代表。
  山东苍山发现的一把记有年铭的长刀,全长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相比,大约是1/3,刀身上有错金的火焰篆纹,并且有十八个错金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祥宜子孙。”由此可知这把刀是汉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成的,此刀现今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它和我们现用的苗刀(汉刀)一模一样。经过鉴定,此刀是以含碳较高的沙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而成。铭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炼”,可能代表着一定的工艺质量标准。此刀的发现,有力地说明了苗刀源于中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南北朝以后,钢刀更是主要的步兵和骑兵武器,在唐代军队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看不到有剑的踪迹。《唐六典》武库令条有刀制而无剑制。其中刀制有四:即仪刀、鄣刀、横刀和陌刀,后两种是部队中的主要武器。“横刀佩刀也,步兵所佩,名起于隋”。
  由此看来,始创于西汉的长刀,发展到东汉末年,已成为军中大量配备的兵器,而到唐代,则为长刀发挥作用的鼎盛时期。所以,明末清初的民族武术家吴殳在所著《单刀图说》中说:“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意思是说,唐代陌刀作战威力极大,但先人对这一珍品各藏不现,不易轻传,故流传不广。
二、中华苗刀的传承
  中国的长刀(苗刀)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日遣使得到的回赠礼品而爱渐流入日本。日本对中国输入的长刀(苗刀),在制做工艺和技术上做了很多精心的改进,技法也比较精良,随后日本又把另具一格的长刀传回到中国。明朝中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刀自倭奴侵犯中国始有之。我军短兵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段。”这是名将戚继光沿海御倭的战例总结。何良臣在茯《陈记》中,也曾赞誉日本刀法:“日本刀不过两三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便可知矣。”
  戚继光在认真总结战争教训后,对长刀技法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并在戚家军中每人装备一口长刀。除此之外,还每人装配一把腰刀。这种腰刀外型似苗刀,但尺寸稍短。这样一来,长、短器械配合,大大提高了戚家军的战斗力,逐渐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倭寇之乱。戚继光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不久鞑靼族、阿鲁担汉率部队南侵包围了北京。边境告急,戚继光受命守卫北方。穆宗隆庆二年(即1568年),戚继光到蓟州(今北京)用此刀大战鞑靼骑兵。敌人大队骑兵冲来,戚家军用双手执柄的长刀(即汉刀)先砍马腿,使敌人人仰马翻,再急趋削砍敌首,直杀得敌人人人头满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故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蒙古人再也不也进犯,敌人一见“戚家军”大旗便丧胆而逃。
  明朝末年,新都程冲斗,向刘云峰学得此刀法,编著《单刀法选》一书。历史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程氏为使这一珍品便于记忆,流传久远,故“依势、依像、撰其名”,为此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苗刀经过历代演进更新至清末民初,大军阀曹锟在他的三省巡阅使兼直隶总督衙门,建立了武术营苗刀连,选聘名震武林的常胜将宫刘玉春担任苗刀教授,将苗刀队作为他出巡时的仪仗,甚是威风。并在他炮队的每尊大炮两侧各配置一跪姿战士,手里抱着苗刀,身间别着短枪。意在大炮打击远距离敌人,对近距离的敌人则用短枪和苗刀杀伤。1924年曹锟当了大总统,因知道刘玉春的爱徒郭长生(郭燕子)身怀轻功绝技,又熟谙苗刀技法,便把郭生长调任贴身护卫。1927年,兴武爱国将领张之江等筹备成立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首先提议将历史流传下来的苗刀列为必修课,高薪聃请郭长生担任一级苗刀教授,苗刀在这一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自古苗刀只有一路,是由程冲斗《单刀法选》沿袭而来的。一路苗刀多属基本刀法,不免囿于一步一势,缺乏连击性、攻击性和灵活性,使习练者难于领悟其中的实战攻防含义。郭长生在先人一路苗刀的基础上取其精华,编创了二路苗刀。二路苗刀纯系攻防实战技法,他将刘玉春的通臂二十四势中的先进步法,即激绞连环步法,糅进到苗刀势法中,使苗刀如虎添翼,进一步提高了苗刀的实战能力,加强了进刀攻击的突发性、连击性和灵活性,使苗刀这一传统刀法向前跃进了一大步。此外,他还创编了“苗刀进枪”这一对练套路,为继承发展中国苗刀技法做出了贡献。
三、稀世珍宝,流传不广
  苗刀多少年来,和通臂二十四势一样,采取单传秘授的形式向下繁衍。刘玉春在曹锟苗刀连十年没教完第一路苗刀,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也是十年没教完第一路苗刀,可见先人们是多么重视这个瑰宝,这也说明苗刀的丰富内涵。同时,历代先人对苗刀这一珍品多保藏不轻传,这也是流传不广的一个原因。故多少年来只有郭家内部传习,所以当今会苗刀的人不多,会苗刀且懂其奥秘者更是寥寥无几。
  1991年7月,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郭燕子)之子郭瑞祥应邀访问日本,很多日本剑道高手从东京、大阪、大汾赶到冲绳,邀请郭瑞祥表演中国苗刀。表演时全场掌声不断。
  郭长生先生曾有言嘱其子,要将苗刀编著成书以流传后世。郭瑞祥遵奉父命,按其言传身授编著了《苗刀》专著,于1986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沧州电视台又拍摄了《苗刀》专题片,片中着重介绍了苗刀历史源流、风格特点、基本刀法和技术要领,郭瑞祥演示了一、二路苗刀和苗刀进枪等。200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音像部曾三次赴河北沧州要求郭瑞祥将祖传的苗刀拍成VCD教学片以流传后世,后于2001年出版了苗刀VCD教学片。


[ 本帖最后由 色刀 于 2006-6-5 00:45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5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不明白了,凭什么硬把汉环首和唐横刀归为苗刀?戚家刀明显参考了日本刀,归为苗刀也很值得商榷。

[ 本帖最后由 元光 于 2006-6-5 00:59 编辑 ]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6-26 17:2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6-5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元光 于 2006-6-5 00:58 发表
    我就不明白了,凭什么硬把汉环首和唐横刀归为苗刀?戚家刀明显参考了日本刀,归为苗刀也很值得商榷。


    很简单的原因~
    某些人指着这赚钱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刀当今传人之一郭瑞祥是郭长生(郭燕子)的次子,自幼秉乘家学,颖悟过人,得其父真传,深谙苗刀真蒂,他既有良好的家学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极端注重个人武学技艺的修炼,他重武德讲义气,温文尔雅,为人谦诚,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华武术特别是苗刀的传播、推广、宣传和发扬。 
    郭瑞祥 1991年代表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应日本剑道高手们的强烈要求,在中日武术交流大会上表演了家传苗刀,荣获一等奖,得金牌一枚,并引起日本剑道高手的高度重视,他以动爆疾速的苗刀技法折服了求真物实的日本人。
      郭瑞祥年逾古稀,但仍为弘扬中华苗刀哎心历血,不辞劳苦,为再现武林先人们所使用过的苗刀。曾三下浙江,不远万里找名匠打造苗刀,经郭瑞祥发明研制的苗刀,光闪夺目,舞动起来寒光逼人令人寒心,优钢中碳,富有软硬韧劲,它刀重得当、把鞘得宜,适合突刺、劈砍、格挡三方面基本刀法,同时,把鞘采用优质进口硬花梨木,花纹美观、细致,因此它既是一种武术演练器械,又是一幅高雅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纪念价值,新型苗刀得己开发和限量生产。]  
          虽然大家对苗刀的起源、传承等等方面一直争论不休,但真正让苗刀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并发扬光大的又有几人。坛子里的名匠好手大有人在,可对苗刀颇有研究的不多。本人喜欢刀多于剑一些,特别对苗刀情有独衷。前几天看一日本片《少女杀手阿墨》,他们使用的武器当然是日本太刀,是挺凶狠的。但为什么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胜之的苗刀却一直默默无闻,它比日本刀更有传承、更有内涵在里面。论长度,比日本刀还长;论技法,更不在话下,有这么好的宝贝我们还哈什么日,小日本该哈汉了。
          我们的能工巧匠多打造些上乘的苗刀吧,我们中国人都来喜欢中国的双手刀吧。



    [ 本帖最后由 色刀 于 2006-6-5 03:21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6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三下浙江,不远万里找名匠打造苗刀,经郭瑞祥发明研制的苗刀,光闪夺目,舞动起来寒光逼人令人寒心,优钢中碳,富有软硬韧劲,它刀重得当、把鞘得宜,适合突刺、劈砍、格挡三方面基本刀法,同时,把鞘采用优质进口硬花梨木,花纹美观、细致,因此它既是一种武术演练器械,又是一幅高雅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纪念价值,新型苗刀得己开发和限量生产。~~~~~~~~~~~




    这段也就一看了之~~~~~~~~~~~~  也就一高档表演刀,真要做还是得做郭燕子用的那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6-11 20:56
  • 签到天数: 10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6-6-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zsuna.net.cn/

    牵强附会~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3-8-19 14: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6-6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oodengift.com.cn/

    我就不明白了,凭什么硬把汉环首和唐横刀归为苗刀?戚家刀明显参考了日本刀,归为苗刀也很值得商榷。

    [ 本帖最后由 元光 于 2006-6-5 00:59 编辑 ]


    苗刀就是苗刀,是日本刀祖宗,也不知道哪个龟孙子瞎胡说是仿的日本刀.苗刀的原形其实就是斩马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6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也是很喜欢苗刀,我前些天也发了个帖子,只是没有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S 于 2006-6-6 19:36 发表

    苗刀就是苗刀,是日本刀祖宗,也不知道哪个龟孙子瞎胡说是仿的日本刀.苗刀的原形其实就是斩马刀 ...


    日本刀直系祖先是唐横刀,唐横刀又和汉环首一脉相承,关斩马什么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7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从形制上看,苗刀和日本刀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长的双手刀,但是刀法不同。
    而且,苗刀不是中段平磨,真碰上的话断的还不知道是谁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zngst.cn/

    以下是其他论坛的转帖,也许能给大家一个参考

    真正的中國刀

    唐刀 (銅裝) 花梨木
    編號 : AP-1100
    品名 : 唐刀 (銅裝) 花梨木
    刀身重 : 700g
    含鞘重 : 1320g
    刀刃長度 : 76.5cm
    刀柄長度 : 26.2cm


    唐刀延伸於戚家神刀亦稱戚門劍,按:古人尊稱長輩使用之短兵為劍。乃因「劍者檢也」,檢字去木加刃即為劍,取其檢點己身行為,明是非,知禮義,大覺大愛,敦親睦鄰之義,意即擁劍之人必然氣節高超,德望出眾謂之。明將戚繼光以此刀拒倭功成而得名其源起於中國東三省滿族之族刀,因形狀像橄欖又似菱角,亦稱橄欖刀或菱角刀。唐代武士偏愛此刀,並廣為使用,因此統稱唐刀。
       時日本差官遣使來華,盡習中原文化。所學者三:一為學文,以典章與佛經為主。二學拳術,以少林拳術為尊,傳入日本時名少林唐手道,因譯音問題變成少林空手道。三學劍,即以唐刀為目標,不只學其刀法,更學其形制以及製作之法。為因其為崇日愛圓之民族,因此將唐刀刀柄反裝,使成圓弧形,並加長之以利雙手握持。
       明末,倭寇來犯,明軍之兵器無法與又長又鋒利之倭刀抗衡。戚將軍於是將倭刀改良,握把向後彎回以適明兵使用,實則恢復原唐刀形制而已。在配以戚家獨創知辛酉刀法十五式,竟連敗倭兵,拯救江南百萬民眾於水火之中。此功業偉蹟一直為後人所傳頌,其使用之軍刀亦隨之流傳後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zngst.cn/

    中国刀之神韵——唐朝刀原貌[图]
    横刀,最初传到日本的唐刀,其刀形是直形的刀,发展到后来逐渐被日本人变为了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而现在的日本刀其刀形在刀身上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

      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大刀”。横刀,为双手刀,是在汉朝的“环首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研制的,去掉了在汉朝常见的刀柄尾部的环,并延长了短柄改为可以双手使用的长柄,使其变为可以双手使用的窄刃厚脊的长直刀,基本形状和现在的“日本刀”很象,但唐朝横刀的刀身及刀锋基本上都是直的,不象现在的常见的“日本刀”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唐朝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中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日本正仓院保藏的唐刀见下图1~图3:


    图1 日本正仓院保藏的唐刀图
      这把刀是唐朝八世纪中国制的宝刀,当时运到日本。现藏日本皇宫拥有的正仓院。


    图3 唐刀局部放大图

    [ 本帖最后由 色刀 于 2006-6-7 01:06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ecbbs.cn/

    日本正仓院保藏的唐刀见下图5~图6:

    图5 日本正仓院保藏的唐刀图
      这把刀是唐朝八世纪中国制的宝刀,当时运到日本。现藏日本皇宫拥有的正仓院。

    图6 唐刀局部放大图

    其实日本刀的制法,如夹钢和包钢,切刃造和高造,用烧土来淬刃和造刃文,反复锻打……都是中国发明而流传到日本的……以上的实品就可以证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8 仪刀图:唐朝8世纪图:朝廷仪卫手拿着长柄的环首刀,可双手握。这些刀当时名作“仪刀”。

      见下图9~图10:这两把刀现存于日本,日本学者认为是7或8世纪中国制的宝刀。第一把名为七星剑(实际是刀),刀面上有云文,也据说有七星文。第二把名为水龙剑(实际是刀)。此两刀为切刃造,用烧土淬制的直刃文。唐朝的刃文古名为霜雪,汉朝时名为白坚,三国名为白虹


    图9 七星剑(实际是刀)

    图10 水龙剑(实际是刀)

      见下图11~图12:这两把刀藏在日本正仓院。有当时的唐朝平安时代史书记载公认是唐大刀。请看《正仓院の刀剑》,出版社——日本经济新闻社,1974年。第一把唐刀为切刃造,第二把为镐造,双把为烧土淬制直刃文。现代日本学界内,都没否认此刀的来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下图15经日本改造后仿制的唐样大刀图:(现藏于东京国立美术馆国宝)12世纪藤原真楯家传,年代不详,作礼仪用。

    见下图16陌刀图:唐军步兵均使用陌刀,因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图16陌刀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7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刀的直系源头是明.程宗猷的单刀法选, 书中开宗明义的说明, 其刀法源自日本人. 而比较没太大关系的辛酉刀法,  也有说明改编自日本刀法.

    至于刀制, 《纪效新书》中说:“长刀自倭奴侵犯中国始有之。我军短兵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段。”, 这说明, 明时已经没有相似的制式流传, 所以其五尺长刀刀制是学自日本而不是经考古来从古唐刀汉剑修改过来.

    不过, 也不是说近代的苗刀还是日本刀法, 苗刀也不再是日本刀制. 事实上, 由程宗猷开始, 单刀法选这一系的原日本刀法, 已经受到中国本土风格的影响, 几百年来的传承, 更是让苗刀的刀法刀制已经完全本土化. 现在的苗刀, 已经可以说是我国武技, 而不是日本的东西.


    曾经向他人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 最可耻的是从他人学习后, 一脚把人踢开, 说成自己原创, 然后再加上些三皇五帝的故事, 把说自己成根正苗红, 源远流长, 绝不含半点杂质..... 这种事还是留给日本人作为专利吧, 中国人不要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7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色刀 于 2006-6-7 00:55 发表
    真正的中國刀

    唐刀 (銅裝) 花梨木
    編號 : AP-1100
    品名 : 唐刀 (銅裝) 花梨木
    刀身重 : 700g
    含鞘重 : 1320g
    刀刃長度 : 76.5cm
    刀柄長度 : 26.2cm


    唐刀延伸於戚家神刀亦稱戚門劍,按:古人尊稱長輩使用之短兵為劍。乃因「劍者檢也」,檢字去木加刃即為劍,取其檢點己身行為,明是非,知禮義,大覺大愛,敦親睦鄰之義,意即擁劍之人必然氣節高超,德望出眾謂之。明將戚繼光以此刀拒倭功成而得名其源起於中國東三省滿族之族刀,因形狀像橄欖又似菱角,亦稱橄欖刀或菱角刀。唐代武士偏愛此刀,並廣為使用,因此統稱唐刀。
       時日本差官遣使來華,盡習中原文化。所學者三:一為學文,以典章與佛經為主。二學拳術,以少林拳術為尊,傳入日本時名少林唐手道,因譯音問題變成少林空手道。三學劍,即以唐刀為目標,不只學其刀法,更學其形制以及製作之法。為因其為崇日愛圓之民族,因此將唐刀刀柄反裝,使成圓弧形,並加長之以利雙手握持。
       明末,倭寇來犯,明軍之兵器無法與又長又鋒利之倭刀抗衡。戚將軍於是將倭刀改良,握把向後彎回以適明兵使用,實則恢復原唐刀形制而已。在配以戚家獨創知辛酉刀法十五式,竟連敗倭兵,拯救江南百萬民眾於水火之中。此功業偉蹟一直為後人所傳頌,其使用之軍刀亦隨之流傳後世。

    这也能叫唐刀??
    再说一遍,戚家军厉害主要是因为鸳鸯阵。

    [ 本帖最后由 元光 于 2006-6-7 16:0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