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eturneryk 于 2017-6-12 10:08 编辑
第二十章:参数,故意的淡化(6月11日更新)
我一直在想,这一部分要不要写。是篇首高亮彩色字体来炫耀,还是淡泊着不经意的强调,还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还是继续留白只字不提?
好看是主观的,而好用,则客观的多。我不至于傻到认为我觉得好看的刀,大家都喜欢看。而我觉得好用的刀,应该能让更多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出发点,包括六年前做海马,也是一样。
当然,好看和好用,并不时时冲突。也有很多两者兼备的先例。只是,我个人作为所谓的设计者,我不能说我的作品好看。毕竟谁嫌自己孩子难看啊,但是我希望他能干,这才是他从我这走出去后的立足之本。
收纳比是我这几天从aiup同学这里听来的一个新概念。现在的文化人,真是不简单。一些心里明白但又很难解释清楚的道理,人家三个字就给你总结好了。在有限的全长和折叠长度以内,尽可能的让刀片更长,或者说有效刃长更长。这种在结构上即使做出很大调整也只能改善一两个百分点的事情,我一直在想是不是真的需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刀轴位置,刀片刀柄造型,刀头弧度,背骨造型和位置,都牵涉到这个问题里。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这个问题拖沓了进度。不过雨中漫步前辈的一句话,一直在我脑子里徘徊。“真拿来干活的刀,刃不能低于10公分”,这同样也是我一直认可的理念。过程就不细说了,说说结果把。
我拿手头的一些品牌的经典型号,分别测量做了一个对比。做了个表格。
品牌 | 型号 | 全长 | 收纳长 | 绝对刃长 | 收纳比 | 绝对刃长比 | BENCHMADE | 520 | 210 | 123 | 85 | 41.4% | 40.5% | 710 | 226 | 127 | 101 | 43.8% | 44.7% | SPYDERCO | C10老款 | 222 | 124 | 87 | 44.1% | 39.2% | C81 | 205 | 121 | 78 | 41.0% | 38.0% | C36 | 242 | 141 | 95 | 41.7% | 39.3% | BUCK | 110 | 219 | 130 | 90 | 40.6% | 41.1% | CHRISREEVE | SEBENZA | 213 | 122 | 90 | 42.7% | 42.3% | Mosquito Tactical | ROOSTER | 220 | 123 | 102 | 44.1% | 46.4% |
单位:毫米
虽然在收纳比和有效刃长比两个项目上,都是最高。但是百分比上的差距也许很难让你感受到区别。那拿雄鸡和sebenza做个比喻,收纳长度多出1mm,但是绝对刃长却多出了12mm。更关键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刀片的宽度做到了28.5mm,且一直把切割宽度保持到了刀头。主观的感受,就是即使你只用刀片的前20%来做切割工作,宽度给你的感受依然是切割,可以精确的把控方向和角度,而不是毫无方向感的用刀尖划。尤其是在刀与工作面呈一定角度时,这种感受会成倍放大。
在我认为,除了削A4纸,刮腿毛,戳罐子,这些为了用而用的情况,一把小刀对于我们而言,切割是最常见的正常用途。尤其是刀与操作平面呈一定角度的情况,这个角度往往人为的控制在30°~45°之间。我们可以幻想一下这种用刀的情况,比如,在厨房的砧板,把一条黄瓜,竖着切成两根长条。下面这张配图,可以很明显的解释为什么雄鸡更容易掌控切割时候的走向。圆弧形的刀头,让这个过程真的叫做切割,而其他刀片,在于操作面呈同样角度的时候,只是用刀尖在划。如果说黄瓜太脆弱,让你觉得这种对方向的掌控就算是用刀尖划也并没什么难以掌控的,那么,把黄瓜换成更坚实的材料呢,比如橡胶或者皮肉?
配图:与操作面呈一定角度时的刀头运动预测
这样的刀头,和我做海马时候的出发点一样,但是明显,虽然是相当饱和的刀头,但比起海马来,还是柔和的多了。因为海马的刀头,我还想赋予他更多,比如“铲”这个动作。而雄鸡上,我放弃了这个功能。一来会让刀片变得很别扭,二来对收纳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剧,背骨和手柄的尺寸,都要做大幅度的变化。
配图:回味一下当年毁誉参半的海马大圆弧刀头吧,虽然喜欢的人不多,但是我仍旧引以为傲
目前已经四万字,也许你会犀利的发现,钢材从未被提及。哎,真是一针见血。我知道这个问题,不管有意无意都是最容易被提及的。所以这里还是专门讲一下这个问题。
你怎样判断手里折刀的钢材。是相信刀片上的铭文?是相信商家的介绍?是远高于同款不同材质产品的价格带来的自信?或者还是送去实验室做金相分析?如果你只是把刀子放在柜子里,偶尔弹开记下玩一玩,那你多付的一大笔钱换来的那一点性能提升,用什么手段可以感受?因为看起来摸起来甚至开合起来,都没什么区别。而最坏的可能,你买到的刀片甚至是假的,只是打了个让你心甘情愿掏钱的钢材标号而已。
话说回来,我们单单说用刀。就像第十二部分里提到的,我挖空心思在我觉得理所当然的原因(滚珠和垫片)上想办法来改善开刀的顺滑,缺忽略了根本的原因(锁片对刀片的压力,和定位珠对刀片的摩擦)。对于一把刀的表现是否优异,我们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钢材性能的不同带来的影响。可事实上,面对某一种或者某一类工作,90%的感受,实际都取决于刀片的形状。一把420的buck192和一把bosbg42的strider BT在切黄瓜割绳子削木屑这些环节中的表现,即使你没真的试过,也应该能意淫到孰高孰低吧?那能证明420才是低调的王者?而用spyderco C12文官去撬个铁皮罐头,却比不过国产连标号和热处理都没有的仿刀,这能证明山寨刀厂良心发现15元卖给你的神钢已经颠覆材料领域完胜VG10?
那我们把比较放在同一款刀,不同时期先后采用不同的钢材,而恰好你又都买了,同时你又是一位实战派,拿这两把刀同时来做同样的工作。这才是纯粹在体验钢材带来的区别。比如,benchmade 710,我先后用过ATS-34, 154CM, M2, D2,我恰好先后(不是同时)用过后三种的平刃版本,除了D2相对容易锈一点之外,在表现上,我努力想发现一些差异,但是这确实很困难。当然这可能因为不同时期记忆不够准确。好在还有spyderco的c10,我专门同时用过ATS-55,VG10, ZDP189三种钢材的版本,跨度接近20年。除了ZDP189这个钢材能确实感受到在保持和难磨上的差异,远古的ATS-55和近代的VG10我仍然感受不到区别。甚至为了严谨我连开刃角度都磨成一样,但是结果并没有变化。
备注:我至今认为ZDP189做刀,为了保持力有限的提升,牺牲了太多。韧性和维护都成了非常明显的短板。这种偏执稍微有点过头了。当然,ZDP189的C10,能比VG10的多卖50%的价格,这才是关键的原因。
你手里有多少把国产的刀子,上面标注钢材的铭文,让你深信不疑?你信不信,仅仅取决于大家虚无缥缈的口碑,甚至你对制作者本身信用的一种臆想。这本就是灰色的产业,谈不上有任何道德上的约束。而我仅仅凭借这三万多字标榜的偏执和认真,和我将近20年的刀龄,究竟值不值得你堵上对我的无条件信任,相信我刻在刀片上的钢号?既然这样,作罢吧。我决定不透露雄鸡用的什么钢材了,而我愿意透露给你的是,相对于海马,我大幅度提高了对防腐防锈的设定。而不得不做的交换,是硬度的略微下降。
我拿这个问题,当做第十七部分留白里面延伸出来的一个彩蛋。这足不足以勾起你的好奇心,让你把他带出去,用起来?去体验一下他的硬度,保持,韧性,防腐,再拿油石推一推,看看好不好磨。不要用脑子幻想,而用你的双手,去感受他和你心目中的各种刻着钢印的刀子,用起来究竟有什么区别。也许竟然是匹黑马,或是是略逊一筹。
如果你想在钢材本身上一探究竟。要么你拿去实验室做金相分析,或许是你能找到同样造型规格刀片的刀子来对比。这样的严谨,才能让你感受到尽可能纯粹的钢材本身性能上的差异,而不是刀片的形状带来的差异。这样的认真,才配得上你对真相的偏执。
可惜,我会让你这么容易猜透?你没有想过,在prototype版本,量产版本,以及六月开始追加的knfriend版本,我会不会在这三个批次,选用不同的钢材呢?这会不会迫使同样偏执的你,把三把不同的版本一起拿下回去撸起袖子一探究竟?
这个真相其实对你我而言,都不是必须。可重要的是你愿意,而且已经走在了探求真相的路上。
备注:有一点,需要解释一下。这里并不是否定,更不是鄙视钢材党。相反,我自己一直就是个偏执的钢材党。而且这是我们玩刀群体里一个重要的分支。但我并不认可用数字上的参数,或者商家的一句宣传,或者仅仅是价格上的差异来定夺钢材的优劣,更不是以此作为与别人炫耀的谈资。而是亲手去感受他们之间的细微差距。只有当你的体验,和别人感同身受的时候,你们之间才有共鸣的快感。
你用完buck,感叹: “buck怎么能把廉价的420做的如此强大且均衡。”
有回应: “我操,我也很纳闷,上次烧烤用了一天,硬度和保持确实都很强,从来没有保养过也没见发黑发黄,关键还他妈的好磨,钝了随便推了几下就搞定!”
有回应: “垃圾,再怎么厉害也是420,登不了大雅之堂。XXX才是王道,各方面参数秒杀你,光刀片原材料就够你买几把BUCK了。“
你又期待那种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