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551
注册时间2004-7-11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断崖 于 2009-6-27 13:29 编辑
看了这个帖子。。。我终于知道什么是颠倒是非了。。。也知道了什么是思维改变世界了。。哈哈哈哈。。。硬度35的实战刀剑都出来了。。。真为那些公元10世纪的战士们悲哀。。。生命就托付在硬度35的刀剑上。。愚蠢的欧洲人还把这个当作神物。。广为颂扬。。。有些人的逻辑真是无比强大。。就不看资料和老贴吗?。。难道古人就是傻。。采用性能不如青铜的大马。。只是因为青铜过时了?。。哈哈哈哈哈。。。。。。。御神雾夜 发表于 2009-6-25 18:13 
御神兄很激动啊
我非常想了解“什么是颠倒是非了。。。什么是思维改变世界了。。”
不是抬杠,不是找茬,真心想了解
这硬度是西方人测出来的,
见cout0兄这个帖子:
http://www.knifriend.com/viewthread.php?tid=49590&extra=page%3D2
原文见这里:
http://www.tms.org/pubs/journals/JOM/9809/Verhoeven-9809.html
这是测试的藏家的古大马士革钢(传统认识的乌兹钢)刀剑,不是欧洲的焊接大马士革
硬度测试的是表面硬度,
这种大马士革钢晶体结构基本是渗碳体和珠光体,软基体上镶嵌着高硬度的碳化物,
仪器测试硬度时,测试头挤压硬的渗碳体向软质珠光体转移,从而测试硬度不高
当然也看到有说大马士革钢刀的硬度48~49左右,但未找到测试原始出处,存疑
而大马士革钢刀的“传神”性能应该来自于其独特的结构
其渗碳体晶粒形成的显微硬度,
造成了刃口的微锯齿结构(当然也有否定这说法的),锋利异常,
刀锋保持基于渗碳体的耐磨而保持性良好
加上基体的质软,具有良好的韧性,可以造很长的弯刀
但这些弯刀窄身的都会造的很厚,或者造的又宽又厚,以弥补强度的不足
据国内藏家和上手过“乌兹钢”刀的刀友说,这种刀确实韧性相当好,硬度不突出
“性能不如青铜的大马”
这一点我可以确定您错了:
中国出土古青铜剑刃口含锡量一般15~23%,绝大部分是这样的
含锡量25%的铸造青铜表面硬度只相当于HRC29~30(硬度太低了,不能用c标洛氏硬度仪检测,只能换算)
而西方青铜刀剑的含锡量要低,但他们采用了锻造来提高硬度,但也只有相当于hrc20几
这样的兵器都曾经长期驰骋疆场
现代钢铁退火状态的表面硬度只相当于HRC20几而已,这个即使做成刀,一样可以去搏杀的,
现在混混开片的阳江不锈钢大七孔之类的,硬度也不会超(相当于)HRC30
然后我们再看西方冶金史:
从公元前18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一直沿用的是块炼铁工艺,然后采用渗碳法将熟铁增碳成钢,
其始自青铜时代的锻造路线,让其与生铁的冶炼失之交臂,直到14 ~15世纪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去了生铁冶炼技术
这种快炼铁渗碳工艺获得中高碳钢很困难
所以长期以来西方兵器的性能,并不突出,甚至很长历史使用的都是铁兵器、低碳钢兵器,硬度实在的低啊
这就造成了他们见识到大马士革刀剑后“当作神物”的一个原因
2005年SCI收录的美国学术期刊JOM杂志(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会刊):Far from Barbaric: Re-assessing the Sophistication of Merovingian Metalworking,JOM,2005,Vol. 57, No.8, pp. 51-55。
几名研究者对数十件欧洲中世纪梅罗文加王朝(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铁兵器进行了分析:
一 10件矛头,其中七件长13~28厘米,三件长38~51厘米,含碳量都在0.3%以下,其中7件矛的含碳量几乎为0,是标准的熟铁。只有一件矛的测量表明刃部比芯部含碳量高。
(The carbon content of the spearheads ranged from none to 0.3%, with only one of the large spearheads revealing patches of up to 0.7% carbon (1924.02.0412). Seven spearheads were almost pure ferrite.)
二, 两把铁剑含碳量0~0.3%,也是熟铁剑,也没有经过淬火。
一把匕首含碳量高达0.7%,是经过淬火的,但技术很失败,硬度仅能达到288.9HV。
"Unfortunately, it had been subjected to such severe tempering that the martensite had broken down and the hardness reduced to 288.9 Hv."
另外还分析了三把中世纪但非梅罗文加王朝统治地区的匕首:
其中两把,还是熟铁,硬度在100~200HV之间。
还有一把,含碳量0.7%,并不是用夹钢或包钢法制作,内外含碳量一致,没有内韧外坚的效果,但它经过淬火,硬度达到597.5HV。
“Two were almost pure ferrite—one of which revealed considerable cold-working— and both had hardnesses in the 100–200 Hv range. The remaining blade possessed a carbon concentration of 0.7%; a martensitic grain structure, again indicative of quenching; and a hardness of 597.5 Hv.No evidence of piling was visible in any of the artifacts.”
匕首很短,受力力矩小,所以脆的问题不是很明显,所以并没有内韧外坚的效果也能用用。
三、七把工具斧头,虽然并非兵器,但也可以说一说。这些斧头含碳量在0.7%以下。
两把硬度在300~400HV之间,一把在200~300HV,四把在100~200HV之间。
"two of the woodworking axes in the 300-400 Hv range ,one belt axe in the 200–300 Hv range, and four (i.e., two belt axes and two woodworking types) in the 100–200 Hv range"
当然,上述一个例证不能代表全部,
但西方受其冶金方式所限,长期以来钢铁性能较低这是事实的
见识到坩埚钢制的大马士革钢刀剑,惊为“神器”,就不那么令人吃惊了
然后请教“公元10世纪的战士们”大量列装“乌兹钢”刀剑了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