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907
注册时间2003-11-23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黄仁宇
RAY HUANG
前国军少校,他的学问是在美国做的
成名作<万历十五年>最初也是用英文写的,而非中文.曾获得国家图书奖.
个人觉得,他写小说的话,也许是很不错的.<万>和<黄河青山>都表现了他这方面的的天赋.
史学上,他的布罗代尔血统是非常明显的,<资本主义与21世纪>就是明显的例证.
他学术上的脉络,很明显不是中式的
螺丝壳理论不可能在中国提出,但是一经美国出口转内销,就在中国传开,和中国传统哲学基础是分不开的,很多人心里都预先装着这个认同.正因为这个,我也一直觉得,"进步看上去总比实际更为伟大".
至于大师的问题,是不好说的
我只知道一个简单的例子
钱锺书死活不同意<谈艺录>和<管锥编>出简体版(恐怕也没有谁能出,愿意出)
而他,并不算一个守旧顽固的人吧.
这也许能说明一点问题.
简体字,交流凑合,有些学问,是它做不来的
至于英语帝国主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全球化可以加快信息流通,但永远不能从物理上消灭地区差异环球同此凉热
英语全球开花,不光中国人恼火,英国人美国人也恼火,因为不一定是好事
<语言帝国主义>里说:“大英帝国已经让位于英语帝国主义”
英语的本族使用者“看上去已经失去了完全控制英语标准化的特权”(Braj B.Kachru)。英语的词汇、发音和语法,在扩张中不断遭到破坏和夹塞,也要捍卫英语的纯洁。1924年,美国人类学家E·萨丕尔在《语言论》里指出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英语脱离了其地域文化,借助经济优势进入其他地区,一边丧失其优美光彩,沦为密电码一样的简单交流工具,一边发生众多意想不到的变种:“美式英语”、“韩国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澳大利亚英语”,这些语言互相之间听不懂,在不同的方向上继续发展下去,如此演化的唯一结果就是再次的语言不通。和当初的状况没有任何两样。
(这个问题,俺当初也写过讨论稿的...)
[ 本帖最后由 cjyif 于 2005-9-7 13:09 编辑 ] |
|