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2
注册时间2008-5-30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我看了很多世界名刀,最近美国海军陆战队又进行刀具对比实验。我个人认为他们的路子走偏了。
首先,格斗刀就是为杀人而设计的。现代战争没必要带一把很长的刀,所以格斗刀的长度都不超过50公分。既然长度有限制,功能就受限制。比如劈砍。短刃中最适宜劈砍的就是库尔客弯刀。库尔客弯刀的超强劈砍能力除了它的造型之外,还在于它的重量。库尔客弯刀大多很厚,而且开斧子刃。其它世界名家设计的刀都应该归入匕首类。而匕首突出的使用功能主要应该是突刺而不是切割。因为突刺比切割造成的伤害要大的多。恰恰在这一点上美国海军的选型走到一条歪路上去了。
美国海军现在使用的是马国森先生设计的绿贝蕾格斗刀,这确实是一把好刀。采用S30V不锈钢,硬度能达到57HRC。但吹毛求疵的评价它的话,我认为它比中国的侦察兵用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先说突刺的功能,中国刀造型尖利、刀身厚、中线起脊、血槽深长。它的刀尖剖面实际上是一个菱形,符合我前面说的多面体造型。这样的造型容易撕裂人体,而且伤口可以造成大量出血。现在的外国格斗刀基本上都取消了血槽设计。因为它们的刀身太薄,没法做血槽。人体中刀,肌肉会立即收缩。一个扁片状刀子刺入人体是很容易被卡住的。在实战中拔刀慢0.5秒,可能就要付出生命为代价。
绿贝蕾刀从造型上看好象具有劈砍的能力,其实不然。由于刀身薄,所以无法开成斧子刃,开刃锋利只能是切割能力强。再说只有360克的重量,劈砍力量不会太大。而很多中国兵只在刀前端两侧开刃,基本放弃了劈砍和切割功能。中国兵追求的是一招致命。切割只用于对付颈动脉。由于造型尖利,两面开刃。接触人体时就好象用针划一样,还会造成更深的伤口。
中国刀的刀把上尖状突起和根部圆形疙瘩的设计者真正是用刀的行家里手。有些外国刀虽然有这种意向,但不是很突出。中国人的设计不但把拳法融入刀法,而且在对付某些人体部位时非常有效。比如这两个尖状突起能将人的头骨直接敲碎。
绿贝蕾刀刀把根据手形设计的造型在握持时确实非常舒服。但也限制了握姿变化。我说过,刀在手里要有变化。匕首把最好的形状还是枣核型,剖面呈椭圆型。这样刀就可以在手里灵活变化。而且真正用刀应该刀刃朝外,刀尖朝下。和他们设计的握姿正好相反。他们确实不会用刀。
外国刀普遍硬度高、表面处理好、对野蛮使用承受能力强、功能多、加工精细。但这恰恰是设计的一大误区。(其实我一直认为美国在武器设计上有误区)。
功能不要多样,追求功能不如多带把瑞士军刀。
对于人体来说,你是60的硬度还是56都一样。再说中国刀也不是破铁片。硬度一点也不差。
武器就要爱护,不能野蛮使用。爱护武器要象爱护眼睛一样。一把刀可能一生都用不上。但假如用一次也值得用一生去准备。作为工具来说刀的功能设计再全也不如专业工具好使。带把瑞士刀重量也多不了几克。
很多外国设计师(包括马国森先生)都是老兵,甚至参加过越战。但美国特种兵并不擅长近身肉搏,可能从没有在实战中使用过匕首。中国兵则不然。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我国侦察兵和越南特工进行过一场相当残忍的猎杀特种战。后来以越南特工示弱而告终。当时我国侦察兵很少能装备微声冲锋枪。所以首选武器就是这种匕首。他们经常无声的杀掉一组越南特工只留下一个活口带回,稍遇抵抗就一个不留。所以对他们来说,匕首的实用性是最重要的。
参加过特种兵不一定对用刀就如我一般爱好和研究。而且在实战中也可能从没有用过一次。我不但爱好也会用,而且也受过刀的伤害。自然比这些世界名师要更多一分研究。
如果爱好收藏,收藏的首先是一种文化。设计理念才是第一位的。藏品的价格也应该是设计水平的体现。中国在轻兵器设计上一直比美国人好。比如在步枪设计上。我们把打得响放在第一位,精度放在第二位。我们的95式宁可牺牲一点精度,也要保证通过环境实验。M16在300的距离射弹散布值比我们的小几公分有什么意义?我们的手枪都有环境实验。而外国军队根本没有这个程序。很多世界名枪根本通不过我们的测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