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石勇、米玛、次多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08-14 17:45
“谢通门”的意思是“一见则喜”,传说莲花生大师来到这里,看到此地就笑了,故有此名。谢通门县城所在的卡嘎镇卡嘎村(“卡嘎”意为“断岸”)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附近有著名的“卡嘎温泉”。由于卡嘎村的藏刀作坊大多位于温泉附近,伴随着温泉的袅袅蒸汽而锤打成形,故也被形象地称为“朗巴卡嘎”藏刀——— “朗巴”即“水汽”的意思。 关于“朗巴卡嘎”藏刀的制作技术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最初是从拉孜县民间流传过来的,主要以个体作坊、家庭祖传等形式代代相传;另一说最初出自于不丹,因边贸往来传入西藏,深受藏地人喜爱,后来有人专门到不丹偷偷学习制作工艺,并记录在胳膊上带回后藏,同时融入了当地的加工手法,成为一个独特的藏刀品牌。
“朗巴卡嘎”藏刀主要特点是:刀型细长,两端尖圆;刀身为弹簧钢手工锻制,硬度适宜。因为更注重实用性,因此刀鞘刀柄的浮雕錾花比之其他地区的藏刀更显简洁。以往卡嘎藏刀主要以个体作坊、家庭等形式制作传承。近几年来,“朗巴卡嘎”藏刀的制作工艺在传承古老民间传统工艺基础上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工艺技术和质量水平有了空前飞跃,制作技巧、制作方法、制作理念趋于成熟。如今,全县从事藏刀制作的专业户数从30 年前的两三户,发展到现在的28 户,从业人员达到了52 人。产品规格从过去的三种(长刀、短刀、小刀)发展到现在的12 种。1992年“朗玛卡嘎” 藏刀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奖”;2008年荣获日喀则地区“十大能工巧匠”、“十大最具市场前景手工业”、“优秀特色工艺品奖”;2009年获西藏自治区首届旅游产品大赛铜奖。目前生产的藏刀分纯银镀金刀、纯银刀、铜刀三个档次,有不同规格的集实用性和装饰、纪念性为一体的特色精品,是馈赠亲友,收藏留恋的首选品。
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精湛高超的制刀技术和博大精深的民间刀文化,充分显现藏族人民的睿智和灵秀。
“朗巴卡嘎”藏刀刀身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很不起眼的汽车弹簧条废钢,但最终的成品却是寒光闪闪,拔刀出鞘,如同银鱼之鳞,光华刺目。
制作刀鞘刀把的原材料是藏银。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先将藏银压制成片状。
刀鞘——精细雕刻,纹饰隽永
将藏银片卷在模具上,打磨定型。 将定型的刀鞘粘连在一块木板上,然后雕饰花纹。“朗巴卡嘎”藏刀刀鞘的图案经过娴熟工匠手工精细雕刻而成,仅单面的图案,全神贯注地雕刻完成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图案一般是龙凤呈祥,代表吉祥如意。
雕饰了花纹的刀鞘必须放进特殊溶液(1%硝酸+99%水)中清洗。清洗后的刀鞘鞘身光亮夺目,如同银鱼出秋水。图为刀鞘清洗前后的对比照。
将两块同样大小和形状的木头片削成刀鞘的形状装入鞘中,用特殊的胶(图中黄色的饼状物,此种胶仅产自阿里地区普南县)将两块木片分别粘在刀鞘的两侧。两块木头中间必须留有足够的缝隙,保证刀身能够插入。
刀身——熔铸锻打、磨锋开刃
制作刀身必须先将原材料汽车弹簧条废钢熔化,定型成刀的形状,放入烧红的火炉中,然后取出炽热的钢刀。烧红的钢不能放进水里,只能放入机油中,目的是让刀身变得更加坚硬。
反复敲打。工匠在打制藏刀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刀刃的钢火。 如此反复,充满藏族风情的全手工制作 基本对得起他的价格。 刀刃的锻造、锉磨、抛光都在刀刃打磨抛光机上进行。 经过反复打磨的刀身,精致美观,光滑似镜。 刀把——别具一格,通门风采 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是“朗巴卡嘎”藏刀刀把的原材料。 这种树是谢通门县的特产,树干中空,有利于将刀柄穿入其中。 内地许多刀的刀身和刀把之间是通过焊接完成的。而“朗巴卡嘎”藏刀选用了当地特产的中空树干制作刀把,有效地解决了刀身和刀把之间的结合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刀保留了刀的原始风味,看上去古朴而大方,是“朗巴卡嘎”藏刀的最大特色。
用特殊的胶(图中黄色的饼状物,此种胶仅产自阿里地区普南县)将雕饰着花纹的藏银片粘在木制刀把上。
将刀身和刀把结合在一起。 将刀插入鞘中,刀身上刻着制作者的名字。 “朗巴卡嘎”藏刀——工艺精美、款式多样 刀鞘和刀把锚金错银 镶嵌着珊瑚和宝石的藏刀 圆月弯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