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
注册时间2006-7-27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极佳的讨论,受益匪浅,特别是断崖和StevenChan兄关于古代坩埚钢方面的
有机会就东西方古代钢铁冶锻的话题,好好聊一下
另外,断崖提及文章的作者潜伟先生,前段有机会到科大做其他一些研究,有过面谈
还有,关于西方(欧洲)古代冶铁的概念中,断崖兄所言,其“坚持”了几千年的块炼法,的确如此。这个过程甚至持续到中世纪以后欧洲高炉生铁和精炼出现之后(原因是其精炼技术的落后)
但需要小更正的是,西方这个坚持块炼的长期过程中,除块炼渗碳钢这种技法之外,一些优质兵器甚至钢板甲,其来源并非渗碳钢,而是块炼炉的自然钢(与日本古法后期的改进块炼法----天平风箱炉的玉钢产物类似);原因也很简单,通过炉内氛围固体表面渗碳,折叠锻来均匀化,获得中碳钢是不易的;但块炉在自然钢模式下,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出炉中高碳料(夹杂还相对较少),用来直接锻制板甲或锻焊于兵器的刃部
甚至,这个自然钢模式以及生产中对更大体积质量出炉自然钢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块炼炉的演化,是高炉产生的动因之一(选择全部出炉为生铁了)
而中国古代,中高碳钢的主要获得手段,是通过生铁炒炼(不炒到底,中间停止)和生熟铁合炼两种方式来实现。前者,会带有较多的精炼渣,需要后期对坯料进行折叠锻炼,来排渣和匀化(比如百炼);后者,会相对更科学和简单
这些,西方是没有的,即使中世纪之后出现高炉生铁和精炼技术,但其主要产品,还是低碳近乎现代意义熟铁的东西;在这个背景下,中亚南亚地区,由坩埚法来一次性制备的高碳、超高碳钢锭,还是一项“较好”的发明。
但这些钢锭,如果简单地交给欧洲工匠,按他们的常识进行再加工,一是直接锻制难度不小(估计需要先退火);二是更不可能有大马这样文化意义上的成品出现了,呵呵
还有,古代坩埚钢技术,在汉代中原,很可能具备我们自己的原创性,目前虽然只有一个出土并经过分析的孤证(但依然很重要)。
只是因为几方面原因,没有成为主流而退化消失。其中原因,后面有时间,再和几位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